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深圳城中村小姐:当代影视艺术流派的详细介绍和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2:18:06

艺术流派述要

1、尼泊尔流派

尼泊尔艺术风格传入西藏大约是在法王松赞干布时期。当时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为妃,在公主进藏进随同她一起前往的还有很多杰出的尼泊尔艺术家。这些人进藏以后,把尼泊尔的艺术风格融入了西藏艺术,并全形成了西藏宗教艺术中的“尼泊尔流派”。

尼泊尔艺术家进藏后,松赞干布命他们中间著名的雕塑家赤瓦塑造了十一座和法王肉身同样大小的观世音佛像。不过,早在松赞干布命赤瓦造像之前,西藏就已经有了尼泊尔风格的雕塑,具体说来是在修筑大昭寺的时候。其时,松赞干布和他的两个妃子(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住在拉萨(逻些)北边的帕邦喀宫,宫旁有一块大岩石。因为人们都认为松赞干布是三大依怙明主的化身,所以,这三位明主的身像精雕细凿,技艺高巧,令人赏心悦目。从雕塑风格看,说明它们是尼泊雕刻家代表其风格的优秀作品。

此外,噶玛噶举黑帽系五世活佛得银协巴(1383——1415年)和六世活佛唐瓦顿旦(1416——1453年)都曾到康区游历,访问了包括恰车在内的很多地方,并在这些地方建立了很多的新寺庙。这些新寺庙里的壁画和唐卡,以及西藏其他地方许多壁列车长 古老的唐卡,都是用尼泊尔式的绘画风格描绘的。透过这些绘声绘色画伤口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尼泊尔艺术风格的特点,还可以看出西藏艺术中尼泊尔艺术风格影响所及的范围。

西藏日喀则札什伦布寺有两尊著名的佛像。一尊是二十腕尺高的强巴佛;另一尊是白度母。这两尊佛像是在二世达赖喇嘛根敦嘉措(1475——1542年)期间由尼泊尔雕刻家雕刻的。

2、内地汉式流派

内地汉式艺术流派与尼泊尔艺术流派传入西藏的途径大致相同。当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时候,随公主进藏的有很多杰出的汉族艺术家。这样,也把内地的汉式艺术风格融入了西藏宗教艺术。当时主持大昭寺事务的蔡巴万户各行其是委托艺术家们根据中原注族的传统风格为大昭寺塑造了一些塑像。例如,寺内松赞干布和他的两位妃子的塑像以及佛陀释迦牟尼的塑像。

受汉族雕塑艺术的影响的另一个例子是拉萨大昭寺内供奉的四大天王塑像。大昭寺的四大天王像供奉在通通向正殿的过道两边,正殿供奉释迦牟尼像。据说塑造四大王码王所用的胶泥和建桑耶寺所和的胶泥是完全一样的,就四大天王塑像本身从各个方面来说也和汉族雕塑家在内地塑制的佛像几乎完全一样。后藏江孜的却伦措巴寺所藏最著名的圣物是两面战旗。人们传说当年王子穆尼赞普(或穆赤赞普)取道雅姆塘前往康区作战的时候,持有一面战族,上面绘声绘色有护法神多闻子(毗沙门天王)和八位伴神骑士的画像。这面旗子就是著名的“姜域铭闻旗”。与此同时,王子穆尼赞普有一个多闻子扩法神的化身,在这位化身周围伴随着很多长着各种各样的脑袋,如人身人首的也有人身兽头的武士。穆尼赞普命令艺术家在第二面旗子画上他的“化身”。后来,这面旗子逐渐被世人所知,它就是著名的“似姜哉多闻旗”,意思是“与‘姜域多闻旗’相似的旗”。旗面上用八位伴神骑士和各种姿势的武十衬托描绘护北方的护法神多闻子。绘画采用的方法是汉式流派的方法。

