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蓬江镇大坪村:公元前70年,罗马人毁灭了犹太人的都城耶路撒冷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创建这个奇迹的人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14 17:19:10
公元前70年,罗马人毁灭了犹太人的都城耶路撒冷,从此以后,犹太人的母语希伯来语作为口语渐渐消失.2000多年后,1948年5月,以色列国建立,希伯来语成为以色列的国语,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创建这个奇迹的人是

这个人是 :埃泽尔·本-耶胡达 俄国犹太人
  两千年前,当犹太人在外族的侵略下被迫背井离乡的时候,他们的语言也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希伯来语像希伯来文圣经中上帝的名字一样,人们似乎已经完全忘记它了。直到十九世纪末,希伯来语还仅仅停留在圣经和庄严的宗教仪式中。人们认为它是神圣的,从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而且,这是一种没有元音只有辅音的文字,对于流传下来的古文献,人们已经难以读出那些文字的正确声音。语言学家都认为,这种古老语言已经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一样,彻底消亡了。

  失去自己的土地和语言的犹太人在欧洲流散了两千年,倍受压迫和折磨。后来,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起来号召犹太人重返巴勒斯坦的家园。但一开始,他们的倡议并没有得到热烈的响应,迁移的人也不算很多。而且,无论在欧洲还是中东,犹太人都还操着当地的语言:德语、俄语、阿拉伯语、意第绪语(希伯来语和高地德语的混合语言)……

  1881年(也有材料称1880年),一位瘦弱的俄国犹太人举家移居到巴勒斯坦的犹太聚居区。起初,当地的人们对这个放弃了欧洲大城市的优裕生活来到这片荒凉的土地艰苦劳作的年轻人十分不理解;但很快,他们便发现这个小伙子胸怀大志。他千里迢迢来到巴勒斯坦,是为了实现一个伟大的梦想:复兴希伯来语,使犹太人民以同样的声音再次凝聚在一起。

  这无疑是一个梦想。然而,这位俄国犹太人要实现这个梦想,并以这一梦想作为犹太人重归祖先家园的起点。他开始在祖先的土地上耕种;同时,他孜孜不倦地钻研古人留下的汗牛充栋的希伯来文典籍,并深入到周围犹太人的家庭中与主人融洽地交谈以收集古老的希伯来语单词,并且与他们探讨如何用希伯来语谈话。当他收获第一批劳动成果的时候,他已经积累了数目可观的词汇、并且开始创造新词语了。经过数十年如一日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他差不多收集了所有的希伯来语词条,并且创造了很多新的希伯来语词汇。1904年,他编出了第一本现代希伯来语词典。但他觉得这远远不够。六年以后,他开始着手编纂一本词汇量更大内容更丰富的词典,试图包括所有的希伯来语单词。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需要付出难以想象的繁重的劳动。

  他一方面从事大词典的编纂,一方面从事推广希伯来语的工作。他从自己做起,让他的妻子只能使用希伯来语跟自己的孩子们说话,在没有学会希伯来语之前就不可以说话;他禁止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一起玩耍,以使自己的孩子在学习和使用希伯来语时不受别的语言的干扰;他还为建立希伯来语语言学校四处奔波。

  这位意志顽强的年轻人名叫埃泽尔·本-耶胡达。他的名字在年轻时就被犹太人广为传颂--他成为巴勒斯坦地区或者是全体现代犹太人中间第一个在日常生活中说希伯来语的人,他的家庭成为第一个说希伯来语的家庭,他的长子成为第一个只讲希伯来语的人。

  本-耶胡达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他的做法遭到某些宗教和世俗人士的反对:保守的教徒认为神圣的希伯来语只能在宗教场合被使用;而有些犹太人也懒得学习希伯来语--他们宁愿继续使用已经成为自己母语的语言。就连犹太复国主义的代表人物西奥多·赫茨尔在他的著作《犹太国》里也提出,犹太人的国家需要一种共同语,但绝对不是希伯来语。因为,“我们当中有谁掌握了足够的希伯来语,去买一张火车票呢?”

