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狱蝰蛇2013和幻彩版:延安在抗日和解放中起的作用与地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10 13:09:00
当时在延安发生的事,特别是延河枣园,楠泥湾,杨家岭当时作用

  延安古称延州,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城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的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延安之名,始出于隋。1937年,中共中央进驻,同年设延安市,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在地。1949年,改称县,1972年,再设市至今,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延安市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天然次生林163万亩,木材蓄积量308万立方米;以甘草、五加皮、寄生、牛蒡子、柴胡为主的中药材近200种;有豹、狼、石鸡、杜鹃等兽类、鸟类100余种;而且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适生作物品种多,具有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的良好条件。除小麦、玉米、谷子、荞麦、黄豆、绿豆、红豆等粮食作物外,还盛产烤烟、蔬菜、花生、瓜类、薯类等经济作物。

  地处黄河中游的延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相传人类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三黄一圣”(黄帝陵庙、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革命圣地)享誉中外,为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市有历史文物保护景点848处,有保存完好的宋代石刻群洞18个,石窟寺14处,有建于唐代的宝塔山等12处古建筑,有革命旧址6处。目前可供游览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年接待中外游客70万人次。近年来,大力开发旅游业,恢复了摘星楼、烽火台、摩崖石刻等50多处景点,“天然公园”万花山新增200亩牡丹,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万花山“四山”森林覆盖率达55.4%,被国家林业部批准建设国家级森林公园。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等联合主办的《伟大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设在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畔宛平城内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

68年前的7月7日,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开始的“卢沟桥事变”在宛平城附近发生。60年后纪念抗战胜利的今天,走进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馆名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大厅,“血肉长城”巨型浮雕巍然矗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歌声仍在耳边回响。

当年,是这支歌把一个醒来的民族召唤在一起;今天,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让我们随着这凝重而又昂扬的旋律,回顾那场波澜壮阔的战争,重温那伟大的胜利……

重温胜利,伟大抗战精神永存

“以反映抗战胜利为主基调的大型综合性展览,在全国还是第一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王新华介绍说。

《伟大胜利》展览共分为《民族危急 救亡兴起》《国共合作 共赴国难》《中流砥柱 抗战灯塔》《日军暴行 惨绝人寰》《浴血疆场 民族壮歌》《得道多助 国际援助》《历史胜利 巨大贡献》《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8个部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也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争取世界和平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何理介绍说,“《伟大胜利》这个展览,突出了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主线,讴歌了抗日英雄们奋勇献身的伟大精神。”

文物实物展示、历史照片重现、油画和雕塑等艺术品渲染烘托以及景观的实景再现,多种展览表现形式,让人们不断重温那场伟大的胜利,感受着一曲曲不朽的民族壮歌。

“铁流两万五千里,只向着一个坚定方向。……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抗战期间响彻华北大地的这首《八路军军歌》,曾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

展览中,一幅巨型油画与八路军伏击日军的景观,再现了平型关战大捷:日军汽车在冲天大火中燃烧,八路军战士与日军展开“肉搏”战,13公里长的山谷里倒下了日军坂垣师团1000多具尸体。全面抗战以来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寻歼敌人的第一个大胜仗,使“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这里破灭。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抗日英雄吉鸿昌英勇就义前,以树枝作笔,以大地为纸,写下浩然正气的这首《就义诗》,令每一位参观者不禁驻足扼腕。

《杨靖宇将军壮烈殉国》《八女投江》《战斗在白山黑水》……油画、国画等艺术作品,再现了东北抗日联军艰苦卓绝的斗争史。

“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的忠贞奖章,“血战台儿庄”的杀敌大刀,“武汉会战”中毙敌3000余人的万家岭大捷中缴获的战利品……抗战初期,国民党数百万军队对日军进攻进行了正面作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决”的美梦。

万山丛中,青纱帐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健儿到处逞英豪;雁翎队、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使骄狂一时的日本侵略者陷入到敌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高科技幻影成像技术重现《地道战》、景观展示的《地雷战》和沙家浜的《芦荡火种》,令参观者非常直观地了解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抗日武装是如何开展敌后武装斗争的。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为表彰抗日英烈颁发“舍身取义”的牌匾;“狼牙山五壮士”的群雕;手持红缨枪、边放羊边站岗放哨的“抗日小英雄”雕塑……中国人民面对强敌宁死不屈的大无畏精神和凛然正气贯穿了展览始终。