3、西藏传统艺术流派

勉拉顿珠嘉措画派

如果有人要研究西藏的艺术家,那么他就应该注意到15世纪初西藏山南洛札地区一个叫“勉塘”的地方。在那儿诞生了一位西藏的大艺术家勉拉顿珠嘉措。据说勉拉顿珠嘉措出生的时间正好是人们发现朱砂矿石的时间(这种矿石碾成粉末就是西藏绘画中所用的朱砂色),这自然被认为是一个吉兆。勉拉顿珠嘉措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不久与妻子闹别扭,经历了一次感情上的波折,于是他离家出走四处流浪。在流浪期间,他在羊卓达陇地方一个架子里找到了一套画笔和一本配有插图的书籍,这个发现使他萌生了想成为画家的愿望。于是勉拉顿珠嘉措来到后藏萨迦等地寻师求艺。最后他遇到了艺术家多巴札西杰巴,受业于札西杰巴门下,终于成为一个技艺高超的艺术家。此外,还有另一种说法,说勉拉顿珠嘉措的前生是内地的艺术家,制作一种叫“塞乌塘杰佐钦姆”的挂毯。此后,当他再次看到这件艺术品的时候,前生在内地生活时的种种情景突然涌上脑际。这种感情灌注到他的作品中使他的艺术作品的风格和内地汉族艺术的风格十分密切的联系。勉拉顿珠嘉措这段时期的艺术作品都被称作“丹隆”,以他为首形成的画派叫勉拉顿珠嘉措画派。勉拉顿珠嘉措还著有专著《造像量度如意珠》。书中详细地论述了宗教绘画和雕塑艺术所涉及的七方面内容:(1)解释造像量度;(2)指出并纠正了其他造像菱中的错误;(3)详尽地指出了不正确的造像量度引起的恶果;(4)论述了造像量度的有关总是并开列了参考书目;(5)列举了一些写作态度严谨的造像学著作;(6)解释艺术家和施主在精神上、宗教上的需求;(7)叙述绘画方法。

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生有两个儿子,当然也成了他的两位弟子。他们把父亲的绘声绘色画技艺和丰富的知识继承了下来。

第十世噶玛巴却英多吉(1604——1674年)早年也曾对绘画和彩线刺绣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在他八岁那年,他就能依照像书籍的说明来绘制或雕塑出精美的佛像。此后,却多英吉受业于洛札持勉拉顿珠嘉措画派风格的艺术家群青朱古次仁学习绘画艺术。最终使他成为一个著名的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成为通晓雕塑所用材料和严格造像尺度的权威学者。却英多吉早期的绘画作品遵循勉拉顿珠嘉措画派的画风,后来又转向塞乌塘画派的风格和克什米尔的艺术风格。因而,却英多吉的艺术生涯可分为两个时期。

噶玛噶画派(噶尔画派)

艺术家朱古南喀札西生于雅多,第八世噶玛派米久多吉(1507——1554年)宣称朱古南喀札西是他米久多吉的副身之一。朱古南喀札西从师于从东方来的艺术家格丹夏乔巴贡却班丹,在贡却班丹门下学习勉拉顿珠嘉措画派的绘声绘色画技朱古南喀札西技用一尊用印度合金材料“利玛”制成的雕像作为绘画时临摹、写生的模特儿,画面背景部分的景物部分的景物用塞乌塘画派的技法进行措绘声绘色。朱古南喀札西这种特殊的画法所形成的画派就叫噶玛噶画派,或称噶尔画派。噶玛噶画派还有两位艺术家,一位名叫却吉札西,另一位名叫嘎雪噶玛札西。两位艺术家使得噶玛噶画派优美的画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此后,噶玛噶画派又出了两位著名的艺术家。一位叫噶玛色车,是达布郭巴家庭的成员;另一位叫噶玛仁钦。

