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了第1集免费观看:张弘范是什么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2:35:59
到底是蒙古人还是汉人??还有他的一些简介
他是否曾是宋将?

率领元朝大军灭了南宋的,张弘范同志,死于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即公元1280年。

  十三年,浙东台州一带人民继续进行抗元斗争,张弘范奉命绥靖其地。他用恩威并济的手段,诛其为首者而宽大其余,很快就平定了局势。

  十四年,平宋元军大部北调。张弘范被任命为江东宣慰使,负责维持南方新附地区的安定。次年,宋将张世杰等拥立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兄弟,复辟宋室于南方沿海。闽、广一带群起响应,“诸州应者十五郡县”。元廷正式授张弘范以蒙古汉军都元帅之职,命其前往征讨。陛辞之际,他请求“以蒙古信臣为首帅”,因为他深知此前无汉人统蒙古军的先例,顾虑难以指挥,无法保证成功。但世祖鉴于以往安丰之战中,“委任不专”,张弘范之父张柔与蒙古主将察罕捍格龃龉,以至“进退失据”的教训,断然决定把这次行动的指挥大权完全交付给他。为示信任还专门赐以尚方宝剑,并当面交代,“剑,汝之副也。不用命者,以此处之”。

  张弘范衔命至扬州选调水陆兵将两万人,分道南征。他以李恒为副手由江西南下广东,以其弟张弘正为先锋直趋闽、广。行前张弘范特意告诫其弟要勇敢作战,谨慎从事,表示自己不会因私情稍假宽纵。进军途中,连拔三江寨、漳州、鲍浦寨等几座防守坚固的城堡,致使其余“濒海郡邑皆望风降附”。宋丞相文天祥、礼部侍郎邓光荐也在五坡岭(在今海丰)被俘获。张弘范慑于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将其礼送大都。

  十六年正月,张弘范由广东潮阳发船下海,搜寻宋室踪迹,在甲子石林获两名宋谍,从他们口中探知宋帝君臣的藏身之地在崖山(今广东新会县南80里)。张弘范随率舟师追踪而至。

  崖山系东西对崎的近岸小岛。宋人建宫室于岛上山麓。岛下“结巨舰千艘下碇海中。中舻而外舳(即船头向内,船尾向外),大索贯之为栅”。为防火攻,“舰皆涂泥,缚长木以拒火舟,火不能炙”(《宋史·瀛国公纪》),隐然一座海上坚城。因崖山之北水浅“舟胶”(易搁浅),张弘范指挥元军船队由崖山之东转入大洋,尔后由南面逼近宋人的水上基地。正式接手交战前,张弘范“潜舟载骑兵登陆焚其宫,命乐总管立寨断其汲路”,使宋人失去了陆上的基地和淡水供应,在心理和生理上遭受沉重打击而困顿不堪。

  二月,张弘范发起总攻(参见厓山海战)。他分军为四,指挥诸将从东南北三面接近敌船,自将一军居西南,担当最难的一面。元军每艘船上均构造成楼于舟尾,外覆布阵,内藏甲士。张弘范命令各船以他船上的乐声和锣声为号令。乐作,宋人闻之,以为元军摆宴而放松了警觉。

  待元军舟师直犯其前,宋军才放箭拒敌。元军按照命令皆伏盾不动,直至舟将接,突然“鸣金撤阵,弓弩火石交作,顷刻并破七舟”。元军“诸将乘乱皆殊死战,自己至申,声震天海,斩获几尽”。宋丞相陆秀夫在绝境中背负幼主赵昺投海自尽,宋朝最终灭亡。宋将张世杰率残余舟船败走交趾,遇风坏舟,死于海陵港,“岭海悉平”。张弘范勒石纪功于崖山之阳而还。

