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日记500字大全随笔:话剧的特点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11 02:46:09
知道了好多与话剧不相干的回答``但是就没见到书上的问题的答案``谁能帮忙说哈``

9月7日 00:24 现代话剧的艰难历程

第1节 从模仿到创新

1.“易卜生热”与“娜拉式”的新女性。郭沫若的历史剧《卓文君》、《王昭君》和《聂嫈》。

2.社会题材的问题剧与《幽兰女士》、《赵阎王》。

3.欧阳予倩的创作道路。《潘金莲》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4.袁昌英的《孔雀东南飞》对“寡妇情结”的探讨。

5.田汉的创作道路。田汉早期剧作中的“艺术家”形象系列。30年代以后,田汉剧作的两大题材。《梵峨嶙与蔷薇》。《梅雨》与《回春之曲》。《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与《名优之死》。

6.丁西林在中国话剧史的上的独特性。 丁西林独幕剧与《酒后》的特点。

第2节 曹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1.曹禺的生平和创作。

2.《日出》对中国现代都市社会的认识和受到的质疑。

1.易卜生戏剧“社会悲剧”、莎士比亚戏剧“性格悲剧”和古希腊戏剧“命运悲剧”等西方戏剧观念和创作方法对《雷雨》的影响。

2.《雷雨》的结构。周朴园、蘩漪和侍萍的形象塑造。《雷雨》对现代话剧的特殊贡献。

3.从《雷雨》到《日出》的变化。结构的变化与创作意图的变化。

4.《原野》的传奇性与反抗意识。

5.“娜拉式”的新女性陈白露与作者心中的理想。潘月亭、李石清和黄省三构成的“三段式”人物链。

第3节 从小剧场到大剧场

1.“剧场戏剧”与中国话剧的成熟。

2.夏衍的生平与话剧创作。《赛金花》与《秋瑾传》。《上海屋檐下》的“复调”手法、政治倾向性与平易淡泊的风格。

3.洪深创作受左翼剧运的影响。《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与《青龙潭》。

4.李健吾话剧的“京派”特点。《这不过是春天》、《梁允达》与《以身作则》。

中国话剧特点』
匡时济世的艺术
中国的文人素有“文以载道”的思想观念,中国的传统戏曲也向来注重教喻功能,因此,戏剧从来不是高蹈与现实之上的唯美的产物。特别是现代的中国社会,中华民族处於生死存亡关头,一些有志之士急欲拯救斯民於水火,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对西方戏剧产生兴趣,并把它拿来,显然就带有匡时济世目的。    文明戏时期,有一位叫天缪生的人说得最直白:“吾以为今日欲救吾国,当以输入国家思想为第一义。欲输入国家思想……舍戏剧未由。”因此,文明戏的主潮,是以勇猛的姿态,配合著民主革命,对腐败的帝制进行冲击,对外国列强发出愤怒的抗议。这便是中国话剧第一波所展现的战斗性。    五四时期,话剧成为思想的载体和工具。当时,戏剧界之所以对易卜生掀起模仿浪潮,是因为其“敢於攻击社会,敢於独战多数”的战斗精神。欧阳予倩认为戏剧是“思想之影像”。洪深更认为,“现代话剧的重要,有价值,就是因为有主义”。到了三、四十年代,所倡导的“普罗列塔利亚”戏剧、左翼戏剧、国防戏剧直到抗战戏剧,都被赋予特定历史阶段的革命的民族的政治色彩,可以说,如果不是中国人对西方戏剧的现实需求,它就不可能在中国立足,也不可能得到发展。在艰苦的抗日战争中,中国话剧的大发展,最能充分地证明这一点。    当然,社会变革和民族战争异常激烈的时代环境中,中国话剧也出现过注重宣传性而忽略艺术性的偏颇,但总的来看,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注重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中国话剧的重要特徵。
诗意的戏剧精神
中国是一个诗歌比较发达的国度,历史上第一部文学作品,即为诗歌总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皆可视作民族文化传统中的诗性智慧的体现。中国的曲论家,历来把戏曲看作诗的演变与分支。所谓“诗变而词,词变而曲”,故亦称戏曲为“剧诗”。无论是文明戏阶段,中外戏剧遇合中,中国人对西方浪漫主义戏剧产生的兴趣;还是80年代以后,中国戏剧家所追求的写意的戏剧观念,所探索的戏剧表现生活的新的方式,都显现者中国人对戏剧诗意的注重。剧与诗的结合,或者说话剧诗化的美学倾向,是中国话剧在艺术上的突出特色。浪漫派的戏剧创作,如田汉、郭沫若等则是代表。他们都是浪漫主义的诗人,这自然使他们很容易把诗切入戏剧,同时,他们都从理论上看到戏剧的诗的本体特性。郭沫若就认为,“诗是文学的本质,小说和戏剧是诗的分化。”