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小腿套什么品牌好:唐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26:17
李白 杜甫 王维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孟浩然 刘禹锡。急需这八大诗人的文学常识(“著名“事迹,诗人姓名、字、号、出生地、家乡),名篇,名句各二。
还需关于三国人物、杭州、音乐、乐器、舞蹈有关唐诗各两句。
请在3月五日20点之前回答。

登乐游原

全文如下: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宿建德江

全文如下:王维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王维 上榜作品:鹿柴 竹里馆

两诗如下: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白居易 上榜作品:后宫词

全文如下: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杜牧 上榜作品:寄扬州韩绰判官 泊秦淮

全文如下: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就这些,其它的我找不到了,你自己找吧。

李白生平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言多讽兴,气骨高举。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业,为国效劳,但他并不艳羡荣华富贵,而是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将进酒》)。在建树功业以后,他要以战国时代高士鲁仲连为榜样,不受爵禄,飘然引退。其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特别是庄子的影响。李白的不少诗篇,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这种内容常常结合着对统治者的批判。他的一部分乐府诗,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着重写思妇忆念征人,还写了商妇、弃妇和宫女的怨情。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秋浦歌》“炉火照天地”,分别描绘了农民、船夫、矿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李白一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形象雄伟,气势磅礴,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类诗篇,正象他若干歌咏大鹏鸟的作品那样,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从侧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另外一些诗篇,像《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独坐敬亭山》、《清溪行》,则善于刻画幽静的景色,清新隽永,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李白还有不少歌唱爱情和友谊的诗篇。其乐府诗篇,常常从女子怀人的角度来表达委婉深挚的爱情。还有若干寄赠、怀念妻室的诗,感情也颇为深挚。李白投赠友人的作品数量很多,佳篇不少。其中有的诗表现了鲜明的政治态度,更多的是表现日常送别、相思之感,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沙丘城下寄杜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赠汪伦》等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李白诗歌内容也包含着一部分封建糟粕,其中较多的是宣扬人生若梦、及时行乐、纵酒狂欢的消极虚无思想和表现求仙访道、炼丹服药的宗教迷信。他描写妇女和爱情题材的诗,也有少数存在庸俗情调。李白诗歌中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刻画他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广泛流传的名句。他如“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李白诗歌的想象是很丰富和惊人的。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对长安和诗友的怀念。《梁甫吟》、《古风》“西上莲花山”分别通过幻想方式来表现自己在长安受到谗毁和安史叛军对中原地区的蹂躏;《远别离》更通过迷离惝恍的传说来表现对唐玄宗后期政局的隐忧;它们都显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李白诗歌丰富的想象力在篇幅较长的七言歌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方面明显地可以看出受到屈原的影响。在体裁方面,李白擅长形式比较自由的古诗和绝句,不爱写格律严整的律诗。《古风》59首是他五古的代表作品。他乐府中的五古,继承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文笔朴素生动,并倾注着诗人洋溢的热情。他的七言古诗(包括乐府七言歌行和一般七古)具有更大的创造性。写景则形象雄伟壮阔,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抒情则感情奔放激荡,跳脱起伏,变化多端。从文学渊源说,这类诗受屈原作品和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最深。李白擅长绝句。他的绝句,在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基础上,锻炼提高,更为精警。五绝如《静夜思》、《玉阶怨》等,蕴藉含蓄,意味深长。七绝佳作更多,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其二、《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历来评唐代七言绝句,认为李白与王昌龄最称擅场;李白集中七律最少,仅十多首,也少佳作。五律有70多首,有的写得很好,说明他能写律诗,只是不爱多写。李白的乐府诗,虽用乐府旧题,却能自出新意,唐人以乐府古题写诗的,当推李白的成就最为杰出。他的某些歌行和绝句,虽不用乐府题目,也富有乐府诗的风味。他诗歌语言的最大特色,可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具体表现为语言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民歌的气息。这主要得力于学习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但他不是仅仅学习、模拟民歌语言,而是在学习基础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练、优美,含意深长。他的七言古诗除明朗自然外,语言更以雄健奔放见长。杜甫《春日忆李白》诗称誉李白诗“清新”、“俊逸”,道出了它语言风格的显著特色。李白诗歌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唐代韩愈、李贺,宋代欧阳修、苏轼、陆游,明代高启,清代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诗歌汲取营养,受其影响。李白还有若干词作。《尊前集》著录12首,《花庵绝妙词选》著录7首。其中《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3首,体裁实为七言绝句,当时配乐演唱。其他传为李白作的长短句均不甚可信。其中《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忆秦娥》“箫声咽”两篇最为著名,但这两首词是否李白作品,颇滋后世疑问。李白的散文,今存60多篇。多对偶句,没有摆脱当时流行的骈文风尚。但语言比较自然流畅,与其诗歌风格有相似之处。其中《与韩荆州书》、《春夜宴从弟桃花(一作“李”)园序》两文,为后代选本所取,传诵较广。

