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宫殿的诗词:蜻蜓的特征和生活习性??有重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44:57
请大家帮忙搜集一些有关蜻蜓特征和生活习性!!越详细越好!!例如蜻蜓的眼睛的具体形状及功能~~只要是有关蜻蜓的都可以!!多谢!!
恩,多谢!!对呀!!还有蜻蜓的种类!!

1.碧伟蜓 体形较大,身体绿色,雄虫腹长5.4厘米,后翅长5.2厘米,下唇黄色,上唇赤黄,前缘黑色,前、后唇基和额为黄色,前额上缘有一较宽的横纹,上额前缘有淡蓝色横蚊。
其头部中央突起,顶端色淡,前方有一黑色横蚊,后头黄色,侧缘黑色,合胸黄绿色,被黄色细毛,背无斑纹,合胸脊黄色及有褐色上缘,翅前缘脉和翅痣黄褐色。
此蜻蜓腹部1.2节膨大,第一节绿色。第2节基部绿色,后端褐色,均有褐斑或条纹。第3节褐色,两侧有淡色宽纵带。第四节至第八节背面黑色,侧面褐色,第9.10节是褐色,有淡色斑。雌虫体形、颜色与雄虫相似,色泽较浅些。
碧伟蜓性格凶猛,飞行能力强,速度快,常在水面较高上空往返飞翔捕食飞行的小虫。
该蜓种主要分布与北京、河北、江苏、四川、福建、云南、新疆、西藏,其他地方也有少量分布。
2.黄蜓 黄蜓是一种体形中等、分布较广,数量繁多的蜓种,也是人们最常见最熟识的一种蜻蜓。
该蜓种总体赤黄色,雄虫腹长3.2厘米,后翅长4厘米;雌虫腹长3.1厘米,后翅长4厘米。下唇中叶黑色,侧叶黑褐色。上唇赤黄色,前缘黑色,前后唇基及额黄色略带齿色,有短毛。
其头顶为1个下黑上黄的大突起,其前方有一黑色横条纹,后头黑色。前胸黑褐色,有白斑。
合胸背前方赤褐色,侧面黄褐色,有黑色条纹,第1、3条纹仅上下端明显,第2条纹缺,翅上的翅痣为赤黄色,后翅臂呈淡黄色,小膜白色,足基部黄褐色,端部褐色。腹部赤黄色,有黑褐色斑。
黄蜓的稚虫(水虿)比碧伟蜓稚虫要小一些,在水中也不如碧伟蜓水虿那么凶猛。
此蜻蜓主要分布于河北、浙江、江西、广西、云南等地,其他各地也有一些分布。
3.豆娘 豆娘是极为常见的一类小蜻蜓的总称。它身体狭长,颜色鲜艳犹如碧玉,包括的品种极繁,有一两百种之多,它在蜻蜓中属于“忽”类。
它的特点是身体细小,头呈横形,左右两只复眼相距很远,突出在左右两旁,翅膀的基部很狭窄。

1.碧伟蜓 体形较大,身体绿色,雄虫腹长5.4厘米,后翅长5.2厘米,下唇黄色,上唇赤黄,前缘黑色,前、后唇基和额为黄色,前额上缘有一较宽的横纹,上额前缘有淡蓝色横蚊。
其头部中央突起,顶端色淡,前方有一黑色横蚊,后头黄色,侧缘黑色,合胸黄绿色,被黄色细毛,背无斑纹,合胸脊黄色及有褐色上缘,翅前缘脉和翅痣黄褐色。
此蜻蜓腹部1.2节膨大,第一节绿色。第2节基部绿色,后端褐色,均有褐斑或条纹。第3节褐色,两侧有淡色宽纵带。第四节至第八节背面黑色,侧面褐色,第9.10节是褐色,有淡色斑。雌虫体形、颜色与雄虫相似,色泽较浅些。
碧伟蜓性格凶猛,飞行能力强,速度快,常在水面较高上空往返飞翔捕食飞行的小虫。
该蜓种主要分布与北京、河北、江苏、四川、福建、云南、新疆、西藏,其他地方也有少量分布。
2.黄蜓 黄蜓是一种体形中等、分布较广,数量繁多的蜓种,也是人们最常见最熟识的一种蜻蜓。
该蜓种总体赤黄色,雄虫腹长3.2厘米,后翅长4厘米;雌虫腹长3.1厘米,后翅长4厘米。下唇中叶黑色,侧叶黑褐色。上唇赤黄色,前缘黑色,前后唇基及额黄色略带齿色,有短毛。
其头顶为1个下黑上黄的大突起,其前方有一黑色横条纹,后头黑色。前胸黑褐色,有白斑。
合胸背前方赤褐色,侧面黄褐色,有黑色条纹,第1、3条纹仅上下端明显,第2条纹缺,翅上的翅痣为赤黄色,后翅臂呈淡黄色,小膜白色,足基部黄褐色,端部褐色。腹部赤黄色,有黑褐色斑。
黄蜓的稚虫(水虿)比碧伟蜓稚虫要小一些,在水中也不如碧伟蜓水虿那么凶猛。
此蜻蜓主要分布于河北、浙江、江西、广西、云南等地,其他各地也有一些分布。
3.豆娘 豆娘是极为常见的一类小蜻蜓的总称。它身体狭长,颜色鲜艳犹如碧玉,包括的品种极繁,有一两百种之多,它在蜻蜓中属于“忽”类。
它的特点是身体细小,头呈横形,左右两只复眼相距很远,突出在左右两旁,翅膀的基部很狭窄。

