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spbian 编辑器nano:“皈依三宝”是正信佛教的第一课 那三宝指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41:54

皈依三宝
前言

皈依三宝是成为正信佛教徒的第一课。皈依以后,就表示自己从此信奉佛教,成为三宝佛法僧的弟子,不再信仰其他宗教。所以贩依三宝是确定信仰目标的表示。一个学佛的人,如果没有经过皈依三宝的仪式,即使上香礼拜,也只不过是一个对佛教尊重而有兴趣的人,不能算是真正的佛教徒,就好比一个学生,如果不曾办理注册手续,永远只是个旁听生罢了。世间上的金银、真珠、玛瑙称为‘宝’,那是世间财宝:而佛、法、僧是法身慧命之宝,是出世的财宝。所以,我们学佛修行,首先应该皈依三宝。

皈依三宝的意义

一、三宝的意义

三宝,是佛、法、僧的总称。

‘佛’,是梵语‘佛陀’〔buddha〕的简称,指证悟宇宙真理〔自觉〕,而又能本着无尽的慈心悲愿,以真理来教化众生〔觉他〕的圆满觉者。

‘法’,梵语‘达磨’〔dharma〕,有很多的意义,在这里是指佛陀所直说的真理教法,一般泛指三藏十二部经。众生依法修行,就能证得真理,得到究竟的解脱。

‘僧’,是梵语‘僧伽’〔samgha〕的简称,意译为和合众。在这里是指奉行佛法,和合共住的出家僧团。其特质有二,即‘理和’与‘事和’。理和,指大家所断除的烦恼,所证得的真理,都是相同不二的:事和,指身、囗、意王业在事相上,共同遵守六项要点,不相违背,是建立僧团的基础。即;

见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识:这是思想的统一。

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这是法制的平等。

利和同均:在经济上,均衡分配:这是经济的均衡。

意和同悦:在精神上,志同道合:这是心意的开展。

囗和无静;在言语上,和谐无谆:这是语言的新切。

身和同住:在行为上,不侵犯人:这是相处的和乐。

因此,从自利而言,僧团是修身养性,陶铸圣贤的大冶洪炉:从利他而言,僧团是住持正法,度化众生的集体力量,僧团的重要性由此可知。

简单的说,佛是救主,法是真理,僧是导师,三者都是令众生得度的重要因缘,缺一不可。譬如佛是良医,法是妙药,僧是看护,对于患病的人来说,唯有同时拥有三者,才能病愈。人生亦然,唯有依靠佛、法、僧三者的力量,才能离苦得乐,到达自在解脱的世界。因此,佛法僧称为三宝。

三宝的‘宝’是譬喻,用来彰显佛、法、僧的胜德。拥有金银、珍珠、玛瑙等世间的珍‘宝’,能使我们物质生活不虞匮乏:仰仗佛、法、僧出世间的珍宝,则能使怎样做一个

我们脱离生死轮回,解脱精神上的苦楚。因此,佛、法、僧统称为‘三宝’。

〔诸经要集〕引〔宝性论〕‘三宝有六义,故须尊敬’,对佛、法、僧之所以为‘宝’,有更进一步的闻释。

希有义:如世宝物,贫穷之人所不能得:三宝如是,薄福众生,百千万世不能值遇,故名为宝。

离垢义:如世贾宝,体无瑕秽:三宝如是,随离诸漏,故名为宝。

势力义:如世珍宝,除贪去毒有大势力:三宝如是,贝不思议六神通力,故说为宝。 ,

庄严义:妞世珍宝,能严身首,令身姝好:三宝如是,能严行人清净身故,故说为宝。

最胜义;如世珍宝,譬诸物中胜:三宝如是,一切世中最为殊胜,故名为宝。

不改义;如世真金,烧打磨炼不能改变:三宝如是,不为世间八法│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所改,故名为宝。

皈依的意义

皈依是‘皈’投’依’靠三宝,请求救护,而得解脱众苦的意思。世间上,小孩子需要依靠父母,生命才得安全:老人需要依靠拐杖,走路才能安稳:航海的人需要依靠指南针,船只才能平安返航:黑夜中需要依靠明灯,行人才能看清方向。三宝就像我们的父母,当一个小孩被人欺侮时,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是只要他叫一声‘妈妈’,别人就不敢随便欺负,因为他有母亲。同样的,世间上邪魔外道、坏人坏事很多,有了三宝做为依靠,生命就有了安全的依枯。

三宝又像我们的指南针,可以引导我们在茫茫的人海中航向平安的避风港。每个人一到晚上都知道要回家,皈依三宝、常念三宝的功德,可以让我们仰仗三宝功德的加被,藉此宝筏,出生死流,勇渡苦海,回归真贾的自我,回到自己真正的本来之家。所以贩依三宝可以让我们现世找到安身立命之处,让我们未来有家可归!

皈依三宝的利益

三宝是冥冥黑夜里的灯烛,滔滔苦海内的舟航,谈谈火宅中的雨泽:皈依三宝不但能使我们得到究竟解脱,并能获得许多现世的利益。以下综合经典所说,将皈依三宝的利益归纳为十点:

成为佛弟子;皈依三宝的人,是以宇宙间最伟大的圣耆释迦牟尼佛为老师,正式成为佛陀的弟子。

不堕恶趣:皈依三宝的人,经云;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畜生:皈依僧,不堕饿鬼。扳依三宝,可以恶道除名,人天有份。

庄严人格;皈依三宝以后,信仰层次提升,如同人的身上穿戴道德的华服、宝冠,人格因此庄严起来。

善神捷护:佛陀曾指示护法龙天.一切善裨,在末法时代,要保护扳依三宝的

弟子。因此,皈依三宝可以得到天龙八部、护法善裨的拥护。

获得尊敬:皈依三宝的人,能得到人天大众应有的尊敬。

成就好事:仰仗三宝力量的加持,能令皈依者减轻业障.平安吉祥,一切好事都能成就。

积集福德:据〔希有校量功德经〕记载,即使具足四事供养,乃至建立七宝佛塔供养舍利,所得功德,不及皈依三宝者的功德百分之一,可见皈依三宝的利益广大殊胜。

值遇善人;皈依三宝,能令我们减少烦恼,得遇善人为友,所到之处都能得到

方便,会有好的因缘。

受戒基础:皈依三宝的人,才有资格进一涉求受五戒、八关斋戒,甚至在家菩萨戒等。

成就佛道;凡是皈依三宝的人,即使此生没有修行,因为有信心.善缘,将来在弥勒菩萨下生人间的「龙华三会」时,都能得度。

三宝的种类

经典上对于三宝,有多种的分类,但以三种三宝的说法较为普遍:

最初三宝;佛陀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成道,所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丈六金身为最初佛宝:佛陀成道后,于鹿野苑所宣说的四圣谛、十二因缘.三法印为最初法宝:佛陀所度化的珂若侨陈如等五位大阿罗汉为最初僧宝。

住持三宝;指佛陀入灭后,流传于后世的三宝。一切佛像,无论是金银铜铁.玉石玛蹈.木雕泥塑、图像绘画等圣容,都称为佛宝:一切三藏经典,无论是绢纸竹帛、印刷书写,都称为法宝:求受具足戒的出家比丘.比丘尼等大善知识,都称为僧宝。

自性三宝:佛陀在夜睹明星,证悟真理的那一刹那,曾经说道;‘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悟。’在我们的自性当中,已经圆满具足了三宝的无量功德。人人皆有佛性,就是佛宝:人人都有平等无差别的法性,就是法宝:人人都有喜好清净和乐的心性,是为僧宝。

所以,皈依三宝无非是藉助他力,引导我们认识自我,肯定自我,进而依靠自我,实现自我,找回自己心中的自性三宝。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一座宝矿,皈依就是开采自己心内的宝矿:不皈依,就如同宝矿未经开采,黄金无法出土!所以佛陀临涅盘之际,曾教诫弟子:‘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这就是要我们皈依自性三宝的真义所在。

皈依者应注意的事项

皈依三宝以后,我们在生活的实践上,应该正确的认识以下各点:

◎皈依三宝需要吃素吗?

