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粮醇专卖店:请问兰州地区2006年的初三化学课本是那个版本?[拜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1:40:25

我是初三的学生,当然是:山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去雁滩书市可以买到,

是鲁教版,山东教育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特点介绍

为实现教科书的高质量与多样化,在深入分析和研究国内外化学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的基础上,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山东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并出版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以下简称本教科书),力求在教科书的构建思路、体系结构和内容呈现方式等方面展现一种新范式、新面貌,做到独树一帜,富有特色。该教科书已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3年审查通过,将于2004年秋季起在全国各实验区推广使用。
一、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
教科书作为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要求的教学资源,必须全面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要求。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化学新课程改革,不仅重视教科书作为信息资源的功能,更强调教科书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要求教科书的编写应从“教本”向“学本”转变,从“文本”向“对话”转变,从“知识”向“素质”转变,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科书不仅应向学生展示知识内容,还应展示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从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认识和解决问题。要通过教科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本教科书的编写遵循上述基本精神,切实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各项要求,努力贯彻以下指导思想:
(1)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倾向,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加强科学过程和方法教育,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全面落实化学课程目标。
(2)精选教科书内容,突出化学基本观念和核心概念的学习,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那些对于学生发展具有较高价值,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并能够理解的内容,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3)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知识基础组织教科书内容,努力创设问题情景,突出教科书的思考性,将新知识的学习与问题解决活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化学知识。
(4)改革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重视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处理好探究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5)设计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评价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重视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整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6)注重图文并茂,特别是运用微观粒子模型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语言力求生动、简明,富有人性化;版面设计新颖活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教科书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8)重视教科书的创新,根据山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编出教科书的特色。
二、教科书体系的构建
教科书体系的构建包括教科书单元主题内容的确定及其编排顺序两个方面,其关键是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处理好不同类型化学知识之间的关系。
依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教科书在确定单元主题时不追求严密的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但也不完全以社会问题为核心,而是努力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情景相融合,选择那些既与社会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又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并能理解的知识内容组成单元主题,如水和溶液、燃烧与燃料、海水中的化学等。也就是说,每一个单元主题都是融合的,力求反映一种基本观念或体现化学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
在确定单元主题的编排顺序时,本教科书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处理好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间的关系,努力做到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化学现象入手学习有关物质构成和变化的知识,然后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即贯彻“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改革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科书体系的构建,还必须考虑如何处理化学理论性知识与具体事实性知识间的关系,特别是有关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是集中编排,还是分散穿插?基于对初中生学习现状的调查分析,为分散教学难点,促进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本教科书采取了理论性知识与事实性知识穿插编排的形式,将分子和原子、物质组成的表示、金属活动性顺序等知识分别与水、空气、金属等内容相结合,分层次、分阶段地呈现有关概念,使概念理论的学习建立在具体的事实和情景基础之上,同时通过概念理论的学习又加深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的深入理解。
综上所述,本教科书构建了一个既充分整合,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体系。如下图所示,不论是九个单元主题还是每个单元内具体节的编排顺序,都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思路以及“理论性知识与事实性知识穿插编排”的特点。

