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沙漠坐骑怎么召唤:毛泽东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9:22:38

http://www.yingbishufa.com/ZHUANTI/mzd/这里有很多毛泽东的书法作品,慢慢的看吧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数千年来,中国书法艺术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等书体。井涌现出了许多独步书坛、自成流派的书法艺术大师,毛泽东即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毛泽东一生里对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感情,无论是军旅倥惚之中,还是陕北窑洞的灯光之下,直到他进城坐定菊香书屋之后,他那只笔耕耘不止,流淌出俊逸潇洒而又豪气的墨迹, 书法是他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
  毛泽东书法艺术他初练魏碑,酷爱王羲之、王献之之风格,后深得张旭、怀素狂草之神韵,汪洋恣肆,任意挥洒,独具豪情奔放之个性。尤其是草书,傲然不群,自成一体,用“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来形容毛泽东的书法恰如其份。
  毛泽东在风华正茂的学子时即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年轻的时候起,毛泽东便在书法领域耕耘和求索,至老而不倦。 1910年毛泽东考入湘乡东山书院(东山高等小学堂),他常临摹王羲之《十七帖》和学院附近东台山凤凰寺所藏清代湘乡书法家萧礼容碑,字字写得很有功 力,尤以草书为精妙。
  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有一句口头禅:“字要写得好,就要起得早;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练;刻苦自励,穷而后工,才能得心应手……学字要有帖,帖中要发挥。” 现在还保存着的一张毛泽东还书的便条,是他16岁时写的,用笔严谨,而又有开拓,可知那时他已有相当功底。他进入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后,作了一篇文章,叫《宋襄公论》。国文教师谭咏春阅卷时批道:“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视全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这个年轻人确似有“仙骨”,文章固然可取,又用楷书写就,工整秀丽,故当时师生们誉他的文和字为同学中之“两绝”。现在还保留着的毛泽东在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写的一篇作文的手迹,题目叫《商鞅徙木立信论》,用的也是丝毫不苟的小楷,一气呵成,笔笔遒劲。

  1913年10-12月,毛泽东在湖南第四师范学校读预科时,留下了一本笔记。前11页是手抄的《离骚》和《九歌》,后36页冠名《讲堂录》。从这些墨迹看,这个时期,毛泽东深受晋唐楷书和魏碑的影响,既潇洒飘逸,神采飞扬,又古拙可爱,质朴自然。

  娄山关与《三希堂》
  毛泽东走到哪里都在研究学习书法。红军时期他率部转战到贵州遵义县北娄 山关时,见一石碑,上刻“娄山关”三个红漆大字,便问陈昌奉等:“娄山关刻碑干什么?”许多人回答不出,他便解释说:“关乃要塞重地也,是出入的通道,常以碑柱碑石为界,区分和标志地名。”之后,他向大家介绍了“娄山关”三个大字的特点和价值。他赞扬这三个字写得

  苍劲,像峻峰那样挺拔屹立,运笔如飞。工匠石刻也非常精美。他还反复揣摩,不断用手在笔画上临摹运笔走势,不时感叹:“可惜不知出自哪位名家之手,这碑又修建于何代。”
  谈到娄山关,不能不提毛泽东所做诗词中最精湛的一篇《忆秦娥 . 娄山关》”及其书法极品“忆秦娥 . 娄山关。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临危受命,带领长征的部队过经过两天的浴血战斗,攻克了娄山关。雄关古道,如今一跃而过;这时诗人立马娄关,苍莽如海的群山,沉落如血的夕阳,让诗人情动不已。 于是吟哦

