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爷是谁赛先生:微磁共振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1:57:32
微磁共振治疗仪是什么?

脑子里有了病,有时需要手术。提起神经外科的开颅手术,往往给病人造成恐慌和疑虑,觉得“打开人的天灵盖还得了!”但是,进入 21 世纪后的今天,人们再也不必为开颅手术担忧!神经外科作为外科学的一个分支, 20 世纪 90 年代已进入微创时代。什么是微创,简单一句话,将手术创伤降到最低:头皮切口只有 5 、 6 公分,手术后长出来的头发可以盖住伤口看不出来;脑子里的手术操作是在导航下完成,误差在几个毫米范围;脑神经在监测器下不会造成损害。手术不仅要求切除病灶,还要保护病人神经功能,手术后使病人能重新返回工作和学习岗位。
1、传统的神经外科开颅手术是怎麽形成的
为什么提起开颅,人们会有恐惧感呢?我们的从 传统神经外科开颅手术的形成说起。 十九世纪末期,神经外科开始是从普通外科分离出来。当时没有 CT 和磁共振,病人患颅内或脊髓疾病,先由神经内科医师根据经验诊断,再由外科医师手术。由于诊断手段简单,疾病发现的晚,多数颅内病变长的很大,还有的病人术前不能确诊,需开颅探查。另外,早期手术照明设备简陋,需要扩大开颅范围,以增加术野光线。加上当时神经外科没有专门手术器械,普通外科的手术器械体积较大。因此,当时传统的开颅范围大到十几个公分,“打开天灵盖”的恶性刺激一直留在人们的脑海里。
2、微创神经外科学怎样产生的?
微创神经外科学是在显微手术的基础上形成的。 20 世纪 70 年代,高质量的影像学检查如 CT 、磁共振( MR )、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显像( PET )、超选择导管造影( DSA )等,使颅内病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更加准确,并能详细地显示病变周围的解剖关系。 80 年代,显微脑解剖、断层脑神经解剖和手术显微镜不断改进,出现了在显微镜下手术,使传统的神经外科手术模式发生变化,提高了手术效果。再也用不着传统开颅了,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开颅手术模式。 20 世纪 90 年代,显微手术器械不断更新,逐步形成了微创神经外科学( minimal invasive neurosurgery )。微创神经外科学包括微骨孔入路(亦称“锁孔入路”)、神经导航手术、神经内镜,血管内介入治疗,立体放射外科( X- 刀,伽玛刀)等技术,以及相关的显微神经解剖、神经干细胞和医学信息技术等基础研究。
3、怎么保证开颅手术的微创呢?
微骨孔入路采用小切口,小骨窗( 3 公分直径)。切口藏在头发里不影响病人外貌。这种入路对颅内病变定位要求像钥匙孔一样精确。根据每个病人术前神经功能状态、影像学资料,避开重要脑功能区,充分利用脑自然沟裂分离血管神经到达病变区域,个体化的设计手术通道,直抵脑内病变区域,就会减少对脑的组织损伤,达到微创手术目的。由于骨窗小,开关颅时间缩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如术后硬脑膜外血肿和癫痫发生率低,病人康复快。
微骨窗入路切口虽小,但在 神经导航下,医师可以准确到达病灶,不会迷失方向,减少盲目性探查损伤脑组织。显示颅内重要结构,了解肿瘤与周围重要神经血管手术的进展情况,实时在神经导航的电视屏幕监视之下,保证开颅安全。
神经内镜以其明亮的光线和广角,为微创手术起到辅助作用。颅腔的限制,使开颅手术的视野受到影响。神经内镜为术者扩大了可视范围,更清晰的观察到神经和血管,增加了手术的准确性。如开颅直接夹闭动脉瘤手术中,应用神经内镜可为术者提供动脉瘤和栽瘤动脉背侧的情况,避免误伤重要动脉。对生长在神经和血管之间角落里残留肿瘤,神经内镜祢补了这一缺憾。应用神经内镜辅助手术只需行颅骨钻孔,置入神经内镜,操作简单,手术损伤小,术后反应轻微,病人恢复快。首都医科大学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自 1999 年以来,开展微创神经外科手术 1400 余例,在治疗脑动脉瘤、血管畸形,脑和脊髓肿瘤,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取得良好的结果。
微创神经外科 的明天将 会融入更新概念,如应用纳米技术和基因治疗神经外科疾患,这无疑将给微创神经外科注入新活力,开颅手术不再可怕。

高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