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ity demanded意思:为什么许多植物与螨(mǎn)虫相依为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40:13
如题!

为什么许多植物与螨(mǎn)虫相依为命?
答:许多植物的叶子上生存着螨(mǎn)虫,这些螨(mǎn)虫中70%左右对植物是有益的,植物“乐于”为它们提供居住的场所。与植物共生的益螨(mǎn)运动迅速,专吃害螨(mǎn)和其它害虫,植物因而受到保护。

“以螨治螨”——农作物虫害防治的重大突破

发布时间:2001年10月19日 18:48
新华网福州10月19日电

新华社记者 黄庭满

将一个装有有益螨虫的盒子,粘贴或挂在果树、毛竹、蔬菜等农林作物上,有益螨虫就会将作物上的关键性害虫— —红蜘蛛、锈壁虱、跗线螨、粉螨等有害螨虫灭掉,而不用喷洒化学农药。这一被称为“以螨治螨”的生物防治技术,如今已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开发和应用成功。

福建省漳平市溪南镇、新桥镇和象湖镇的农民今年在70亩的柑桔园进行了“以螨治螨”生物防治技术应用试验,日前通过了福建省专家组的现场验收。

新桥镇双溪村村民郑世钦经营了30亩的柑桔园,对其中1200株柑桔树采用了“以螨治螨”技术防治害虫。他粗略地算了一笔经济帐:以前清除一株柑桔树上的害虫需喷农药四次,一次农药成本约0.7元;现在只需要一盒有益螨虫,仅花费0.8元。按此计算,每株树节省治虫成本2元,1200株共2400元;而且节省了人力成本,柑桔也没有了农药污染。

此前,“以螨治螨”生物防治技术曾在毛竹、蔬菜上试验获得成功,并实现逐步推广。

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的“农业害螨生物防治技术”被科技部发展计划司列入2001年度《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指南项目》,是103个入选农业项目中唯一的天敌生物防治项目。此间专家认为,“ 以螨治螨”研究成果的成功应用,标志着我国农林作物虫害防治实现由化学防治向生物防治的重大突破。

害螨广泛分布于各种农林作物上,是当今世界农林作物上的关键性害虫。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的这种微小生物,近年来已呈现酿大灾趋势。1997年,毛竹叶螨在福建省暴发成灾,造成局部毛竹林产区竹叶脱落,成片竹山荒芜,并蔓延到46个县市86个乡镇的毛竹林。

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林作物害螨一直以化学防治为主。有关资料显示,柑桔、草莓、苹果、桃等年用药次数达10-20次,城市园林达5-6次,造成大气、水域、食品的严重污染。而且大量使用农药,害螨对化学农药的抗性现象日趋严重,迫使农药使用剂量增加或使用高度农药,严重污染自然环境,作物中的农药残留也危害了人类的身体健康。

“以螨治螨”的生物学原理是:害螨的天敌——益螨,不危害植物,唯一的捕食对象就是害螨,因此又称捕食螨,施放后只要食源充足,它就可以在一地繁衍种群。相比之下,化学农药只能在短时间内发挥效力,药效一过,害螨则又可能开始新一轮的繁衍和肆虐。

20世纪70至80年代,广西、广东、福建、北京等近十个省市的专家开展了“以螨治螨”生物防治研究,但当时由于大量繁殖益螨技术比较落后,常用方法是采用植物花粉或种植某些植物饲养红蜘蛛,然后再饲养益螨,成本约是农药防治的10-20倍,大量生产难度大,难以形成规模,所以专家们的试验成果被束之高阁。

1994年,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开始与英国国际昆虫研究所有关专家合作,引进在国外已成为商品的益螨优良品种——胡瓜钝绥螨,经过1年的艰苦探索,研制成功胡瓜钝绥螨人工饲料配方,建成我国第一个年生产10亿只益螨的产业化生产基地,初步形成“生产-包装-储存-释放应用”生产线,使益螨能按需求随时提供产品的梦想逐步成为现实,解决了长期困饶我国“以螨治螨”学科发展和益螨工厂化生产的难题。

同时,胡瓜钝绥螨的应用也取得突破。目前,国际上胡瓜钝绥螨主要被应用于温室中的作物,或作为黄瓜、辣椒的害虫——蓟马的控制物,或在温室中防治草莓害螨。而这个所已将其成功应用于露天大田和果园中。据了解,1998年胡瓜钝绥螨首先在毛竹上应用成功,示范项目于2001年6月通过省级专家组验收。近几年来,“以螨治螨”生物防治技术在福建、浙江等省10多个县市20多个乡镇的蔬菜、茶园、毛竹林等作物示范区应用达30万亩次,平均控制害螨效果达89.6-92.7%,降低农药使用次数达40-60%。

此间专家认为,世界环境保护和发展大会保护环境宣言中指出,21世纪要在全球范围内控制化学农药的销售和使用。与传统的化学农药灭虫相比,生物防治技术具有无残毒、无污染、对人畜无害等特点。这一技术的开发和广泛应用,将为我国“入世”后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扫清障碍,并大大推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