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豪华水波帘图片:回族是怎样形成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23:49:39

与其他民族不同,回族是因信奉伊斯兰教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不像其他民族之间那样在着血缘基因上的区别。

唐宋时期,我国就有了回回之称。但回族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却是从元明时候才开始的。

当年成吉思汗西征之后,把大批 的中亚细亚人、波斯人、阿拉伯人移民到了中国,这些人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他们人数众多,遍布全国各地,在农、工、商、学、兵等各阶层都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力量。他们不仅在经济、政治上,而且在学术上都有了立足的基础和自下而上的条件,这就是形成民族共同体的前提条件。他们虽然社会地位、职业身份、成就影响各不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伊斯兰教徒。

正是以这些诚笃的穆斯林教徒为主体,传宗接代,子孙繁衍、不断壮大、发展而形成了我们今天的回族。

回族是以中亚细亚各民族为主要族源,并以移民迁徙方式和商业交流活动在中国境内逐渐形成的一个统一的、保持伊斯兰文化传统的民族共同体。回族族体的最早来源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唐宋时期)来华经商留居的穆斯林“蕃客”后裔;回族主要来源是公元13世纪蒙古人西征以及元朝时期以各种身份从波斯、中亚细亚和阿拉伯等地大批签发或自愿东来的各族穆斯林(他们首先成为元朝社会地位较高的色目人之主要组成部分,人数达到数十万);回回民族在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分别吸收了所在地区的汉、维吾尔、蒙古等民族的部分成员。
从唐至元末,是回回先民逐步增量移入中国并形成为民族的时期。回回人在13世纪初就与大漠南北的蒙古人有交往,1203年铁木真遭袭溃退至班朱尼河饮水盟誓者19人中有回回3人,是建立蒙古汗国的功臣。在元代,回族(元代官方“回回”一词主要被用来指从中亚、西亚、阿拉伯地区东来的各族穆斯林)被蒙古统治者划入色目人范围(色目人:元朝统治者对西域包括欧洲各族人及西夏人的总称),辅助治理国家,社会地位较高,先后有26人任中书省宰相,在行中书省任省臣者有61人次,从而奠定了回回民族形成的有利条件。他们重修了广州、泉州、扬州、长安等地早在唐宋时期就建立起来的清真寺,又在各个散布地区建立了各种规模的清真寺,并围寺而居,形成一个个以清真寺为中心的"寺坊"社区。在元朝这种东方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内,通过回回商人经商、官宦流任、宗教职业者传教等自由往来方式,将这些"大分散"于各地的寺坊,串连成有密切联系的共同区域;回回人在与汉民族的长期生产、生活交往中,逐步以汉语言为交际工具;并形成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与手工业,善于经商的共同经济特点。虽远离西域,但他们入籍"东土",总体社会地位高于汉人又低于蒙古人的共同境遇,最终促成了他们在伊斯兰教的信仰和文化的纽带联结下聚合为一个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群体,伊斯兰文化成为回族的主流文化。回回人还在不背离基本信仰的原则下,吸收、融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内容。
明清两代,是回族遭遇磨难与形成主要聚居区的特殊时期。明朝及清代前期,官方大致以“回回教”统称今回、维吾尔、东乡、撒拉等民族。明初官方曾禁胡语、胡姓、胡服、胡饰,不许本类自相嫁娶等。在西北地区,继元代安西王阿南达(一写阿难答)“所部十五万众”皈信伊斯兰教融入回族后,明代不断有从西域迁徙而来的“归附回回”被安置在陕甘、新疆各地,拓荒种地,至明末清初,“宁夏至平凉千余里,尽系回庄”(乾隆四十五年陕西巡抚毕沅奏折)。此时宁夏境内回族所居连片地区已有“平罗三十八堡、金灵五百余寨”。在云南、华北各地、运河两岸,也正式形成许多回回聚居区。同时, 随着汉语化的过程,回族失去了其先民所使用的阿拉伯语、波斯语及突厥语,回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的传承一度出现了危机。于是,回族宗教界人士以陕西胡登洲为代表起而创办经堂教育,以王岱舆等为代表兴起汉文伊斯兰教著作的编译运动,力图拯救。从而使回族的文化教育在明末清初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随之由于清朝在法律、民族宗教政策方面对回族的严格限制与歧视、迫害,遏制了回族的发展。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侵略的加剧和国内封建主义的严重压迫,清朝政府先后在回族内外挑起多起宗教纠纷与回汉仇杀事件,从而激起苏四十三起义、田五起义、云南回民起义、贵州回民起义、陕西回民起义、宁灵回民起义、河州回民起义、西宁回民起义、河湟回民起义等。
