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健体用精油多少钱:中国的歼-10怎么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27:09

中国空军歼-10、歼-11战斗机的进展分析

  关于中国空军,网上议论最多的就是10号工程,众说纷纭,真真假假,越看越糊涂,更传出所谓10号下马的奇谈怪论,直到99年成飞助理工程师网上泄密案曝光,网上对10号的意见才基本统一。其实,种种迷思均是由于天天泡在网上,接收的各种信息太多造成的,中国人说“只缘身在此山中”,西方人说“信息量太大造成的逻辑判断失能”,说句题外话,美国这个信息大国正处于这种状况中,每天传到CIA总部的各种情报信息远远超过分析人员的处理能力,所谓物极必反,太多真假情报跟没有情报没什么两样,想想美国大选可怜的点票员的红眼睛吧。

  因此,本人最近对网上传闻进行了大扫除,网友自己的分析及小道消息一概删除(好一招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啊),哇,整个世界清净噻。然后仔细研究航空报及简氏的几篇东西,好象有所得,简单归纳如下:

  1、10号的立项时间,基本可以锁定在84年。原因:成飞设计成功的第一架飞机是歼七―三(70年代虽然设计过歼9,但没有成功,也就是没有走完设计的完成过程),81年立项,84年4月首飞,一架飞机完成首飞,基本上意味着另一种新飞机差不多开始立项了。这个时间是相当快的,当时航空部对成飞的设计能力还没有底,沈飞当时全力在搞歼八2,好象是86年首飞,相比之下,成飞一点也不差,都是改型嘛,歼七3在87定型并装备部队,当年形成战斗力,创造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奇迹,歼八2可就有点惨了,80年代末装备部队后迟迟不能形成战斗力,被中央批了几次,从86年一直到96年,沈飞真是被歼八2害得不浅,不停的改进,其实歼八2真正完全形成战斗力是96年的事情,恐怖吧,86年到96年,整整10年中国空军其实没有超视距战斗能力,如果91年海湾战争发生在中国。。。。。不敢想象。

  其实这就是中国军队神秘的东方保密文化的原因,我们在某些方面确实是不错的,但整体上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航空工业80年代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整体的落后。10年文革搞得国家很惨,要有个修养生息的时间,80年代就是这个断档。其次,沈飞这么多年发展的如此困难也与10号有关,因为要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都是国家的孩子,这个孩子要重点培养,另一个自然发育不量,因此不难理解80年代到90年代整整20年沈飞只有歼八3一个自主知识产权。

  2、91到93间制造了金属样机,气动布局、结构、复合材料技术基本定型,从气动外型及结构材料上看,10号技术性能远超过米格29。原因:航空报说90年代初造出了金属样机,中央、各大军区首长都去看,评价很高。联想到中国也是在90年代初与前苏联确定购买苏27,不买米格米格29的,据说中国的军购人员对米格29一点意向都没有。其实我觉得中国引进苏27真是一箭双雕,苏27跟米格29的气动布局几乎一样,米格29简直是苏27的缩小版,引进一个就够了,无须重复引进,当然引进苏30就另当别论了,30主要是看上了它的对地攻击性能及全套投射武备。

  3、10号的最大瓶颈是四余度电传操作系统。95年中国从以色列引进了全套“雄狮”的电传飞控软硬件,由于10与“雄狮”气动外型不完全相同,空战时飞行品质相差更大,因此软件要进行相当的改进,原来是准备在以色列的技术支援下进行改进的,但就在这关键时刻,96年国际上最轰动的新闻在美国时代周刊上发表了,这也是10第一次公开,美国给以色列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真是佩服成飞的兄弟,硬是一句一句的把几十万条计算机语句自己读懂了,真猛,各位玩电脑的兄弟都清楚,程序员最怕读别人的程序,读程序比写程序难几十倍,而且那些数据、公式,天啊,太恐怖了,成飞的兄弟不光要读懂程序,还要把雄狮的飞参数据全部搞清楚了之后再把10的飞参数据填进去,不,还不止这样,原文说还进行了重大改进,在没有国外技术支援的情况下9个月完成软件设计,更猛。想想歼八3的电传系统是98年才在歼八2ACT上全部实验完成的,

  4、98年3月歼10首飞。简氏的消息一向还是比较严谨的。

  5、2000年的试飞进展顺利,估计2001年装备部队。基本上从首飞到定型试飞要经过3年时间,基本上这个时间是不能节省的,再先进的飞机也要一个科目一个科目,从最简单的到最复杂的过一遍或者几遍,从公开渠道得到的信息显示试飞进展顺利,这里要好好表?镆幌隆胺杀?保??年的试飞时间没有浪费,毕竟它是中国第一种采用四余度电传操作系统的战斗机,9年的时间一点也不冤,20年的设计之路值,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最勇敢的,但不一定是最成功的,往往第二个最成功,但没有第 一个就没有第二个,歼10应多谢“飞豹”,成飞要多谢西飞。西北人老实,别太欺负人家了。

