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乡高中马岚:文化水平较高的进啊~!!の色既是空→空既是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44:54
我知道色既是空的意思是空既是色,但是,谁知道他们的具体意思~!!!

佛经的《般若心经》是"色既是空"的真正出处,佛经云:"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意思无非是超脱俗世之后,色即成了空无,什么也不是,什么也没有了,所以最后空无也是色,是色的另外境界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心经经文,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之后,接下来是: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段经文,是上承“五蕴皆空”而来的,五蕴可摄入色、心二法,所以前四句是色法,后四字——受、想、行、识四者是心法,在我人的执著中,“色身”最难破,因为明明有一个实在的我,要说它不异於空,难免使人困惑,所以破五蕴,特别於色蕴加重语气。
色蕴不仅指我人的色身,同时也包括宇宙万有的种种色法——宇宙间所有的物质现象在内,因此本文在此所谈的色空问题,是以宇宙间的物质现象为主,自然也包括了我人的色身在内。
原来“空”之一字,义理甚深,要说到空的性体,就到了真如实相——涅盘境界,涅盘是圣者所证的境界,是无以用语言文字所可诠解表达的,所以我们只能就空义中最粗浅部分——“缘起性空”部分加以说明。
要说“空”,先要知道这个空字的来源,佛经都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所以这个空字也是由梵文译过来。那麼,在梵文中这个空字是什麼意思呢?多年前的中央日报上,有一篇澹思先生“论空即是色”的文章,把这个空字的来源和意义说得很清楚,现在摘录一段如下:
“空,在梵文里叫Sunyata(音舜若多) ,实际上,Sunyata不能简称为空,而应称为“空性”,ta在此是一个接尾词,Sunya是一个语根,当然我们可以把Sunya叫做空,但在“色即是空”这句话里,原文并不是Sunya,而是Sunyata,有此一接尾词的ta字,在梵文里与只是Sunya一字,那就大有区别了,ta的意思有性质、实在、形态等义,空与空性是有著不同的意义,这特别在龙树的思想里,单讲空Sunya,梵文里本也有虚无,非有等义,但同时也可解做空寂、空净等义。就境界说,空寂并非“虚无”,空净也不是“非有”的,讲到空性Sunyata,这问题就更大了。空性这句话,在龙树的中论观Madhyamaka-sastra里,原是指缘起性Paratitya Samupadata的实义而言……。”
澹思先生的这段文字,把空与空性分析得很清楚。事实上,在“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译”的心经上,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下一句,译的就是“五蕴性空”,而不是五蕴皆空,唐法月的译本则是:“照见五蕴自性皆空”。而玄奘法师的译本,却是“五蕴皆空”。当然,玄奘法师这样译,一定有他的见解,只是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根器暗钝,只就字面的意义来看,以致千载以下,引起了多少误解。
君不见,社会上许多耶稣教的小传单上,印著“空、空、空、空、空、空,人生到头一场空。”也有一些自命为通达的糊涂汉,口头上也常说:“人嘛,还不是那麼一回事,到头来一切皆空,还是活著的时候吃点儿,喝点儿,落得个眼前受用。”
我们看,这叫什麼空?这是拨无因果的断灭空。佛法的空义,岂能是如此肤浅?