唐人所编的李白集子,现在没有流传下来。北宋有《李太白文集》30卷,刻于苏州,世称“苏本”。后又有根据苏本翻刻的蜀本,是现存最早的李白集,康熙年间缪曰芑据以翻刻,世称缪本。最早为李白集作注者,是南宋杨齐贤的《李翰林集》25卷,注释颇为繁富。今人瞿蜕园、朱金城的《李白集校注》是迄今为止李白集注释中最详备的本子。关于研究李白的著作:五四运动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有李长之著《道教徒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戚惟翰著《李白研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有詹著《李白诗文系年》、《李白诗论丛》、王运熙等著《李白研究》等。除此以外,还有不少单篇论文,中华书局曾选择其一部分较有代表性的,于20世纪60年代编成《李白研究论文集》出版。

杜甫生平

--------------------------------------------------------------------------------
“诗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一千四百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他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时期的社会面貌,成为那个时期阶级斗争、民族斗争和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一面镜子,他的这类脍炙人口的诗歌很多。《兵车行》反映了朝廷扩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丽人行》反映了统治集团的奢侈荒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深刻地指出当时社会贫富悬殊的现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也是对整个封建社会阶级对立的概括。再如《春望》等诗表现了诗人对战乱的嫉恨和对家破人亡的悲痛。“三吏”、“三别”等诗反映了安史之乱对广大农村的祸害。
杜甫大量的诗篇除了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外,还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杜甫善于从丰富的社会生活中提炼主题,从普遍现象中概括出本质,塑造出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形象,并寄寓了自己的爱憎感情。在他的笔下,京城、山村、战场、旅途等等环境无不逼真如画,他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气氛渲染及对话等表现手法,并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诗人的语言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典雅的文学语言、质朴的民间口语都被加以恰当地运用。在诗歌体裁方面,他各体兼善,尤擅律诗。总之,杜甫的诗歌创作不仅表现了明显的进步倾向,而且在艺术上也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集大成,对后代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苦难人生的写照—“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是指杜甫的现实主义杰作《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暴发,安禄山带兵反叛朝廷,从范阳长驱南下,攻陷洛阳。次年在洛阳称帝,不久又攻占长安。天宝十六年唐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在与溃败的叛军作战中,唐军也受到重大损失。为了与叛军继续作战,军队到处拉丁补充兵源,临近前线的新安、石壕一带受害最深。杜甫当时因谏言触怒肃宗,从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他由洛阳回华州任所,经过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将一路见闻写成了“三吏”、“三别”。
《新安吏》写安新安县吏奉命征兵,因为壮丁早已征完,只好用“中男”(未受过训练的未成年男子)来充数。诗中描写了征夫离别的凄凉场面。《石壕吏》写官吏夜里到石壕村捉人当兵,一个老妇人的三个儿子全都当了兵,这次老妇人又被拉去服役应急。《潼关吏》写潼关士卒筑城御敌的场景。《新婚别》写一对新婚夫妇由于征兵,不得不“暮婚晨告别”。新娘痛苦地说:“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他想随夫出征而不能,只得勉励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戍行”。《垂老别》写一个子孙阵亡的老翁应征别妻的惨景。《无家别》写败阵的战士回到一片荒凉的家乡,而家人已死绝,正当他想务农安生之时,县吏又来要他应征,这回已是无家可别了。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王维生平