  苏27SK国产化的情况:

  外界对苏27SK国产化关注颇多,尤其是西方更是扮演泼冷水的角色,真是应了中国的古语“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那么中国组装生产苏27的情况到底怎么样呢?仍然坚持李克农同志的教导,80%的情报从公开渠道获得。

  1、俄罗斯提供的120套苏27SK散件基本组装完成。

  我认为中国跟俄罗斯签定的引进苏27协议是个一揽子协议,基本包括两方面,一引进苏27生产线,对沈飞进行现代化技术改造;二是俄罗斯提供成品及散件的苏27SK总数量为200架,先期引进24架苏27SK基本型成品,后期由俄罗斯提供散件,中国组装,作为补充协议,当组装进度跟不上时,由俄罗斯提供成品机补上;这样就比较好理解中国为什么在95年谈妥了引进苏27SK协议后,在96年又引进26架苏27SK了,事实上据俄共青城的消息,俄曾经自行组装了一部分,以补上空缺。95年首批用俄罗斯散件组装了3架苏27SK,按照20%组装及现代化改进的年进度,到2000年底,基本完成120套苏27SK散件的组装,目前该协议也基本上完成,从俄罗斯订购的苏27SK成品机在80架左右,整个协议的金额约在60亿美元上下。真是很值啊,60亿美元台湾买了60架幻影2000,大修还要回法国,没完没了的往黑洞里仍钱吧,还特别高兴的引用西方的报道,俄试飞员说苏27生产线70年代过时的玩意,台湾同胞怎么也不好好想想,你一种飞机要用多少年,造苏27的成产设备和车间光是一条只能生产苏27的生产线吗,美国F22上面有多少F16、F15的技术,JSF就更多了,苏27至少要用20年,一次扔60亿美元,以后大修,改进都自己来,俄罗斯吃饭的本事被咱们学到了,当然,是趁俄罗斯落井的时候,注意不要接“下石”。

  2、国产化的苏27与苏27SK有什么区别。
  98年在中国空军报上看到一则报道,称空军某装备研究院(类似海军的那个有名的规划海军未来装备的中心)一帮年轻人提出了引进与改进同步的装备发展道路,在某重点飞机引进生产的项目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记集体二等功。

  我认为国产化苏27的项目与引进项目是同步开展的,但国产化的苏27不是对苏27SK的简单模仿,我以为是针对苏27航电设备的重大改进,联系90年代中我国在战斗机航电设备上的重大进展,估计国产化苏27,就是歼11应该有四余度电传(原来的模拟电传对俄罗斯来讲还过得去,对中国来说就太水了),两大两小多功能彩显,取消大量仪表,加强电战设备,增加一定的对地对海攻击能力,注意,与30还是有本质差别。

  根据最近简氏的消息,98年9月1日中国国产化(不包括发动机和雷达)的苏27首飞,12月第二架定型试飞成功,从99年1月到2000年12月,生产了14架(沈飞终于争了口气,赶在成飞之前完成了歼11的投产)。部分媒体以为这14架是中国用俄罗斯散件组装的,也太过分了吧,3年时间过去了,才刚刚达到组装的水平,实际上组装是很容易的,不是以为生产线只是总装车间吧,也太离谱了。SO,歼11比歼10早服役还是挺有意思的,但有一点必须澄清,歼11只有60%的国产化率,发动机和雷达还是俄罗斯的,俄罗斯不给中国发动机制造技术还是挺黑的,看来最困难的时候过去了。

  发动机中国还得自己搞,飞豹还要国产化“斯贝”,好象2000年已经开始量产了。

  3、发动机是中国航空工业的瓶颈,没有现代的发动机设计、生产体系,中国航空工业将不能实现历史性的腾飞。先进战斗机三分之一机体、三分之一航电雷达、三分之一发动机,气动中国从来就没怎么差过,歼教7就很有特色,强5也不错,复合材料这几年也上来了,给美国佬造的机体挺象会事的;航电以前学苏联,一向上我们的弱项,但80年代改革开放,这方面也学得还行,基本上跟上来了,至少比俄罗斯强多了,雷达以前也不行,近两年也长进不少,JL10A探测104,最多攻击4―6个目标,上视下视也跟F16CD差不多;最让人难堪的是发动机,破斯贝还在仿,AL31发动机大修还好回俄罗斯,把过贯苦日子的解放军心疼坏了,整天骂娘,当然如果换了台湾空军,还高兴比幻影发动机大修便宜呢。

  发动机严重滞后于型号研制,李大响推重比8的发动机预研到前几年才刚刚实现重大突破,还没有出产品呢,怎么办,俄罗斯也是发现你这方面弱才大着胆子跟咱讨价还价的,去年一口气进口了XX台AL31,今年还得进,这学费交得太贵了。空有矢量动力理论突破,可真正量产要到什么时候?真正装备型号又要到什么时候?

  发动机好久没听到好消息了,希望2005年前能听到,至少AL31F要仿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