蜻蜓是有翅亚纲的1目。本目成员多数为大、中型昆虫,头大且转动灵活,两对翅膜质透明,翅多横脉,翅前缘近翅顶处常有翅痣。腹部细长,雄性交合器生在腹部第2、
3节腹面。全世界分布,尤以热带地区为多。已知约5000种,中国记载约350种和亚种。蜻蜓体长20~150毫米。颜色多艳丽。触角短小,刚毛状,身体有3~7节。复眼发达,占头部的大部分,单眼3个。前胸较细如颈。中、后胸合并,称合胸。左右两边的上前侧片在合胸背前方的背中线。足接近头部,细长。飞行时,中足和后足可伸向头部前方,便于捕捉空中飞虫。停息时,足常抱附于植物枝叶上。雄性在性成熟时,把精液藏入交合器中。交配时,雄虫用腹部末端的肛附器“捉住”雌虫头顶或前胸背板,雄前雌后,一起飞行,有时能一直保持到雌蜻蜓产卵结束。有时雌虫把腹部弯向下前方,将腹部后方的生殖孔紧贴到雄虫的交合器上,进行受精。许多蜻蜓没有产卵器。它们在池塘上方盘旋,或沿小溪往返飞行,在飞行中将卵撒落水中;有的种类贴近水面飞行,用尾“点水”,将卵产到水里。蜓科和均翅亚目都有产卵器,它们用产卵器切割水生植物的茎叶,把卵产进植物的组织内。有的豆娘能顺着水草潜入水中产卵。蜻蜓为半变态。绝大多数幼虫水生,幼虫龄期一般为10~15龄,因种而异。许多蜻蜓年生1代,有的种类要经过3~5年才完成1代。在中国南方水稻的植株上,有时可以见到蜻蜓的劝虫脱壳(看一段动画),这一类蜻蜓至少年生2代。幼虫老熟时,爬出水面,固着在石头或植物上,而后羽化为成虫。少数种类的蜻蜓幼虫为陆生。初孵化的幼虫体外包着一层薄膜,这是第1龄幼虫,历时很短,有些种类几秒或几分钟后,薄膜即脱落,变成第2龄幼虫。幼虫靠吃水中小动物长大。它们有的栖在水底,有的附着在水体上层的水草上,后者能以蚊虫的孑孓为食。成虫在飞行中捕捉大小适宜的昆虫为食。蜻科昆虫多在开阔地的上空飞翔。蜓科的昆虫常在黄昏时出来捕食蚊类、小型蛾类、叶蝉等,能在30分钟内捕食相当于自身体重的食物,是重要的益虫。分3亚目。①均翅亚目,本亚目的昆虫色常艳丽,俗称豆娘。前后翅的形状和脉序相似。翅基狭窄形成翅柄。休息时一般四翅竖立体背。本亚目下分2总科8科;②间翅亚目,只有2种,一种产于喜马拉雅山南侧,一种产于日本,是古老类群的孑遗后代,有活化石之称;③差翅亚目,本亚目昆虫俗称蜻蜓。包括2总科5科,蜓科和蜻科常见。广布中国各地。

蜻蜓(Odonata)

