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宝贝dp目录:佛教徒为何在印度这么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47:18
佛教诞生在印度,为什么信佛教的人却在自己的故乡很少呢?还没有基督教这个外来宗教多

佛教在印度的确是在密教的盛行之后灭亡的,所以,称密教为印度的晚期大乘佛教。但也不能说密教盛行,佛教必亡;西藏密教流传,虽有兴衰,也延续了下来。

密咒本来是婆罗门教四种吠陀之一的乾达婆吠陀的主要内容,后来与性力崇拜的信仰和修法结合,成为印度教的主要实践方法。并以《奥义书》的哲学理论为上层的建构,最后吸收佛教的中观派的思想及其思辨方法,而发挥、建立了新的印度教理论基础。也可以说,他们集婆罗门教和佛教之大成,而形成统一的印度宗教哲学型范;理论采婆罗门教及佛教的最高原则,实践采用咒术、禅定以及修身、健身等方法。

反观佛教,在思想方面,到中观派出现时已经发展到饱和点;实践方面,到瑜伽唯识学出现时,也发展到饱和点,渐渐又偏重于理论,而偏轻于实际修法层次的指导,加上人才的凋零和教团的没落,已经无法与印度教的势力相拮抗。所以,一般大众纷纷偏向于印度教而脱离佛教,特别经过几次佛教与印度教的大辩论以后,佛教僧侣更是几百几百地皈向印度教。

佛教界的有心之士,为了寻求生路,便吸取印度教的特长,为佛教所用,而形成了中观派瑜伽行的晚期大乘的特色——就是无上瑜伽密教的完成,它采取了印度教的修法,以佛教的观点加以说明和疏导,有其实际的效果和长处,是为印度传到西藏的大乘佛教原型。

由于密教和印度教界限的混同和类似,便注定了佛教在印度可有可无的命运。直到今天的印度教徒,还说:佛教已被印度教接收到融于印度教内,释迦世尊是他们梵天的第七个化身。佛教的名目,虽在印度灭亡,佛教的部分内容仍活生生地存于印度教之内,有没有佛教的名目,实无两样。可是,印度教是有神论的,佛教是无神论的,虽然彼此混淆,根本教义,仍大不相同,因此,真正的佛教在印度其实已经灭亡了。

佛教在印度的灭亡,并不完全是由于密教的盛行,回教徒的入侵,也是主要的原因。在西元第十世纪后半期开始,回教徒从印度的西北攻进印度,所到之处,必将原有的佛寺焚毁,所有的佛教徒赶尽杀绝,僧侣幸存者则纷纷逃亡。到了十一世纪和十九世纪之末,回教在印度成立了王朝,佛教徒不改宗回教,便进入了印度教,因此,佛教便遭到了彻底灭亡的命运。

佛教在印度固然是于密教盛行时代灭亡的,但是信奉密教并不一定就会使佛教灭亡。所以,传入西藏以后的大乘密教,从西元第八世纪直到现在,还是屹立不动。

不过在中国由于已有儒道两流的文化背景,民情风俗有异于西藏,所以,密教虽早在西元第八世纪的唐玄宗时代,有金刚智、善无畏、不空三位大翻译师,译出了大量的密教经典,可是密教并未在中国持续地受到欢迎,反而传到日本成为一宗,并传承至今。

后来到元朝,蒙古人入主中原,再度把西藏的密教,带入汉地,那也只是流行于蒙古民族及与蒙古人相关的少数人士之间,并没有受到汉民族的普遍信奉。至于民初以来,密教也曾一度抬头;但由于传授密教的人,良窳不等、龙蛇混杂,而且动不动就以神鬼技俩自称为上师的人蚁行蜂起,所以,还是没有深入中国文化的基层。目前的藏密再度在世界各地流传,在华人社会也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我们宜正视其所长,勿学其所短。

如果,以正统的西藏式的佛教僧侣教育,经过长时间的薰陶、训练而成的人才来传播,一如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密宗道次第论》以及《现观庄严论金疏》等做为依据而弘扬密法,应该和显教无异,不会有什么遭致灭亡后果的原因。如果仅仅以摇铃、挥杵、吹号、击鼓、咒术、加持等来求财、赶鬼、长生、消灾、免难,和似是而非的即身成佛、双身双修等的谬论及符咒术数等的行法,做为推广密教的号召,并且仅止于此,那就真是佛教的大不幸,假如就是这样的密教兴盛,佛教焉有不亡之理!

印度教是在佛教之前的古老教种,
现在的印度人一般都回归了这种宗教,
印度教的主神是 梵天 ,一位特别严厉的神,而且非常有力量……
基本上,印度教比较符合其传统,而佛教本来出生就晚,教义也不很一样,甚至有些地方是相排斥的,经过吸收其他文化和变化,对印度人来说,已经不那么亲切了,而印度教才是亲切符合其民俗的!