  出这一首肃穆、沉雄的千篇:《忆秦娥 . 娄山关》诗篇。60年代的一天,毛泽东眼前重又浮现出那一次立马关山的悲怅而壮烈的情景: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于是他提起龙蛇之笔来,任那首烂熟于心的《忆秦娥 . 娄山关》从笔下飞动而出,追风走马。黑色染出了西风残阳,勾勒了关山险道,点就了霜天雁阵。黑白之间,云烟弥漫,那其间似有战马嘶鸣,军号呜咽。 哪怕你不懂书法何也,也会被那牵魂动魄的墨色所感染,被力透纸背所震惊。
  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一套晋唐小楷一直带在毛泽东身边。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写字,并且经常阅览法帖。当时延安的老百姓知道毛泽东喜欢写毛笔字,为表示对他的敬意,特地用一块

  古砖刻磨成一方砚石,送给毛泽东。可惜,这方砚台在后来转移时丢失了。这个时期,毛泽东的书法创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以行草为主,用笔恣肆,刚劲挺拔,大气磅礴,形成了个人的独特风格。
  1937年平型关大捷后,一位青年作家奔赴延安的途中,从被日军炸毁的废墟中拾得四册名著及《石索》、《三希堂法帖》各两卷,如获至宝。他不辞辛苦,带到了延安。毛泽东对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一见如故,殷勤款待。青年作家感动不已,便将自己挎包中那辛辛苦苦背到延安的“宝贝”一股脑儿掏了出来,赠毛泽东。毛泽东喜出望外。毛泽东得到了两册名著和《三希堂法帖》。 他在访苏的短暂而紧张的日子里,也未忘随身带几本《三希堂法帖》。
  《三希堂法帖》为清乾隆皇帝得到晋书法家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珍贵墨迹三种,很是欢喜,名其收藏处为“三希堂”。乾隆将这三种法帖与内府收藏的自魏晋至明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三百四十余件,各种题跋二百余件,汇集刻印,而以《三希堂法帖》命名。这是我国一部书法巨制。

  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的客观条件比进城前好多了,可以看到历代书法家的碑帖,毛泽东阅读法帖更多更勤了。据有人统计,毛泽东书记所存的拓本及影印本的碑帖约有六百多种,他看过四百多种。 当时中办秘书室的陈秉忱就专门为毛泽东购买书籍、收集字帖,收有各种碑帖数百部。
  毛泽东多次搜集或借阅历代书法碑帖。1958年10月16日,他给秘书田家英写信:请将已存各种草书字帖清出给我,包括若干拓本(王羲之等),于右任千字文及草诀歌。此外,请向故宫博物院负责人(是否郑振铎?)一询,可否借阅那里的各种草书手迹若干,如可,应开单据,以便按件清还。
  这既表明毛泽东已藏有各种草书字帖,但仍感不够;又表明他公私分明,毫无特殊之难能可贵的精神。结果,田家英向故宫博物院借来二十件字帖,其中八件是明代书家的书法,包括解缙、张、董其昌、文徵明、傅山。