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在今山西永济),遂为蒲人。他 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生平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 (721)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 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 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 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 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 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 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 丧,在《寄荆州张丞相》中说:"方将与农圃,艺植老 丘园。"表示了归隐之意。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 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 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 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曾说:"既寡遂性欢,恐招负 时累"(《赠从弟司库员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 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 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 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 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 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 诗相酬为乐。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 蜀,王维为叛军所获。服药佯为□疾,仍被送洛阳,署 以伪官。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 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 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 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白居易生平

在我国文学史上,唐诗是封建社会诗歌发展的高峰。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伟大的诗人,李白、杜甫以后,白居易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也是世界文学的宝贵财富。

白居易(772 — 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太原是他的郡望,从他曾祖白温开始迁居到下邽(今陕西渭南),所以白居易有时自称太原人,实际上是下邽人。他的祖父白鍠、外祖父陈润都是诗人,父亲白季庚也是明经出身,做过许多任地方官,很有政绩。白居易生长在这样一个以文学著称的小官僚家庭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教养,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唐王朝自安、史乱后,中央政权日渐削弱,藩镇拥兵割据,对抗朝廷。宦官掌握禁军(神策军)大权,专横贪暴,无恶不作,皇帝的废立,多出于其手。再加上封建官僚之间剧烈的派系斗争(著名的如牛僧儒和李德裕的党争),政治异常黑暗。统治阶级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更加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土地愈益集中,生产力被严重破坏,阶级矛盾更尖锐化。就在这样的时代里,诗人白居易度过了他的一生。他十几岁时,由于朱呲、李希烈等作乱,曾到徐州、越中等处避难。年纪稍长,父亲白季庚去世,家境衰落,生活更加贫困,迫使他南北奔走,愁于衣食,“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苦乏衣食资,远为江海游。光阴坐迟暮,乡国行阻修。身病向鄱阳,家贫寄徐州”(《将之饶州江浦夜泊》),在这些诗句中,蕴藏着诗人的无限辛酸,也表现出诗人对于当时人民生活痛苦有着深切的感受,因而与受苦难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有共通之处,奠定了他以后在政治上和诗歌创作上关怀人民疾苦的思想基础。?
贞元十六年(800)二月,在中书舍人高郢的主试下,白居易考取第四名进士。贞元十八年(802)冬天,白居易应吏部试,第二年春天与元稹以书判拔萃同登科,同授秘书省校书郎,两人成了最亲密的朋友。校书郎任期满后,白居易又与元稹一起应制举,他们在长安华阳观闭户累月,写出了《策林》七十五道,表达了改造社会和进步政治见解,最早提出了诗歌以反映人民疾苦和补察时政为职责的现实主义理论。制举登科后,白居易被任命为盩厔县尉,他更多地了解人民被重重赋税残酷剥削的惨状,写了很多揭露封建统治者和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如《观刈麦》、《宿紫阁山北村》等诗。同时他也为自己担任皇帝的差科头(县尉)而感到十分痛苦,“臣近为畿尉,曾领和籴之司,亲自鞭打,所不忍睹。”(《论和籴状》),就是这种矛盾心情的真实写照。他的为人传诵的名篇《长恨歌》也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
