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片刻组成苏打绿:中国大概多少条铁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20:38

寻找中国铁路诞生地

19世纪是一个充满创造和梦想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出现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事物。1814年,铁路和蒸汽机车诞生于英国,是这个时代的标志之一。

19世纪中叶,外国人建议清政府修铁路,但都没有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并没有放弃。136年前,就在这里他们进一步策划: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手段都要把铁路修进中国。1865年,一个叫杜兰德的英国商人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长约1里的小铁路。中国的第二条铁路出现在1875年的上海。英国人在引诱等方法都失败之后,就索性使出欺骗手段。1875年底,英国人打着“供车路之用的铁器”的名义,运进钢轨和机车,上海的官员并没有阻止这些从未见过的“铁器”,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后来他们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开支。1876年8月,在英国人修建的吴淞铁路上,火轮车轧死了一个行人,当地的百姓群情激奋。西太后慈禧决定:拆除吴淞铁路!此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开始酝酿在开平煤矿修建第三条铁路。

1981年12月8日上午,北京旅游学院教授、研究明清文物方面的专家杨乃济翻开当天的《北京日报》,一篇短小的文章进入了杨乃济的视线:“慈禧图享乐,太监拉火车”。这篇文章中记载,光绪年间曾有一条铁路贯穿与中南海和北海之间。在这条铁路上,不是火车头来牵引列车,而是由太监来拉着走。

这篇文章引起了杨教授的兴趣,于是他在坐落在故宫西华门内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众多清代宫廷记载中,一次又一次地查找着这条铁路的蛛丝马迹。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杨乃济,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研究。明清两代的一些工程有文字记载,但是已经找不到踪影。这些神秘工程是他研究的重点。虽然杨乃济以前接触过很多清代工程,但是这条修建在皇家园林之中的神秘铁路,令杨乃济教授疑惑不解。

北海,是我国现存历史悠久,规模宏伟的一处古代帝王宫苑。1179年金朝建中都时,就在这里大兴土木,建了大宁宫。后来,蒙古人建大都时,就曾以北海的琼华岛为中心设计宫殿建筑。各朝各代的皇帝和贵族们曾在这里游玩,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清末的实际统治者,西太后慈禧。

夕日的皇家园林已变成了今天的旅游景点,人们在这里怡然自得。但很少有人能想象到,这个曾经封闭的皇家园林会与铁路有什么关联。在1888年之前的几条中国铁路的命运让人们不敢相信在这皇家园林里还会修筑铁路。

令杨乃济费解的是,既然慈禧政府对铁路持否定的态度,后来为什么还要在北海修建铁路呢,这条铁路是否真的存在过。一百多年后,第一历史档案馆里的史料慢慢地理顺着杨乃济的思路。杨乃济预感到,如果这条铁路存在的话,那么它将在中国早期铁路发展的历史中具有非常微妙的意义。而此时一个清代官员的日记,又给杨教授提供了新的线索。

杨乃济在《翁同日记》里找到了关于这条宫廷铁路的更进一步的记载:

“光绪十四年十一月初六日,李鸿章以六火轮车进呈,五辆送到了火器营,一辆送到了太后那里,现在北海的铁路已经修成。”这段记载对于杨乃济来说非常重要。

1982年杨乃济来到了中海和北海寻找铁路的遗迹,希望能够获得更为确凿的证据。

在北海西岸杨教授发现了一个土堆,他初步确定这些土堆就是当年修铁路时挖土方所剩下的。另外在五龙亭以西、极乐世界以南还有一段花岗石砌筑的石平桥,以前并没有这段石平桥的记载,在北海里为何会出现这些没有记载的事物。

这是为了这条铁路在那儿拐弯修得这条桥。因为铁路的荷载大了,所以特别为它修了一条桥。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铁路有一定的回转半径,它不能拐死弯,它要拐大弯,所以一拐大弯就要从河上走了,必然要修一条桥。

在北海北岸的镜清斋前还有一座石砌码头。杨乃济推测,这也是当年铁路的遗迹。如果这种推测属实的话,他就可以初步判断,这条铁路曾经过了北海的西岸和北岸。

铁路的遗迹仅仅是现实中杨乃济的推测,是否准确还需要史料的进一步证明。1982年春节过后的一天,一个念头突然在杨乃济的脑海中闪过:西苑铁路属于工程建筑,有没有可能在清朝专门用于记录工程情况的舆图中找到线索呢?这个一闪而过的想法令他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

