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让大腿变瘦: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科学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19:50:17
请写出科学家的姓名和事迹

卡尔·施密特
“胃剧痛。”

“燥渴、耳鸣,睁开眼时,眼皮很痛……”

“四小时了,我的伤口、鼻、嘴开始出血……”

“我看不见体温表了,情况非常严重……”

这是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员、动物学家卡尔·施密特博士临终的日记。那天,他下班后一个人在实验室里观察一条南美洲毒蛇。蓦地惊醒过来的毒蛇在他手指上咬了一口,他忙把毒蛇扔回网笼里,赶紧从伤口往外挤血,可是已经迟了,他开始感到头晕和呕心,想打电话求救,偏偏屋里电话坏了,别的办公室又都锁上了门。时间很快地过去……

这位67岁的老科学家知道自己性命不保,就坐在桌子旁,记录起自己垂死时的感觉和征兆,作为他最后的“实验报告”遗 f05 留给后世。这位科学的勇士在被蛇咬了5小时后,终因脑溢血与世长辞了。

立克次与立克次氏体- -

1528年,当法国军队围攻那不勒斯城接近胜利的时候,斑疹伤寒袭击了三千名士兵,剩下的人只得撤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塞尔维亚战役,斑疹伤寒流行决定了整个战局的进行。斑诊伤寒曾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危害,仅次于疟疾和鼠疫。人类征服这种病魔的功臣是美国病理学家立克次。1871年2月9日,立克次出生于俄亥俄州,父亲是糖果商人。二十世纪初,由于长期从事于微生物的研究他过度劳累,身体每况愈下,便到密苏里作短暂的休养。在此期间,他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病——落矶山斑点热,该病患者浑身发黑,皮肤出现红色的斑点,眼膜充血,持续高热,10天左右便停止呼吸。立克次于是放弃休养,全力投入到此病的研究工作中。

他掌握着一个重要线索:落矶山热死者都曾被当地一个峡谷里的木壁虱叮咬过,立克次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亲自到那些风景秀丽却凶险可怖的峡谷里。为了寻找自然界中可能受到感染的壁虱,他替马、牛、兔和灌木丛梳理,然后把收集到的壁虱小心地贴在受实验的的豚鼠裸露皮肤上,豚鼠一个个患上了落矶山热,并全部死去。他找到了传染性壁虱。1906年,他证明落矶山斑诊伤寒是由壁虱传染的。并分离出致病因子——一种极不寻常的微生物,它不能在配制的营养物质上生长,只能在活细胞内寄生,呈杆状,比细菌小,比病毒大,似乎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微生物。

立克次接着研究由这种生物引起的另一种疾病——斑疹伤寒。他证明了这种生物通过体虱在人群中传播而引起斑疹伤寒。1911年,正当他对这种生物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时,在墨西哥城不幸染上斑疹伤寒而死去。他的不幸去世震动了科学界,人们深深地被他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所感动,墨西哥城为他举行了三天的悼念活动。

在立克次逝世五周年的纪念日,即1916年,人们把引起斑疹伤寒和落矶山斑点热的微生物命名为立克次氏体,以缅怀他为研究斑疹伤寒所作的贡献。

伽利略于1564年2月15日出生于意大利西部海岸的比萨城,他原籍佛罗伦萨,出身没落的名门贵族家庭。伽利略的父亲是一位不得志的音乐家,精通希腊文和拉丁文,对数学也颇有造诣。因此,伽利略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伽利略在十二岁时,进入佛罗伦萨附近的瓦洛姆布洛萨修道院,接受古典教育。十七岁时,他进入比萨大学学医,同时潜心钻研物理学和数学。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伽利略没有拿到毕业证书,便离开了比萨大学。在艰苦的环境下,他仍坚持科学研究,攻读了欧几里德和阿基米德的许多著作,做了许多实验,并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论文,从而受到了当时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被誉为“当代的阿基米德”。

伽利略在25岁时被比萨大学的数学教授。两年后,伽利略因为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触怒了教会,失去这份工作。伽利略离开比萨大学后,于1592年去威尼斯的帕多瓦大学任教,一直到1610年。这一段时期是伽利略从事科学研究的黄金时期。在这里,他在力学、天文学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累累硕果。

1610年,伽利略把他的著作以通俗读物的形式发表出来,取名为《星空信使》,这本书在威尼斯出版,轰动了当时的欧洲,也为伽利略赢得了崇高的荣誉。伽利略被聘为“宫廷哲学家”和“宫廷首席数学家”,从此他又回到了故乡佛罗伦萨。

伽利略在佛罗伦萨的宫廷里继续进行科学研究,但是他的天文学发现以及他的天文学著作明显的体现出了哥白尼日心说的观点。因此,伽利略开始受到教会的注意。1616年开始,伽利略开始受到罗马宗教裁判所长达二十多年的残酷迫害。

伽利略的晚年生活极其悲惨,照料他的女儿赛丽斯特竟然先于他离开人世。失去爱女的过分悲伤,使伽利略双目失明。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

1642年1月8日,凌晨4时,伟大的伽利略——为科学、为真理奋斗一生的战士,科学巨人离开了人世,享年78岁。在他离开人世的前夕,他还重复着这样一句话:“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气。”
哥白尼1473年2月19日出生于波兰维斯杜拉河畔的托伦市的一个富裕家庭。18岁时就读于波兰旧都的克莱考大学,学习医学期间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1496年,23岁的哥白尼来到文艺复兴的策源地意大利,在博洛尼亚大学和帕多瓦大学攻读法律、医学和神学,博洛尼亚大学的天文学家徳·诺瓦拉(de Novara,1454-1540)对哥白尼影响极大,在他那里学到了天文观测技术以及希腊的天文学理论。后来在费拉拉大学获宗教法博士学位。哥白尼作为一名医生,由于医术高明而被人们誉名为“神医”。哥白尼成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费劳恩译格大教堂任职当一名教士。哥白尼并不是一位职业天文学家,他的成名巨著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
在意大利期间,哥白尼就熟悉了希腊哲学家阿里斯塔克斯(前三世纪)的学说,确信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转这个日心说是正确的。他大约在40岁时开始在朋友中散发一份简短的手稿,初步阐述了他自己有关日心说的看法。哥白尼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终于完成了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他在《天体运行论》(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中观测计算所得数值的精确度是惊人的。例如,他得到恒星年的时间为365天6小时9分40秒,比现在的精确值约多30秒,误差只有百万分之一;他得到的月亮到地球的平均距离是地球半径的60.30倍,和现在的60.27倍相比,误差只有万分之五。
1533年,60岁的哥白尼在罗马做了一系列的讲演,提出了他的学说的要点,并未遭到教皇的反对。但是他却害怕教会会反对,甚至在他的书完稿后,还是迟迟不敢发表。直到在他临近古稀之年才终于决定将它出版。1543年5月24日去世的那一天才收到出版商寄来的一部他写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