  十月,张弘范班师回朝,受到忽必烈接见,慰劳甚厚。不久竟染疾身死,年四十三岁。

  南宋灭亡后,民间一直有一个传说,说是宋朝降将张弘范统帅元军在崖山击溃南宋舰队,逼得南宋丞相陆秀夫抱着宋少帝跳海自沉,代表着汉人正朔的南宋政权就此彻底灭亡。尔后,张弘范命人在石崖上刻上“张弘范灭宋于此”七个大字以标榜自己灭掉南宋的所谓千秋功业。这种行径为世人所不齿,没过多久,有一位秀才在石崖刻字前面又加了一个“宋”字,变成了“宋张弘范灭宋于此”。藉以对叛宋投元的张弘范表示出极大的羞辱和轻蔑。
  在广东崖山当地,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在石崖刻字前面又加了一个“宋”字的故事发生在张弘范灭宋之后,过了二百多年的明代,当地出了个著名的理学家名陈献章。陈献章因为家住江门白沙乡,所以又称白沙先生。是白沙先生在石刻上加了个“宋”字,以一字之威,教训乱臣贼子。
  历史小说家二月河著的《乾隆皇帝》一书中:也有类似的叙述如下:灭大宋的不是蒙古人,是文恬武嬉的文武百官。乾隆知道母亲已经被说动,继续循着自己的思路款款陈说道:“蒙古大军将宋代最后一个皇帝赶到琼崖大海,宋代最后一个皇帝还在孩提之间,宰相陆秀夫在船上还在给他讲《中庸》。船被围了,把自己妻儿老小的船先沉了,抱着小皇帝投海自尽……额娘,你知道指挥这一战的蒙古主将是谁?”太后摇了摇头,她的眼中已经迸出泪花。“叫张弘范。”乾隆想到宋朝末代皇帝途穷惨状,也觉心中凄惶,哽着嗓子道:“他是大宋的一员战将,投了元,又来打自己主子。灭了宋,还磨崖铸字,写了几个字说‘张弘范灭宋于此’!后人鄙薄他,在前头仿他笔迹又添了个字,‘宋张弘范灭宋于此’——这不是文人刻薄,是的的真真的史实!儿子想争一口气,别叫后世我们大清也出张弘范那样的贼子。”
  乾隆皇帝口中所说的史实,想来二月河先生已经考证过了。《乾隆皇帝》一书影响甚大,因此“宋张弘范灭宋”的故事更为人熟识。
  有学者对这类说法持不同看法,据一些地方志记载,当时张弘范在崖门的巨石上刻下的是"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个大字,如这样的话,在“张弘范”三字上面很难再加上“宋”字。到了明代,张弘范所镌刻的字迹已被地方官派人全部被铲去,以消除元代的民族矛盾给百姓心灵上留下的阴影。
  据史书记载,张弘范是汉族人,但他不是宋朝人,更没有在南宋时期当过将领,他父亲张柔,是河北定兴人,农民出身,原为金国人(其祖先可能为北宋遗民)。金国衰亡期间,张柔发展地方武装,成为军阀。1218年,张柔与蒙古军交战被擒,投降了蒙人。后来在连年征战中,积功累进,成为蒙古军中的头号汉人大将。 1238年,就是张柔投降蒙古人20年后,张弘范才出生,此时已是元太宗窝阔台汗十年,金已经亡国四年了,所以张弘范”既不是金人,也不是宋人,而是蒙古汉人。这个“蒙古张弘范”是在蒙古军中打拼出来的优秀将领,自始至终都是元帝国的臣民。元廷对委派张弘范充任征宋统帅是绝对放心的,据史载, 张弘范出征前,元帝赐以锦衣、玉带,张弘范辞曰:“奉命远征,无所事于衣带也。苟以剑甲为赐,则臣得仗国威灵,率不听者,臣得其职矣。” 元帝壮之,出上方剑以赐,曰:“剑,汝副也,有不用命者,以此处之。”
  在宋元战争中,作为元军中的汉人将领,张弘范在军事上立有卓越功勋:他曾筑“一字城”分割襄樊,随后攻下樊城,逼使驻守襄阳城的宋军出降。襄阳一失,南宋抗元的防线顿时门户大开;在后来的焦山之战中他又击溃了宋将张世杰率领的宋军主力;1278年,张弘范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蒙古汉军都元帅”,率军攻打闽广两地南宋的残余势力,在潮州五坡岭捉住了南宋宰相文天祥;1279年,他指挥水军,在广东崖山击溃南宋舰队,元军乘潮冲入宋军舟阵,偷袭宋将左大的战船,掳去左大。