二、
佛法中说的空,是“缘起性空”的空,是“因缘所生法”,本身无“自性”的空,不是空无所有的顽空,也不是拨无因果的断灭空,我们先自一个小故事说起:
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在王舍城外竹林精舍说法,这时有两个修习外道的沙门,一个名叫舍利弗——就是本经文中的舍利子,另一个名目犍连,他二人智慧超群,名望素著,每人座下都有上百名弟子。
有一天,舍利弗途遇释迦世尊的弟子马胜比丘,他见马胜比丘威仪殊胜,举止安详,心生敬羡,便问马胜比丘道:
“请问令师是谁,他平常说些什麼教法呢?”
马胜比丘答曰:“我师释迦世尊,他的智慧神通,无人可比,我年纪幼小,受学日浅,尚领会不了我师说的妙法。”
舍利弗一再请求说:“请慈悲方便,略说一二。”
马胜比丘说偈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舍利弗听了此偈,当下大悟,他返回住所,约同目犍连和他们的弟子,一同皈依释迦牟尼世尊。
为什麼舍利弗听了“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这两句话,就舍弃自己修习多年的道法,而皈依到释迦世尊的座下呢?实是因为他多年参不透的真理,在这两句偈中得到了解答。舍利弗在佛弟子中号称智慧第一,未皈依世尊前已修道多年,所以听到妙理,一言开悟,而皈依世尊。
照佛法说,世间万有的生成与还灭,皆由於“因缘”二字——具足说是“因缘果报”。因是主因、缘是助缘,由因缘和合所产生的事物叫果,此果对造因来说称报。这是综合色、心二法,包括宇宙万有的法则,佛法中为说明此一法则,曾立有六因、四缘、五果之说。为篇幅所限,此处未能一一细述。
因与缘、佛法上不曾有严格的界说,但自相对的差别言,因约指特性说,缘约指力用说。因是指一件事物生灭的主要条件,缘则为辅助条件,若以现代语言来说,就是一切事物生灭的条件及关系。也就是说,每一件事物的生成或还灭,必须具备其生灭的条件,每一件事物的存在,必须具备与其他事物互相关连的关系。四阿含经对因缘二字的解释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任何事物,不能无因生灭。但有因无缘,亦不能生灭。例如一粒种子,若不埋在土壤中,再加上阳光雨露等助缘,则种子就不会萌芽生长;一堆砖瓦木石,若不经泥工木工等助缘,也不会变成房屋。
因此可知,世间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既是“因缘所生法”,未生之前本无此物,既灭之后亦无此物,在生后灭前存在期间,不过是因缘和合下一时的假相,没有其本体和自性。譬如以砖瓦木石,加以人工建成的房舍,自我们凡夫观之,房舍是存在的实体。但在智者眼中,砖瓦自砖瓦,木石自木石,房舍只是众缘和合的假相,没有房舍的自性本体。这叫做“即色明空”。因此,中论偈中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至於说,房舍内外的空间,那是“色外之空”,叫做顽空,房舍毁灭之空,是断灭空,都不是性空的本义,明乎此,则可知佛法上的空,是性空而非相空,是理空而非事空,这种空,佛法上叫做“缘起性空”。

三、
在佛法中,对於色蕴的“色”,还另有一种解释,叫做“众微聚”。照佛经中说,把一粒羊毛尘分做七分,其七分之一的单位称兔毛尘,兔毛尘再七分,称水尘,水尘再七分,称金尘(金尘,意谓其可游行於金—— 金属物的空隙中,这是不是相当於金属原子中的质子)金尘再七分为实极微,实极微再七分称色聚微……,这些极微存在於空中,称“空界色”,而“色”又称“众微聚”,所以宇宙间的物质现象,是众微积聚而成的,现在我们自科学立场来看,空中有没有这些“众微”?
科学的智识告诉我们,大自然界有一0三种元素,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金属者如铁、镁、钙、钠;非金属者如碳、硼、矽、磷;气体者如氢、氦、氮、氧;液体者如汞、溴……;而我们平时以为一无所有的空中,是不是充满著各种元素的分子——,台湾上空的落尘量每月每平方公里平均为八‧八吨,就是各种不同的元素分子。
科学的智识告诉我们,原子组成各种元素的分子,分子组成各种有形体可见的物质,有了物质,始有时间、空间、宇宙万有——爱因斯坦的理论,宇宙是四度空间的连续体(即长、濶高三度空间加上时间)。
原子本身也不是实心的质点,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原子核是由若干更小的质点,即质子和中子所组成,核的周围,有数目不等的电子,以光速的速度绕著原子核旋转。
原子核的质子带阳电,绕核旋转的电子带阴电,而中子是中性,不带电,电子以每秒钟数百万次的速度绕核旋转,有如行星环绕太阳,所以原子又称为“微宇宙”Microcosm。
原子有多大呢?两万万万万万万个氢原子,才有一钱重,把一滴水放大到地球那麼大,一个原子的大小有如一粒苹果,而质子、电子,更只有原子的几千分之一,在科学领域中,单独一粒电子是无以测知的,因为那只是一个理论上的单位,必须在它和其它电子交换能量时始可测知其存在——电子只是一种放射性波,或者“能”。可是我们别小看这小到不可测知的电子,或目不可见的原子,宇宙间的星球,星球上的山河大地全是它们造成的。
英国的天文学家何尔氏,认为宇宙是不断创造而成功的,衰老了的星球在银河中死亡消失,而新的星球不断自空间里产生,即所谓不断创造理论。
天文学上说,太空间的星球,步入中年以后,核心温度逐渐升高,星球呈现老态,开始收缩,光芒渐消,乍明乍暗,到核心温度高达十亿度以上,最后发生爆炸,蟹状的星云以每秒钟一千三百哩的速度向四周扩散,历数千年而不息……。
星球爆炸后的气体和尘埃(宇宙尘) ,飘浮在空中,成为星际物质,也是未来构成新星球的材料(星际物质稀薄的地方,每五立方码才有一粒原子)。
散布在星际间的气体和尘埃,有些空间积聚的较多,在条件适合情况下,形成宇宙云,此宇宙云不断积聚其四周的宇宙尘,像雪球似的愈滚愈大,最后由於互相间引力的关系,开始缩小,而形成新的星球……。
我国数千年的传统观念,认为大地是万物之母,由於科学的进步,才使我们知道,山河土地,是由空际的微尘积聚而来,试问,宇宙间比地球大百千万倍的星球都是微尘所聚,那麼星球上的山河大地,器界万有,还有什麼不是自“众微”而来?科学的进步,是不是给佛学的“众微聚”、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作了注脚?