中国戏剧家的剧作,其诗化的内涵,体现在观察和表现生活的诗意视界中,则是著意从人的感情世界透视人生现实。特别是通过人之“灵”的痛苦表现,达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而作品中,又往往有著对理想的憧憬。其艺术特徵便是抒情性,人物的性格、戏剧的结构和语言,都以抒情为纽带。如繁漪、愫方、屈原、关汉卿等人物,都是诗意抒情化了的形象。其抒情性,又导致剧作家追求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诗的意境,注意诗的氛围的营造。又如,曹禺有时将教堂音乐、西方交响乐融入戏剧构思,郭沫若常借主人公的大段心理独白烘托情境,而田汉则常将音乐、诗歌直接溶入作品之中,以增强其抒情性。这种诗化倾向,自然同接受西方浪漫主义的影响有关,但不可忽视接受主体的投射作用,即把民族的艺术精神、民族戏曲的质素溶入其中。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话剧的诗化倾向,正是中国的剧诗传统的潜力的传递和勃发。所以说,是中国戏曲的诗意抒情传统同西方浪漫主义戏剧,甚至同西方现代主义的融合,形成了中国话剧的诗化倾向。由此,中国话剧形成了诗化现实主义风格。它以田汉作为开创者,曹禺和夏衍作奠基者,在后来的发展中绵延流长。这种诗化现实主义,在真实观上即渗透著中国人的特色。如果说,西方话剧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倾向於客观生活的再现,当然也熔铸著剧作家的主体审美创造;而中国话剧的诗化现实主义,是更注重情真,在“真实”中注入情感的真诚和真实,甚至是缘情而作。曹禺说,他“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雷雨》是一种情感的憧憬,一种无名恐惧的表徵。”“《雷雨》的降生是一种心情在作祟,一种感情的发酵。”这正是中国剧诗的的传统,如创作了戏曲《牡丹亭》的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就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把情真提高到一个超越一切的的境界,同时也把理想的情愫铸入真实性之中。如曹禺、夏衍的剧作都渗透著一种目标感,於残酷的真实和灰色的人生中,写出希望的曙光。夏衍虽然多写一些卑琐的小人物,写一种平庸的生活,但他却从中发现:“眼睛看得见的几乎是无可挽救的大堤的溃决,眼睛看不见的却像是遇到了阻力而显示了它威力的春潮。”诗化现实主义中相容著浪漫主义的因素。那麽,对这种真实,我们称之为“诗意真实”。
浓随的民族特色
中国话剧的民族特色,不但表现在中国人写中国人的生活上,重要的是这些中国剧作家,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对西方戏剧这种艺术形式予以创造性地转化与改造。转化和改造的关键,是这些剧作家所具有的民族的审美精神,以及在长期的艺术熏陶中所获得的深厚而扎实的传统艺术的修养。尽管,他们面对的是一种西方的艺术形式,但是,他们作为一个接受的主体,必然透过自我的观察、理解和认识,去把握这种形式。比如,在中国话剧中,有一个突出的艺术现象,即一些优秀的剧作,都追求戏剧意象的创造。所谓意象,这是中国传统的诗学范畴,所谓“窥意象而运斤”,所谓“言征实则寡余味,情直而动物也。故示以意象”。意象所要求的是一个有机的内在的和谐完整而富有意蕴的境界,它有著一种联想性的指涉作用。它透过一个特定的情境、一个物象、一个人物等的具体的真实的描写,而赋予更深层更丰富的蕴含。戏剧意象的营造,不仅在於追求真实的诗意,还在於创造出诗的意境。如《雷雨》中的雷雨意象,《上海屋檐下》中的梅雨意象,《秋声赋》中的秋的意象,《风雪夜归人》中的风雪的意象,《雾重庆》中的雾的意象等。这些意象,把细节的描写、真实的物象同人物的命运、戏剧的冲突、意境的烘染等都统摄在这特定的情景之中。如雷雨的意象,在《雷雨》中,它既是戏剧的氛围,是剧情的节奏,也是破坏性的力量之象徵,是人物性格和感情的潮汐和激荡,是为作家雷雨般的热情所构筑的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正是这些转化,使中国的话剧有了民族审美精神的更深层的渗透。也可以说,中国的戏剧家,以民族的艺术精神、诗学内涵以及它特有的艺术方法和手段,沟通了同西方戏剧,包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乃至现代主义戏剧的审美精神。从人物塑造、情境设置、戏剧冲突,直到戏剧语言,都实现了民族独创性的转化。九十年的历史证明:没有深厚而活跃的民族艺术精神,没有深厚而扎实的传统艺术的根底,中国话剧是很难立足和发展的,也是很难实现现代化的。在发展的前提下,发扬传统的精华(自然经过扬弃),吸纳外来的经验,是中国话剧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