主动脉瓣中度反流:古诗翻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58:57
请翻译王安石的<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
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曲:古乐府旧题,是歌咏王昭君出塞之事的。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汉元帝时宫女,竟宁元年(公元前33),汉朝与匈奴和亲,元帝以王嫱嫁匈奴王。晋人避晋文帝司马昭的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
初:刚刚。汉宫:汉朝的宫廷。春风:这里用以代指王昭君姣好的面容。唐代诗人杜甫咏王昭君的诗中有“画图省识春风面”的句子,这里即运用这一词汇。低徊顾影:低着头,来回走动,顾影自怜,不忍远去的样子。无颜色:指因伤心忧郁而失去平常的姿色。尚:还,仍然。得:使得。不自持:不能自我控制,失态。这两句有意思是说,王昭君临行之时,虽因极度忧伤,面色惨淡,但其美丽的容貌仍令汉元帝为之惊讶,为之动情。
丹青手:画工。丹是朱红色,青为青色,是古代绘画的两种主要颜色,两字并用泛指绘画艺术,画工也就被称为丹青手。入眼平生:即平生入眼,平生所见。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汉元帝事后责怪宫廷画工没有把王昭君的绝色美貌如实地画下来。意态:风采神态。由来:本来。

枉杀:白白地杀掉。毛延寿:人名,当时宫中的著名画师。据载,汉元帝召幸宫妃,都要先看看她们的画像。王昭君虽美丽但品行正直,不肯贿赂画工,被画得很丑,因而始终未见到元帝。不是此次遣派和亲,元帝也无从知道王昭君的美貌及个中情况。一位绝色佳人就这样失之交臂,汉元帝大为恼怒,为此杀了一批画工,当时被杀者中有一位叫毛延寿。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人的风采神情本来就是画不出来的,汉元帝当时怪罪毛延寿,把他杀掉,真是冤枉。
更:再。着:穿。这两句是说,王昭君心知既然出了汉宫,就不可能再回到汉朝,但她身在胡庭心在汉,坚持不改汉宫的穿着,天长日久,带来的衣服都穿完了。
寄声:委托传递声音。塞南:边塞以南,相对于塞外而言,指汉王朝统治的地区。鸿雁:大雁,古代传说大雁能为人传书。这两句是说,昭君欲托大雁问问故国的情况,但年年只见雁南飞,不见消息能往来。
家人:家乡的人,或即指家里人。以下四句是作者附加的议论,故意用“家人”的口吻说出来,这是诗歌中常见的—种曲折表达方式。
毡(zhān)城:这里指匈奴人的首府。匈奴人住毡篷,所以如此称谓。忆:思念汉宫。

君不见:乐府诗的常用语,意思是说“您难道不知道”。咫(zhǐ)尺:极近的距离。长门:长门宫,汉朝宫殿名。闭:幽禁,秘密囚禁。阿娇:汉武帝的皇后,姓陈,小名阿娇,成语“金屋藏娇”说的就是她与汉武帝之间的事。在她得宠时,汉武帝曾以金屋藏之,及其失宠,又把她关闭在长门宫,虽然近在咫尺,也不许相见。这两句是说,曾经倍受宠爱的陈阿娇,尚且被打入冷宫。人一失宠,无论近在咫尺,还是远在天涯,遭遇都一样。人生既然失意了,也就没有什么南北分别,不要计较在南还是在北了。

朱自清先生关于这首诗的评论。
其论第一首云:“……细读这首诗,王安石笔下的明妃本人,并未离开那
‘怨而不怒’的旧谱儿; 不过‘家人’给她抱不平, 口气却有点‘怒’了。
‘家人’怒,而身当其境的明妃并没有怒,正见其忠厚之极。这里‘一去’两
句说她久而不忘汉朝,‘寄声’两句说这么久了,也托人问汉朝消息,汉朝却
绝无消息——年年有雁来,元帝却没有给她一个字。在国内几年未承恩幸,出
宫时虽‘得君王不自持’,又杀了毛延寿,而到塞外几年,却又未承眷念;她
只算白等着。家里的消息却是有的,教她别痴想了,汉朝的恩是很薄的;当年
阿娇近在咫尺,也打下冷官来着,你惦记汉朝,即便你在汉朝,也还不是失意?
——该失意的,在南北都一样,别老惦着‘塞南’罢。这是决绝辞,也可以说
是恰如其分的安慰语,不过这只是‘家人’说说罢了。”
其论第二首云:“就诗论诗,全篇只是以琵琶的悲怨见出明妃的悲怨;初
嫁时不用说,含情无处诉,只借琵琶自写心曲。后来虽然弹琵琶劝酒,可是眼
看飞鸿,心不在胡而在汉。飞鸿有三义:句子从嵇康《赠秀才入军》诗‘目送
归鸿,手挥五弦’来,意思却牵涉到《孟子》的‘一心以为鸿鹄将至’,又带
着盼飞鸿捎来消息。这心事‘汉宫侍女’知道,只不便明言安慰,惟有暗地垂
泪。‘沙上行人’听着琵琶的哀响,却不禁回首,自语道:汉朝对你恩浅,胡
人对你恩深,古语说得好,‘乐莫乐兮新相知’,你何必老惦着汉朝呢?在胡
言胡,这也是恰如其分的安慰语。这决不是明妃的嘀咕,也不是王安石自己的
议论,已有人说过,祗是‘沙上行人’自言自语罢了。但是青冢芜没之后;哀
弦流传不绝, 可见后世人所见的还祗是个悲怨可怜的明妃; 明妃并未变心可
知。”

王安石笔下的明妃本人,并未离开那
‘怨而不怒’的旧谱儿; 不过‘家人’给她抱不平, 口气却有点‘怒’了。
‘家人’怒,而身当其境的明妃并没有怒,正见其忠厚之极。这里‘一去’两
句说她久而不忘汉朝,‘寄声’两句说这么久了,也托人问汉朝消息,汉朝却
绝无消息——年年有雁来,元帝却没有给她一个字。在国内几年未承恩幸,出
宫时虽‘得君王不自持’,又杀了毛延寿,而到塞外几年,却又未承眷念;她
只算白等着。家里的消息却是有的,教她别痴想了,汉朝的恩是很薄的;当年
阿娇近在咫尺,也打下冷官来着,你惦记汉朝,即便你在汉朝,也还不是失意?
——该失意的,在南北都一样,别老惦着‘塞南’罢。这是决绝辞,也可以说
是恰如其分的安慰语,不过这只是‘家人’说说罢了。”
其论第二首云:“就诗论诗,全篇只是以琵琶的悲怨见出明妃的悲怨;初
嫁时不用说,含情无处诉,只借琵琶自写心曲。后来虽然弹琵琶劝酒,可是眼
看飞鸿,心不在胡而在汉。飞鸿有三义:句子从嵇康《赠秀才入军》诗‘目送
归鸿,手挥五弦’来,意思却牵涉到《孟子》的‘一心以为鸿鹄将至’,又带
着盼飞鸿捎来消息。这心事‘汉宫侍女’知道,只不便明言安慰,惟有暗地垂
泪。‘沙上行人’听着琵琶的哀响,却不禁回首,自语道:汉朝对你恩浅,胡
人对你恩深,古语说得好,‘乐莫乐兮新相知’,你何必老惦着汉朝呢?在胡
言胡,这也是恰如其分的安慰语。这决不是明妃的嘀咕,也不是王安石自己的
议论,已有人说过,祗是‘沙上行人’自言自语罢了。但是青冢芜没之后;哀
弦流传不绝, 可见后世人所见的还祗是个悲怨可怜的明妃; 明妃并未变心可
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