元和二年(807)秋天,白居易被召回长安,自集贤校理充翰林学士。第二年四月改授左拾遗,仍充翰林学士。中唐以后的翰林学士是替皇帝草拟机构文件的差使,地位非常重要,后来的宰相多半由其中提拔,所以又称“内相”。左拾遗是谏官,白居易在任谏官的三年中,屡次上奏章请革除弊政,勇于向腐朽的恶势力作斗争,得罪了宦官与以李吉甫为代表和宦官相勾结的旧官僚集团,他为了反对宦官吐承璀做统帅,甚至当面指摘了皇帝,因此为宦官和旧官僚集团把切齿痛恨。但诗人并不顾忌这些,他除了上为民请命之外,还以他的诗歌作政治斗争的武器,他的“惟歌生民病”的辉煌组诗《奏中吟》和《新乐府》就这一时期创作的。?
元和九年(814)冬,白居易任太子左赞善大夫。第二年(815)六月,宰相武元衡被刺身死,御史中丞裴度受伤,白居易上书奏论,主张捕贼雪耻,引起了旧官僚集团的不满,以越职言事之罪贬为江州司马。在江州时期,他写成了与《长恨歌》齐名的不朽之作《琵琶行》和诗歌理论名篇《与元九书》。直到他的好友崔群出任宰相,白居易才于元和十三年底由江州司马除授忠州刺史。?
贬官和远离京都的寂寞生活,使白居易的精神生活非常苦闷,壮志逐渐消磨。元和十五年(820))正月,宪宗暴卒,穆宗即位。这年夏天,白居易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1〕,接着又改授主客郎中、知制诰。但是重返京城,并没有给白居易带来欢乐,君王昏庸,朝政日非,权贵们互相倾轧,使他感到“宦途气味已谙尽”,不愿卷入毫无意义的党争,便请求外任。长庆二年(822)七月,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及以后任苏州刺史期间,白居易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实现了“恤隐安疲民”(《初下汉江舟中作寄两省给舍》)的愿望,他兴修水利,引湖水灌田,替人民做了很多好事,深受苏杭人民的爱戴。他罢杭州刺史时所作《别州民》诗,倾吐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厚感情:“税重多贫民,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仕宦的不得意,生活的清闲,使白居易更能致力于诗歌创作,不论是在长安任职或是任外官期间,他和朋友们的唱和是十分频繁的。他一生中结识了很多朋友,大多是当时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如韩愈、张籍、王建、杨巨源、徐凝、李绅、牛僧孺、杜元颖、钱徽、严休复、裴度、韦处厚、崔群、杨虞卿、杨嗣复、令狐楚、贾□、舒元舆、郭行余、李建、元宗简、崔玄亮、李宗闵、李谅、沈传师等。他与牛僧孺、李德裕两党的人物都有友谊关系,虽和牛党关系较密切。但并没有卷入党争中去。早在任盩厔盩厔尉时,就结识了著名的唐传奇作家陈鸿,陈鸿为他写了《长恨歌传》,成为与《长恨歌》并传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元稹是白居易早年往来最亲密的朋友,历来有“元白”之称,而白居易晚年关系最密切的朋友是刘禹锡,又被称为“刘白”。宝历二年(826)初冬,白居易离苏州回洛阳,途中与刘禹锡在扬州见面时有《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刘禹锡也有《醉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诗中表现了两人情感极其深挚的友谊。但实际上刘、白两人在扬州并非初次见面,刘禹锡有《翰林白二十二学士见寄诗一百篇因以答贶》诗,约作于元和三年至六年间,可知他们这时已有往来。又据元稹元和十年春在蓝桥驿所作《留呈梦得子厚致用》诗,则刘禹锡自朗州召回与元稹同返长安,必有与白居易见面的可能。白居易另有首《初见刘二十八郎中有感》诗,作于大和五年冬(见那波道圆本《白集》卷五七),编在《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之后,题中也称为“初见”,这里“初逢”和“初见”都是久别初逢的意思,并非专指初次见面。又从白居易永贞元年所作《为人上宰相(韦执谊)书》、《寄隐者》诗,以及在《论承璀职名状》中攻击策划永贞事变的宦官集团首领俱文珍一事,足以证明他是永贞革新政治集团的同情者,在这一点上,与永贞事变的牺牲者刘禹锡有着共通的思想感情,也许是他们两人晚年成为密友的原因之一。?
白居易罢任苏州刺史回洛阳后,不久由于宰相裴度和韦处厚的推荐,相继出任秘书监及刑部侍郎。但他至长安任职后,党争愈演愈烈,宦途更加险恶,使这位从来不与宦官妥协的诗人深感:“人间祸福实难料,世上风波老不禁,万一差池似前事,又应追悔不抽簪。”(《戊申岁暮咏怀三首》之三)他对实现“兼济”不再存任何幻想,便下决心于大和三年春辞去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的名义回到洛阳。以后又做一任河南尹,最后的官职是太子少傅分司东都,会昌元年春以百日长告假满而停职。到了会昌二年才以刑部尚书致仕,领取半俸〔2〕。此时他已“我心与世两相忘,时事虽闻如不闻。”(《诏下》),实际上他是不能真的“与世相忘”的,就在这样极端苦闷的心情中度过了他寂寞的晚年。会昌六年(846)八月,我们伟大的诗人离开了人间,葬于洛阳龙门山。
白居易的诗歌,由于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当时不论在国内和国外都广为流传〔3〕。据说鸡林国的宰相搜求白居易的诗歌,竟以一百金换一篇。日本平安朝诗歌发展,也是受到白居易的直接影响。今天,白居易已成为世界上的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歌甚至已被翻译成各种外文,在各国人民中间享有盛誉。他的不朽作品和诗歌创作理论,无论在世界文学史或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都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李商隐生平