新勉画派

后藏的艺术家却央嘉措起选遵守勉拉顿珠嘉措画派的风格,后来他又自创新派,称新勉拉顿珠嘉措画派,即“新勉画派”。

在一世班禅罗桑却吉喜措(1570——1662年)圆寂之后,为收敛他的遗体在札什伦布寺新建了一座殿堂,称东供堂“决康夏”。在“决康夏”殿四壁所绘壁画以及一世班禅的肉身塔都是艺术家却央嘉措的作品。

庆鲁画派

勉派画师勉拉顿珠嘉措死后,继之而起的是昆嘎岗堆地方的艺术家庆载钦姆。他新创了一个不同于勉派的“庆鲁”画派。人们将它与勉派并称为“勉庆两画派”。

歧乌热画派

雅多地方的艺术家朱古歧乌是一位活佛,也是一位大智学者。他学习绘声绘色画特别注意绘画作品的范本和作画使用的画布。为了研究西藏各画派的长处,找出最好的艺术范本,朱古歧乌走遍了整个西藏。人们看他四处奔波的样子就给他一个名号叫“小鸟”,以后,他的名字就成了“朱古歧乌”(小鸟活佛。朱古:活佛;歧乌:小鸟)。朱古歧乌创立的画派被称为“歧乌热”画派。这一画派有许多鲜明的特点。他们的绘画技法不同于上面提到的几种画派的绘画技法;歧乌热画派用色特别注意对比色,注意色彩的浓淡变化,笔法细腻。

达热画派

艺术家旬挺巴是藏南达布地方人,他新创的画派叫“达热画派”。学院雕塑派五世达赖期间(1617——1682年)著名的雕塑家有俄巴固巴(也作霍达)和朱古帕初,拉萨布达拉宫脚步下的艺术学院(即多觉边肯或多边)的雕塑风格就是以这两位艺术家所创立的艺术流派为基础发展起为的。因为这层关系,这一雕塑流派又以这所学院命名,称“学院雕塑派”。

其他著名的藏族艺术家

早期两位知名的艺术家是朱古来乌群巴和后玛卡巴。我们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说明朱古来乌群巴和宗喀巴(1357——1419年)是同时代的人。据记载朱古来乌群巴曾经塑制了四尊佛像都供奉在甘丹寺的赛顿札仓和雍巴巾札仓。该寺还供有宗喀巴的肉身塔。此外,哲蚌寺的密宗殿供奉的大威德妙音女像和色拉寺供奉的大威德胜魔尊胜佛母像也是朱古来乌群的作品。

强钦却吉释迦益西(1354——1435年)是宗喀巴的弟子之一,他主持修建了色拉寺,成为该寺寺主。在色拉寺建之后,释迦益西曾去北京觐见明朝皇帝。释迦益西由北京返藏时明宣宗赐给他十六尊者佛像一套。这一套佛像是作来作为填充一些大佛像的内膛的物品。大佛像则由朱古来乌群巴塑制。后来,就把这尊内膛内装入十六尊者圣物的大佛像供奉在色拉寺主殿的“聂久拉康”。

白马卡巴塑制的一些著名佛像供奉在甘丹寺属于宗喀巴的一个小殿“止托康”内。它们是集密佛,上乐本尊,大威德本尊,都是白马卡巴在宗喀巴的一位弟子霞鲁娃列巴坚参生活的年代里制作的。

康区德格地方有一位著名的学者,艺术家祖拉却吉朗娃,以他为首也形成了一个艺术流派。

西藏其他一些著名的画家和雕塑家是日嘎朱古、赤卡娃班丹洛卓、乌载丹增罗布等。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提到了很多藏族艺术家,这些人在整个西藏艺术史上都是非常著名的。当然,藏族的艺术家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在西藏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艺术家我们都未能提及。