  在中国书法中,毛泽东最喜爱的是草书。而在草书中,毛泽东又最喜欢怀素。 1961年10月27日,毛泽东要看怀素《自叙帖》,要工作人民把怀素的所有字贴都放在他那里。于是,工作人员就在北京和外地买来很多字贴,包括一批套贴如《三希堂》、《昭和法贴大系》(日本影印),都放在他的会客室里,摆满三四个书架,连他卧室的茶几上、床铺上、办公桌上,也放有书帖,以便他随时欣赏。毛泽东对怀素的《自叙贴》、《论书帖》、《苦笋贴》等百读不厌,爱不释手,他观赏揣摩,兴致盎然,反复临写、反复品味、反复琢磨,时而凝目视其神韵,时而掩卷摹其法度。1974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访华时,毛泽东在书房里接见了他。亲切交谈之后,还特地赠送给他一本自己喜爱的《怀素自叙帖真迹》,大平正芳十分高兴。
  如果拿毛泽东的草书和怀素的《自叙帖》相比,我们不难看出,其中很多字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田家英就认为:毛泽东的书法,特别是草书,和怀素《自叙帖》有相同的地方:一是笔画都较细圆;二是字形都较大;三是在大草的布局上,都采用了行行逶迤、翩翩恣肆的写法;四是“神”上很相似。毛泽东热爱怀素的狂草,但他又不拘泥于此,勇于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家的“毛体”,正如他常对秘书所说的那样:“如果每个人写的字都和字帖或是某人的字一模一样,那书法就停滞不前,没有发展了。”
  1964年12月10日,毛泽东还要看各家用各种字体书写的《千字文》,工作人员又很快为他搜集了三十余种。行书草篆,无所不有,而又草书为主。包括自东晋以来历代书家王羲之、智永、张旭、怀素、欧阳洵、米芾、宋徽宗、宋高宗、赵孟、康熙直到近人于右任的作品。
  在毛泽东丰泽园故居的书房里,至今仍然存有毛泽东读过的大量字帖和书籍。其中有规整秀丽、形意翩翩的汉代隶书,又有妍美流畅的“二王”法帖;有厚重雄劲、气势磅礴的楷书墨迹,也有逸势奇壮、应手万变的“狂草”,还有在中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的宋徽宗“瘦金体”法帖;不但有中国历代名家的墨迹、法帖、碑文拓片,还有中国历代书法理论著作。因此,毛泽东可以说是“神游书海目览千帖。” 毛泽东读帖不重版本是否珍贵,而着眼于分析各家的长短,体其风貌,察其用笔、结构、章法等,吸取其精髓,以丰富自己的书法艺术。
  毛泽东的书法最好的时期是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例如他书写的诗词,给华罗庚、章士钊的信件等,都非常之美。这和他那时的练字有关系。 50年代毛泽东书写了数百首古诗词,一首诗往往书写五六次,六七次,甚至十来次。他作诗词也多是书写许多次,且多为草书。
  毛泽东书法的造诣,固然是他转益多师的结果,同时也和他善于从生活中吸取美的营养分不开。诗人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一诗的序言中这样写道:“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毛泽东早在1937年就与朱光等人说过:杜甫这段话说出了舞蹈、戏剧等艺术与书法艺术相通,是至理名言。那时毛泽东曾表示想看朱光表演莎士比亚的名剧《奥赛罗》,以便用戏剧艺术来丰富自己的书法。
  毛泽东因为酷爱书法,亦极喜与书法家交往。而对于在书法方面有成就者,如郭沫若、章士钊、于右任、马一浮、沈君默、谢无量、舒同等,他十分尊敬。他与书法家交谈时,“品评今古,驰思翰墨”,极为投契。

  书法艺术的见解
  毛泽东的著作甚丰,惟对书法艺术的见解,却没有专门论述,因而无法窥其见解的全貌。但从一些片言只语中,还是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点:
  一、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他说:“字的结构有大小、疏密,笔划有长短、粗细、曲直、交叉,笔势上又有虚与实,动与静,布局上有行与行间的关系、黑白之间的关系。你看,这一对对的矛盾都是对立的统一啊!既有矛盾,又有协调统一。中国的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呀!”
  二、字要骨神兼备。他指出:“人有像貌、筋骨、精神,字也有像貌、筋骨、神韵。”因此,临帖,“最初要照原样写,以后练多了,要仿其形,取其神。”他说,“字和人一样,也有筋骨和灵魂。练久了,就会找到筋骨,写出神韵。”所谓筋骨,是字的形貌、气势和力量;所谓灵魂,是字的内质、神韵。古人的字, 一般地说,北碑尚骨,南帖尚神。毛泽东则主张骨神兼备。 一次东游济南,他对乾隆的字发表自己的看法说:“乾隆的字,到处都有,但是有筋无骨,我不怎样喜欢。”
  三、既广采博取,又独具风格。毛泽东说:“学字要有帖,学好后要发挥。习字要有体,但不一定受一种体的限制,要兼学并蓄,广采博取,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风格,才能引人入胜。”
  这些书法理论,是毛泽东从借鉴古人的经验和总结自己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

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