有翅亚纲的1目。本目成员多数为大、中型昆虫,头大且转动灵活,两对翅膜质透明,翅多横脉,翅前缘近翅顶处常有翅痣。 腹部细长,雄性交合器生在腹部第2、3节腹面。全世界分布,尤以热带地区为多。已知约5000种,中国记载约350种和亚种。

形态特征 体长 20~150毫米。颜色多艳丽。触角短小,刚毛状,3~7节。复眼发达,占头部的大部分,单眼3个。口器咀嚼式。上颚发达。前胸较细如颈。中、后胸合并,称合胸。合胸构造特殊,侧板扩大,中胸上前侧片尤甚。左右两边的上前侧片在合胸背前方的背中线相遇。从侧面看,中胸侧缝上端较长的一段向后方倾斜。接连在翅突上的四翅向身体后方位移到最适于飞翔的重心,侧缝下端较短的一段与身体纵轴垂直。足接近头部,细长。飞行时,中足和后足可伸向头部前方,便于捕捉空中飞虫。停息时,足常抱附于植物枝叶上。跗节 3节。腹部圆筒形或扁形,10节。雄性在性成熟时,把精液藏入交合器中。交配时,雄虫用腹部末端的肛附器“捉住”雌虫头顶或前胸背板,雄前雌后,一起飞行。有时雌虫把腹部弯向下前方,将腹部后方的生殖孔紧贴到雄虫的交合器上,进行受精。

生活习性 许多蜻蜓没有产卵器。它们在池塘上方盘旋,或沿小溪往返飞行,在飞行中将卵撒落水中;有的种类贴近水面飞行,用尾“点水”,将卵产到水里。蜓科和均翅亚目都有产卵器,它们用产卵器切割水生植物的茎叶,把卵产进植物的组织内。有的豆娘能顺着水草潜入水中产卵。

半变态 绝大多数稚虫水生,稚虫龄期一般为10~15龄,因种而异。许多蜻蜓年生1代,有的种类要经过3~5年才完成1代。在中国南方水稻的植株上,有时可以见到蜻蜓的稚虫脱壳,这一类蜻蜓至少年生2代。稚虫老熟时,爬出水面,固着在石头或植物上,而后羽化为成虫。少数种类的蜻蜓稚虫为陆生。初孵化的稚虫体外包着一层薄膜,这是第1龄稚虫,历时很短,有些种类几秒或几分钟后,薄膜即脱落,变成第2龄稚虫。稚虫靠吃水中小动物长大。它们有的栖在水底,有的附着在水体上层的水草上,后者能以蚊虫的孑孓为食。成虫在飞行中捕捉大小适宜的昆虫为食。蜻科昆虫多在开阔地的上空飞翔。蜓科的昆虫常在黄昏时出来捕食蚊类、小型蛾类、叶蝉等,是重要的益虫

蜻蜓(Odonata)

有翅亚纲的1目。本目成员多数为大、中型昆虫,头大且转动灵活,两对翅膜质透明,翅多横脉,翅前缘近翅顶处常有翅痣。 腹部细长,雄性交合器生在腹部第2、3节腹面。全世界分布,尤以热带地区为多。已知约5000种,中国记载约350种和亚种。

形态特征 体长 20~150毫米。颜色多艳丽。触角短小,刚毛状,3~7节。复眼发达,占头部的大部分,单眼3个。口器咀嚼式。上颚发达。前胸较细如颈。中、后胸合并,称合胸。合胸构造特殊,侧板扩大,中胸上前侧片尤甚。左右两边的上前侧片在合胸背前方的背中线相遇。从侧面看,中胸侧缝上端较长的一段向后方倾斜。接连在翅突上的四翅向身体后方位移到最适于飞翔的重心,侧缝下端较短的一段与身体纵轴垂直。足接近头部,细长。飞行时,中足和后足可伸向头部前方,便于捕捉空中飞虫。停息时,足常抱附于植物枝叶上。跗节 3节。腹部圆筒形或扁形,10节。雄性在性成熟时,把精液藏入交合器中。交配时,雄虫用腹部末端的肛附器“捉住”雌虫头顶或前胸背板,雄前雌后,一起飞行。有时雌虫把腹部弯向下前方,将腹部后方的生殖孔紧贴到雄虫的交合器上,进行受精。