三、教科书内容的选择
本教科书在内容选择方面,始终奉行呈现对学生的发展最有价值的化学知识这一原则。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主要突出了以下四个方面:
1.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遵循“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思路,本教科书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化学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但这种联系不是简单地罗列一些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物质或现象,而是精心选择那些学生熟悉的、并蕴含多种知识生长点的物质或现象作为“生活原型”,从这一原型出发,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的学习融于有关的生活现象和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之中。例如,关于分子、原子的学习,本教科书不是单纯以分子、原子的知识为选取内容的线索,而是以学生熟悉的水为原型,从解释水的三态变化自然引出分子运动的有关知识,从水的电解出发认识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行为,从中发掘出分子、原子知识的生长点,凸显了理性与感性的水乳交融关系。
再如,关于溶液的知识,本教科书以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盐水”为原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习: (1) 为什么食盐会消失在水中?(溶解的过程)(2) 将食盐水长期放置,食盐会从水中分离出来吗?(溶液的性质)(3)怎样知道一杯食盐水的咸度?(溶质质量分数)(4)如何配制这种食盐水?(溶液的配制)。关于溶解度的学习,则是以“海水晒盐”为原型,通过对“晒盐”过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和理解饱和溶液、结晶、溶解度等概念。
2.重视化学基本观念的主导作用
所谓化学基本观念,简单地讲就是学生通过化学学习所获得的对化学的总观性的认识。化学基本观念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它是在具体化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概括提炼而形成的,它对学生终生学习和发展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重视化学基本观念的主导作用是革除传统教科书内容的“繁、难、偏、旧”,实现删繁就简、化难为易的重要方法。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选择教科书内容时,特别强调化学基本观念对一般具体知识的统率作用。
依据课程标准,在认真分析哪些知识最有教育价值的基础上,本教科书确定了元素观、微粒观、化学反应与能量、物质分类、化学的社会观、化学的价值观等在初中化学课程中要形成的基本观念,以此为核心选择那些能形成和体现这些基本观念的具体知识内容,并在每一单元中都突出基本观念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将具体化学知识和概念的学习与基本观念的形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微粒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微粒构成的,微粒很小,微粒是运动的,微粒间有间隙,微粒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在教科书中,围绕这一基本观念,分别从不同的章节、结合不同的知识内容,如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分解、氯化钠的溶解、木炭的燃烧、氢气的燃烧和爆炸、中和反应、食品中的有机物等,使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循序渐进地建立起这一基本观念。
再如,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就是希望通过学生熟悉的、能够理解的典型事例,使学生在开始学习化学时就能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认识化学,了解化学的重要作用,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化学,初步建立科学的化学价值观。
3.突出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
化学既研究物质宏观上的性质及其变化,也研究物质微观上的组成和结构,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也是化学学科最特征的思维方式。微观决定了宏观物质的性质,宏观物质的性质归咎于微观结构,建立对微观化学世界的想象力应是初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传统的化学教科书忽视了这一学科特征,没有将微观与宏观紧密联系起来,学生难以完成从宏观到微观、从微观到实践的抽象,导致学生化学学习的困难和死记硬背。
本教科书在内容的选择上不回避微观,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尽可能将宏观与微观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形象化的微粒模型、拟人画等方式,使学生建立起微观粒子行为的表象,引导学生从微观本质上认识和思考宏观的现象和变化,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说,突出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认识物质,是本教科书在内容和呈现方面最突出的特点。
另外,在学习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符号时,本教科书也是从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视角,通过实物图片和微粒模型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深入理解化学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建立起宏观、微观和符号间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孤立地让学生记忆这些符号。
4.加强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教育
将科学探究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是本次化学课程改革最突出的特点。它要求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重视科学方法教育,体现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知识结论。
本教科书在选择内容时,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加强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一是设计专门的主题介绍科学探究,使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有一个基本的整体认识,如第一单元第二节“化学之旅”;二是结合具体的化学知识的探究过程,学习有关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实验、实验变量的控制、测定、记录、数据处理、分类、科学抽象、模型化、提出和验证假说、获得结论等,将科学方法的学习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科学知识的获得紧密结合起来,教科书中大量的探究活动都是这种形式;三是选择一些能够体现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化学史料来实施科学方法教育,如第三单元第三节“认识原子”,就是通过介绍人类发现原子结构的史实,教给学生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思路和方法。