皈依三宝并不一定要吃素,皈依只是宣誓自己终生信奉三宝,不改变信仰,与吃素没有关系。不皈依的人也可以吃素,皈依的人也可以不吃素。皈依不是受戒,所以没有戒条的约束,如果说有,也只有一条,即:我信仰佛教,永远不改变信心。所以皈依三宝不是吃素,也不是受戒,更不是出家。

◎皈依三宝以后可以祭拜神明、祖先吗?

皈依三宝的人仍可以敬神、祭祖。因为皈依与拜拜不同,皈依是一生的,是一种信仰;拜拜是一时的,是表示尊敬、礼貌。我们平时看到异教徒,都可以跟他握手、点头,表示礼貌,对于我们的祖先、神明,当然也可以表示尊敬,但是尊敬不同于信仰,所以皈依后不可以再迷信神明。

◎皈依三宝是一时的吗?

皈依三宝不是一时的崇拜,是尽形寿的信仰,是一生的。据《瑜伽戒本》记载 ,一日不皈依便是犯戒,所以身为一个佛教徒,每天要三皈依,一者表示不忘自己是个佛教徒,再者藉此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信仰层次,并植下趣向菩提的种子。

皈依佛、法、僧,三宝。

.三宝的种类

三宝的种类,古来有很多分法,不外从事相上和理体上说。可分为:三种三宝、四种三宝、六种三宝。
三种三宝
1、别相三宝:又称阶梯三宝、别体三宝,佛陀最初于菩提树下成道,但示丈六之身,及说《华严经》时,特现为卢舍那佛身,是为佛宝;佛于五时所说之大、小乘等经律,是为法宝;最初随佛出家,秉佛之教法,修因得果的声闻、缘觉、菩萨等,是为僧宝。此佛法僧三宝又名为最初三宝。
2、住持三宝:指流传、维持佛教于后世之三宝,即一切庄严的佛像,皆称为佛宝;一切佛说的经典佛书,称为法宝;出家比丘、比丘尼等称为僧,是为僧宝。此佛法僧又名为常住三宝。
3、一体三宝:又称同相三宝、同体三宝,就其意义与本质而言,佛、法、僧三宝,名虽有三,但体性为一。例如,佛从觉者之立场而言,为性体灵觉,照了诸法,非空非有,故称佛宝;但佛德足以轨范一切,亦即法性寂灭,而恒沙性德,皆可轨持,故亦称法宝;又如佛为完全无诤之和合状态,僧团之特质为和合无诤,故亦称为僧宝。如此,则一宝实具足三宝,故又名理体三宝。

四种三宝
1、一体三宝:是说佛、法、僧三宝,名虽有三,然体性同一。
2、缘理三宝:又作同相三宝、理体三宝,即以一切智五分法身为佛宝,以灭谛涅盘为法宝,以学、无学等诸贤圣为僧宝。
3、化相三宝:释迦如来为佛宝,如来所说之灭谛为法宝,先智苦尽之圣者为僧宝。
另,《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以释迦如来为佛宝,四谛为法宝,憍陈如等五比丘为僧宝。
4、住持三宝:一切佛像为佛宝,一切经卷为法宝,一切出家比丘(尼)为僧宝。此三宝能流传、维持佛法于后世也。

六种三宝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记载:
1、同体三宝:即三宝同以净法界真如法身为其体。
2、别体三宝:佛以三身佛为自性。五蕴之假者及法身义随其所应,皆名佛宝;法以三乘无漏所摄之教法、理法、行法、果法等为自性;僧以三乘之圣众,具足理事之和者为僧宝。
3、一乘三宝:谓一乘所有之三宝,即不定种性之方便所修。以究竟之法身为佛宝,一乘之法为法宝,一乘之菩萨众为僧宝。
4、三乘三宝:谓通于以三乘之三宝为所归之体。即为三乘者所现佛之三身为佛宝,三乘之法为法宝,三乘之圣众为僧宝。
5、真实三宝:谓依三乘真实之教旨,而论同体、别体、一乘、三乘等所有三宝之实义。即以三身为佛宝,一切无漏之教、理、行、果为三乘之法宝,一切住向、住果、住道等三乘之圣众为僧宝。
6、住持三宝:以舍利及佛像等为佛宝,以示住世不绝;以贝叶文字为法宝,即今之大藏经、一切经等,以示住世不灭;以剃发染衣僧为僧宝,以示佛法之不断。

三宝的名称、种类虽多,但归纳起来不外有三:
1、最初三宝:又称「根本三宝」、「最初三宝」。皈依佛,以释迦牟尼佛为老师;皈依法,以佛陀所说的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真理为老师;皈依僧,以最初随佛陀出家的五比丘为老师。
2、住持三宝:礼一切诸佛佛像为佛宝,一切诸法经典为法宝,一切出家僧众为僧宝。
3、自性三宝:皈依佛,人人皆有如来佛性;皈依法,人人皆有平等无差别的法性;皈依僧,人人皆有般若清净的身心。
此三种三宝实乃一体,因为有最初三宝,于是有住持三宝;有住持三宝,才知道人人皆有自性三宝。所以,皈依三宝者,其实就是肯定自己、认识自己、依靠自己。所谓「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这才是皈依三宝的真正意义。

皈依三宝的意义

一、三宝的意义

三宝,是佛、法、僧的总称。

‘佛’,是梵语‘佛陀’〔buddha〕的简称,指证悟宇宙真理〔自觉〕,而又能本着无尽的慈心悲愿,以真理来教化众生〔觉他〕的圆满觉者。

‘法’,梵语‘达磨’〔dharma〕,有很多的意义,在这里是指佛陀所直说的真理教法,一般泛指三藏十二部经。众生依法修行,就能证得真理,得到究竟的解脱。

‘僧’,是梵语‘僧伽’〔samgha〕的简称,意译为和合众。在这里是指奉行佛法,和合共住的出家僧团。其特质有二,即‘理和’与‘事和’。理和,指大家所断除的烦恼,所证得的真理,都是相同不二的:事和,指身、囗、意王业在事相上,共同遵守六项要点,不相违背,是建立僧团的基础。即;

