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都城霍建华:介绍蜀国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20:47:20

蜀汉

(蜀汉)昭烈帝(刘备)

昭烈帝,名刘备(公元161~223年),字玄德。贩草鞋、草席出身。在位3年。病死,终年63岁。葬于惠陵(今四川省成都市南郊)。

刘备,涿县(今河北省涿县)人,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父亲早死,家境贫寒,与母亲赖贩草鞋、织草席度日。他不喜欢读书,爱养狗,养马,喜欢音乐和修饰外表,又喜欢结交豪杰。他在当地富户的资助下,趁军阀混战之机招兵买马,结识了前来应募的两个壮士关羽、张飞。刘备见两人武艺高强,又和他志同道合,就引为心腹。三人亲如同胞手足,据说还在桃园结拜为异姓兄弟,发誓要同生共死,干一番事业。

刘备起兵后,因参与镇压黄巾起义有功,被封为安喜尉。不久投靠公孙瓒,代领豫、徐两州牧。由于力量弱小,先后依附于曹操、袁绍,刘表,辗转寄人篱下。他感到要独树一帜,打开局面,必须聘用人才。他打听到南阳卧龙岗(今河南省南阳市西南)有位杰出的人才,叫诸葛亮,时隐居在隆中(今湖北襄阳县西),十分高兴,带着关、张两人去请他出山辅助。诸葛亮起初不想出山,闻知刘备要来,一再躲避。刘备连着扑空两次,并不泄气,第三次再登门拜访,诸葛亮终于被他感动,接待了他。

刘备向诸葛亮陈述了自己的志向,恳切地表示自己无能力开创局面,请他指教。诸葛亮就侃侃而谈,分析天下大势,认为北方已被曹操统一,曹操正在准备南下;江东又已被孙权占据,立足已稳;只有物产丰富的军事重地荆州和益州,因为它们的割据者无能,可以去占领。然后联合孙权,整顿内政,巩固地盘,伺机出兵,攻击曹操。这才有可能争夺天下,复兴汉朝。刘备听了这一番精辟的分析,十分高兴,恳请诸葛亮帮助他争夺天下。诸葛亮见他如此热情诚恳,就随刘备出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顾茅庐”故事,诸葛亮的那番见解,被称为“隆中对”,成为日后刘备争夺天下的基本战略方针。

刘备在诸葛亮的谋划下,主动结好孙权,合力于赤壁击败曹操,并乘机进占荆州。不久又引兵夺取益州和汉中,自立为汉中王。公元220年4月,曹丕称帝,221年刘备也称帝,国号“汉”,定都成都,建年号为“章武”。史称蜀汉或蜀。

刘备称帝后,依照诸葛亮的主张,着力整顿内政,实行法治,使蜀中初步安定。

公元219年,关羽被东吴攻杀后,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劝阻,执意亲自率领大军进攻东吴。在彝陵(今湖北省宜昌县境内)之战中,被东吴统帅陆逊用火攻击败,逃到白帝城(今四川省奉节县东),蜀军几乎全军覆没。刘备又悔又恨而病倒。

公元223年4月,刘备病重,忙诏命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等赶来白帝城,嘱托后事。他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高过曹丕十倍,一定能安邦定国,成就大业。我的儿子阿斗,你如果认为可以辅助,就辅助他;如果认为不能辅助,你就自己称帝吧!”

诸葛亮听了,急忙哭拜在地,表示一定忠于刘氏父子。刘备便命令李严起草遗诏,传位于刘禅。然后将刘禅兄弟叫进卧室,叮咛说:“我死以后,你们一定要象伺候父亲一样伺候丞相。”又叮嘱翊军将军赵云尽心辅佐嗣君。说完,他又长叹了一声。癸巳日,刘备病死于白帝城。

刘备死后谥号为昭烈帝,史家又称为刘先主。

(蜀汉)后主(刘禅)

后主,名刘禅(公元207~271年),字公嗣,小字阿斗。刘备子。刘备死后继位。在位41年,国亡投降魏,后病死,终年64岁。葬处不明。

刘禅,被刘备立为太子。刘备于公元223年4月病死,他于同年5月继位,改年号为“建兴”。

刘禅庸碌无能。在位前期,主要依靠诸葛亮治理国政。几次出兵北伐,攻打魏国,均遭失利。自诸葛亮死后,蒋琬和费祎辅政,他们遵行诸葛亮的既定方针,团结内部,又不轻易用兵,曾一度使蜀国维持着比较稳定的局面。蒋琬、费祎之后,姜维执政,多次对魏用兵无功,消耗了国力。

而刘禅自诸葛亮死后,更加昏庸无道,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宦官黄皓乘机取宠弄权,结党营私,朝政日非,连姜维也因怕被害,自请到沓中(今甘肃甘南州舟曲西北)种麦以避祸。至此,蜀国的基础已大大动摇。

