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价手表怎么回事:愚公移山的词源和含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40:15

“愚公移山”的典故出自《列子·汤问》。讲的是90高龄面山而居的愚公开山修路,子孙相继,不畏艰难的故事。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作闭幕词时,用了这个典故。他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愚公移山”从此成为表现中国共产党人坚韧不拔,不懈奋斗精神的典型用语和口号。解放之后,它又发展成“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成为鼓舞全国人民改变中国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动员口号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现在也比喻对女性乳房的爱抚

“愚公移山”的典故出自《列子·汤问》。教科书中意译的思路大概是这样的:“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领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老头子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

但是在意译的过程中刻意淡化了愚公面临的下列困难:

一、王屋和太行是两座大山,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山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二、愚公们可利用的工具只有锄头和簸箕,没有任何现代化的挖掘、爆破及运输设备。

三、劳动力只有九十高龄的愚公加上子孙三人和一个问讯赶来助阵的热情小孩。

四、要把挖掉的土石用簸箕步行挑到渤海填埋,而愚公的老家河南济源离渤海那可不是步行几天能够来回的。

实际上,就算现代人想要移平这两座山脉如果不动用核子武器也几乎是不可能的。综合上述困难,任何正常的人都可以得出结论:愚公这么做有病,而且病得不清,自己有毛病没关系,还要搭上后人跟着受罪:“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愚公的这番话看似豪言壮语,充满了人定胜天的信念,但野史家分明看到了当今众多政策制定者根本不调研就上项目的影子,结果是害得一方不宁,损失惨重。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的意淫神话没有发生,那么愚公和他的子孙又是什么结果呢?结果就是:愚公就是愚公,智叟还是智叟,世界不会因愚公的蠢行而发生质变,但愚公的后人们却会因为他的决策而付出沉重的代价。那是忘不到头的盼望,就跟吴刚在广寒宫砍桂树一样,永远都不知道哪天才能砍完,用物理学术语来讲,叫作无用功。所以该典故的作者只能用摆明了是蒙人的意淫神话来支持愚公反驳智叟。

其实当初利用这个成语的本意是要以此来激励跟随者们貌似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其实并不可怕,是可以推翻的。建国后,因为这两座大山被推翻了,这个典故就被发展成“愚公移山,改造中国”,与“人定胜天”结合在一起,成为鼓舞全国人民改变中国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动员口号,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积极意义。但对于其长期出现在小学或初中的教科书里,笔者很不以为然。对于缺乏辨别力的未成年人,这篇文章传达的信号是很不好的。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决策轻浮,鼓励人们去做不科学的事情。

二、破坏大自然,破坏环境。

三、面对改造成本极其高昂的情况,一味的蛮干,不知道“人挪活、树挪死”的道理。那时候没有查暂住证,大可以全家搬迁。

四、颠倒黑白,把笨蛋抬举成聪明人,把聪明人贬低成笨蛋,误导未成年人。

五、把希望寄托在神仙身上,毒害少年。

行文快结束的时候,不得不提起今天看到的一个报道,标题是《村民梦到山中藏有宝藏凿洞挖宝十六年》。一看标题各位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可笑的是报道里有这样的小标题——“愚公”用手“移山”,精神感动村民。连不务正业做发财梦的老头都成了“愚公”精神的继承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