见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识:这是思想的统一。

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这是法制的平等。

利和同均:在经济上,均衡分配:这是经济的均衡。

意和同悦:在精神上,志同道合:这是心意的开展。

囗和无静;在言语上,和谐无谆:这是语言的新切。

身和同住:在行为上,不侵犯人:这是相处的和乐。

因此,从自利而言,僧团是修身养性,陶铸圣贤的大冶洪炉:从利他而言,僧团是住持正法,度化众生的集体力量,僧团的重要性由此可知。

简单的说,佛是救主,法是真理,僧是导师,三者都是令众生得度的重要因缘,缺一不可。譬如佛是良医,法是妙药,僧是看护,对于患病的人来说,唯有同时拥有三者,才能病愈。人生亦然,唯有依靠佛、法、僧三者的力量,才能离苦得乐,到达自在解脱的世界。因此,佛法僧称为三宝。

三宝的‘宝’是譬喻,用来彰显佛、法、僧的胜德。拥有金银、珍珠、玛瑙等世间的珍‘宝’,能使我们物质生活不虞匮乏:仰仗佛、法、僧出世间的珍宝,则能使怎样做一个

我们脱离生死轮回,解脱精神上的苦楚。因此,佛、法、僧统称为‘三宝’。

〔诸经要集〕引〔宝性论〕‘三宝有六义,故须尊敬’,对佛、法、僧之所以为‘宝’,有更进一步的闻释。

希有义:如世宝物,贫穷之人所不能得:三宝如是,薄福众生,百千万世不能值遇,故名为宝。

离垢义:如世贾宝,体无瑕秽:三宝如是,随离诸漏,故名为宝。

势力义:如世珍宝,除贪去毒有大势力:三宝如是,贝不思议六神通力,故说为宝。 ,

庄严义:妞世珍宝,能严身首,令身姝好:三宝如是,能严行人清净身故,故说为宝。

最胜义;如世珍宝,譬诸物中胜:三宝如是,一切世中最为殊胜,故名为宝。

不改义;如世真金,烧打磨炼不能改变:三宝如是,不为世间八法│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所改,故名为宝。

皈依的意义

皈依是‘皈’投’依’靠三宝,请求救护,而得解脱众苦的意思。世间上,小孩子需要依靠父母,生命才得安全:老人需要依靠拐杖,走路才能安稳:航海的人需要依靠指南针,船只才能平安返航:黑夜中需要依靠明灯,行人才能看清方向。三宝就像我们的父母,当一个小孩被人欺侮时,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是只要他叫一声‘妈妈’,别人就不敢随便欺负,因为他有母亲。同样的,世间上邪魔外道、坏人坏事很多,有了三宝做为依靠,生命就有了安全的依枯。

三宝又像我们的指南针,可以引导我们在茫茫的人海中航向平安的避风港。每个人一到晚上都知道要回家,皈依三宝、常念三宝的功德,可以让我们仰仗三宝功德的加被,藉此宝筏,出生死流,勇渡苦海,回归真贾的自我,回到自己真正的本来之家。所以贩依三宝可以让我们现世找到安身立命之处,让我们未来有家可归!

皈依三宝的利益

三宝是冥冥黑夜里的灯烛,滔滔苦海内的舟航,谈谈火宅中的雨泽:皈依三宝不但能使我们得到究竟解脱,并能获得许多现世的利益。以下综合经典所说,将皈依三宝的利益归纳为十点:

成为佛弟子;皈依三宝的人,是以宇宙间最伟大的圣耆释迦牟尼佛为老师,正式成为佛陀的弟子。

不堕恶趣:皈依三宝的人,经云;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畜生:皈依僧,不堕饿鬼。扳依三宝,可以恶道除名,人天有份。

庄严人格;皈依三宝以后,信仰层次提升,如同人的身上穿戴道德的华服、宝冠,人格因此庄严起来。

善神捷护:佛陀曾指示护法龙天.一切善裨,在末法时代,要保护扳依三宝的

弟子。因此,皈依三宝可以得到天龙八部、护法善裨的拥护。

获得尊敬:皈依三宝的人,能得到人天大众应有的尊敬。

成就好事:仰仗三宝力量的加持,能令皈依者减轻业障.平安吉祥,一切好事都能成就。

积集福德:据〔希有校量功德经〕记载,即使具足四事供养,乃至建立七宝佛塔供养舍利,所得功德,不及皈依三宝者的功德百分之一,可见皈依三宝的利益广大殊胜。

值遇善人;皈依三宝,能令我们减少烦恼,得遇善人为友,所到之处都能得到

方便,会有好的因缘。

受戒基础:皈依三宝的人,才有资格进一涉求受五戒、八关斋戒,甚至在家菩萨戒等。

成就佛道;凡是皈依三宝的人,即使此生没有修行,因为有信心.善缘,将来在弥勒菩萨下生人间的「龙华三会」时,都能得度。

三宝的种类

经典上对于三宝,有多种的分类,但以三种三宝的说法较为普遍:

最初三宝;佛陀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成道,所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丈六金身为最初佛宝:佛陀成道后,于鹿野苑所宣说的四圣谛、十二因缘.三法印为最初法宝:佛陀所度化的珂若侨陈如等五位大阿罗汉为最初僧宝。

住持三宝;指佛陀入灭后,流传于后世的三宝。一切佛像,无论是金银铜铁.玉石玛蹈.木雕泥塑、图像绘画等圣容,都称为佛宝:一切三藏经典,无论是绢纸竹帛、印刷书写,都称为法宝:求受具足戒的出家比丘.比丘尼等大善知识,都称为僧宝。

自性三宝:佛陀在夜睹明星,证悟真理的那一刹那,曾经说道;‘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悟。’在我们的自性当中,已经圆满具足了三宝的无量功德。人人皆有佛性,就是佛宝:人人都有平等无差别的法性,就是法宝:人人都有喜好清净和乐的心性,是为僧宝。

所以,皈依三宝无非是藉助他力,引导我们认识自我,肯定自我,进而依靠自我,实现自我,找回自己心中的自性三宝。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一座宝矿,皈依就是开采自己心内的宝矿:不皈依,就如同宝矿未经开采,黄金无法出土!所以佛陀临涅盘之际,曾教诫弟子:‘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这就是要我们皈依自性三宝的真义所在。

皈依者应注意的事项

皈依三宝以后,我们在生活的实践上,应该正确的认识以下各点:

◎皈依三宝需要吃素吗?

皈依三宝并不一定要吃素,皈依只是宣誓自己终生信奉三宝,不改变信仰,与吃素没有关系。不皈依的人也可以吃素,皈依的人也可以不吃素。皈依不是受戒,所以没有戒条的约束,如果说有,也只有一条,即:我信仰佛教,永远不改变信心。所以皈依三宝不是吃素,也不是受戒,更不是出家。

◎皈依三宝以后可以祭拜神明、祖先吗?

皈依三宝的人仍可以敬神、祭祖。因为皈依与拜拜不同,皈依是一生的,是一种信仰;拜拜是一时的,是表示尊敬、礼貌。我们平时看到异教徒,都可以跟他握手、点头,表示礼貌,对于我们的祖先、神明,当然也可以表示尊敬,但是尊敬不同于信仰,所以皈依后不可以再迷信神明。

◎皈依三宝是一时的吗?

