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育才:什么是学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37:29
什么是学习的概念

古往今来,人们对“学习”一词的概念各有不同的说法。我国古代的孔子就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到了近现代,有更多的学者试图对“学习”进行定义。然而,就人类而言,无论是学习主体,还是学习对象和学习结果,情况都极其复杂,难以给出明确的定义。

“学习”这个术语,似乎是人们都很熟悉且经常使用的,但在心理学中,却代表了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它在不同层面上具有不同的内涵,人们对它的定义至今未有一致的公认。
广义的学习概念,既包括人类学习,也包括动物学习。广义学习(learning)是指个体在活动中通过经验引起的行为或心理的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

这一广义的学习概念中内含了几方面的涵义:

首先,学习必须使个体自身产生外在行为或心理方面的某种变化,并且是指引起这种变化的活动过程,而不是指变化所获得的结果;

其次,这种变化不是个体由于发育成熟、本能表现、疲劳、药物等所导致的,而是由于经验引起的,这种经验即是人通过实践活动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体现了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第三,这种变化不是暂时的,而是相对持久地保持着的;

第四,这种变化可以是外显的,表现为行为上的变化,但也可以是内隐的,表现为心理上的变化,即认知性(cognitive)变化和情感性(affective)变化,如认知结构上的变化、能力上的变化或好恶倾向的变化等。

次广义的学习

广义学习中的个体包括人和动物。其实,动物学习无论多么高级和复杂,都与人类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次广义的学习概念仅指人类的学习,它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

1、从根本上说,人类的学习是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过程,具有明显的意识性,不仅是为了人类能适应环境,而且还为了人类能改造环境,而动物的学习是被动的,只是为适应环境而发生的。

2、人类学习除了通过直接经验的方式获得个体经验外,还可以在与他人交往过程间接经验的方式获得个体经验,从而大大扩大了个体经验获得的范围,而动物的学习则基本上都局限于直接经验。

3、人类学习可以以语言为中介来进行的,这不仅扩大了个体掌握社会历史经验的可能性,而且也为个体掌握概括、抽象的经验,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而动物,即使是最高级的灵长类动物——黑猩猩,经过特殊人工驯养也只能习得一些零星的手势语言和词汇,其语言的运用数量和水平都与人类相距甚远,更不用说自然状态下的低级动物了。
狭义的学习仅指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人类学习,其特征如下:

1、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引下,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要求进行的,因而十分强调其过程的目的性、有效性和高效率;

2、学生的学习是以学生掌握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的,以便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人类社会历史经验,虽然学校或教师也要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经验活动,以取得一定的直接经验,但毕竟是辅助性的、验证性的亦或是练习性的;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发生的行为或心理上的变化,根据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有不同内涵上的导向,虽都能归结为认知性的、情感性的和动作性的三个方面,但侧重有所不同,只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不仅是文化知识,还十分强调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通常所说的学习主要就是这种狭义的学习,其定义可以概括为:狭义学习是指学生在教育活动中通过经验引起的、符合教育目的的行为或心理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的过程。

这里对“学习”的考察,是放在社会历史环境发展的背景中,通过对不同时代“学习”内涵解读,来进一步了解今天网络互联的时代我们需要的学习内涵是什么。

“什么是学习?”,不同语境对其解释有很大的差异性,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论语》为代表对学习的论述,还是西方心理学中讨论的学习理论,还是组织管理中的学习行动概述,都是在不同范围不同层面对学习展开的论述。

1. 不同语境中的“学习”

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学习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这不仅同社会生产力发展有关系,而且跟文化的建设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在欧洲西方文化于近四个世纪发展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逐步受到侵袭和衰弱,以致到目前为止,很多国人不能读本国的书、不了解本国的文化和历史,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可悲的事情,更可悲的事情是,对于学习的理解我们也逐步错位了。

就笔者理解而言,教育根本目的在于达成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生的道德价值体系不断建立提升的过程,并促成人的生命境界不断提升,而要提高道德认知、发展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培养道德行为,需要“学而时习之”、“知行合一”,故有《大学》中以修身为本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同人生进阶。