字号: 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约813~约858
籍贯: 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朝代: 唐代

介绍:
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自祖父起,迁居郑州荥阳(今属河南)。自称与皇室同宗,但高、曾祖以下几代都只做到县令县尉、州郡僚佐一类下级官员。所谓“宗绪衰微,簪缨殆歇”(《祭处士房叔父文》)、“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姐文》),这类自述真实地反映了他比较寒微的处境。

生平 李商隐一生经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文宗开成二年(837)以前,是他的青少年时期。他幼时随父到浙江。 9岁父死,奉丧侍母归郑州。后数年间,他和弟弟羲叟随堂叔李某学习经书与文章。16岁著有《才论》、《圣论》,以古文为士大夫所知。文宗大和三年 (829),受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召聘入幕。大和六年,令狐楚调任河东节度使、北都留守,李商隐随至太原。以后曾有短时期在兖海观察使崔戎幕府逗留。开成二年登进士第。

这个阶段存留的诗作不多,但已形成重要的开端。其中有一部分直接反映社会政治的诗篇,如《隋师东》、《有感二首》、《重有感》、《寿安公主出降》、《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等,指事陈情,激切感人,显示了青年诗人关怀国家命运的抱负和器识。另一些作品以比兴寄托的手法抒写作者的凌云壮志和渴求用世的心愿,如《初食笋呈座中》和《无题》“八岁偷照镜”,笔意宛转,风格清新。此外,也有少量应酬诗和艳体诗。

第二阶段,从开成三年到武宗会昌六年(846),是李商隐踏上仕途和开始卷入党争旋涡的中年时期。开成二年冬,令狐楚病死,诗人失去凭依,于次年到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后又娶了他的女儿。当时唐王朝内部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两大官僚集团的斗争,正进入白热化阶段,从此他陷入朋党相争的峡谷,成了政争的牺牲品。这年春天,他参与博学宏词科考试,先为考官所取,复审时却被中书省内有势力的人除了名。次年始释褐为秘书省校书郎,后调任弘农县尉,又因“活狱”事忤触上司,几乎罢官。开成五年冬,辞尉职,求他调,到会昌二年以书判拔萃,重入秘书省为正字。不久又因母丧居家。会昌五年冬服满后返职。

这一阶段坎坷不平的人生历程,促使诗人的创作向纵深发展。题材比前期宽广,包括感时、抒怀、 言情、赠答、行旅、田园、咏史、咏物许多方面。诗中感情更为沉郁,表达愈加婉曲,艺术上达到成熟的境界,代表作如《安定城楼》、《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另一方面,消极颓废的思想和绮靡俗艳的诗作也有所发展,如《镜槛》、《曲池》、 《县中恼饮席》、《花下醉》。

第三阶段,宣宗大中元年 (847)以后,是李商隐三入幕府、天涯漂泊的后期。宣宗即位后,一反武宗朝的政治措施,会昌年间得势的李德裕党纷遭贬逐,诗人受到进一步压抑。他在京没有出路,只好到远方幕府去安身。从大中元年至九年,先后三次赴桂州(今广西桂林)、徐州、梓州(今四川三台)随人作幕僚,悒悒不得志。大中五年去梓州幕府前,妻王氏病故,更使他精神上蒙受沉重打

你给了这么点分,问了这么多问题,好吝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