皈依三宝不是一时的崇拜,是尽形寿的信仰,是一生的。据《瑜伽戒本》记载 ,一日不皈依便是犯戒,所以身为一个佛教徒,每天要三皈依,一者表示不忘自己是个佛教徒,再者藉此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信仰层次,并植下趣向菩提的种子。

皈依三宝的真正意义

三宝大家知道佛、法、僧,三宝真正的意思知道的人不多,所以我们看到许许多多人皈依三宝,他是不是真的皈依?没有皈依,做那一个仪式,那个仪式是空的、是假的,是形式没有实质。为什么?他不明三宝、不解三宝,所以他也不得三宝。受过戒的人都晓得戒有戒体,他戒体得不到,三皈也是戒,同样一个道理,他得不到戒体。戒体是什么?是自性。

三宝,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好,佛宝是自性觉,法宝是自性正,僧宝是自性净,我们受持三皈的时候,有没有得到自性的觉、正、净,如果你在受持三皈的时候得到了,那你是真的三皈,经上讲皈依是讲这个,不是讲形式。皈是回头,从哪里回头?从过去迷、邪、染回头。依什么?依自性觉、正、净,这真皈依,这一念回归了,这是真佛弟子。如果没有舍迷邪染,不依觉正净,那这个皈依是冒名的,说得好听一点,天台家所讲的六即里头‘名字皈依’。名字皈依是什么?有名无实,一点作用都不起,有名无实。真正得用处的时候,你最低限度要‘观行皈依’,如果我们修行不能契入观行位,只在名字位上,那就落空了。名字位上说老实话,很容易造罪业,很容易堕三途;入观行,大致上观行功夫得力,可以得到人天福报,不会堕落三途。如果入‘相似位’,那你有成就,你在菩萨道上就修行证果了。相似位是什么果位?要以《华严经》的果位来说,相似即就是十信位的菩萨,你转凡成圣了。‘分证’的三皈,那就是圆教初住以上。皈依的功德不可思议,是你要真皈真依,佛在经上讲你真正皈依,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保护你,这当然的事。他为什么保护你?尊敬你、佩服你、仰慕你,不是哪个人派他来保护,自动,自动来保护你。这才叫三宝。

自性觉、正、净才是三宝,这是佛家修行证果的总原则、总纲领,一入佛门第一堂课,就把修行证果的总纲领传授给你,这叫做传授三皈,让你这一生生生世世,向着这个方向、向着这个目标努力迈进,你就能成菩萨、成佛。佛法的教学实实在在是美满到极处,真实的圆满,一开端就把这条路指清楚、指明白。可是现在我们常常看到,皈依是皈依某一个法师,这完了。‘皈依某个法师’这个流弊,由来已久,我们从蕅益大师的著作里面看到;蕅益大师是明末清初的人,他在当时就指出皈依的误会错误。由此可知,在那个时代,距离我们五百年,五百年前就是‘皈依某个法师’,不是皈依三宝;这是我的师父,那个不是我的师父,破和合僧。僧团是和合一家人,他这些皈依弟子在里头有分别、有执着,这是我的师父,这是我师父道场我要拥护,那个不是的我要排斥,就破和合僧。破和合僧大家知道,造无间地狱的罪业,换句话说,你不皈依还不造这个罪业,皈依之后造这个罪业,最后归到哪里去?归到阿鼻地狱去,这糟糕不糟糕!大错特错。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错误?一念迷情,一念自私,铸成大错。这种错误的面逐渐逐渐扩大,使一般人对于皈依真正的意思迷失掉,不但影响的面扩大,影响的时间久了,代代相传,我们都以为这是正确的,谁能发现这是错误的?我们要是不读《六祖坛经》,要是不读蕅益大师这些著作,我们怎么会知道?《坛经》里面给我们启示,六祖传授皈依,他居然不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是这个解释,他说是‘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我早年读这个经的时候,这个给我很大的启示,他为什么这么说法?他是唐朝时候的人,距离我们现在一千三百多年,想必在那个时代,大家对于三宝就已经迷了,迷在佛法僧里面,不知道佛法僧表法真正的意思,所以他才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然后又说‘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他这个说法。他之所以这样说法,对那个时代的人,必定是那个时代人已经对于佛法僧真正的意义迷失了,所以能大师传授三皈,他有他另外一种讲法,唤醒大家回头,这很有道理。

佛家要修行证果,头一个要把我舍掉、把私舍掉,你执着有个我一切都为我,执着有个私的念头,这是轮回心造轮回业,不是佛法。佛法,佛是觉的意思,佛法是觉悟之法,你有一念私情夹在里面,你是迷法,是迷惑颠倒之法不是佛法。我们今天将迷染法看作佛法,你在佛法修学会有什么成就?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所以觉正净是宝,是宝中最殊胜者,三宝都是属于自性,不在外面也不在别人。释迦牟尼佛没有教我们皈依他,早年是教我们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没有说是皈依他,大家都懂得自性觉正净是三宝,叫自性三宝。但是对于形相上的三宝要懂得尊重,为什么?没有形相的三宝,你怎么会知道自性三宝,必须要用形相的三宝常常启发你、诱导你,让你时时回归自性三宝,所以形相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见到佛像、听到佛名,立刻就回归自性觉,看到经书、看到法物,就能回归到自性正,看到出家人形象,就知道回皈自性净,所以形相的功德是无量无边。形相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如果没有这个形相很容易忘掉,又迷惑、又颠倒、又造业,继续还要受苦报,这才是真正的三宝,真实三宝。“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闻名就皈依,闻名就回头,毕竟不堕恶道,他的生活、他的行为能与自性觉正净三宝相应,他怎么会堕恶道?纵然造作恶道的因,恶道的缘断了,所以不堕恶道。

