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轨旅游 私人岛屿在线:淮海战役阵亡将士名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1:25:00
希望提供解放战争期间三大战役的阵亡将士名单

上等兵-甲,乙,丙,丁....
下等兵-甲,乙,丙,丁....
列兵-甲,乙,丙,丁....
上尉-甲,乙,丙,丁....
下尉-甲,乙,丙,丁....
中尉-甲,乙,丙,丁....
....

范蠡建,孙权赞,六朝艳,朱元璋叹,太平军叛,孙中山干,日本兵乱,毛泽东:慢!一句话,南京沉默了。

六朝金粉,十代烟华,不是上面短短几句就可以囊括的,不过笔者不是搞史的,具体精细的历史概括还写不出来。文言浩瀚的中华辞库,思维飘逸的东方语句,对于南京这样一个经历太多往事的古都来说,都显得苍白。站在城墙下,站在湖边上,站在江岸上,很多时候,人是会沉默的,脑海里的历史沧桑,终会让你语噎。

南京的历史不消多说,有过浮华,有过沉醉,过多的是仓促的收敛和失落,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写过,都叹过。这个城市很炫,有过大起大落,但始终都站在文化的前列,不曾落后过。诸葛老儿曾对建康城下了一个规范—虎踞龙盘,南京人今天还记得这个词语,市内虎踞关在,龙蟠路也在。南京有很多保留下来的遗迹,但大多数遗迹都是悲情的。六朝遗迹斑驳着,那段历史却是朝三暮四频繁易主的时代;明城墙存在着,可惜朱棣跑到北京顶起了江山,把南京留在了江南;总统府(原两江总督府、太平天国府)完整着,可惜这里的主儿进了出、出了进,跑马灯似的换来换去,最终还是溜掉了。南京城就留下来斑斑驳驳的残垣断壁。

前几年南方某报(或刊)发表城市评论,给南京戴了个中国最伤感城市的帽子。笔者当时还是一个北方上学的孩子,对南京不太了解,人云亦云的默认了这顶帽子,觉得它的颜色并不扎眼。然而在南京生活过一段时间,觉得这个评论有些可怕。中国多少个城市,南京就是最伤感的么?有埋在洪泽湖下的泗城伤感么?有沙漠里的一些古城伤感么?那些城市连命都没有了。南京可以叫沉重,可以叫忧郁,但不敢说伤感。伤感是个极其人文的词藻,它体现在一个城市的精神和文化里。南京的精神是博爱,找不到伤感,南京的文化里有帝王的大气有市井的繁华,难找浓郁的伤感,何况‘最伤感’呢。就连最现实的日常感受里,也没有所谓的最伤感。街道的行人并不是整日哭丧着脸,城市里的树木也不是残枝败叶,老天爷也不是天天哭泣,何来最伤感。扣这柄帽子的阿叔阿姨或许只学过历史,整天盯着南京大屠杀哭泣。历史是会被掩埋的,怀旧是没有用的,容颜易老,怀旧是催化剂,那些‘最伤感’的阿叔阿姨还是多想想怎么样多年轻几年才是正路。

历史并不是南京的全部,残垣断壁也不是南京的表征。南京是一个鲜活的城市。想看高楼,到中山顶峰往西俯瞰,够了。想感受拥挤喧嚣,到夫子庙逛夜市,够了。想体验时尚的生活,到灯红酒绿的街道上寻觅,够了。古都南京,已经非常现实地存在着。这个城市有着悠闲,也有着繁忙,有着涣散,又有着进取,这和其他城市一样的。不经意的一片绿地,不经意的一片山峦,不经意的一片湖水,不经意的一片丛林,南京给予人们享受生活的所在。不去想那些不开心的过去,南京是一个轻松自如的城市。

今天是聚焦发展的时代,经济进步成了一个引擎。这点,南京是落寞的。回顾南京的发展,似乎找不到一如既往的秉承,正如轮番上阵的六朝变迁一样,南京发展的方向也变得朝三暮四。南京都市圈中心-长三角副中心-国际大都市-沿江开发,模糊的概念一遍一遍,结果南京的gdp在江苏跑到了老三的位置。这有客观的原因,南京郊县不具备和其他兄弟城市竞争的优势,当然思路也是一个桎梏。我不敢评判领航者的一些功过,毕竟自己还算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人物。但是对南京这个城市来说,是需要找一个切入快轨道发展的路子。经济虽然不能代表一个城市的全部,但是经济是一个城市的支柱,不想消沉,就要有钱啊。

近来,南京的一些数据有些惹火,或许南京已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只是我还未有明朗,所以时时疑问:南京,你将何去何从?玄武波平,明城墙固,拂去疑问,南京依旧。

晕,到解放军档案馆去查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