全民抗战,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更加突出

在展出的文物照片中,记者看到日军在山海关寻衅进攻中国守军,并猖狂叫嚣: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侵略者看到了自己武装到牙齿的军队,看到了国民党政府的退让与苟安,却没有看到一个新生的力量正在崛起、壮大。

“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统一战线,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

中国共产党,率先吹响抗战的号角;高擎起统一战线的旗帜,把一个醒来的民族凝聚在一起。手挽着手,肩并肩,年轻的学生,白发苍苍的教授,爱国的社会各界人士,打着要求抗日的横幅,集会游行,街头演讲,散发宣传品……占据了整整一面墙的巨型浮雕《一二·九运动》,真实地再现了“七七事变”前夕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国共两党抛弃恩怨再次走到一起,中华民族全面神圣抗战从此以燎原之势燃烧起来。

展厅中,一个个反映全民抗战的激动人心的历史镜头出现在观众眼前:国民党数百万军队投入到了正面战场之中;陕北高原、延水河畔,4万名历尽艰辛的红军指战员,为了团结抗日,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一幅巨型油画,再现了八路军当年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的场景。

军队在抵抗,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看:台湾雾社泰雅族同胞在台湾袭击日本警察驻在所;香港同胞在街头高悬救国标语,举行义卖,援助祖国抗战;澳门知名人士马万祺、罗柏心夫妇把原本用作婚宴的5万大洋捐献给广东战时儿童教养院;海外侨胞向国内捐款……

1938年5月,在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一间简陋的窑洞里,伴着火苗跳动的油灯,一代伟人毛泽东正在撰写着一部改变了中国命运的著名篇章——《论持久战》。展览中以照片、文物与景观相组合对那一历史时刻进行了重现。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指引中国抗战胜利的“灯塔”。展览中巨幅油画《抗战灯塔——延安》,再现了无数热血青年涌向延水河畔、宝塔山下,投入到聚集在黄河之滨的这支抗日先锋之中的动人景象。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何理说,从战略意义上看,共产党领导的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总面积约95万平方公里,最终拥有人口9550余万人,军队100多万人,民兵200多万人。这些抗日力量都活跃在敌后战场,尤其是1941年至1943年,敌后抗战出现严重困难。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多种形式与日军展开全面的殊死的斗争,取得反“扫荡”斗争的胜利。“更为重要的一点,中国共产党还在敌后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以新民主主义为内容的社会改革。”何理强调说,“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意味着新中国的雏形的建立和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日本帝国主义者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展览大厅内,记录1927年7月7日结束的罪恶“东方会议”和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的文物照片引人注目。日本此后的对外侵略战争,正是按照会议和奏折所设计的轨道发展:1928年6月,沈阳皇姑屯车站炸死张作霖;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侵华战争;1932年,炮制伪满洲国将中国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1937年制造“卢沟桥事变”,拉开全面侵略中国的序幕。铁蹄踏过,血流成河,山河破碎,大地呜咽……走进《日军暴行 惨绝人寰》的展览第四部分,黑色的展览背景,给人一种悲凉感觉;上百幅照片和实物真实地再现了侵华日军的种种暴行:被烧毁的村庄,被炸毁的城市,被焚毁的古迹,被掠走的文物以及制造“无人区”留下的累累白骨、被剖腹挖心的儿童尸体、细菌工厂中的器械与刑具、妇女惨遭强暴和被迫沦为“慰安妇”的凄惨……

展览中,日本《东京日日新闻》关于日军第16师团富山大队副官野田毅和炮兵小队长向井敏明两人进行的杀人比赛的报道,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

日军暴行的幻灯演示、日本战犯罪行的自供书、一张张令人发指的历史照片……昭示了日军严重违背国际公法,对妇女的侵害。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认定,“日军在攻占南京的一个月中,在南京市内发生了2万起左右的强奸事件。”更令人发指的是日军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由日本军部“统筹”,在其占领区设立所谓的“慰安所”,大批中国妇女被强迫充当日军“慰安妇”,中国成为日军“慰安妇”制度的最大受害国。