四、
心经经文,说“五蕴皆空”,说“色不异空”,说“色即是空”,意思是说宇宙万有,由根身到器界,皆是因缘和合而有,没有绝对的本质——自性、实体,要我人认清字宙人生的真象,破除我人的“我执”与“法执”,并不是说“空”即是一切没有,如果我们会错意,当真认为一切皆空,那就又成为一种执著——空执。执有固然是病,执空也是病,所以经文中在“色不异空”之后,接著说:“空不异色”;在“色即是空”之后,又说“空即是色”。前者是破除迷界的旧执著,后者是建立悟界的新观念;前者是否定,后者是承认。这话看似矛盾,而实并行不悖。中论上说: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宇宙万法,诚然没有“实体”,皆是“性空”,但我人不能不承认它有“假名”,有“相用”,性空相有,立以假名,这就是中道。
我们放眼看世间,何者不是“假名”?五蕴和合,而有人我;四大积聚,而有万法,万法因假名而立,毕竟没有实体,譬如我们说一所学校,学校是由土地房舍、教师学生、教具设备所组成的,学校只是一个“假名”,何尝有“学校”的实体?我们说一个公司,公司是资金、经理、职员、业务所组成,公司只是一个”假名”,又何尝有公司的实体?
我们把一个陶土加彩釉烧成腹大口小的筒状物,叫做花瓶,如果我们不拿它插花,而用以装水,它就成了水瓶;如果用以装酒装醋,它岂不成了酒瓶醋瓶?我们把砖瓦木石所建的房舍、叫店面、叫住宅、叫公寓、叫别墅,可是如果换换用途,它可能就成了工厂、仓库、办公室、停车间,同一样东西而有这麼多名称,它何尝有自己的实体?这些名称,岂不都是假名?
除掉教师学生就不成学校,除掉资金业务就没有公司;除掉陶土彩釉就没有花瓶,除掉砖瓦木石也没有房舍,这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有,没有”自性”,没有“实体”,所以说它是空——缘起性空。
可是,这些东西虽然没有实体,但不能说它没有相用,房舍中布置教具,就有学校,可以教育子弟;店面外挂上招牌,就是公司,可以经营贸易;陶士彩釉制成的瓶可以插花,可以装酒;砖瓦木石建成的屋可以住人,可以开店,它们各有其“相”,各有其“用”,虽然“缘起性空”,一切法是“自性空”,但因“性空缘起”,一切法又是“假名有”。
因此,“色不异空”,“色即是空”,是因缘所生之法,毕竟是“自性空”;而“空不异色”,“空即是色”,是因缘所生之法,有相有用,到底是“假名有”。由自性空利假名有,是要我人不著空有二边,而求合乎中道。
金刚经云:“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这三句经文中,第一句是就俗谛言,是假名有;第二句是就真谛而言,是自性空,而第三句;“是名般若波罗蜜”。就是中道谛,这就是“三谛圆融”——空谛泯一切法,假谛立一切法,中谛统一切法。

五、
“色不异空”四句,一说说了大半天,受、想、行、识,尚没有说到,不过如果明自了“色即是空”,则受想行识四者,不必再加细解,自可体会出来。
受、想、行、识四者,一一可说成:“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以至於“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这四者,都是我们的一颗妄心,对色蕴之境生起的心理活动,何尝有一分真实的体性?以受来说,受以领纳为义,领纳违顺两种境界,而生起苦乐两种感觉,如果没有违顺之境,则从何而来的苦乐之受?
想是於境取像为用,如果没有了六根所对的尘境,想即无像可取。行是造作为义,於境产生或善或恶,或贪、瞋、痴等意志活动。识是分别义,於五根接触五尘,而产生辨别认识等作用,到了了知色蕴的尘境性空,受、想、行、识四者,自然当体即空。
大乘起信论云:“色不自色,因心故色?心不自心,因色故心”。色心二法,是相对而有,到了色蕴空时,心识自然也就空了。
我们说空说有说了大半天,认真说起来,全是戏论,就是因为我们这些薄地凡夫,过分执著世间假有,世尊慈悯,才为我们说万法性空,如果我们能乘般若船,度烦恼海,到达彼岸,证涅盘果,到那时,心上不著一物,无怨亲、无贪瞋、无胜负、无人我、无妄想分别,一切俱舍,妙湛圆寂,万境俱空,而境空由於心空,心空则五蕴自空,五蕴空,六根六尘空,十八界、十二因缘亦皆空,那才是但令心空境自空的境界。金刚经云:“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我们如果证得“心空”的境界,则什麼“缘起性空”,什麼“性空相有”等等,岂不全是多余的废话?