印象派是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毕沙罗、雷诺阿、西斯莱、德加、莫里索、巴齐约以及塞尚等人。印象派画家的绘画生长在写实主义的土壤之中,但他们的主要兴趣在于准确而客观地描绘个人面对世界时的视觉感受。印象派画家对瞬间视觉感受,对色彩、氛围、笔触的关注,超过对社会历史、宗教、伦理的关注,正是在这一方面,他们与此前的欧洲画家走上了不同的艺术道路。他们的作品刚出现时受到已经习惯于古典绘画形式的观众非难,1874年在首届印象派画展上,莫奈的《日出·印象》一画遭到批评,从此以后,“印象派”和“印象主义”就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来称呼像莫奈这样一批艺术家们的作品。

从欧洲绘画史的发展进程看,正是在印象派画家笔下,闪烁的阳光和微妙的阴影被引入画面,绘画由此变得清新明丽而有生机。艺术家追求真实的努力在印象派时代达到顶峰,然后开始回落。从马奈到塞尚,欧洲绘画传统在自我否定的同时又在自我完善,这样的进程构成了整个西方现代绘画的发展框架。印象派画家虽然在开始其艺术活动时受到误解甚至嘲讽,他们共同活动的时间也没有持续很久,但他们对西方艺术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并波及音乐和文学。到20世纪初期,印象派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艺术流派。直到今天,印象派绘画在世界各地受观众欢迎的程度,仍然超过绘画史上其他流派的作品。利用像马奈、莫奈、雷诺阿、德加或塞尚这些艺术家的作品,这次画展将介绍法国印象派的演变:它的开始、发展和它对后来绘画艺术的影响。参观者不仅可以观察到这些杰出画家处理的题材的多样性(涉及风景、静物和肖像),也可以观察到他们绘画经验的发展。一些代表作品的展出,使这次画展显得很难得。这次来中国展出的印象派作品共51件,法国印象派的主要画家可以说囊括无遗———莫奈11件,西斯莱5件,德加4件,雷诺阿4件,马奈3件,毕沙罗7件,凡汀———拉图尔、莫里索、巴齐耶等人也都有作品与中国观众见面。其中像马奈的《吹短笛的男孩》、《酒馆女招待》,德加的《舞蹈课》、《咖啡馆,又名苦艾酒》、《年轻女人像》,莫奈的《鲁昂大教堂》、《睡莲》,雷诺阿的《半身像,阳光的效果》,毕沙罗的《蓬图瓦兹:艾尔密塔日的坡地》,西斯莱的《鲁弗申的花园小路》等作,都属于印象派绘画艺术的典范之作。

印象派绘画在上世纪20年代开始传入中国,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观众才得以看到不多的印象派作品。在法国文化年活动中,集中展示印象派绘画,开创了我国对外艺术交流史的先例。这次与中国观众见面的5l件作品,属于法国国家收藏珍品,大部分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奥赛博物馆是专门收藏近代美术作品的国立博物馆,它位于巴黎塞纳河畔,是世界各地的艺术朝圣者巴黎之旅的必选站点。奥赛博物馆一次拿出这样多而精的印象派作品,送到远隔重洋的中国展出,堪称世纪性的艺术盛会。这次画展希望向民众提供一次机会,在中法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认识中法文化相近和区别的东西,中法文化共有和互补的东西。

===================================
印象派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以马奈为中心的一批画家如莫奈、西斯莱、雷诺阿、塞尚、德加、毕沙罗等人,在反对学院艺术的口号下,以创新的姿态进行艺术革新,并登上法国画坛。1874年他们在巴黎举行了第一次展览,社会反响很大,参展作品中,有一幅莫奈创作的题为《印象·日出》的油画,遭到学院派的攻击,评论家们戏称这些画家们是“印象派”,这样印象派绘画便由此而得名了。

印象派强调画家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印象,反对学院派的因循守旧,主张艺术上的革新。绘画技巧上对光和色进行了探讨,研究出用外光描写对象的方法,并认识到色彩的变化是由色光造成的,色彩是随着观察位置,受光状态的不同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同时把这种科学原理运用到绘画中去。他们走出画室,走进大自然,在阳光下直接对景写生,根据观察和直接感受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这在绘画史上是很大的革命,也给后来的现代美术以极大的影响。由于印象派绘画很少反映人类生活的主题,使创作题材和内容受到很大限制。