细菌工厂中的器械与刑具、日军在侵华战争中使用的各类毒剂炮弹和防毒面具摆放在展厅的正中央。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还大肆研究和生产细菌武器、化学武器,对中国军民实施细菌战、毒气战、化学战。

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中国军民因遭受日军细菌战和细菌试验而伤亡的人数达数十万人;中国军民直接中毒伤亡人数近101万人。更令人气愤的是,战后日本遗留在中国的化学武器,至今仍在继续给中国人民造成严重伤害。

讲解员说:“对于日本侵略军长达14年时间里所犯下的罄竹难书的罪行,规模再大的展览也难以包容。”“南京大屠杀这样的事,对我们民族来说,是一个耻辱。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有谁愿意把自己的耻辱总挂在嘴边逢人就讲呢?对这样不堪回首的耻辱中国人民都想尽早忘掉它。但是,如果有人站出来说,你们所谓的耻辱都是捏造的,都是不真实的,那中国人民就有必要站出来说一说了。今天的现实恰恰是日本的一些右翼政坛人士正在不断地掩盖或篡改其侵略的历史,让中国人民不能不站出来说上一说。”对展览中揭露的日军暴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王新华是这样认为的。二次世界大战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同盟国,对发动侵略战争的德、日、意法西斯进行了严正审判。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开庭、东条英机等28名日本甲级战犯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接受审判、南京大屠杀的主犯谷寿夫被判处死刑……展览向观众展示出的一幅幅历史画面,再次向人们昭示了公理与正义,法西斯主义者已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日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中日关系揭开历史新篇章。经历过战争苦难的中国人民,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不断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努力。“牢记历史、不忘过去,是为了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5月会见参加中国东北抗战和苏联卫国战争的俄罗斯老战士代表时的讲话,为展览的第八部分《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的主题思想做出了最好的诠释。在这部分展区,有关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情况、战后的中日关系等内容的展示,《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联合宣言》文本,日本“中国侵略实态调查访中团”签名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旗子等文物的展出,再次表明人类社会应当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共同面向未来。让战争成为过去,让和平书写未来,这是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心愿。

意犹未尽地参观完展览,人虽走出了60年前发生的那段历史的一幕幕,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寻求解放的壮丽史诗仍不断地在记者的胸中激荡。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当今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等联合主办的《伟大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设在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畔宛平城内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

68年前的7月7日,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开始的“卢沟桥事变”在宛平城附近发生。60年后纪念抗战胜利的今天,走进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馆名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大厅,“血肉长城”巨型浮雕巍然矗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歌声仍在耳边回响。

当年,是这支歌把一个醒来的民族召唤在一起;今天,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让我们随着这凝重而又昂扬的旋律,回顾那场波澜壮阔的战争,重温那伟大的胜利……

重温胜利,伟大抗战精神永存

“以反映抗战胜利为主基调的大型综合性展览,在全国还是第一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王新华介绍说。

《伟大胜利》展览共分为《民族危急 救亡兴起》《国共合作 共赴国难》《中流砥柱 抗战灯塔》《日军暴行 惨绝人寰》《浴血疆场 民族壮歌》《得道多助 国际援助》《历史胜利 巨大贡献》《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8个部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也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争取世界和平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何理介绍说,“《伟大胜利》这个展览,突出了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主线,讴歌了抗日英雄们奋勇献身的伟大精神。”

文物实物展示、历史照片重现、油画和雕塑等艺术品渲染烘托以及景观的实景再现,多种展览表现形式,让人们不断重温那场伟大的胜利,感受着一曲曲不朽的民族壮歌。

“铁流两万五千里,只向着一个坚定方向。……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抗战期间响彻华北大地的这首《八路军军歌》,曾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

展览中,一幅巨型油画与八路军伏击日军的景观,再现了平型关战大捷:日军汽车在冲天大火中燃烧,八路军战士与日军展开“肉搏”战,13公里长的山谷里倒下了日军坂垣师团1000多具尸体。全面抗战以来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寻歼敌人的第一个大胜仗,使“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这里破灭。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抗日英雄吉鸿昌英勇就义前,以树枝作笔,以大地为纸,写下浩然正气的这首《就义诗》,令每一位参观者不禁驻足扼腕。

