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崎爱生出什么事了:查一首唐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58:48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你会想到哪首唐诗?谁能告诉我,快!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最早出自南朝宋人殷芸的《小说》一文:“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资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
我首先想到这首诗: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然后又陆续想到以下几首:
夜看扬州市
王建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是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忆扬州
徐凝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得悉。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宿扬州
李绅
江横渡阔烟波晚,潮过金陵落叶秋。
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
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
过扬州
韦庄
当年人未识兵戈,处处青楼夜夜歌。
花发洞中春日永,月明衣上好风多。
寻人不遇
贾岛
闻说到扬州,吹箫有旧游。
人来多不见,莫是上迷楼。

下次问问题,说清楚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据史学家考证,这句诗最早出自于梁代一部失传的小说。书虽然没了,但这句话却由后世野史频繁引用而流传下来,如今成了到扬州旅游的广告词。实际上,这句诗里面藏着一个小故事。说的是几个客人把酒闲聚,各言所志,一曰愿为扬州刺史,一曰愿多得钱财,一曰愿飞升成仙,最后一人说,既如此,何不欲兼三者,“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就在为扬州编织着五彩缤纷的梦。对没有到过扬州的人来说,扬州是一个梦,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而对于我来说,扬州也是一个梦,是“茱萸湾上夕阳楼,梦里时时访旧游”;是“少日题诗无恙否?绿杨城郭是扬州”。

回望扬州月色

林天洪

到扬州已是夜晚。

小巷的路灯不知为何都没亮,巷两边的人家又多已熄灯就寝了,整个小巷都沐浴在了如水的月华中。感觉一下子走入了时光隧道,从一个现代的城市忽然回到悠远的从前,一个充满唐宋韵味的月光小巷。

滞重的步履蓦地变得轻灵起来,走在青石板的小径上感觉就像是洛神凌波,御风而行。

边走边打量着小巷两侧的民居,忽然人又定定地站在了那里。

在身侧,一间普普通通的民宅上挂着一副牌匾:朱自清故居。

喜欢上文学就是因为读书时学的一篇散文《荷塘月色》,为文中的月色所倾倒,并从此在心底一直对朱自清有着莫大的喜爱。从朱自清的传记中知道,童年和少年的朱自清都是在扬州度过的,并且数次搬家,这条小巷中的故居是现今唯一保存完整的房子了。可以料想,幼时的朱自清就是在这样的小巷中沐着这如水的月光长大的,难怪后来能写出那样的美文。

中国古代文人描写月亮最多的诗人是李白,多次到过扬州的李白远在武昌黄鹤楼头送友人孟浩然坐船去扬州时,依旧对烟花三月的扬州念念不忘,心向神往;以“孤篇压倒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作者张若虚本身就是扬州人;还有写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样让人浮想联翩诗句的杜牧亦曾在扬州呆过三年;而写下千古咏月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苏轼则在扬州当过知州;白居易、欧阳修、秦观等人也都曾在扬州生活过。

唐朝有个叫徐凝的诗人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中国是一个神化月亮的民族,中国又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唐宋几乎每个著名的诗人都到过扬州,是否天下三分明月独占其二的扬州明月让诗人们多了一份灵气,并由此成就了不朽的唐诗宋词?

一路踏着月光胡思乱想地走着,不知不觉站到了一间小客栈前。一个扬州姑娘笑语盈盈地从柜台后闪出来,袅袅娜娜,姿态迷人。

扬州在长江的北边,然而从古到今,人们都喜欢把它当作江南的一分子,所有描绘江南的美好词语也都被用在了扬州身上。可能是南北在此结合的缘故吧,扬州姑娘身上既有着江南女子美丽的容颜,又有着北方女子爽朗的性格。

姑娘特意安排了客栈小木楼上一间透着月光的小小单间给我,而沐在月华里的我又如何睡得着……

第二天一早,踱出小巷没走几步就见到一座道观上书“蕃厘观”三字,进去却好像并不见有道士,倒是到处写满了琼花的历史传说和资料图片,才省悟这个蕃厘观就是鼎鼎大名的琼花观。