《随念三宝经 》 浅 说
法尊法师 口说 弟子云根 整理
- 序 言 -
凡是佛陀的弟子,当随时忆念所归依的三宝功德,培养自己对三宝的虔诚信敬心,从而展转地,深刻地对三宝功德加深了解和体会,引生滋长自己善法之欲,从而发起精进勇猛之行.由忆念三宝功德生善法欲,起精进行故,行者也能如实学习佛陀断除一切过失,证得一切功德,是谓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忆念三宝功德是佛陀弟子纯洁信仰,修学佛法的基本法门.
现从我国藏文经典中检出《随念三宝经》译成汉文,并加以浅说,裨初学佛法的人能够初步地了解到三宝功德,树坚信幢,起饶益行.此经是西藏僧众中每天进食前必诵之经典,大似汉地僧众之诵念《供养文》.
在藏文中有两种:一保存在大藏经中,一别行流通,而诗句间稍有出入.今从大藏经中译出.原译不著译师之名.
《圣随念佛经》浅说
佛,薄伽梵者,谓: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
这是称颂忆念如来具足十种功德名号.佛,薄伽梵是总标,以下是别列十号.《瑜伽师地论》(以下简名《瑜伽》)把无上士与调御丈夫合为一号,将佛与薄伽梵离而为二号;而《大智度论》则把前者离之为二,不加薄伽梵;也有经论开无上士,调御丈夫为二,而合佛世尊为一的.开合虽有不同,通称为十号则一.
"佛,完整的古印度语音应为"佛陀",是"觉悟"或"增广"的意思.由於佛已"断尽烦恼障和所知障,觉慧增广" (引文未出经名,均见藏文世亲菩萨《随念佛经释》,下同),故得是称号.又由於佛 "为救护彼无知睡眠所昏迷之有情,令其醒悟",故得是称号.又由於佛 "对於一切所知境界,妙智增广",故得是称号.一是约断德圆满,二是约悲德圆满,三是约智德圆满,是三种德具足圆满,号称"佛陀".
"薄伽梵",也是古印度语音译,有"破坏","具有"二义.显示佛能破除四魔,於破四魔中尤以破除天魔为最.谓佛在菩提树下,破除魔军而成正觉,号薄伽梵.又薄伽梵具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六义而得名.汉文经典专就尊贵一义译称"世尊".六义广如《佛地经》说;《瑜伽》就破与具二义而说,即"能破诸大力军众,具多功德,名薄伽梵".
梵语多陀阿伽陀,汉文译"如来",藏文也有译如去的,是 "如实无倒宣说正法"之意.《瑜伽》说,"言无虚妄,故名如来."正是显诸佛如实说法的德号.
"应",是梵语阿罗汉的意译,古译为"应供".谓佛已断尽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供养而无愧德.阿罗汉原具三义,曰杀贼,曰无生,曰应供.阿罗是贼义,汉是杀义,佛已能断尽损害有情一切烦恼怨贼故.又阿罗是生义,汉是无义,阿罗汉於五趣四生等生死法中不复生故.又译为"应"者,如《成唯识论》释,谓应永害烦恼怨贼,应受世间微妙供养,应不复受分段生死,故得 "应"名;也即是《瑜伽》说的,"已得一切所应得义,应作世间无上福田,应为一切恭敬供养,是故名应."阿罗汉三义虽为声闻乘人极果所共有,在佛的十号中以应永害一切烦恼怨贼的断德圆满而立称,二乘人虽断烦恼而尚余习气故.
"正等觉"是梵语三藐三菩提的意译,谓佛能真正无倒遍觉诸法;有些译师译为"正遍觉知"或"正等正觉";等等.《瑜伽》称为"如其胜义觉诸法故,名正等觉",则是显诸佛智德圆满以立号.
梵语鞞侈遮罗那三般那,意译"明行圆满"或"明行足".明,指智证;行,指实践修行;佛於二者圆满具足,故得是称号.若就法门具体内容来说,八圣支道中的正见为明,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为行;佛果菩提的大道,以八圣道为目为足才能到达究竟涅盘.明如目,行如足,目足并运,直入宝所.约三增上学说,慧是明,戒定是行,三学圆满,方能成佛.更广泛的来说,宿命明(宿住随念智通),天眼明(生死智通),漏尽明(漏尽智通)的三明为明,明前之"戒圆满,行圆满,防护圆满及现法乐住之增上心学"为行.一般佛经中有如下的叙述,谓佛於菩提树下最后夜思惟证得三明的过程是:初夜分观察前际,得宿住随念智证通,能遍见一切有情过去无量生事;中夜分遍观一切所应断法,所应证法,所应觉法,即能永断,证得,现正等觉;后夜分得漏尽证通;如是成一切智,圆满三明.於三明前所应修习之行:第一是戒圆满,谓具六支,即善受尸罗(戒),安住别解脱律仪,轨则圆满,行境圆满,於诸小罪见大布畏,受学学处(《瑜伽论.声闻地》广说此法).六支圆满,戒才清净;为得清净三摩地故应修正行圆满,谓於一切威仪中安住正知.第二是防护圆满,谓使眼耳等根於见色闻声等境时不取行相,不取随好,防护诸根故,即能修习妙三摩地.这里指的妙三摩地,就是现法乐住四种静虑增
上心学,是中以第四静虑修诸功德力量为最胜.由修得清净三摩地,即能修习六种神通,谓神境通,天耳通,他心通,加上三明,总称三明六通.从清净戒,四静虑到证得三明,是为"明行圆满".佛为人天大师,明行圆满功德之因唯佛究竟,故立是果号.
"善逝"是梵语修伽陀的意译,也有译为"好去","好说"等.逝,是去或到义;善,是有不退转或究竟无余义.由不退转义,安隐而逝,说名善逝.外道异学虽也有得定得通,但其功德定会退失,不名善逝;二乘有学无学所得功德虽不退失,然非圆满通达一切所知境,也不名善逝.於此二义唯佛为最,故立是号.
"世间解"是梵语路伽惫的意译,也有译为"知世间"的.佛化世间以二事显,一是洞解世间有情谁於佛有缘,谁於佛无缘;二是调伏世间有缘有情.谓佛世尊昼夜六时,常以佛眼洞察世间诸有情类,升沉诸趣,谁陷欲泥,谁乐善净,於能受化,方便济拔令出苦轮.谓於无善根者今种善根,於已种善根者令得增长,置人天路,趣涅盘城.故佛於世间,不唯洞解有情世间,亦能洞解非情的器世间,以是智德号世间解.故《瑜伽》说,佛是"善知世界及有情界,一切品类染净相故,名世间解."
"无上士调御丈夫",是显示佛教化有缘有情世间的功德.梵语阿耨多罗,意译"无上",富楼沙昙藐菩罗提,意译"调御丈夫".佛於有情中最上第一,犹如涅盘於法中最上第一.此号具四义:一,谓於难调伏有情中具用殊胜调御方便法门,如贪烦恼重的难陀,瞋烦恼重的指鬘,痴烦恼重的优楼频罗迦叶等,诸难调者悉能调伏故;二,显佛所说调伏法门殊胜易行,谓以远离欲乐,远离无益苦行二边之八圣支道的中道教调伏有情故;三,以最胜大涅盘果调伏有情故;四令所调伏有情毕竟不退故.具足四义,唯佛得号"无上士调御丈夫".佛不仅於有缘有情,即无缘有情也能普令饶益.云何无缘有情 谓无三乘解脱种姓.佛於是辈以五戒,十善方便法门,安置人天善趣.云何有缘有情 谓具三乘解脱种姓.佛於是辈以声闻,缘觉,菩萨之法,安置三乘三种菩提.复於不定种姓有情,佛终令其趣入无住大般涅盘.《瑜伽》言:"一切世间唯一丈夫,善知调心最胜方便,是故名无上士调御丈夫."正是显示出佛化有情随机设教的殊胜功德.