公元263年,魏国分三路进攻蜀汉,魏将邓艾抄小路攻入蜀中,刘禅派诸葛亮之子诸葛瞻阻击邓艾。诸葛瞻在绵竹战死,魏军进而逼近成都。这时,姜维率领的蜀军主力还在剑阁驻守,毫无损伤。后主一听敌军逼近,慌作一团,不知所措。急忙召集大臣商议。有人建议后主逃向南中地区(今四川南部及云、贵部分地区),但那里情况复杂,能否站稳没有把握。有人建议东投孙吴,但孙吴也日益衰弱,自身难保。光禄大夫谯周力主降魏,后主竟采纳降魏的建议,反缚自己双手,出城投降邓艾,并根据邓艾的命令,下令蜀军全部投降。

蜀汉灭亡。

三月,刘禅被押到洛阳,降封为安乐公。魏国还将他的子孙和旧臣50多人封侯,以笼络人心,稳定蜀汉局势。刘禅却认为这是对他的很大恩典,感激不尽。

有一次,司马昭宴请刘禅君臣,命乐工吹奏蜀国音乐,歌女演唱蜀国歌舞,在座的蜀国旧臣听了,都为亡国而感到悲伤,只有刘禅咧着嘴,傻笑着,观赏得津津有味。几天后,司马昭问刘禅:“你很想念蜀国吧?”刘禅乐呵呵地回答说:“这里很快活,我不想念蜀国了。”站在一旁的旧臣却隙听了,觉得这实在有失体统,在刘禅回府后就对他说:“主公方才的答话不妥。如果以后再问你这类话,主公应该流着眼泪,难过地说:“祖先的坟墓都在蜀国,我怎能不想念呢?”

后来,司马昭又问刘禅是否想念蜀国,刘禅按照却隙的指教,背出了那几句话,并竭力装作凄伤的样子,只是苦于流不出眼泪来,只好闭上眼,装出一副哭腔。司马昭一见,心中有数,突然说:“你的话怎么象却隙说的一样。”刘禅一惊,睁开眼,直视着司马昭,说:“这正是却隙教我的。”司马昭和左右都忍不住嗤笑起来。刘禅还东看看,西望望,不明白他们笑些什么。

司马昭见刘禅实在是个愚蠢透顶的角色,留着不会有什么危害,就没有杀他,让他闲居于洛阳,直到公元271年病死。

刘禅史称刘后主。

有人认为,刘禅在刘备死后,能先后信任、重用诸葛亮,姜维等人,支持伐魏,开拓疆土,使蜀国继续存在了四十余年,并非庸碌无能之君,而是一个有所作为的皇帝。至于他被俘后的傻态,只是他身处险境采取的明哲保身的韬晦之汁而已。
参考资料:http://35520.net/dwjj/sg.htm

