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er junior的 u:什么是隐喻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30:43
隐喻学

什么叫隐喻?
??
??当然隐喻不是文学修辞方法。我读过一些结构主义、符号学、语义学、语言哲学著作,是浮光掠影地读,硬着头皮读,印象里解释“隐喻”的特别多,大多是绕来绕去、喻体喻旨论个牒牒不休,并以之解释权利意志、意识形态的形成,文化传统的传承、伦理道德的内化、民族文化心理的构建等。还读过北大一位老先生写的《认知隐喻学》,前几天还读了海洋大学一位先生写的《典籍符号与权利话语》,也在不断强调“隐喻原则”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的体现。
??
??在网上一搜,吓了一跳,“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789,000篇,用时0.046秒”这词如此火爆,俺竟然以为是国人新近追逐的热点词汇,真是“井蛙不可语于海,夏虫不可语于冰,曲士不可语于道”啊。
??
??有个好记的定义:
??隐喻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比喻,一种生动的源自生活的表达方式。在英语专著中对隐喻的较新的
??定义为:“将一个词从其本义转为一般不能换用但却相似的另一个词,强调其认同,即两者相似,但不是明喻”(从网上搜来的)
??
??比如今天中午顺着墨给的地址下载了刘郎的《苏州园林》,差不多是十年前看过的片子,解说词依旧感觉没的说,但画面语言明显觉得单薄重复。究其原因,可能就是因为许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的深刻美质无法通过写实的画面表现得淋漓罢了。事隔十年,再看《故宫》,会感受到电脑技术在表现一些抽象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力与美、时间与空间方面,就游刃有余得多了。而这种表现方式,就该称之为电视画面语言的隐喻手段吧!
??
??隐喻的直观体现应属于文学艺术领域,比如诗歌、绘画、音乐、戏剧等。“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是隐喻;蒙克的《呐喊》是隐喻;贝多芬的《月光曲》和阿炳的《二泉映月》、《牡丹亭》和《红楼梦》都是隐喻。这个源自西方的术语当然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当然也有更多的体现,比如《老人与海》、《百年孤独》、《尤利西斯》等等,不胜枚举。我最喜欢的小说,聚斯金%%%%德的《香水——一个杀人犯的故事》,也是因为那可感可知的深远的隐喻效果。
??
但把隐喻只解释于文学艺领域就把它说浅了。一切语言文字都是隐喻,是从符号学和语义学上讲的;宗教伦理、典章制度、哲学文学等都隐喻着权利意志,这是从政治学上说的;即便放之于标榜真实性、客观性的当代大众传媒,“用事实说话”本身就是把主观倾向性堂而皇之地置于叙事结构中,当然更是隐喻。至于舆论引导、宣传等等媒体从业者挂在嘴边上的话,更是对隐喻的充分利用。还有广告,简直就是隐喻集中营。隐喻这个魔方玩得好,就能把真说成假,是说成非,而且让信息接受一方俯首贴耳心甘情愿唯命是从。所以对“隐喻”的开发和这个词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书斋中的专家学者以之拼贴自已的论文;市井的政客奸商以之谋名谋利,它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词当然是理所当然的。说“这是一个隐喻的世界”真是不为过啊~~!

国外对隐喻的研究,已从传统的修辞学,进入当代的认知科学。从认知的视角,本书主要探讨了隐喻、语言和认知的关系; 隐喻的实质;隐喻和认知;隐喻的理解;隐喻的应用和我国的隐喻研究。本书的主要特点是跨学科的,涉及语言学、认知科学、修辞学、哲学、符号学、美学、逻辑学、语用学、心理学、计算科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与应用并重,以阐明隐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哲理,指导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进行中外比较,以唤起国内学者在继承发扬我国传统的基础上,关注本学科的最新动向。
近年来,隐喻在国外是个众多学科关注的热门话题,尤其是隐喻的认知功能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目前还缺乏一种统一的隐喻理论。在国内,隐喻研究还局限在修辞层次。从哲学、心理学和其他跨学科角度对隐喻的研究还是一个空白。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其对人类思维方式、艺术创造、语言使用等影响是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对隐喻现象本质和功能的进一步认识将对当代认知科学和艺术本体论研究的发展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