跟着又夺去宋军的七艘战船,宋军军心动摇。宋将翟国秀、刘俊等率兵船降敌,军中大乱。张世杰欲闯入中军救帝,但时已近黄昏,阴霾四布,咫尺莫辨,遂率16艘战船冲出崖门。丞相陆秀夫见大势已去,先驱妻子赴海死,登帝舟奏道:"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不宜再辱。"遂背帝昺蹈海殉国。从官及宫人多随之投海死。事后,杨太后闻帝已投海殉国,亦赴海而死。代表着汉人正朔的南宋政权彻底灭亡。中国自此全部被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统治,长达近百年之久。
  张弘范从小受过很好的儒学教育,对汉文中的儒家典籍,纲常伦理也颇为熟悉。他曾作诗《述怀》曰:“磨剑剑石石鼎裂,饮马长江江水竭。我军百万战袍红,尽是江南儿女血”。这首诗流露出他对战争破坏行为的憎恶和内心的矛盾、痛苦、内疚。张弘范是一个汉人,但他又是元军的大将,诗中的“我军”指的是元帝国的军队,而被“我军”屠戮的“江南儿女”则是指与张弘范身属同一种族的南宋子民。作为一名汉人,在助蒙古人杀戮同族,破汉人军,灭汉人国,在记述民族战争的历史上,无论如何不会是一个光彩的角色。想来张弘范当时的心情肯定是十分复杂的。据史载,张弘范在被元廷委以南下攻宋的主帅时,思想中就产生过顾虑,“帝以弘范为蒙古汉军都元帅。陛辞,奏曰:“国制,无汉人典蒙古军者。臣汉人,恐乖节度,猝难成功。愿得亲信蒙古大臣与俱。”
  与张弘范一直作战到最后的宋将张世杰,原来在金国是张弘范之父张柔的部下。后来张柔降了蒙古,张世杰南下投奔了南宋。两人都姓张,又都是小同乡,所以有记载说他们血统上是同宗族,但走的道路却完全不一样。张世杰坚决抗元,最后以身殉宋,死得十分壮烈。而张柔父子却封侯拜相,成了元初的显贵。《宋史》中说张世杰:“少从张柔戍杞,有罪,遂奔宋。隶淮兵中,无所知名。”最后在崖山海面上,宋元两国间的最后一战,变成了张世杰、张弘范这对同门叔侄(兄弟)的较量。张世杰虽然战败,后来却彪炳青史,而张弘范死后虽然在元朝备极哀荣,元廷追赠他为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谥武烈。三十二年之后,即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元朝又给他加赠“推忠效节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齐国公。”改谥忠武。八年之后,(元仁宗延佑六年,1319年)元朝政府再一次加赐他“保大功臣”。加封淮阳王,改谥献武。对他的评价一直在上升。但是他在民间却落得了个骂名。
  人们为什么更喜欢看作为“宋朝降将”的张弘范被后世人羞辱和轻蔑的故事,这是因为从民族角度上看,人们同情、叹息南宋朝廷的灭亡,而对为敌作伥的汉奸的切齿痛恨,金兀术打北宋,可以,伯颜攻南宋,也无异议,因为他们代表了自己的民族。而张弘范作为汉人却来攻打、杀戮同族,这就是大逆不道。很多人并不了解张弘范的身世,只因他是汉人,取了汉名,就断定他是汉奸,给他安上个投降敌人的罪名,指责他在“忠义”上有了缺失,将他羞辱贬损,骂得狗血淋头,人们心里痛快。 尽管张弘范诞生、成长在异族的国土上,但因为他是一个汉人,他的身体里流着的是汉人的血。他没有像张世杰一样,投南宋抵御元军的进攻,而是一心一意地替蒙古人来打汉人的江山,这在很多人的心理上是难以接受的。所以后人会编造这类石崖刻字的故事来鄙薄他、贬损他。
  当然历史上也有一些人对张弘范作出了比较公正的评价,明代的广东提学赵瑶曾作诗曰:“忍夺中华与外夷,乾坤回首重堪悲,镌功奇石张弘范,不是胡儿是汉儿。”从胡汉民族相争的角度出发,对崖山之战作了评论,没有硬给张弘范套上一个“宋朝降将”的帽子,这种评论是比较公道的