空不异色,色不异空,色既是空,空既是色

听人说:佛 法 无边,它能够拯救世事苍生。
有人说:“法 海”无情,它可以拆散美满姻缘。
老人说:这都和和尚有关。
老师说:这都是佛 教为维系自己禅学亦正亦邪的观点编造的谎言,只有精通骗术,心存欺骗心理的人才会制造这样的双关语。
……
我是“寻梦天涯”的“轻云间”,也是网际bbs浪子“偶缘”。说实话,我不知道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情和思绪写出上面一番话的,更不知道这篇帖子将如何继续和结尾。
(八百拜和西陆熟识我的朋友都知道:阿缘已经“封笔”好几月了,其实说封笔真有些不妥,我即不善写也不善作。流露于我字里行间的仅是一些信口雌黄的真实之说。)
文学能让人振奋,也容易使大众产生共鸣。看见“漂泊的花”《来即是走》([url]http://www.rongshu.com/rss/bbs_viewart.rs?bid=99710&aid=5514#5514)[/url]一帖我居然又有些按耐不住双手了。并非是我既懂禅、又能悟禅、甚至会写禅。我只想说说我和一老和尚两度聊天中所知道关于禅 学的一切。仅此而已!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武侠类小说和与之相关的电影相当盛行,其中不乏通晓禅 经口出经纶与佛相关的人物。印象中他们绝大多数人整天唠叨的一句话:“色既是空,空既是色”。(据说这就是所谓的禅 经)听着让人迷惑,感觉高深,实在不懂。
一日,去娥嵋山旅游,偶遇一老和尚,便向他请教“色既是空,空既是色”的玄下意。他居然也反复唠叨这句话,在我执意恳求后他终于告诉了我:“色既是空,空既是色”,意思是说人不要受困于自身能见事情的有无,应该从有与无两方面探窥真实……
老和尚讲了许多,可惜我还是不懂。临走居然忘记说“谢谢”!
光阴似箭,转身十年。我又来到娥嵋山,并且见到那老和尚。!在老和尚的禅房彼此砌差而坐,突然我的手机响了起来,由于房内信号很不稳定,我就出外接了一下电话。当我回来坐下后揭开茶盖准备喝茶时居然发现茶杯中什么也没有。于是便对老和尚说:谁动了我的茶杯?
老和尚:这是眼下很流行的一句话吧!和“谁动了我的奶酪”一样?
偶缘:呵呵!蛮有意思的,我听说过这句话,啥意思?
老和尚:我也不知道。你现在领悟出“色既是空,空既是色”的意思了吗?
其实从当时他字面意思讲我真知道了一点,还没有等我答腔,他大声反复重复一句话“空不异色,色不异空,色既是空,空既是色……)
偶缘:什么意思,能讲讲吗?
老和尚:“空不异色,色不异空”是说人们常说的眼见为实(色)并非实体(空),其实物质的存在无法用现象来认知,可是由于若干的原因和许多客观条件,世界上又并没有永远不变化的实体。可是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人们只能将用眼睛见到的东西看作是实体,并且假定他是不变的、存在的、真实的……
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其实更晕了.
老和尚:现在我说现实一点的,就象你刚才的话“谁动了我的茶杯”,你想想你为什么要说这句话,你或许能有足够的理由。可是事实上,无论你怎么抗议如何气愤都无法改变这个事实。倘若是我动的,你顶多能讨到一两句道歉的话……
偶缘:难道这就是深精广博的佛 教文化,它让我们认命?
老和尚:不!禅 经告诉你,不要对已成事实且无法改变事情伤神,人的一生是漫长的,有许多路要走。倘若全世界人民清早起床一个说“谁动了我的拖鞋”又一个说“谁动了我的牙刷”……这世界怎么进步?人类将如何生存?……

佛经的《般若心经》是"色既是空"的真正出处,佛经云:"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意思无非是超脱俗世之后,色即成了空无,什么也不是,什么也没有了,所以最后空无也是色,是色的另外境界

出自·黄色电影··《色既是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