《孔子集语.第一卷 劝学》“浅谈劝学”序言中也写道:“现代的人看到劝学二字,直觉反应可能就是劝人读书,但在孔子时代,所谓的学习,重点乃在如何待人处世,这正是现代教育与我们祖先教育的不同”。

因此,两千五百年前,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学习”的追求,其根本是以“修身”为主,追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据此,我们不能把以儒家思想为代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学习”的论述与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中的“学习”混为一谈,这完全是两个不同层面的“学习”。前者“学习”注重的是人生修炼和修养,是教育本质所应当体现和追求的目标之一,而后者主要关注科学实验认知过程中“感觉、注意、知觉、意识、记忆、理解、思维等内在高级心理历程”规律探索,是对认知过程科学规律的探索。

现代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为谋求变革也注重对学习的行动探索,企业管理中对于学习的关注,侧重点落到基于知识管理来改进员工在职培训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上,在提升员工学习能力、保持一定知识结构鲜活度的基础上,使得企业自身在复杂环境中增强应变适应能力。

就以上三种典型语境中的不同“学习”而言,实质是在三个不同层面上对“学习”的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学习”的追求,是一种向着至善努力的人生哲学取向的探索。这个层面的学习的探讨,主要依靠学习者本身的修炼和意志力的超越,将人生道德目标追越与生命境界提升的追求合为一体。西方心理学关于学习理论的研究发展,是以科学实验为主要探索手段对人的认知内部结构和规律的学习科学的行动探索,即使是目前,关于认知的很多研究还有待于科学技术手段本身的更进一步发展。企业中对学习行动的各种探索,比如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单环学习与双环学习,以及知识管理转化理论等,都是力图探究提升学习的绩效机制、提升知识管理效能。

2. 生命自我更新的“学习”

面对知识本身随社会生产力发展发生转型的今天,面对人们迫切需要掌握如何学习的生存法则的今天,无论是从社会教育服务的视角,还是从个体生命成长的视角,我们都需要一个更为开放更为切实的对学习的定位来认识和理解网络时代互联学习的现象和机制。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主要处于一种哲学追求层面的人生修炼,需要把这种修炼过程“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跟现代网络互联知识经济以创新求生存求发展的社会现状结合起来,以求得更大的社会创造力的生成。

基于西方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主要还是集中在认知科学的研究上,缺乏对教育功能的整体认识,缺乏对生命灵性存在的认识,缺乏对人主动参与能动作用发挥的系统研究。因此,我们只能说西方心理学的学习理论是系关生命成长的“知、识”教育的一个方面,而不是人发展的全部。

基于企业培训的学习行动策略的探索,是将知识经济发展、将知识管理有机考虑到学习的行动策略中,但是这样的学习行动探索主要还是侧重学习“知识”的策略方法,却没有综合人的一生生命价值的提升,或者没有考量到作为人存在精神层面的追求和教育。

网络互联的社会,为我们带来全新的学习模式、学习效应。网络互联的思想互联效应在大大提升学习效能,互联网络的学习机会与学习资源的分配突破传统学校围墙的限制,为每一个生命层次展开和茁壮成长都提供了可能性,这也正是社会文明向前发展的一种见证。

因此,笔者理解的学习定位,是综合以上三种语境对学习的研究和阐述,是基于网络给人的自我更新提供可能性环境条件下,以生命价值提升和追求为导向,以认知心智模式进化为依据,以知识管理为策略方法,探讨生命自我更新的学习途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的归宿。

如果我们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理解为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的发展,那么对“什么是学习”的探究就是对更新自我改造人类自身发展的能力的探究。尤其在以“知识”为主导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我们更需要关注和深思我们的自我更新能力、社会更新的能力。

学习不仅表现为个体的学习,还表现为群体的学习,以及表现为一个社会发展的学习。个体自我更新学习能力与社会整体学习能力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如果说个体学习需要学习者的精进与体悟,那么社会整体学习能力表现的机制是什么?其提升的路径又在何处?哪些因素作用和影响着社会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探讨生命自我更新的学习时所面对的问题。没有社会整体的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没有个体自我更新学习能力充分提升的发展可能和空间。

学习就是,通过一定方法掌握一门技术。学习的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