  记宋张弘范同志二三事
  原作者 扳手
  率领元朝大军灭了南宋的,张弘范同志,死于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即公元1280年。现在是2003年。2003-1280=723,张弘范同志离开我们,已经723年了。723年,多少人的功业湮没于其间,能够到今天,大名被还屡屡提及,张弘范确有过人之处。只是他的过人之处,以一种尴尬的形式存在着。
  史书上记载,在宋元战争中,作为元军中的汉人将领,张弘范在军事上有卓越表现:他曾筑“一字城”分割襄樊,随后攻下樊城,逼使驻守襄阳城的宋军出降。襄阳一失,南宋抗元的防线顿时门户大开;在后来的焦山之战中他又击溃了宋将张世杰率领的宋军主力;1278年,张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蒙古汉军都元帅”,率军攻打闽广两地南宋的残余势力,在潮州五坡岭捉住了文天祥;1279年,他指挥水军,在广东崖山击溃南宋舰队,逼得陆秀夫抱少帝跳海自沉,彻底灭亡了代表着汉人正朔的南宋政权。中国自此陷入蒙古人的残暴统治,长达近百年之久。战争使得汉民族的人口数量锐减,原有的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被摧毁。据说还错过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机会,如果,这样的机会,确实存在过的话。
  张弘范是个明白人,很清楚自己干了什么。他曾作诗《述怀》曰:“磨剑剑石石鼎裂,饮马长江江水竭。我军百万战袍红,尽是江南儿女血”。诗中的“我军”指的是元帝国的军队,而被“我军”屠戮的“江南儿女”则是指与张弘范身属同一种族的南宋子民。作为一名汉人,助蒙古人杀戮同族,破汉人军,灭汉人国,在记述民族战争的历史上,无论如何不会是一个光彩的角色。面对身后如潮而来的骂名,张弘范本人想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不过,今天我们说起“张弘范”来,还不仅仅是“骂名”这么简单。比方说,关于“宋张弘范”这个称谓的由来吧,一个故事就有多个版本。让我占用大家一点时间,将这几个版本细细道来:
  今天我们熟知“张弘范”这个名字,大多归功于一个在民间流传甚广的段子,说他在崖山灭了南宋之后,骄狂不可一世,竟然勒石记碑,在石崖上刻上“张弘范灭宋于此”七个大字。后来呢,有个秀才,在他这七个大字前面又加了一个“宋”字,于是变成“宋张弘范灭宋于此”。(曾经属于) “宋”(的)“张弘范”“灭宋于此”,春秋笔法,褒贬之意,不言自明,乱臣贼子,敢不惧之?“宋张弘范灭宋于此”是故事的第一个版本,也是流传最广的一个。
  故事的第二个版本,其实可以作为版本一流传甚广的例证,出现在著名历史小说家二月河先生著的《乾隆皇帝》一书中:
  “灭大宋的不是蒙古人,是文恬武嬉的文武百官。”乾隆知道母亲已经被说动,继续循着自己的思路款款陈说道:“蒙古大军将宋代最后一个皇帝赶到琼崖大海,宋代最后一个皇帝还在孩提之间,宰相陆秀夫在船上还在给他讲《中庸》。船被围了,把自己妻儿老小的船先沉了,抱着小皇帝投海自尽……额娘,你知道指挥这一战的蒙古主将是谁?”太后摇了摇头,她的眼中已经迸出泪花。“叫张弘范。”乾隆想到宋朝末代皇帝途穷惨状,也觉心中凄惶,哽着嗓子道:“他是大宋的一员战将,投了元,又来打自己主子。灭了宋,还磨崖铸字,写了几个字说‘张弘范灭宋于此’!后人鄙薄他,在前头仿他笔迹又添了个字,‘宋张弘范灭宋于此’——这不是文人刻薄,是的的真真的史实!儿子想争一口气,别叫后世我们大清也出张弘范那样的贼子。” 喔塞,看到这里,与美丽温柔的太后一样,我的眼中也已经迸出泪花。我这心里面,你们知道吗?是百感交集哇。在这个版本中,二月河先生假乾隆皇帝之口告诉我们:张弘范“是大宋的一员战将,投了元,又来打自己主子。灭了宋,还磨崖铸字,写了几个字说‘张弘范灭宋于此’!后人鄙薄他,在前头仿他笔迹又添了个字,‘宋张弘范灭宋于此’----这不是文人刻薄,是的的真真的史实!”
  史......实......哇!此版本由于二月河小说的风行,更为人们所熟知。