梵语舍多提婆魔(少+免)舍喃,意译为"天人师".谓佛说法利生事业所依止处,唯天与人二趣.谓五趣中唯这二趣是五种姓中无姓天人与三乘种姓所共同受生之处,诸佛唯现生人间,於人间天上说法教诏,等益有情,令趣善趣与安隐涅盘.有情诸趣中唯人与天是能堪受佛法的法器,也唯佛能教导令其受益,故佛称天人之师.《瑜伽》说佛:"能正教诫,教授天人,令其离一切众苦,是故说佛名人天师."(释十号中引《瑜伽》文,均见卷三八)
"佛,薄伽梵",即"佛,世尊"的译音.具足所有功德圆满无缺,曰佛世尊.
诸如来者,是褔等流,善根无尽.
这是称颂忆念佛是褔德大河,等流不绝,是善根源,吸之不竭.缘凡夫异生所修福业,感异熟果,报尽福销;定性二乘所修善根,人无余涅盘;唯佛在累劫修菩萨诸福德行,不因感胜异熟果而销亡,佛之本身即是福德之等流,相续不断故.缘大乘菩萨修福德行,但为利益有倩,回向有情,不为自己获福德之胜异熟果的正报,依报故,而有情世间即为佛之无穷无尽福德等流因,能引生无穷无尽之福德等流果,称为"福德等流无尽",从而更能为无量无尽的有情而起无边广大利益的事业,成为摄化有情之福德大河.同时,佛永远不入无余依涅盘,其所增长之圆满善根也永远不会灰灭,故 "善根无尽".因此,经论称赞佛身常住,正是由於佛的往昔修集福德愿力弘深,福果等流不绝;而且尽未来际随诸有情,不加功用成为有情福德的大河,善根的源泉.
安忍庄严,褔藏根本,妙好间饰, 众相花敷,行境相顺,见无违逆.
这是称颂忆念佛於有情利乐事业所显示之微妙色身.佛身德相具五圆满,一,"安忍庄严"句,是颂佛身的根本因圆满.谓佛色身端严之果由根本因圆满故.经言,"丑恶之道谓忿与恨".即指有情丑恶之身原於忿恨;而佛在因地修行中於诸极违逆境而修习安忍自性,不动忿恨,断除安忍障碍,"由安忍故当得端严"妙好色身.佛身一一相好,虽各有不同功德,而根本主因则在安忍.二,"福藏根本"句,是颂佛身差别因圆满.谓佛色身之一一支节,一毛一发的相好都由於修习无尽福德之因以成之.如《无尽慧经》说精进无尽,福德无尽中举出佛相好差别之因有如下的不同:由十倍一切有情的福聚才能感得如来一毛孔;百倍全身毛孔的福聚才能感得如来一种随好;千倍一切随好的褔聚才能感得除白亳相,顶髻相,法螺相以外的其它二十九种妙相中之一相.感得眉间白毫相要由万倍二十九相福聚;感得顶髻相要由十万倍白亳相福聚;而如来法螺相的感得,则要具有十万俱胝顶髻相的福聚.故佛身者是无尽福德之宝藏,是无尽福德之根本总聚.三,"妙好间 饰,众相花敷"二句,是颂佛身自体圆满.谓佛色身是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圆满端严为自体,一般称为"相好庄严".八十随好是三十二相的伴属庄严,曰妙好间饰;三十二相是八十随好
的主体庄严,曰众相花敷.四,"行境相顺"句,是显示佛身分位圆满.谓佛於行住坐卧,动静语默一切威仪中最为端严故.五,"见无违逆"句,是颂佛身所作圆满.谓佛身所起一切动作,垂手扬眉.顾视謦(声-耳+亥),等等;有情若见若闻无不发起虔敬净信,生长功德.
信解欢喜,慧无能胜,力无能屈.
这三句是称颂忆念佛陀利生事业圆满成就.利生事业所被益之机是统指一切有情,而以人为主.在人中能往佛所而见佛闻法的有两种人,一是有著信仰心情的人,二是挟著好胜心要与佛较量一下智力的人.在有信心人中,有的原是闻佛美德称誉,也带著闻名不如见面的怀疑心情而往佛所,一见佛后,心开意解;有的是一闻佛名即生欢喜心而往佛所,一见佛后,净信倍增;前者是处中有情,后者是具信有情.故佛是这两种信解有情欢喜之因.在挟著好胜心情往到佛所的有情中,有的自恃智力,有的自恃威力而往佛所.而佛是具足殊胜慧者,使自恃智力者折骄慢幢;佛是成就殊胜胜他业者,使自恃威力者失其气焰;故称佛是"慧无能胜,力无能屈".
诸有情师,诸菩萨父,众圣者王,往涅盘城者之商主.
这四句是称颂忆念佛为一切有情以平等慈作饶益事业.谓有情种姓虽有差别,而同在佛的平等饶益的慈悲心中所摄受.如佛为恶趣受苦有情放光现身,令起净信置於善趣.佛为虽生善趣无解脱缘的有情[如上说的以好胜心而往佛所的两种有情],佛以方便调伏其心,令行布施等世间乐道.佛为具有净信[即前说有信心的两种有情],有解脱缘的有情,未种善根者令种,巳种善根者令熟,已熟者如其种姓安置於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果菩提而得解脱.以佛能如是为一切有情遍作饶益事业,故称 "诸有情师".有情种姓有巳转位和当转位的差别,今显示佛对他们所作饶益事业方面也有所不同.如对已转位的佛种姓的菩萨,由於他们累劫修大乘行,德阶极地,法得自在,佛即为之授记付以佛位,佛为法王,菩萨为法王子或法臣,故称 "诸菩萨父".再如对已转位的声闻,缘觉种姓,依佛教法各自证得圣果,以未能荷担法王家业故,佛不与以授记作佛,只是法王的庶民,群众,就此称佛为"众圣者王".复次如对当转位的三乘种姓有情,佛为他们广设方便导引令趣涅盘;犹如商队从近至远而往宝所,佛为队主领导三乘商队渐次前进趣涅盘城;故称佛为 "往涅盘城者之商主".
妙智无量;辩才难思,语言清净,音声和美;观身无厌,身无与等.
这六句是称颂忆念诸佛为饶益有情故显示殊胜方便.所谓方便,是指佛从三业殊胜自体而转法轮.初句显佛意业;中间三句显佛语业;后二句显佛身业.佛之妙智与意业俱行,故佛意业永离颠倒,以佛妙智恒现起故,因此说智为佛意业.缘所知境无有限量,佛所成就能知妙智亦无限量,"妙智无量",概称佛之意业.佛所教化有情无量,有情所要求之义利亦有无量,佛能为无量有情从自己身业,语业施设无量义利之方便而无障碍.龙象交参,人天海会之大会上,佛能以辩才无碍之圆满语业,以适有情不同之机而能满足其不同之要求与利益.佛的殊胜辩才有二:一依文句,二依义理.文句无量,辩才无碍;有情无量,分析疑义无碍.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故称 "辩才难思".如来说法,远离虚诳不实等语业过失,远离(闻者)身毛竖立等言说过失,远离声音不美等音韵过失,以"语言清净"故.由佛语业远离一切过失,其所发出说法的声音能悦可众心,故称 "声音和美".佛的语言功德,圆满具足五支梵音及六十种音声等,具如《瑜伽》所说.佛之身业具有所依殊胜与自体殊胜.云何所依殊胜 谓佛世尊一一身分殊妙端严, 纵令久久瞻