南北朝时有句诗叫做“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一向都被后人用来形容扬州这个东南胜地、销金窝子,连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笔记》写到扬州时也用此诗句来形容。其实南北朝时的扬州相当于今天的一个省,治所在建康(今南京),现在的扬州是后来隋文帝改当时的吴州而得名的,南北朝人骑鹤下的是南京。

南北朝时扬州虽也算是一个比较富庶的地方,但还远远无法与六朝金粉繁华地的南京相提并论。扬州的真正崛起是在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扬州成为南北水运枢纽之后。相传当时在琼花观里长着一株绝美无比的花,因为美如白玉,人们便把它叫做琼花。“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隋炀帝为了看这天下独一无二的琼花曾三下扬州。不过亦有书载说琼花始于唐朝,隋炀帝到扬州是看不到琼花的。不管如何,隋炀帝第三次下扬州身死国灭则是确凿无疑的。隋炀帝死后,随侍身边的后宫数千佳丽散落民间,是否也造就了扬州女子从此的天生丽质?

这株琼花历尽劫难,在宋朝先后被皇帝移植开封和杭州,都因日渐枯黄而发回扬州,金兵南侵又将琼花劫掠铲走,幸在铲剩的根际处又发出了新芽,且得观中道士呵护,琼花才得以重生。但琼花的气数终于随着宋的终结而到了尽头,在宋朝灭亡那年离奇死去。又过了20年,观中道士补种了一株聚八仙在原琼花生长处,后人便把聚八仙叫做琼花,不过战乱中聚八仙也灭绝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扬州的园林工人寻遍山林乡野,在蜀岗重新发现了聚八仙,并四处引种。

出了琼花观看着地图从小路往瘦西湖方向穿去,过了护城河,史公祠就到了,扬州历史上最惨烈的日子也展现在了眼前。史可法在扬州抗击清兵,城破身死,清兵在此屠城十日,杀戮了几十万人,这就是扬州史上永远铭刻的“扬州十日”。

扬州是一座被诗泡着的城市,更是一座被血泡着的城市,然而它却有着惊人的复原能力。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战乱,迎来了隋唐的鼎盛;跟着又在南宋数度成为战场,但只要局势稍有和缓,扬州又迅速得到恢复发展。“扬州十日”让扬州成了一座空城,可到了康乾年间扬州又拥有了50万人口,而当时世界上人口达到50万的城市只有十座,扬州经济之发达从它当时仅盐业一项就已是全国税收的1/4可见一斑。不过随着运河的淤塞和铁路的出现,从清末开始一直依赖着运河经济的扬州陷入了低谷。

史公祠往前不远就是天宁寺。扬州不但吸引着无数的文人骚客,连皇帝佬儿也对扬州十分着迷,康熙五次到扬州都住在天宁寺中,而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在寺前御码头接驾四次,乾隆六下江南五次到扬州也是在这上的岸。

穿过一带林园,曲折狭长如锦带飘拂的瘦西湖终于到了。

一泓曲水,细柳轻斜,随风撩拨湖面。画舫轻荡,玉桥横卧,与杭州西湖相较,当是各擅胜场,别有一番风味。

瘦西湖这个骨感美人纵千种风情,万般妩媚,我却无心停留,脚步已越来越快,因为二十四桥就在园的尽头。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连吹箫的美人身上也发出了淡淡的银辉,玉洁光润的美人吹出的悠悠箫声在月下的扬州城如仙乐四处飘落……此情此景,只要想一想都让人心神荡漾,而“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杜牧当年只怕是天天流连其间吧。天下三分的明月扬州占去了二分,而这二分的明月二十四桥又占去了几分?

到了二十四桥景区,张目四望,寻觅二十四桥的芳踪。然而找遍整个景区,都不见这座多年缱绻在我梦境中的桥。终于在一块牌上看到,说二十四桥并不特指某座桥。

扬州是一座浮在月光中的城市,更是一座文人笔尖滋润出来的城市,不可以用手,只能用心去触摸。

今夜,在这南国的花城,借问一声扬州,是否可以让我剪一弯明月为舟,折一枝杨柳为桨,再一次轻轻地划入你的波心?

我想到了李白的一首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文人就是不一样,芝麻大的事可以说一晚上。在下五体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