  张弘范灭宋之后,二百多年过去,到了明代,在广东,靠近古战场的地方,出了个著名的理学家叫陈献章。陈献章因为家住江门白沙乡,所以又称白沙先生。这里抄一段陈白沙先生的生平:“白沙先生二十岁中举人,其后屡次赴京会试皆未第。成化十九年(一四八三年)时,白沙先生已五十六岁,始以荐举官授“翰林院检讨”,旋以奉母终养告归,返自沙乡居碧玉楼读书讲学,此后才身不仕,致力于学问,开创了他的“江门学派”,提出了“白沙学说”。白沙先生的讲学宗旨,不尚声华,惟务实际,与当时形式时尚,沉溺于利禄功名的传统官学派办学作风,背道而驰,冲破正统派的学术权威,解放传统制度的束缚,为学者开辟了新的道路。”
  白沙先生的道德文章肯定是极好的,理学家嘛,心口如一,风骨尤佳。所以死后得以从祀于孔庙,与历代圣贤并列,供万世景仰;在版本三的故事当中,刚才我们说过的那个加个“宋”字在“张弘范灭宋于此”前头的秀才,就变成了白沙先生本人,是他老人家出马,一字之威,教训乱臣贼子兼警告世人的。相应的叙述,在互联网上便查得到。估计现在很少会有人去关心这些了,“国学”衰微,谁理你什么“白沙”?不过我倒是蛮敬佩陈先生的,你看,象这种加一个“宋”字,减一个什么字,玩玩文字游戏,便能彪炳千秋大义的大好事,只有理学大儒先生才适合去做吧,这才能体现出他们特有的文人趣味啊!更何况先头刻字的那个武夫二百多年前就死掉了,所以不管你是秀才,还是大儒,都可以爬到他头上来,来搞上一搞。
  故事的第四个版本,跟我本人有关,88年的时候,那时我还是个文学小青年,坐船去广东新会找朋友玩。一路上唱着“留取丹心照汗青”,过大小伶仃岛,看见岛上好多猴子。船快到崖门的时候,才想起来问人,哪里能看到“宋张弘范灭宋于此”的石刻。结果同船的人都说什么石刻呀,不知道,没听说过。 我当时心中这个失望啊,把船栏杆拍遍了,无人会,登临意。后来终于有高人出现,告诉我说那块刻字的巨石原先是立在水里面的,解放后为了疏通航道已经被炸掉了,其实就算不炸掉也看不到什么,张弘范刻的字早在明代就已经被刮掉了。我还不死心,下船后还跑到崖山去看了看,^2 果然没见着什么古人字迹。当时很难过,觉得失去一个受先贤教育的机会,转身就走了。唉,走得太急,如果上天给我一次重来的机会的话,我一定会留在那里,伸出双手,对着石壁奋力拍打,拍到石头上血迹斑斑为止,“绝壁无余字”,说不定可以拍出个阿朱来呢。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至少听说了,当年张弘范刻在石崖上的不止七个字,他刻的是“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这样的话,我回去的路上一直在想,十二个字啊,那不是出问题了?加个“宋”字在前头,说不通啊。“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镇国大将军”是忽必烈给张弘范封的官,张弘范投降蒙古人的时候,应该还不到这个级别吧?于是回家来我就开始翻书。
  书是一个好东西,一翻之下,我就哈哈大笑。---------------对了,是谁告诉你说张弘范投降过蒙古人了?又是谁告诉你张弘范曾经是宋人了?公元1988年,二月河这个猪头尚未成名,还没有牛B烘烘地到处乱嚷嚷:“张弘范是大宋的一员战将,投了元,又来打自己主子……的的真真的史实!”呼呼,不怪二月河,那个时候我脑袋里面有张弘范是“降将”的概念,的的确确,完完全全,仅仅,是因为那个倒霉“宋张弘范”的传说,太TMD具有欺骗性了。翻了半天书才知道,说张弘范是汉人没错,可他从来就没当过宋朝的臣民,跟“宋”这个字儿八杆子打不着,更谈不上什么投降蒙古人了。非得要在君臣节义上面作文章的话,可以这么说:“金骠骑将军中都留守兼大兴府尹元帅张柔之子张弘范灭宋于此”。张弘范的父亲张柔,汉族,河北定兴人,农民出身,原为金国子民。金国衰亡期间,张柔发展地方武装,成为军阀。1218年,张柔与蒙古军交战被擒,投降了蒙人。后来在连年征战中,积功累进,成为蒙古军中的头号汉人大将。 1238年,就是张柔投降蒙古人20年后,张弘范才出生,此时已是元太宗窝阔台汗十年,金已经亡国四年了,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金张弘范”,更不用说“宋张弘范”了。一直以来就只有一个“蒙古张弘范”。这个“蒙古张弘范”是在蒙古军中打拼出来的优秀将领,由始至终都是元帝国的忠实臣民。所以说什么“宋张弘范灭宋于此”,呼呼,无聊文人的意淫而已。