马奈(1832~1883),是19世纪下半叶对绘画领域的革命起重要作用的绘画大师,他虽与印象派画家们有密切的联系,但并未参加印象主义画展,可是印象派的画家们始终是以马奈为中心,创造新的绘画理论和作品。

马奈1832年出生在一个富裕的法官家庭,因为热爱艺术,他放弃了高官厚禄的前程,成为一位画家。马奈是最早打破传统的棕褐色调,使画面明亮、有外光新鲜感的画家。他受过古典艺术的薰陶,作品中始终保持着宏大和庄重的气魄,他的画在造型上有很高的写实技巧,但在色彩上还没有发展到其后一些印象派画家那样去分解物体颜色的程度。他对色彩的处理比较完整,每一色块都很协调柔和,又很鲜亮,给人透明和清新之感。《吹笛子的少年》是马奈的一幅著名的作品,在总的暗调子中,突出几块明亮鲜艳的色彩,使之更加响亮耀眼。他的另一幅代表作品《奥林比亚》也同样运用了这样的表现手段。

莫奈(1840~1926),是印象派的领袖人物。1874年由他发起组织了首届印象派画展,他的油画《印象·日出》一画在展览中引起反响,从而使“印象派”这一名称正式出现。

《印象·日出》表现的是画家对所看到的“日出水面”这一转瞬即逝景象的感受和印象。画中表现的是在天水一色的朦胧晨雾中,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水中的船和岸上的景物用蓝绿色彩轻松的勾画出来,整个画面的一切物体都融成一片。

在莫奈的作品中都非常注重在色彩领域的探索,忽视对物象形体的写实。侧重于用光线和色彩来表现瞬间的印象,追求绘画上色彩关系的独立美。他是第一个真正强调外光写生的画家。他所有的作品,几乎都是户外写生完成,而且态度非常认真。为了保持印象的真实性,常常是早晨时画的画,如果没完成,就等到第二天的同一时间继续画,直到画完。他还常常对着一个景物,分别画出对象在不同时间,不同光线下的色彩变化。如油画《草垛》《里昂大教堂》等就是画家进行这种色彩试验常被人们提及的作品。他的这些经过了深思熟虑,追求瞬间光色细微变化效果的作品,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这种艺术追求在莫奈晚年创作的油画《睡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莫奈在印象派画家中是最长寿的,他到晚年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印象派绘画的价值,也使得他的晚年生活过得幸福。

德加(1834~1917),是印象派画家中的积极活动者和重要成员,以描绘舞蹈演员和浴女著称。德加是一个银行家之子,生活富裕并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文化修养较高。

德加早年接受过严格的古典主义艺术的熏陶,培养了他热爱传统艺术的感情,所以在印象派画家中他是始终坚持严格造型的画家。他受到马奈的影响,开始注重对色彩的研究,并参加印象派的画展,成为印象派画家中风格独特的一员。德加一生中对扑朔迷离的动感追求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舞台灯光下的舞蹈演员和赛马场上的情景,表现得极为生动。他常常在后台和包厢里冷静地观察对象,默写演员们舞蹈时一瞬间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舞蹈者轻柔的动作和跳动起来的生动姿态,更成功的是他将舞台灯光下的感觉传达得格外真切。德加的代表作品是《舞台上的舞女》《熨衣妇》等。

雷诺阿(1841~1919)是印象派的重要画家。1841年他出生在一个穷裁缝家,曾以在陶瓷器皿上作画谋生。他天性乐观、纯朴,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对人和大自然的美,有着极其敏锐的艺术感受力。雷诺阿主要画妇女肖像和裸体,他的画总是充满着欢乐的气氛,人物塑造得有着无法形容的柔和与微笑。同时在他的画中尝试着运用印象派的方法,也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他的人物画生动活泼,色彩丰富。