以上是我看过一些关于印度教和佛教的文章后得出的一些浅见,
毕竟我不是专业的啊!
有时间帮你问问印度的朋友喽

不要认为在印度有很多人是信仰基督教的。实际是印度一直都是信仰印度教的。这对他们的生活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是转载自〈环球时报〉,印度的现状

去印度前,朋友告诉我:印度是个不去很遗憾、去过更遗憾的地方。到印度后方知,这说法源于对印度的理想与现实,尤其是贫富差距之大的强烈比照。
在印度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穷人。车子一停,立即就有讨饭的孩子围拢上来,你可以发善心,但结果一定是走不脱,欲罢不能,会有更多的孩子向你伸出期盼的手。与国内的某些“职业乞讨”不同,他们真的是要讨口饭吃,食品、水什么都行,当然,钞票更受欢迎。在首都新德里的中央大街上,任何地方都有乞讨者;使馆区附近的大街两旁,有无数的用破旧雨布搭成的小帐篷,妇女们在路边做饭,大一点的孩子们在路边乞讨,小一点的孩子则赤裸着身子坐在泥土上……城里所有的河水都是黑色的,两旁是一眼望不到头儿的贫民窟,垃圾满地,脏水横流,人们熟视无睹地随意坐着。

孟买在印度人眼中是财富的聚集地,自然也是富人的天堂。作为殖民地时代的遗产,这里有许多印度风格的建筑,其中孟买火车站和高等法院依然壮观无比。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很多富裕的印度人,他们有教养,衣着得体,开着各色的进口轿车,与印度国产的出租车和三轮车混杂在一起,成为印度一道独特的景观。在孟买五星级的泰姬·玛哈饭店前,富人们进进出出,贫穷的妇女则抱着刚刚出生的婴儿用期盼的眼光在乞讨。尽管我在中国也常常看到乞讨者,尽管我早对印度的贫富差距之大有所耳闻,但依然为眼前的现实所震撼。

仔细观察印度的穷人,有两个特点更使中国人感到惊讶。一是他们的自然、淳朴和乐观;二是他们虽然穷,却有自己不被打扰的空间。

由于受到宗教的影响,印度人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方面,他们信奉万物有灵,再穷困潦倒和饥饿也不会杀生,所有的动物都与他们和平共处。所以,印度的鸟儿是不怕人类的,野生动物也不会被捕去吃掉。虽然印度的河水污染严重,但除此之外,生灵之间的和谐在今天的中国难以见到。另一方面,由于种姓制度被长时期宗教化,养成了印度人包容、天性乐观与温和的性格。在低种姓的穷人看来,富人之所以成为富人,自己之所以成为穷人,是各自在前世的修行不同所致,因而必须在自己现在的位置上苦于修行,转世方可幸福。这种性格很大程度上泯灭了印度人的进取意识,但却形成了一种非常稳定的社会结构,不仅促进了职业和手艺的专业化发展,并维持了分工和相互依存的交易,而且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看,穷人不妒忌富人,也少有杀富济贫的意识与观念。事实上,印度历史上像中国那样壮烈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几乎从未出现过,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几乎都由来自西北方向的异族入侵所致。同中国相比,种姓之间的和谐与合作而不是阶级斗争,是印度历史发展的主流或“动力”。

当然,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因受文化传统与体制的限制,印度政府的许多政策未能得到实施,比如各地政府也曾多次下决心要清理贫民窟,整顿市容,但效果都不佳。由于少有强制拆迁贫民窟的情况,穷人的生活自然也就很少受到干扰,少有变化,自得其乐。▲

(作者是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环球时报》 ( 2006-08-09 第11版 )

楼上匿名的说法偏激,世尊在他大彻大悟之后,对于当时的婆罗门教『即印度教』,说得正确的给与肯定,错误的给有更正,就像后来的科学家对以前的科学家研究的不彻底的再加以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是一个道理。

由于密教和印度教界限的混同和类似,便注定了佛教在印度可有可无的命运。直到今天的印度教徒,还说:佛教已被印度教接收到融于印度教内,释迦世尊是他们梵天的第七个化身。佛教的名目,虽在印度灭亡,佛教的部分内容仍活生生地存于印度教之内,有没有佛教的名目,实无两样。可是,印度教是有神论的,佛教是无神论的,虽然彼此混淆,根本教义,仍大不相同,因此,真正的佛教在印度其实已经灭亡了。

佛教在印度的灭亡,并不完全是由于密教的盛行,回教徒的入侵,也是主要的原因。在西元第十世纪后半期开始,回教徒从印度的西北攻进印度,所到之处,必将原有的佛寺焚毁,所有的佛教徒赶尽杀绝,僧侣幸存者则纷纷逃亡。到了十一世纪和十九世纪之末,回教在印度成立了王朝,佛教徒不改宗回教,便进入了印度教,因此,佛教便遭到了彻底灭亡的命运。

佛教在印度固然是于密教盛行时代灭亡的,但是信奉密教并不一定就会使佛教灭亡。所以,传入西藏以后的大乘密教,从西元第八世纪直到现在,还是屹立不动。

不过在中国由于已有儒道两流的文化背景,民情风俗有异于西藏,所以,密教虽早在西元第八世纪的唐玄宗时代,有金刚智、善无畏、不空三位大翻译师,译出了大量的密教经典,可是密教并未在中国持续地受到欢迎,反而传到日本成为一宗,并传承至今。

印度当地以印度教为国教,佛教的待遇就像中国道教的待遇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