仰犹如初观,曰"观身无厌".云何自体殊胜 谓佛世尊为调伏三界五趣有情,随处现同所调伏有情之身色身行,以共同语而为说法,随类现身故,曰"身无与等".
不染诸欲,不染众色,不杂无色.
显佛为三界有情作饶益事和其光而不同其尘的功德.佛有时住於欲界面对诸欲而不起欲界所摄贪欲等烦恼,也不被欲界所摄有情之邪行所染污,故曰"不染诸欲".佛有时住於色界,宣说色界襌定及襌定乐,称扬色界有情生处功德,然佛心不味看四襌之乐,不爱著四襌生处与四襌功德,故曰"不染众色".欲界色界有情有身业,有语业,而无色界有情既无身业亦无语业,故佛不住无色界,曰"不杂无色".
解脱众苦,善脱诸蕴,不成诸界,防护诸处.
这四句是显佛世尊唯为饶益有情而於有情所摄诸法都无所著.三界一切有漏法皆以苦为性,佛巳断尽有漏苦法,故名"解脱众苦".有情心身内外诸法,总摄为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三科,是一切有漏有情所爱著处.诸蕴以再生为相,佛已无生,故曰"善脱诸蕴".有情依六根而生六识,分别六境而起爱著;佛已远离诸界杂染,无复爱著,故曰"不成诸界".有情於六根六境见色闻声等法上易起贪爱情欲杂染,而佛世尊已善防护,故曰"防护诸处".
永断诸结,脱离热恼,解脱爱染,越众暴流.
究竟佛位的正遍觉者,能成就断德和智德.这四句是显佛的断德圆满,为所教化有情示以规范."解脱爱染"别行本作"解脱诸有".结,即是烦恼.烦恼不断是生死有情,烦恼永齗是正遍觉者.未遇境界之烦恼是结缚相,已遇境界之烦恼是热恼相;烦恼之生门曰爱染,烦恼之起门曰暴流.在未遇境界者於追求行相之爱染门中而成结缚;在已遇境界者於增上行为门为热海暴流所漂而成热恼.唯佛世尊,永断烦恼诸结生门之爱染,永越烦恼暴流起门之热恼,以如是忆念念佛断德.
妙智圆满;住去,来,今诸佛世尊所有妙智;不住涅盘,住真实际.
这四句是显佛的智德圆满,为所教化有情示以规范.佛具三智,曰一切种智,曰无差别智,曰无所住智.谓佛妙智遍一切所知境,通一切所知种相,是为"妙智圆满",即指诸佛一切种智.三世诸佛的寿量,身形,国土等事虽有差别,然诸佛法身常住,周遍法界,证平等性都无差别,故称 "住去,来,今诸佛世尊所有妙智",即指诸佛无差别智.诸佛世尊,不住异生之生死,"不住"二乘之"涅盘",以无住为住,住於诸法平等法性;"真实际"者,指诸法法性清净真如,佛以是为住故.
安住遍现一切有情之地.
这一句是总结诸佛世尊饶益有情功德事业.谓佛世尊安住三身遍观有情,因机施教而利益之.佛之报身住色究竟天,为十地菩萨宣说大乘法门;佛之化身示现欲界,为二乘种姓,随其意乐差别为说声闻,缘觉法门;为人天有情说五戒十善等法.而佛之法身则不说法,是报身,化身之根本,亦即二身之正因.由证得法身故,二身圆满成就;三身圆满成就,才能遍观一切有情,於一切有情地现身说法.
是为如来正智殊胜功德.
如来功德殊胜,难以言表,福慧两足,而以正智为归,此是总结佛德.
《随念法经》浅既
正法者,谓,善说梵行.初善,中善,后善.妙义,文巧.纯一,圆满,清净,鲜白.
"正法"是标指佛所说圆满教法.别行本缺 "善说梵行"句."善说"是总赞佛所说法之功德.谓佛如所证理说如实法,以无倒句义显示正理,能令所化有情离妄证真,故名善说.《瑜伽》(卷八三)谓佛说法,一文句圆满,二於圆满文句中能善现等觉义,称为善说."梵行" 是指佛所说正法,即八圣支道.佛说八圣道法,有被称为佛的"根本法轮",有情闻者依之修习,能引生戒定慧,断除烦恼,是能趣入无上涅盘之方便大行,故名"梵行".故《瑜伽》亦著重言,"梵行者,谓八圣支道";并指出於八圣支道外的三十七道品法为"余梵行".
"初善"到"文巧"是显佛所说教法之种种功德.戒是一切功德之根本,佛所说法无一不与戒蕴相应,故曰"初善";又《瑜伽》称 "初善者,谓听闻时生欢喜故".复次佛所说法无一不与定蕴相应,以定蕴是引发毗钵舍那之所依止,是处於戒慧二蕴之中间,故曰"中善".《瑜伽》称"中善者,谓修行时,无有难苦,远离二边,依止中道故".复次佛所说法无一不与慧蕴相应,慧蕴从戒定二蕴生,它是对治烦恼及烦恼习气,能断除烦恼及烦恼习气之利剑,故日"后善".《瑜伽》称"后善者,谓极究竟离诸垢故,及一切究竟离欲为后边故".佛运用说法言教於中所诠显之义理是圆满无倒,能引发闻者惑断智生获得利益安乐,故名"义妙",如《瑜伽》说 "义妙者,谓能引发利益安乐故"."文巧"谓佛说法所运用的文句语言,圆满无缺,即本经中称为具足"语言清净,音声和美"的语言功德,"以是说法,其文自巧.《瑜伽》谓 "善缉缀名身等故,及语具圆满故",曰文巧.
"纯一,圆满,清净,鲜白"者,《瑜伽》称八圣支道是由此 "纯一等四妙相之所显说";在藏文译世亲菩萨《庄严经论释》中称此四妙相为梵行四德.云何称"纯一" 谓佛所说法与外道偏执苦乐,断常等邪见而起无义邪说不相同;佛是恒说中道,显示正理,利乐有情的.是以《瑜伽》说,"纯一者,谓不与一切外道共故."也是说,八圣支道是佛教三乘共法,对外道邪说则是不共法.云何称 "圚满" 谓佛说八圣支道法,是能概括对治一切烦恼之法门,亦能总摄一切法门中之最胜义理,故《瑜伽》说,"圆满者,谓(於文字)无限量故,(於义)最胜故."云何称"清净,鲜白" 谓依佛法八圣支道修习而生起戒蕴防护六根,从而生起定蕴能伏诸地烦恼,慧蕴能断除诸地相应烦恼及随眠.解脱自地烦恼的曰清净,解脱上地烦恼的曰鲜白.又《瑜伽》(卷九八)指有学声闻见道,修道断惑逮得无漏曰清净,无学声闻生死漏尽不受后身曰鲜白.故《瑜伽》 (卷八三)说,"清净者,谓自性解脱;鲜白者,谓相续解脱".
佛,薄伽梵,善说法律.正得,无病,时无间断.
"善说法律"等句,是重牒显示佛所说正法,为诸有情作饶益功德.在别行本无"佛薄伽梵,善说法律"句,并把 "正得"作"正见".谓三乘行者依佛所说正法勤行修习,能成圣道,能得圣果,能证涅盘,是为"正得".从现见四圣谛言,则称"正见"."佛说正法如药,能总对治行者烦恼及随眠诸热恼病;行者善顺正法教导,药到病除,故曰"无病".其所应断烦恼及随眠,已断之后不复更断,故名"时无间断".《瑜伽》(卷八四)说:"善说者,"文义巧妙故;现见者,於现法中可证得故;.无热者,离烦恼故;无时者,出三世故."似正解释此段经文.