20世纪初,在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遭遇与共同的斗争中,回族人民在对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日益明确;对中华民族的相互依存关系有了新认识;对民族与宗教的关系、民族发展与教育普及的关系以及不同宗教,不同教派的关系进行了反思,从而引发了一场回族新文化运动,一直持续到40年代末。回族改革人士和知识分子还提出各民族化除畛域,“各信各教,各享自由”,主张民族团结的观点,并倡导回族内部进行宗教改良,发展民族教育,这些思想为后来回族各界投入抗日爱国斗争做了思想理论准备。在近现代回族新文化运动中,回族教育历经艰辛,获得空前发展。
从唐代回回先民到新中国成立前,回族经济一直处在封建经济发展阶段。回族分布的广泛性,决定了回族社会经济生活的多样性,回族社会经济类型,既有农业经济,又有商业经济,还有畜牧业经济。商业经济在历史上是回族社会的最具特色的传统经济。元代以后,回族经济的主要形态是农业经济,而以农业为主又兼营畜牧业、家庭手工业与商业,在历史上一直是回族家庭经济的重要特色。由于回族是以外来人口为主体,以迁徙方式在中国大地上分散居住而形成的民族,初始时期占有土地多为当时的荒漠旷土,回族农民往往能以勤苦耐劳的精神把这种土地开发为沃土,进行农业耕作。各地回族农民还为弥补农业收入的不足,利用耕余、农闲时间兼营畜牧业或屠宰、制革、榨油、运输等家庭副业,这是回族农业经济的突出特点。
回族人民在历史上善于学习、勇于开拓、爱国爱教,在许多领域内出现过不少杰出代表人物,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回族有“学习,始自摇篮,止于坟墓”的精神。唐代大食国人李彦升就是一个以外来蕃客“屡称宾贡”归于中华“文明之化”的典型。宋元明清时期,回族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涌现出学者赡思、诗画家高克恭、现实主义诗人萨都剌、散曲家马九皋、诗人乃贤和丁鹤年、政治家赛典赤、清官海瑞、反封建礼教思想家李贽、学者马自成、军事政治家马文升、诗人马世俊、文学家丁澎、学者蒋湘南、画家改琦等许多汉文造诣颇深的学者和政治人物,他们在文学、史学、音乐、美术、易学、宫殿城郭建筑等“华学”领域中做出了杰出贡献。
回族是古代东西亚文明的中介民族之一。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将西方的科技文明引入中国,又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物品及工艺、造船和航海等技术与中国铜钱、纸币等传播到西亚、中亚、东南亚及北非等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明代回族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历经28年,抵30余国,开辟了中国通向亚非各国的新航路。
回族为推动中华古代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唐代以回回先民为主的西域人曾使长安兴起“胡化”之风;宋代西域回回马依泽,元代天文学家扎马鲁丁,明代麦加人马德鲁丁、马沙亦黑、马哈麻父子等,将阿拉伯的天文、历法等传入中国。元明两代置有专门主管回回天文、药物、匠作的机构,收藏和翻译了不少回回科技类书籍,反映出中央政府对回回文化的需要。宋元明三代的《应天历》、《万年历》、《回回历》等,将回族及其先民引进的天文历算知识融进了中国通行的历法中,与中国原有的天文历算知识互参互补,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清初西洋历法被最高统治者采用为止。在数学方面,元代前夕蒙哥汗曾命旭烈兀在平定木剌夷后送波斯学者纳速拉丁•杜西来华在他的宫廷里修订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在医学方面,从唐代中阿交通开始,以香药为特征的古代回回医学便不断传入中国。唐代“土生波斯”李珣所著《海药本草》将海药学介绍给中国;宋代中国药方已经有了以回回香药命名的医方;元代中国医学吸收了回回医学,从而获得了很大发展。1263年忽必烈命爱薛掌管西域星历、医药二司,回回医药便在宫廷中受到重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包括回族在内的各民族的服饰、音乐、舞蹈、杂技等“异域”的科学技术成果都有吸收,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容。元代已有“回回乐队”供职于元朝宫廷,“伉里”、“马黑某当当”、“清泉当当”是经常演奏的回回乐曲。回回乐器火不思、箜篌等,有的后来成为中国民族乐器。
