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天地新城在哪里:"胡公既怜文长之才,哀其数困"应该怎么翻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8 17:48:02

胡公既爱惜文长的才华,又怜悯他多次应试不被录取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座,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意谈谑,了无忌惮。会得白鹿,属文长代作表。表上,永陵喜甚。公以是益重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有沙门负赀而秽,酒间偶言于公,公后以他事杖杀之。其信任多此类。
  胡公既怜文长之才,哀其数困,时方省试,凡入帘①者,公密属曰:“徐子,天下才,若在本房②,幸勿脱失。”皆曰:“如命。”一知县以他羁③后至,至期方谒公,偶忘属,卷适在其房,遂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④,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一段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当其放意,平畴千里;偶尔幽峭,鬼语秋坟。文长眼空千古,独立一时。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一日,饮其乡大夫家。乡大夫指筵上一小物求赋,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气韵遒逸,物无遁情⑤,一座大惊。
  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节选自《徐渭集·附录》)
  [注]①入帘:指担任考官。②本房:考官分房阅卷。③他羁:其他事拖累。④曲蘖:酿酒的发酵物,指代酒。⑤遁情:隐去的真情。

  徐文长是山阴县的秀才,参加乡试总不被录取。他性格豪放无拘无束。总督胡宗宪知道了他的才能,聘请他担任幕僚。文长与胡公约定:“如果要我做幕僚,要按接待宾客的礼节,可以不按规定的时间自由出入。”胡公都答应了他。徐文长便穿着葛布衣,戴着黑色头巾,行过拱手礼入座,畅谈天下大事,就好像旁边没人一样。胡公非常高兴。胡公当时统领好几个地区的军队,威名震动东南一带,将领同他说话,都要像蛇一样匍匐向前跪着禀事,不敢抬头;而文长作为部下的一名秀才,却高傲自若,能依照自己的意愿办事,随意地谈笑,一点也没有忌讳和担心。刚好捕得一只白鹿,胡公请文长代作贺表。贺表呈上后,世宗皇帝非常高兴。胡公因此更加器重他,一切奏疏公文,都请他代写。
  文长对自己的才干十分自负,喜爱出奇计,谈论军事形势大多准确无误。凡是胡公用以诱降汪直、徐海等的计谋,都是和他秘密商议,然后实行的。文长有一次在一家酒楼上喝酒,有几个军卒也在楼下喝酒,喝过酒不给酒钱。文长暗中写了几行字让人迅速报告给胡公,胡公立刻派人将他们绑进营中,全都斩首,全军震动害怕。有一个和尚依仗有钱胡作非为,文长在喝酒时偶尔向胡公说起,胡公后来以其他罪名用杖刑将他打死。文长被胡公这样信任的事情很多。
  胡公既爱惜文长的才华,又怜悯他多次应试不被录取,当时正逢乡试,凡是被任命为考官的,胡公都暗中嘱咐他们:“徐先生,天下大才,如果在你的房里,希望不要遗漏。”考官都说:“遵命。”有一个知县因为有其他的事耽搁迟到了,到了考期才去拜见胡公,胡公偶然忘了嘱咐他,而文长的试卷恰好分在他的房中,于是又没有被录取。
  文长既然在科举考试中不被考官赏识,于是就放纵地饮酒,尽情地游山玩水,到齐、鲁、燕、赵一带旅行,走遍了北方的荒漠地区。他所见到的奔腾屹立的高山,汹涌澎湃的大海,黄沙卷起如云翻滚,狂风怒号摧弯大树,深幽的山谷,繁华的都市,各种各样的人物以及鱼鸟,一切令人惊讶的事物,都一一在他的诗中表现出来。他的胸中又有一股不可磨灭的豪气,以及英雄走投无路、无处可以立身的悲愤之情,所以他写的诗,像生气又像欢笑,像大水在峡谷里轰鸣,又像种子发芽出土悄无声息,像寡妇在夜晚的哀哭,像游子客居他乡时寒夜而醒。当他放纵心意,就犹如平坦无际的原野;偶尔幽深峭立,幽又像秋天坟地里鬼魂们的窃窃私语。文长眼界高远,认为千古文人都不值一提,自己在当时卓然独步。对当时所谓的达官贵人,诗人墨客,文长都高声地斥责他们,把他们当作奴婢一样,以和他们交往为耻辱,所以他的名声没能传到越地之外去。可悲啊!
  有一天,文长在县令家饮酒,县令指着筵席上的一个小物件请求他写一篇文章暗中叫小仆人把纸接成一丈多长呈上,想用这为难他,文长拿起笔一会儿就写成,写满了整张纸,气韵刚健洒脱,那物件的状态被描述得淋漓透彻,在座的人都大为惊叹。

胡公既爱惜文长的文章才华,又怜悯他多次应试不被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