《杨靖宇将军壮烈殉国》《八女投江》《战斗在白山黑水》……油画、国画等艺术作品,再现了东北抗日联军艰苦卓绝的斗争史。

“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的忠贞奖章,“血战台儿庄”的杀敌大刀,“武汉会战”中毙敌3000余人的万家岭大捷中缴获的战利品……抗战初期,国民党数百万军队对日军进攻进行了正面作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决”的美梦。

万山丛中,青纱帐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健儿到处逞英豪;雁翎队、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使骄狂一时的日本侵略者陷入到敌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高科技幻影成像技术重现《地道战》、景观展示的《地雷战》和沙家浜的《芦荡火种》,令参观者非常直观地了解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抗日武装是如何开展敌后武装斗争的。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为表彰抗日英烈颁发“舍身取义”的牌匾;“狼牙山五壮士”的群雕;手持红缨枪、边放羊边站岗放哨的“抗日小英雄”雕塑……中国人民面对强敌宁死不屈的大无畏精神和凛然正气贯穿了展览始终。

全民抗战,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更加突出

在展出的文物照片中,记者看到日军在山海关寻衅进攻中国守军,并猖狂叫嚣: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侵略者看到了自己武装到牙齿的军队,看到了国民党政府的退让与苟安,却没有看到一个新生的力量正在崛起、壮大。

“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统一战线,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

中国共产党,率先吹响抗战的号角;高擎起统一战线的旗帜,把一个醒来的民族凝聚在一起。手挽着手,肩并肩,年轻的学生,白发苍苍的教授,爱国的社会各界人士,打着要求抗日的横幅,集会游行,街头演讲,散发宣传品……占据了整整一面墙的巨型浮雕《一二·九运动》,真实地再现了“七七事变”前夕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国共两党抛弃恩怨再次走到一起,中华民族全面神圣抗战从此以燎原之势燃烧起来。

展厅中,一个个反映全民抗战的激动人心的历史镜头出现在观众眼前:国民党数百万军队投入到了正面战场之中;陕北高原、延水河畔,4万名历尽艰辛的红军指战员,为了团结抗日,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一幅巨型油画,再现了八路军当年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的场景。

军队在抵抗,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看:台湾雾社泰雅族同胞在台湾袭击日本警察驻在所;香港同胞在街头高悬救国标语,举行义卖,援助祖国抗战;澳门知名人士马万祺、罗柏心夫妇把原本用作婚宴的5万大洋捐献给广东战时儿童教养院;海外侨胞向国内捐款……

1938年5月,在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一间简陋的窑洞里,伴着火苗跳动的油灯,一代伟人毛泽东正在撰写着一部改变了中国命运的著名篇章——《论持久战》。展览中以照片、文物与景观相组合对那一历史时刻进行了重现。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指引中国抗战胜利的“灯塔”。展览中巨幅油画《抗战灯塔——延安》,再现了无数热血青年涌向延水河畔、宝塔山下,投入到聚集在黄河之滨的这支抗日先锋之中的动人景象。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何理说,从战略意义上看,共产党领导的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总面积约95万平方公里,最终拥有人口9550余万人,军队100多万人,民兵200多万人。这些抗日力量都活跃在敌后战场,尤其是1941年至1943年,敌后抗战出现严重困难。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多种形式与日军展开全面的殊死的斗争,取得反“扫荡”斗争的胜利。“更为重要的一点,中国共产党还在敌后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以新民主主义为内容的社会改革。”何理强调说,“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意味着新中国的雏形的建立和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日本帝国主义者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展览大厅内,记录1927年7月7日结束的罪恶“东方会议”和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的文物照片引人注目。日本此后的对外侵略战争,正是按照会议和奏折所设计的轨道发展:1928年6月,沈阳皇姑屯车站炸死张作霖;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侵华战争;1932年,炮制伪满洲国将中国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1937年制造“卢沟桥事变”,拉开全面侵略中国的序幕。铁蹄踏过,血流成河,山河破碎,大地呜咽……走进《日军暴行 惨绝人寰》的展览第四部分,黑色的展览背景,给人一种悲凉感觉;上百幅照片和实物真实地再现了侵华日军的种种暴行:被烧毁的村庄,被炸毁的城市,被焚毁的古迹,被掠走的文物以及制造“无人区”留下的累累白骨、被剖腹挖心的儿童尸体、细菌工厂中的器械与刑具、妇女惨遭强暴和被迫沦为“慰安妇”的凄惨……