生活习性 许多蜻蜓没有产卵器。它们在池塘上方盘旋,或沿小溪往返飞行,在飞行中将卵撒落水中;有的种类贴近水面飞行,用尾“点水”,将卵产到水里。蜓科和均翅亚目都有产卵器,它们用产卵器切割水生植物的茎叶,把卵产进植物的组织内。有的豆娘能顺着水草潜入水中产卵。

半变态 绝大多数稚虫水生,稚虫龄期一般为10~15龄,因种而异。许多蜻蜓年生1代,有的种类要经过3~5年才完成1代。在中国南方水稻的植株上,有时可以见到蜻蜓的稚虫脱壳,这一类蜻蜓至少年生2代。稚虫老熟时,爬出水面,固着在石头或植物上,而后羽化为成虫。少数种类的蜻蜓稚虫为陆生。初孵化的稚虫体外包着一层薄膜,这是第1龄稚虫,历时很短,有些种类几秒或几分钟后,薄膜即脱落,变成第2龄稚虫。稚虫靠吃水中小动物长大。它们有的栖在水底,有的附着在水体上层的水草上,后者能以蚊虫的孑孓为食。成虫在飞行中捕捉大小适宜的昆虫为食。蜻科昆虫多在开阔地的上空飞翔。蜓科的昆虫常在黄昏时出来捕食蚊类、小型蛾类、叶蝉等,是重要的益虫

蜻蜓是有翅亚纲的1目。本目成员多数为大、中型昆虫,头大且转动灵活,两对翅膜质透明,翅多横脉,翅前缘近翅顶处常有翅痣。腹部细长,雄性交合器生在腹部第2、
3节腹面。全世界分布,尤以热带地区为多。已知约5000种,中国记载约350种和亚种。蜻蜓体长20~150毫米。颜色多艳丽。触角短小,刚毛状,身体有3~7节。复眼发达,占头部的大部分,单眼3个。前胸较细如颈。中、后胸合并,称合胸。左右两边的上前侧片在合胸背前方的背中线。足接近头部,细长。飞行时,中足和后足可伸向头部前方,便于捕捉空中飞虫。停息时,足常抱附于植物枝叶上。雄性在性成熟时,把精液藏入交合器中。交配时,雄虫用腹部末端的肛附器“捉住”雌虫头顶或前胸背板,雄前雌后,一起飞行,有时能一直保持到雌蜻蜓产卵结束。有时雌虫把腹部弯向下前方,将腹部后方的生殖孔紧贴到雄虫的交合器上,进行受精。许多蜻蜓没有产卵器。它们在池塘上方盘旋,或沿小溪往返飞行,在飞行中将卵撒落水中;有的种类贴近水面飞行,用尾“点水”,将卵产到水里。蜓科和均翅亚目都有产卵器,它们用产卵器切割水生植物的茎叶,把卵产进植物的组织内。有的豆娘能顺着水草潜入水中产卵。蜻蜓为半变态。绝大多数幼虫水生,幼虫龄期一般为10~15龄,因种而异。许多蜻蜓年生1代,有的种类要经过3~5年才完成1代。在中国南方水稻的植株上,有时可以见到蜻蜓的劝虫脱壳(看一段动画),这一类蜻蜓至少年生2代。幼虫老熟时,爬出水面,固着在石头或植物上,而后羽化为成虫。少数种类的蜻蜓幼虫为陆生。初孵化的幼虫体外包着一层薄膜,这是第1龄幼虫,历时很短,有些种类几秒或几分钟后,薄膜即脱落,变成第2龄幼虫。幼虫靠吃水中小动物长大。它们有的栖在水底,有的附着在水体上层的水草上,后者能以蚊虫的孑孓为食。成虫在飞行中捕捉大小适宜的昆虫为食。蜻科昆虫多在开阔地的上空飞翔。蜓科的昆虫常在黄昏时出来捕食蚊类、小型蛾类、叶蝉等,能在30分钟内捕食相当于自身体重的食物,是重要的益虫。分3亚目。①均翅亚目,本亚目的昆虫色常艳丽,俗称豆娘。前后翅的形状和脉序相似。翅基狭窄形成翅柄。休息时一般四翅竖立体背。本亚目下分2总科8科;②间翅亚目,只有2种,一种产于喜马拉雅山南侧,一种产于日本,是古老类群的孑遗后代,有活化石之称;③差翅亚目,本亚目昆虫俗称蜻蜓。包括2总科5科,蜓科和蜻科常见。广布中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