回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民族,“爱国属于伊玛尼(信仰)”的观念根深蒂固。回族人民每当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总是挺身而出,积极投入保家卫国、保卫边疆的反侵略斗争中。1841年,由4200名陕甘绿营兵组成的固原营、宁夏营、西宁营奉命开赴浙江沿海抗英,参加了慈溪、乍浦、松江等战役;1855年8月,甘肃籍回族矿工徐天尧、安玉贤等率领回汉族矿工五六百人,火烧沙俄设在新疆塔城的贸易圈,迫使侵略者逃出塔城,揭开了新疆各族人民反抗沙俄侵略斗争的第一幕;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总兵马福禄率领的西北回族、东乡族组成的部队,在天津廊坊地区重遏敌军;在辛亥革命中,马骥云、沙金海以及汉口清真自治公益会、上海清真商团等回族人士或团体和广大回族官兵与群众,也在各地踊跃参加护国、护法运动,为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做出了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回回民族的爱国主义热情空前高涨。在抗战前沿,“北平回民抗敌守土后援会”在“七七事变”的战火中成立,拉开了回族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序幕。日寇的铁蹄践踏到哪里,哪里就有回族抗日社团、抗日武装建立。1938年,中国回教抗日救国协会在汉口成立,并在全国各地回族中相继成立了地方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宣传救亡活动。以哈德成、达浦生、王静斋、马松亭“抗战四大阿林”为代表的各地回族宗教界人士,或拒绝日寇威逼利诱,或赴中东、南洋穆斯林国家进行抗日外交宣传,或率领穆斯林进行抗战祈祷,或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支持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中,在国共两党的抗日武装里涌现出了许多回族抗日民族英雄,他们中,有马本斋母子、马君图母子,有率500回族健儿与日军白刃相搏而献身的回族营长安德磬等,还有无数为国捐躯的无名回族烈士,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历次的革命斗争锻炼了回族人民,他们一方面在清末“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潮的影响下,发起近现代回族新文化运动,一方面积极寻求民族解放的正确道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回族各阶层人民积极参加,山东济南回民组织“回民外交后援会”。在天津,马骏被推选为天津学生联合会副会长兼执行部主任,与周恩来等实际领导了天津地区的学生爱国运动并成为京津地区学生运动的中坚。郭隆真、刘清扬与邓颖超组织了“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会长刘清扬),上街演讲宣传,发动妇女群众参加请愿、示威等各种爱国斗争。她们还与周恩来、马骏组织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觉悟社”。五四运动后,郭隆真、刘清扬、周恩来赴法勤工俭学,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马骏于1921年入党,1927年奉调从莫斯科回国,继李大钊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兼组织部长,1928年2月英勇就义。郭隆真于1925年奉调从莫斯科回国,先后在北京、上海、哈尔滨、沈阳、山东等地担任党的地方领导职务,1931年4月被军阀韩复榘杀害。刘清扬在1923年奉李大钊之命回国,曾与李大钊等出席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长期利用合法身份从事妇女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等职。马骏、郭隆真等人的革命活动代表了五四运动以来回族先进分子追求民族解放的正确方向。也正是千千万万回族先进分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中国各民族中的先进分子一起,带领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终于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回族人民终于走向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道路。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从1952年到1954年,先后建立了泾源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回族自治区、惠农县宝丰回族自治区、惠农县灵沙回族自治区、河东回族自治区等2个专区。

唐以来,特别是元朝时期,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来我国的一些地区定居。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长期杂居,互相通婚,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各民族融合形成的 在唐宋时期大量的阿拉伯与波斯人来到中国并将伊斯兰教带入中国 他们在中国经商并与当地人通婚 但是凡是与伊斯兰教徒结婚的都必须信奉伊斯兰教 因而逐步在中国形成了一个以伊斯兰教为信仰的民族

有波斯人与我国汉族人杂居通婚 到元代正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