  这便是“宋张弘范”故事的第四个版本。对我来说,它就是终极版了。
  看到这样一个弘扬民族气节的精彩段子原来竟是意淫的成果,实在叫人伤心,并且愤怒。我们都知道意淫是不好的,虽然象红楼梦那样的意淫,有助于陶冶情操,但是在国仇家恨上面,意淫,就非常不好了,如果还是由一个,求官求到五十六岁,一张口却是“背弃利禄功名”的,二皮脸大儒,白沙先生,来意淫,那就特别,特别不好了。文人们去丑化,去造谣,去玩文字游戏,去捉弄死人,去彰显大义,大约觉得大义开始凛然了,蛮族的铁骑便会退去,这颇有一点撒豆成兵的味道。三百年后满清八旗入关,还是这些大儒们,清议天下品评忠奸的大儒们,开始挤兑人,这回他们不搞张弘范了,开始挤兑吴三桂,批评尚可喜,嘲笑耿精忠,鄙视孔有德。说,仅仅是说,让大儒们带兵去带兵抗清,逢战则必败,只会写正气歌。正气歌还算是好的,你看像吴梅村,讽刺某人“冲冠一怒为红颜”,言犹在耳,嘿,自己去当满清中央大学的校长了;更有那钱谦益大儒,对小妾说道:“水太冷了,咱们去北京找个差事做吧”。时云:“钱公出处好胸襟,山斗才名天下闻。国破从新朝北阙,官高依旧老东林。” 呵呵, 老东林,再过三百年,到了清末,又出来个东林党人式的清议集团,其中张佩纶最著风头,才学风骨清议时评那是名动京师哇,自告奋勇去福建跟法国人打仗,大炮一响,张佩纶逃得不知去向。文人,嘿嘿,文人,百无一用是书生。
  当然我们鄙薄文人,那还有不是文人的那,怎么不见他们出来?对了,问题就在这里,在汉人政权的文化中,有点脸面与脑子的,都是文人,他就没有不是文人的。让我们说回张弘范,那个与张弘范一直作战到最后的宋将张世杰,其实也是个从金国来的汉人,甚至就作过张弘范老爹张柔的部下,与张弘范可能还算是同宗兄弟。后来张柔降了蒙古,张世杰南下投奔了南宋。最后崖山海面上,宋元两国间的最后一战,变成了张世杰、张弘范这对同门师兄弟的较量。而此时南宋本地产的丞相陆秀夫,唯一会做得就是拿把剑,逼着老婆去跳海,然后自己再背上小皇帝去跳海。你看,偌大一个南宋,到最后能派上点用场的武将居然还是个引进人才,可见当时朝廷风气是何等萎靡!我是不信人种优越论的,不相信被游牧民族精液强暴过的血统就特别能打仗。之所以汉人帝国中少有出色武将,偶尔出那么几个,要不就受尽冷眼背生毒疽活活给憋死,要不就干脆反了,自己打天下,究其原因,只有一点,便是那条绳子,那条风波亭里悬着的绳子,有这条绳子在,谁也别想出头,但凡有一往无前十荡十决临机独断犯险博胜的男儿血气出现,那条绳子便悄没声游过来,一把给你勒死。有这条绳子在,出什么武将?这条绳子除了莫须有杀人之外,还经常以另外一种雍容华贵气派尊严的嘴脸出现,变成一句口号六个字:“小人无不多才”。“小人无不多才”,一笔抹杀天下英雄啊,阅尽天下文字,再看不见第二句,象这样彻底打消作为“人”的能动性的,可耻的口号了。谁也不要多才,多才你就近乎小人,大家都来做孱弱猪狗,等着金国的狼牙棒过万了,一把砸下来,咔咔。

张弘范(1238-1280),字仲畴,涿州定兴(今属河北)人,元大将。本来是南宋将领,后来向蒙古人投降,成为元军南下灭宋的急先锋,崖山一战,南宋最后的一支军队全军覆没,陆秀夫背着小皇帝投海殉国,中统三年(1262年)为行军总管,曾参与襄樊之役,又从伯颜攻宋,为前锋渡江。至元十五年(1278年),任蒙古汉军都元帅,南取闽广。他使弟弘正为前锋,俘文天祥于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次年于山(今广东新会南)击败张世杰所统的水师,在石壁上刻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字而还,不久病死。所刻记功碑被后人磨灭。

是汉奸 该杀的汉奸

大汉奸

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