雷诺阿的绘画创作中少女和儿童题材的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笔下的儿童天真稚气,所画的少女更能传达出沉静、优雅的情态。《少女肖像》是他这一类作品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雷诺阿笔下的作品在笔触运用上给人一种跳跃的感觉,他还经常喜欢使用各种由浅到深的红色作画。画中的人物被描绘得非常悠闲愉快,充满青春的美丽,犹如一首赞美和抒情的乐曲,它能使人感到生活是这样美好而富于浪漫情调,作品《游船上的午餐》《饼干坊街的舞会》《包厢》等都十足体现了他的艺术特色。

毕沙罗(1830~1903),是印象派的重要画家。毕沙罗出生在法国安提尔群岛的圣多马小岛上,他的父亲是一位开杂货铺的小老板。年轻时他曾当过店员,由于酷受绘画,在他25岁时离开了家乡小岛,来到以艺术都城著称的巴黎。柯罗和米勒的作品给了他很大的影响,他坚信着艺术唯一可遵循的大师就是自然。毕沙罗比其他印象派画家中任何人都更早在外光中开始作画。他常说:“在户外生动的光线中,按着自然忠实地画吧!”

毕沙罗一生清贫,但却总是带着愉快明朗的面容生活着。他非常喜欢田园生活,毫不夸张、粉饰地画眼中看到的极其普通的一切。在画面上他常常采用饱和的颜色和笔笔压盖的细腻笔法描绘对象,具有一种淳厚的艺术韵味。代表作品有《逢图瓦兹的红屋顶》《蒙马特尔大街》等。

修拉(1859~1891),印象派中的后起者,他在印象画派中独树一帜。修拉是根据色彩学原理来指导艺术实践,认为在光的照耀下,一切物象的色彩是分割的,要真实地表现这种分割的色彩,必须把不同的、纯色彩的点和块并列在一起。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作品被称为“点彩法”,并形成“新印象主义绘画”,又称“点彩派”。建筑在科学理论和理性基础上的新印象主义,在某些方面恢复了绘画中物象的具体性、实在性,在色彩分析方面有所探索,但由于过分注重法则和规则,也使绘画丧失了可贵的、直观的生动性。

《大碗岛星期日的下午》是修拉的代表作品,共用了三年时间才完成。画家采用了细笔小点的形式,并用大块的绿色为主调,杂以紫、蓝、红、黄等色点,使画面在局部中有着丰富的色彩变化和互补色的对比,整体上协调一致。

印象派之后出现了与印象派的艺术主张不同,以塞尚、凡·高、高更为代表的另一种艺术主张,人们称之为“后印象派”。后印象派不满足于印象派的“客观主义”表现和片面追求外光与色彩,转而强调抒发作者的自我感受,主观感情和情绪。在艺术表现上,“后印象派”重视形、色、体积的构成关系,强调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要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表现“主观化了的客观”。他们尊重印象派在外光和色彩上所取得的成就,但不追求外光,侧重于表现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后印象派的绘画对现代诸流派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塞尚(1839~1906),是后印象派的重要画家,现代绘画之父。塞尚由毕沙罗介绍加入印象主义画派,并参加了第一届印象派画展。他不拘泥于印象派的光色分析,为捕捉转瞬即逝的自然现象而苦苦探索,确立了自己的艺术方法和风格。

塞尚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提出自然的物象都可以概括成圆柱形、圆锥形和圆球形等几何形。自然对人类来说,主要不是平面而是深度,要重视表现自然景物的形体与结构上的关系以及色彩的层次推移。他认为“线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间的对比。物象的体积是从色调准确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他非常善于用色彩处理画面的空间感,作品中景物无论远近,没有模糊朦胧的地方,十分清新明快,同时又表现出了层次分明的远近透视感和空间感。这种感觉不是由画面上物体的透视线和构图来表现的,而是由物体的色彩及色彩的相互关系表现出来。色彩代替了体积,颜色关系代替了明暗关系,他是在用颜色造型。我们知道,困难在于找到准确的色彩和色彩之间的和谐关系,塞尚则成功地克服了这一困难。