据文献记载, 古蜀国最早的先王是蚕丛、柏濩 ( 伯灌)、鱼凫, 三代而下是望帝杜宇、鳖灵, 或说是蒲泽, 其后是开明。 这些帝王名号怪异, 史料匮乏, 正如诗人李白喟叹道:“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 长久以来, 其历史一直是云遮雾罩, 成为困扰着人们的难解之谜。
可资留意的是,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一段看似荒诞的文字, 对揭示蜀国开国之秘有重要帮助:
有鱼偏枯, 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 天乃大水泉, 蛇乃化为鱼, 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
这里的关键词“鱼妇”, 学界向无确诂。有人以为指上身为妇人、下身为鱼的“鱼美人”, 其实不然。按,“鱼妇”即蜀先王鱼凫的别写;“蛇乃化为鱼”, 则隐含了民族融合、图腾易帜的剧烈变故。其理由可先从文中的颛顼说起。
颛顼是五帝之一。在神话系统中, 他是水神, 是大名鼎鼎的治水英雄鲧的父亲、禹的祖父。古籍各版帝系都说黄帝生昌意, 昌意生颛顼, 颛顼生鲧, 鲧生禹, 禹生启。作为他的子裔, 鲧、禹同样具有水族的特征。他们都有鱼的化身。《山海经·大荒北经》说:“西北海外, 流沙之东, 有国曰中车扁, 颛顼之子。” 这里“中车扁”, 和上面《大荒西经》讲的有鱼“偏枯”, 是一个意思。这个颛顼之子, 显然指鲧。鲧,又作鮌, 即玄鱼。《庄子·盗跖》说:“禹, 偏枯。”《列子·杨朱》说:“大禹,一体偏枯。”禹也是鱼, 而且禹、鱼是同音通假字。鱼的形象其实就是该族团的图腾, 它可以上溯到中原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大量出土的鱼图腾徽志。
如上所说,《山海经》“有鱼偏枯, 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 这段话的内在联系已清楚了, 但作为沿袭鱼图腾的颛顼一脉与蜀先王鱼凫之间的关系, 还值得进步讨论。
巴蜀在中国古代地理观念中, 是西部的大本营之一( 另一个是以西王母为神性代表的昆仑山, 确切地点不明, 有的说法含巴蜀地境)。而不少材料证明颛顼族团所处的西方具体位置恰恰就在巴蜀。
有叔歜国, 颛顼之子。
——《山海经·大荒北经》
有国名淑士, 颛顼之子。
——《山海经·大荒西经》
颛顼母, 浊山氏之子, 名昌仆。
——《世本》
歜、浊、淑、叔, 皆为蜀字的异写。浊山氏, 《十三州志》径写作蜀山氏:“蜀之先, 肇于人皇之际, 至黄帝昌意(昌仆)娶蜀山氏女, 生帝喾, 后封其支庶于蜀。历夏、商、周, 始称王者。”只是所生者为帝喾, 因此有学者认为, 帝喾就是颛顼。再看下面:
帝颛顼生自若水, 实处空桑, 乃登为帝, 惟天之合。
——《竹书纪年》.
若水, 古水名, 在今四川省。 那末, 颛顼竟是巴蜀人, 或至少颛顼的母家是巴蜀土著了。《山海经·海内经》曾列出一个著名的巴蜀帝系, 说是“西南有巴国, 大嗥生咸鸟, 咸鸟生乘厘, 乘厘生后照, 后照是始为人。” 颛顼又号高阳, 高阳与太昊(大嗥)族关系密切。因此, 和这个谱系也对得拢。不同的是, 太昊风姓, 属东夷集团, 以凤鸟为图腾。但这正说明颛顼这一集团族氏成分的复杂性。
鲧也生于西方。《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鲧……家于西羌。”关于禹,证据更多。《新语·术事》:“大禹出于西羌。”《史记·六国年表》:“故禹兴于西羌。”集解引孟子语:“禹生石纽, 西夷人也。”《太平御览》卷八二引《帝王世纪》:“伯禹……长于西羌, 夷人。”而《史记·夏本纪》正义引《蜀王本纪》:“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更指明禹为今四川汶山县人。
罗列这些资料, 并不意味要否定黄帝、颛顼、鲧、禹、启这一大系发祥于中原腹地并构成了华夏文明的历史主脉。上面的引证与其他史科相对照, 存在不少矛盾冲突的说法, 例如, 有关颛顼的活动区, 《左传》等书就有陈、卫等地( 今属河南一带) 的记载。这一现象表明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黄帝族裔的发展是复杂的, 它经历了各民族血缘和文化的大融合。
近年来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发掘, 表明巴蜀自有其迥异于中原的文化渊源, 这可证实巴蜀原住民的土著性质。其文明( 距今5000~3000年) 的匆匆消失, 不排除是中原文明楔入的结果。
我以为《山海经·大荒西经》那段话, 曲折地透露了巴蜀被纳入华夏文化圈的信息。
大荒西部, “有鱼偏枯, 名曰鱼妇”。鱼妇, 即鱼凫, 妇、凫同音通假。“有鱼偏枯”, 这是表征颛顼、鲧、禹族团特有的用语, 说明鱼凫与颛顼族团有非同寻常的关联。这两句开宗明义, 鱼凫是以鱼为图腾的族团或朝代。
“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 天乃大水泉, 蛇乃化为鱼, 是为鱼妇”, 则展现了民族融合的的残酷和激烈。在中原有过漫长发展阶段的颛顼族团, 在巴蜀早有落脚之点, 其势力在扩张中与巴蜀土著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终于, 在洪水( 大水泉) 爆发的岁月里, 双方出现了正面交锋。在后来的兼并战争中, 鱼图腾取代了虫图腾( 蜀蚕、巴蛇等), 但颛顼也在这场消耗战中元气大伤, 于是“颛顼死即复苏”, 进入了鲧的时代。这个鲧, 号鱼妇, 史称“鱼凫”。
这便是古蜀国由“蛇乃化为鱼”的历史真相。从此揭开了鱼族世家在巴蜀治国理水的英雄篇章。
犹如鱼凫可与鲧对应一样, 蜀先王鳖灵、开明也可与禹、启一一对应。
.鲧死为鳖灵, 复活后即是禹。《国语·晋语》、《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都说鲧死化为黄 ( 能) 即三足鳖, ⑤也即是鳖灵。《水经注·江水》卷三十三引《本蜀论》:“荆人鳖令( 灵) 死, 其尸随水上, 荆人求之不得也。令( 灵) 至汶山下, 复生, 起见望帝。……望帝立为相。”鳖灵本是鲧尸, 再生, 应即是禹, 其神格、事功与禹契合。“复生”, 又可训读为“腹生”。《山海经·海内经》曰:“鲧复生禹。”《楚辞·天问》曰:“伯鲧腹禹。”皆为“腹中生出”之意。故《初学记》二二引《归藏·启筮》有此神话:“鲧殛死, 三岁不腐, 付之以吴刀, 是用出禹。”注意前述鳖令( 灵) 至汶山下复生的文字, 与禹为四川汶山县人相合, 亦证明鳖灵即禹, 应是同格帝王。
蜀帝开明同夏后开, 即启。启改开, 因汉代人避景帝刘启讳而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