他先从舆图目录上发现了两张图,把它提出来,一看正好讲的是这条铁路,一张图是北海的铁路的走向,一张图是中南海的铁路跟一个车库,画得很清楚,而这图上有很详细的说明,把这儿所有的工程跟铁路的走向、长度写的一清二楚,所以这就很确凿地详细地描绘了这条铁路。

其中一张上南下北的地图,描绘了中海西岸,紫光阁以东的一段短路和车库的方位。地图上标注这段铁路为活铁路。所谓活铁路也就是用的时候安装,不用的时候拆掉,因为在当时这附近还有其他车马通行。这条活铁路由南向北经过中南海的福华门,然后通过阳泽门进入到北海。进入到北海之后的铁路全部都是施工兴建的固定铁路。

铁路沿着第二张图继续向北延伸,它描绘了通过中海和北海的铁路全线,是该项铁路的设计总图。从图上可以了解这条铁路全长472丈,约合3华里。因为位于北海和中海之间,而它们又合称为西苑,所以人们把这条铁路叫做西苑铁路。

在整个铁路经过的北海西岸和北岸还修建了一些路基工程。如开刨土山,添修石平桥等。这张图纸也证明了杨乃济当初根据北海遗迹的推测是完全正确的。

清光绪十四年也就是1888年的冬天,北京紫禁城以西的太液池西岸,开工兴修了一条铁路。这条铁路从中南海紫光阁的车库出发,一路北进,穿过福华门,离开中南海进入阳泽门后,沿北海西岸向北,到达极乐世界后转向东,到镜清斋前的码头而到达终点。近一个世纪之前的一天早晨,如同往常一样西华门慢慢地被打开,一行人簇拥着老佛爷不急不慢地向中海走去。

西苑铁路虽然不是北京的第一条铁路,但却是慈禧第一次见到的铁路。它行驶于宫苑禁地当然与老百姓的商旅交通无关,但当时一些出入内廷的王公显贵,也都借此开了眼界知道火车不是怪物,它的行驶速度和运载量都是人力畜力拉运所无法比拟的。这也正是以李鸿章为首的修路派想要达到的目的。他们深知在铁路能否修建的问题上,只有一个人可以拍板定夺,那就是慈禧。他们婉转地给慈禧修建了一条小铁路,供她赏玩,想通过这种方式博得老佛爷对铁路的青睐。李鸿章所修的铁路正投了她的脾气,慈禧倒催促李鸿章抓紧兴建西苑铁路,争取及早通车。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很多新事物都是在统治者的游戏中诞生的。中法战争结束之后,清朝官员们总结战争经验,对于这次有点出乎意外的胜利,清醒的官员们深知西洋武器在这场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老佛爷坐车游览北海风光,大臣们也不失时机地趁老佛爷心情好的时候,把自己的奏折拿给她看,希望能够得到老佛爷的准许。而此时,一些大臣们也开始谨慎地将请修铁路的奏折呈给西太后慈禧。

在慈禧对铁路态度开始转变的情况下,一个强有力的人物,光绪帝的生父,醇亲王奕以总理海军衙门事物亲王大臣的身份上奏,直接向慈禧陈说铁路的好处,让她表态。慈禧在上谕中也不得不对奕的上奏加以肯定。她在懿旨中说道:“奕的奏章,观点是非常精详的,情词恳切,对于其他人的似是而非的论点,能够给以很好的剖析。”慈禧还将这个奏章发给曾国藩、张之洞、刘铭传等人。并且命令他们各抒己见,迅速复奏。

光绪十五年,也就是1882年的8月,光绪帝亲政以后发出上谕,正式委派李鸿章、张之洞会同海军衙门“妥筹开办铁路”,从此,修路便大张旗鼓地展开。

位于开滦煤炭集团唐山煤矿有一块“达道”牌,它修建于光绪25年。“达道”取的是通达道路的意思。从清末保留至今,它已成为了准许铁路发展的见证之一。1888年秋,李鸿章将胥各庄到天津的铁路贯通,完成了东起唐山,西至天津的唐津铁路,全线130公里通车。之后,以北京为中心,通往全国东西南北的四大干线也先后开工并通车运行。

如今,西苑铁路早已消失在那段动荡的岁月中,剩下几段零星的记载,证实了它的存在。

1861年,中国出资修筑了自己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