极善安立,见者不空,智者各别内证.
由佛世尊是最初成等觉者,共所说法善顺众机,於具有三乘菩提种姓有情,各使获得一一菩提涅盘之果,於无种姓有情亦使获得人天安乐,故曰"极善安立".一闻正法,终为道种,闭恶趣门,开涅盘路,乃至举手低头,得殊胜利益,故曰"见者不空".至於二乘有学无学与大乘诸地菩萨,以根本无分别智各别现证二无我理;如是正理由内慧之所触证,故日"智者各别内证".《瑜伽》说言,"内自所证者,唯信他等不能证故."此拣别唯依从他闻法而不自修证的人是不能触证正理.
法律善显,决定出离,趣大菩提.无有违逆,成就和顺;具足依止,断流转道.
如来说法无有与等,以无倒语显自内证觉知之教,故曰"法律善显".别行本中此句作"世尊善说,法律中善显",其义不异.佛说自觉教言,能今闻者智生惑断,决不与异生外道生死法共,故曰"决定出离".是法真实有,能令行者趣一佛乘,如佛所自觉之无上果证,故曰"趣大菩提".《瑜伽》(卷八七)有言,"由三因缘如来所说教无与等,一者宣说不共法故;二者宣说无倒法故;三者宣说自觉法故."
又佛所说一切经教虽有大乘,小乘不同,然共所阐显皆不违如实之理,其所诠义皆极和顺同一意趣,故曰"无有违逆,成就和顺".佛以正法对所教化之机虽千差万别,然就其所依止的施教之机,不外就其本性住种姓上说的五种.谓佛於无性人天外则以三乘正法,使具有三乘菩提种姓之机,教以如实修习诸道.於彼彼 "自乘种姓为依止"而说"彼自乘种性"之法,堪任修习自乘之道(意见《瑜伽》卷三五),故曰"具足依止".别行本作有所依止",共所依止亦同指本性住种姓.佛随顺三乘菩提种姓为所依止之机,施设三乘十二分教正法,令闻熏修习,永断一切烦恼流转之因,不再受有漏生死流转之果,故曰"断流转道".
《随念僧经》浅说
圣僧者,谓:正行,应理行.和敬行,质直行.
"圣僧者",标出三宝中具足种种功德的僧宝.僧而称圣,拣别凡夫僧,是指出家比丘,比丘尼已证有学或无学声闻与初地以上菩萨.见理断惑,乃名为圣.以包括菩萨僧故, 别行本此句作"大乘僧者".以下,即略举圣僧所应具之功德: 云何为"正行" 谓总括三乘圣者善能修习戒定慧三增上学之德.《瑜伽》(卷九四)说,"若於三学起正行时,即能超越 (当来)如是三事",所谓三事,是指於"三学起邪行时,便不堪任超越疾病,衰老,夭殁".诸圣僧者,已住修道位故,能於三学中时起正行.云何为"应理行" 谓初果声闻,初地菩萨,已断见所断惑,已证入真如空理;从是於修道位中所修诸行,皆应於理.《瑜伽》(卷八四)说言,"应理行者,住果有学"; 又言 "应理行者,是其正道及果灭行".云何为"和敬行" 谓三乘圣者和合共处所修之"六和敬法",即慈身业,慈语业,慈意业,利共受用,戒共受持,见共修学.《集异门论》(卷一五)名此为六可喜法,指出一一行皆 "能发可爱,能发尊重,能发可意;能引可爱,尊重,可意悦意,摄受欢喜,无违无诤,一趣".《瑜伽》(卷八四)说"和敬行者,是其无学;由彼唯於大师 (指佛)正法及学处等深恭敬故";而且说"与六坚法而共相应".云何"质直行" 谓修习八圣支道是质直行".见道以上圣人,与内自所证之理相应而修正见等行,无不质直故.《瑜伽》说言:"质直行者,如其圣教而正修行,无谄无诳,如实显现."
所应礼敬,所应合掌.
谓诸圣僧是依佛正法成就正智诸福德业故,堪受众生之所敬礼,之所合掌;是众生之广大福田故,是人天众生 "所应敬礼"处,"所应合掌"处.
清净功德,净诸信施,所应惠施,普应惠施.
别行本作,"是福德田,大净信施,应惠施处,大普施处."谓成就三明八解脱功德之三乘圣者,以能成就无量妙善果报故,成为大福德田,堪受人天大众惠施供养,令行施者心净庄严,资益瑜伽,趣向上义,故曰"清净功德".复次三乘圣者,学无学果,谓由成就三明八解脱功德故,随受施主几许供施不成障碍,能使施者获得尔许广大利益,故曰"净诸信施".初果声闻僧,即能永断见所断惑而预入圣人之流,永不退堕於异生凡夫,其如是功德故,成为一切世间所应供养布施修福之处,故曰"所应惠施".学,无学果圣僧,能分断,断尽一切修所断惑,不再受生死之身故,普於一切时,一切处堪为一切世间众生作大福田,是一切众生福德业应行惠施之处,故圆"普应惠施".至於十地菩萨出家圣僧,共所成"清净功德,净诸信施"更为殊妙;更是大福德田,"所应惠施,普应惠施"处.
《瑜伽》(卷二五)关於惠施具体内容有详细的说明.首先对惠施的意义与行惠施的施主等等作如下说明,要动机纯正,即"其性无罪,为庄严心",是谓 "惠施";爱好布施,欣乐无厌是名"施主".次举"所施者"即惠施的对象,谓 "一有苦者,二有恩者,三亲爱者,四尊胜者",本经所说大福田处的圣僧,当是属"尊胜者".关於 "所施物",包括无情物与有情物,乃至自己的生命.行惠施时,於所施人心不望报而舍所施物,是为"施相".行施者耍有净信,正见,殷重心,恭敬心等"如法平等,不以凶暴积集财物而行惠施",行施时用最好的东西而无后悔心,这才叫做"施".为甚行施 即对上举四种人中有的为慈悲故,有的为报恩故,有的为爱敬信顺故,有的为希求世出世间殊胜功德故.论说具上诸义"而行布施;由此因缘施性无罪,是名惠施".
《瑜伽》(卷八四)又说於 "法僧"应延请礼敬而行奉施,大体上与本经忆念僧宝功德文不违,录之如下,以供参考.其文云,"应延招者,约合世财;应奉请者,约尽贪爱.欲求果报,是故延招;欲求解脱,是故奉请.应合掌者,即为二事而延请时.应和敬者,应设礼拜问讯等故,应可与彼戒见同故.无上福田世应奉施者,於彼惠施果无量故."
《随念三宝经》浅说 (终)
法尊法师於一九六二年农历二月从藏文经典中译出《随念三宝经》后,为少数弟子加以口说,三月二十一日圆满.法师年来虽患眼疾,仍以大法为重,未忘灵山咐嘱,绍佛法化,真法门之轨范师也.四月末,师为眼疾赴上海就医,临行时,出《随念三宝经》讲稿,嘱我整理,并说此只是三经"浅说",所说内容的依据,如《念佛经》主要是依世亲菩萨的《随念佛经释》,《念法》,《念僧》二经主要依札迦大师(寂於一九二九年)《念三宝经略注》,并参考《瑜伽师地论》,也间及其它经论.自惟障深智浅,勉力从事,遇有艰深语句处略为疏通,为初入佛门者尽绵薄之劳.然法师此释虽曰《浅说》,在文义上仍甚深邃,望读者勿"浅说"而忽略之也.自惧在仓促整理中,句义错误在所难免,并望读者惠予指正."
时一九六二年中秋既望,於北京双柏轩.云根识
摘自《现代佛学》196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