四、教科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
在组织和呈现方式上,本教科书始终突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设计能充分实现教材内容教育价值的学习活动。
1.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科书内容
有思考性是教科书的生命力所在。教科书内容的组织必须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全面提高科学素养。而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产生的,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保证学生深层次认知参与的核心是问题。为此,教科书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能引发问题的情景、说法、事例,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科书内容,通过问题启动探究、深化探究、反思探究,把问题的解决与新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例如,教科书中“导致钢铁锈蚀的因素”探究活动的设计,首先,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教科书提出了导致钢铁锈蚀的多种假设,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因素可能影响钢铁的锈蚀;然后,教科书给出了验证不同假设的实验方案以及相应的实验现象照片,在此基础上,教科书提出了3个逐渐深化、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和实验事实进行深入思考,从而获得有关的结论。这种对问题不同层次、不同时机、不同方式的精心设计,使得教科书充满思考性和对智慧的挑战,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
再如,关于燃烧条件的学习,教科书不是采用归纳的思路,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而是将新知识的学习寓于问题解决之中,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了解的“灭火”方法入手,给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失火的事例,然后提出问题“在这些情况下可采取哪些方法灭火?为什么这些方法能够灭火?”学生在这样一个基于真实情景的问题任务的驱动下,积极思考,通过对灭火方法和原理的认识,进而推断出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是跟他的生活经验和面对的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应用。
2.强调学习情景和探究活动的真实性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习与产生学习的情景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只有真实、可信、能引发问题的学习情景,才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参与讨论、实验、亲身经历活动的机会。虚假的学习情景必然导致虚假的探究,从而挫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而且对学生知识的理解和观点的形成也毫无益处。
本教科书非常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际生活出发,创设真实、生动、能引发学生思考和活动的学习情景,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同时,为避免学生在教科书安排好的步骤中进行“活动”,从而使探究活动的设计机械、表面化,本教科书重视探究活动的开放性,强调探究结果的“悬念性”和真实性,将学生多样性的探究活动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例如,在“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质量守恒定律”、“中和反应”等探究实验中,教科书不再规定学生非得做哪些实验,而是提供多种选择,允许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主完成实验;在探究结果部分,教科书给各种不同答案都留出了思考和讨论的空间,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现”,真正体会到了探究的乐趣。
另外,学生探究活动的实施还受教材内容的难度、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探究场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设计注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循序渐进,从部分探究到完整的探究,从模仿探究到独立的探究,逐渐增大探究活动的开放性程度。如“海水‘晒盐’”一节中,“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限量”的实验探究活动,在第1个探究活动中,告诉学生实验的操作步骤,学生按照给定的步骤进行实验、记录现象、获得结论;而在第2个探究活动中,只给出探究的题目,让学生模仿第1个实验自己设计方案,独立地进行探究。这样就可以避免由于探究活动的跨度太大,造成学生探究的困难,从而使探究活动流于形式。
3.重视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反思
没有反思,就没有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形成。学生只有把自己作为建构的对象,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学习。本教科书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反思,如第一单元第二节“化学之旅”中就把“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作为学习化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明确写进教科书之中。在设计每一节的内容时,教科书都通过“交流共享”、“在线测试”、“长话短说”等栏目凸显反思评价这一内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探究方法、探究结果等进行及时的反思,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另外,教科书在呈现内容时多采用第二人称“你”,以对话的方式提出问题,如“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相信你有更好的想法。”“如何用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如果当时你在现场,你会怎么想呢?”“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这样的对话营造了一种平等、合作的氛围,丰富了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4.内容呈现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教科书内容的呈现,依据学生的学习心理,以科学探究活动为线索,通过具体的栏目来引导学生学习。相对于纯文本的叙述,栏目更能体现学习的方向性和阶段性,它与文字叙述和图片融为一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教材与学生“对话”的功能,有利于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本教科书中主要设计了“实验探究”,“活动天地”,“交流共享”,“多识一点”,“在线测试”,“由你决定”,“长话短说”,“挑战自我”,“信息冲浪”,“单元练习与实践”等栏目。不同的栏目具有不同的功能,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不同的导向作用。
本教科书特别重视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设计和精选有关的图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情感和智能。教科书中的图片主要包括实物照片、物质结构模型图、反应过程示意图、数据曲线图、拟人化图片等。这些图片形象直观,内涵丰富,成为教科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些丰富多彩的图片还使教科书的版面更加美观,有力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教科书的欲望。
教科书语言叙述简洁明了,亲切生动,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和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与教科书的平等对话与交流。
以上简要介绍了教科书的编写指导思想和特点,学生使用该教科书的效果如何,还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我们期望有更多的专家、教师和学生来关注这本教科书,并通过不断的研究与修订,使其更加完善。

是山东教育(鲁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