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倾城沉鱼:元哭王唱,姜辣李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30:07
这是什么意思?我从《万历十五年》上读到的一句话。

“元哭王唱,姜辣李苦”是对在抑扬赞礼,陈腐刻板的封建礼教君臣制度下礼官们的深刻描写,"元哭"就是君王驾崩时得大哭;"王唱"就是君王的见解要尽量赞颂;"姜辣"就是老的礼官的道行高深,做作也可以做到跟真的一样;"李苦"指的是年轻的礼官还很苦涩,看起来很别扭.

元哭王唱,姜辣李苦:清《陔馀丛考》:弘治中,元守直为通政使,王敞为左通政,姜清、李浩为参议,时人谓“元哭、王唱、姜辣、李苦”,盖元与王声音俱不称,而姜急躁,李气促也。

宋明孝宗时,有四位朝廷命官嗓音奇特,元守直低沉混浊,王敞高腔尖利,姜清性烈语疾,李浩言缓气短。所以当时就有幽默者将其四人说话声调形容为“元哭王唱,姜辣李苦”,成为“无背于圣贤之道”的殿下笑谈。

复制的山流水的新浪博客。以免在误导后来读者。

以前的真文化人,自幼饱读经史,赋诗作文典故信手拈来。用典贴切生动,诗文便有了故事性、画面感。

黄仁宇在述写读书人之幽默感时,说“他们所谓‘元哭王唱,姜辣李苦’,对于这几位赞礼官古怪声调作了很准确的描写。”

“元哭王唱,姜辣李苦”的典故是什么说法?只得查。

清初的笔记类丛书《宋稗类钞》之六里有一章为“诙谐”,其中记写了这个典故来由。

宋明孝宗时,有四位朝廷命官嗓音奇特,元守直低沉混浊,王敞高腔尖利,姜清性烈语疾,李浩言缓气短。所以当时就有幽默者将其四人说话声调形容为“元哭王唱,姜辣李苦”,成为“无背于圣贤之道”的殿下笑谈。值此后,用这个典故,既能说明文人之诙谐,也能概括人各不同,风格多样。

在此章的“元哭王唱,姜辣李苦”之前,还记述了另一故事:“盛肥丁瘦,梅香窦臭”。

盛度和丁谓在在宋仁宗时都为翰林学士,但两人却长得截然相反,丁谓精瘦,盛度硕胖,因此有“盛肥丁瘦”一说。同样在仁宗朝,还有两个官员,梅询与窦元宾。梅氏甚洁,每日熏香;而窦氏邋遢,终年不浴。所以又有“梅香窦臭”一说。文字都不长,却有细节刻画,有概括议论,读来很有意思。

知乎上这位仁兄更确凿。

Achao

practical idealist

2 人赞同了该回答

典故,皆为通政司之官员。

1.明《治世馀闻》:时元公宇直为通政使,王公敞为左通政,姜公清、李公浩新选为参议,声音俱不甚称。时有谣云:「元哭王唱,姜辣李苦。」盖元重浊,王尖丽,姜则急燥,李则气短。
2.清《陔馀丛考》:弘治中,元守直为通政使,王敞为左通政,姜清、李浩为参议,时人谓“元哭、王唱、姜辣、李苦”,盖元与王声音俱不称,而姜急躁,李气促也。

我是搬运工

1.明《治世馀闻》:时元公宇直为通政使,王公敞为左通政,姜公清、李公浩新选为参议,声音俱不甚称。时有谣云:「元哭王唱,姜辣李苦。」盖元重浊,王尖丽,姜则急燥,李则气短。
2.清《陔馀丛考》:弘治中,元守直为通政使,王敞为左通政,姜清、李浩为参议,时人谓“元哭、王唱、姜辣、李苦”,盖元与王声音俱不称,而姜急躁,李气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