展览中,日本《东京日日新闻》关于日军第16师团富山大队副官野田毅和炮兵小队长向井敏明两人进行的杀人比赛的报道,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

日军暴行的幻灯演示、日本战犯罪行的自供书、一张张令人发指的历史照片……昭示了日军严重违背国际公法,对妇女的侵害。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认定,“日军在攻占南京的一个月中,在南京市内发生了2万起左右的强奸事件。”更令人发指的是日军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由日本军部“统筹”,在其占领区设立所谓的“慰安所”,大批中国妇女被强迫充当日军“慰安妇”,中国成为日军“慰安妇”制度的最大受害国。

细菌工厂中的器械与刑具、日军在侵华战争中使用的各类毒剂炮弹和防毒面具摆放在展厅的正中央。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还大肆研究和生产细菌武器、化学武器,对中国军民实施细菌战、毒气战、化学战。

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中国军民因遭受日军细菌战和细菌试验而伤亡的人数达数十万人;中国军民直接中毒伤亡人数近101万人。更令人气愤的是,战后日本遗留在中国的化学武器,至今仍在继续给中国人民造成严重伤害。

讲解员说:“对于日本侵略军长达14年时间里所犯下的罄竹难书的罪行,规模再大的展览也难以包容。”“南京大屠杀这样的事,对我们民族来说,是一个耻辱。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有谁愿意把自己的耻辱总挂在嘴边逢人就讲呢?对这样不堪回首的耻辱中国人民都想尽早忘掉它。但是,如果有人站出来说,你们所谓的耻辱都是捏造的,都是不真实的,那中国人民就有必要站出来说一说了。今天的现实恰恰是日本的一些右翼政坛人士正在不断地掩盖或篡改其侵略的历史,让中国人民不能不站出来说上一说。”对展览中揭露的日军暴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王新华是这样认为的。二次世界大战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同盟国,对发动侵略战争的德、日、意法西斯进行了严正审判。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开庭、东条英机等28名日本甲级战犯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接受审判、南京大屠杀的主犯谷寿夫被判处死刑……展览向观众展示出的一幅幅历史画面,再次向人们昭示了公理与正义,法西斯主义者已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日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中日关系揭开历史新篇章。经历过战争苦难的中国人民,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不断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努力。“牢记历史、不忘过去,是为了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5月会见参加中国东北抗战和苏联卫国战争的俄罗斯老战士代表时的讲话,为展览的第八部分《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的主题思想做出了最好的诠释。在这部分展区,有关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情况、战后的中日关系等内容的展示,《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联合宣言》文本,日本“中国侵略实态调查访中团”签名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旗子等文物的展出,再次表明人类社会应当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共同面向未来。让战争成为过去,让和平书写未来,这是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心愿。

意犹未尽地参观完展览,人虽走出了60年前发生的那段历史的一幕幕,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寻求解放的壮丽史诗仍不断地在记者的胸中激荡。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当今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 延安古称延州,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城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的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延安之名,始出于隋。1937年,中共中央进驻,同年设延安市,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在地。1949年,改称县,1972年,再设市至今,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延安市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天然次生林163万亩,木材蓄积量308万立方米;以甘草、五加皮、寄生、牛蒡子、柴胡为主的中药材近200种;有豹、狼、石鸡、杜鹃等兽类、鸟类100余种;而且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适生作物品种多,具有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的良好条件。除小麦、玉米、谷子、荞麦、黄豆、绿豆、红豆等粮食作物外,还盛产烤烟、蔬菜、花生、瓜类、薯类等经济作物。

地处黄河中游的延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相传人类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三黄一圣”(黄帝陵庙、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革命圣地)享誉中外,为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市有历史文物保护景点848处,有保存完好的宋代石刻群洞18个,石窟寺14处,有建于唐代的宝塔山等12处古建筑,有革命旧址6处。目前可供游览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年接待中外游客70万人次。近年来,大力开发旅游业,恢复了摘星楼、烽火台、摩崖石刻等50多处景点,“天然公园”万花山新增200亩牡丹,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万花山“四山”森林覆盖率达55.4%,被国家林业部批准建设国家级森林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