塞尚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艺术思想的体现。他的静物画、风景画及人物画表现出了结实的几何体感,忽略了物体的质感及造型的准确与否,着重强调厚重、沉稳的体积感,物体之间大的整体关系。塞尚的作品不是盲从地去复制现实,而是寻求诸种关系的和谐。

塞尚这种对体积感和空间感的强调,对色彩的巧妙安排和运用,对物体造型结构的处理并有意识地采取变形手法等等,这些追求形式美感的艺术方法,对后来现代流派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所以,塞尚晚年为许多热衷于现代艺术的画家们所推崇,并尊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

塞尚的代表作品有《静物》《圣维克托尼尔山》等。

凡·高(1853~1890),是后印象派的重要画家,荷兰人,家庭生活贫困,年轻时曾干过许多职业,如美术商人、教师、传教士等。年近30岁时,他才开始绘画艺术的生涯。

由于他有过丰富的生活体验,同劳动人民有着深厚感情,所以在他的艺术中热衷于表现他们平凡而艰苦的劳动生活。早期的油画作品多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乡村景色和人们的劳动生活,在色彩的表现上是以传统的暗调子为主。1886年,凡·高来到巴黎,被印象派画中那种奇妙热烈的光色效果所吸引,并开始改变原有的画法,以极大的狂热投身于印象派绘画色彩的表现和其他形式方面的实验中去。从此凡·高的油画开始明亮起来,多使用鲜艳和火辣辣的色彩,以及具有运动感的、连续不断的、波浪般急速流动的笔触,构成他绘画的特色。他把所描绘的对象,当作表现自己热烈激动的主观感情的媒介、当作表现自己独特艺术手法的媒介,以表达他的主观感受和激情。他把印象派的艺术方法,尤其是在色彩和对事物的形体塑造上的方法,发展到更加独立于传统之外的地步。凡·高的艺术在他生前是不为世人所承认的,但是后来,人们慢慢的理解和认识了他的艺术创造。在他的作品中充满着对善良、对美和对创作想象自由的渴望,他尤其被后来发展起来的“野兽派”和“表现派”的画家们所接受,直至今天,凡·高仍然活在艺术世界中。

凡·高的代表作品有:早期创作的作品《吃土豆的人》,后期创作的作品《向日葵》《星夜》及《邮递员》等。

高更(1848~1903),是后印象派的重要画家。他出生在巴黎,青年时当过船员、店员,后来他弃商从艺,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在绘画的创作上。最初他是由印象派画家毕沙罗引导走向印象派绘画的道路。不久他便改变画风,开始创造一种更偏重艺术家主观幻想、更富于装饰意味的风格。他厌倦繁华而充满纷争的都市生活,向往着纯朴的自然和离群索居的生活方式。高更放弃富裕生活,离开巴黎,远涉重洋,来到太平洋中部赤道以南的热带岛屿——塔希提岛,开始探求他独恃的艺术风格,他一生中最主要的作品就是在这里完成的。在这里他找到了童年时代从母亲那接受的,对土著民族很深的感情。高更用极大的热情表现具有原始美的,未开发的热带大自然,表现远离文明喧扰的,简单纯朴的土著人的生活。他采用近于古代埃及美术中庄严、平稳、安宁而富有图案装饰风格的艺术手法,并追求简单、稚拙的粗线条结构形式。在色彩上,他从形式美感的要求出发,注重色块之间的布局和整体效果,以主观创造来加以安排,使色彩之间的关系简化,多使用较纯的色彩,追求一种跳跃性的或对比的谐和,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装饰感。高更主张艺术家不仅要表现客观自然,而且还要探求思想中神秘的内心,表现主观的东西,所以他同塞尚、凡·高一样启发了一批现代流派的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