  尽管面对重重阻力,但本-耶胡达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他复兴希伯来语的工作一天也没有停止。事实上,更多的犹太人非常理解他的行动。他的事业得到了绝大多数同胞的尊敬和支持。

  到了1922年本-耶胡达去世之前,他编纂大词典的工作差不多完成了四分之一。接着,他的妻子继承了这一不朽的事业,他的家庭开始一起投入这一艰苦的劳动,直到这一工程1959年最后完成--这就是17卷本的巨著《古代、现代希伯来语大词典》。它几乎包括了现在犹太人使用的希伯来语中的所有单词。

  在本-耶胡达生前的那些日子,他废寝忘食地工作着。他的窗户总彻夜亮着灯火,如同现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特拉维夫那条繁华大街上灿烂的路灯。他坐在堆满了古代典籍的书桌前,时而奋笔疾书,时而掩卷沉思。祖先留传下的这种古老的、凝炼的语言时时让他激动不安,有时甚至被这些文字感动得热泪盈眶。今天,当我学习希伯来语的时候,我常常想到,我看到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包含着本-耶胡达的全部生命和激情!

  今天,希伯来语已经在以色列全国广泛使用,成为名副其实的国语。在我看到的几乎所有来自以色列的物品上,都写着这样的文字,奇特、神秘和充满魅力的文字。这是一种格外凝炼的语言文字。据说,如果一本书被翻译成几种不同的文字出版,而其中就有希伯来语译本,一般地,一眼就可以从书的厚度上辨认出哪一本是希伯来语译本--那就是最薄的那种。这的确是一种包容力极大的、非常耐人寻味的语言,诗一样的语言。《圣经》为什么那样优美,那样深邃?在很重要的意义上,它包含着一种古老语言自身的魅力。

  现在,这种古老的语言又和一个奇迹结合在一起,奇迹的制造者就是本-耶胡达,犹太人埃泽尔·本-耶胡达。有时候,我们了解一个民族,是从了解这个民族的某些个人开始的。比如摩西、底波拉、耶利米,这些犹太民族的杰出代表带领我们一步步走进了他们民族的大门。而本-耶胡达也正是这样一个向导。通过他和他的事业,我们更多地了解了犹太民族和他们的精神,灵魂深处的伟大的精神。而这,已经超越了语言本身。(

本-古里安

当之无愧的以色列国父本-古里安

戴维·本-古里安(1886—1973)是以色列第一任总理,也是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理。他凭借敏锐的直觉和务实的精神,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一直是犹太民族的领袖。他领导创建以色列国,是现代以色列当之无愧的国父。
17岁成为犹太复国主义者

1886年,戴维·本-古里安出生在波兰普朗斯克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在具有浓厚犹太复国主义的氛围中,他从小就开始学习《圣经》和希伯来语。14岁时,他组织周围的孩子讲希伯来语。3年后,加入犹太复国主义政党锡安工人党,成为一名犹太复国主义者。

20岁时,戴维来到当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属地巴勒斯坦———他心目中的“以色列地”,决心用定居的方式来实现犹太复国主义的理想。戴维坚信,希伯来人在希伯来的土地上劳动是犹太民族恢复权利的惟一途径。艰苦的环境和艰辛的劳动对身体羸弱的戴维是个巨大的挑战。他后来回忆说:“我发烧和挨饿的时间超过工作的时间。工作、疟疾和饥饿对我而言都是全新的,也很有趣。毕竟,这就是我来以色列地的原因。”

即便在这种条件下,戴维也没有停止他毕生的爱好:读书。一次,他赶着耕牛边走边阅读,等读完抬起头,才发现牛早就到别处吃草去了。

梦想建立国家

1910年,本-古里安被锡安工人党调到耶路撒冷,担任新创办的党刊《团结》杂志的编辑。杂志出版第二期的时候,他才鼓起勇气在自己的文章上署上新起的希伯来语名字———本-古里安。24岁的本-古里安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这时本-古里安已经明确,犹太人要建国只有一个方法:不是空谈,而是实干。他坚信只有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才能决定自己的道路。他一度希望获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国籍,在帝国内部争取犹太人的权益。为此他学习了土耳其语,并到帝国的首都学习法律。为了使自己更像一个奥斯曼帝国公民,他还戴上了土耳其式的圆筒帽,蓄起了土耳其式的胡子。但是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对犹太复国主义的担心,本-古里安于1915年被驱逐出境。不久,他经埃及亚历山大到达美国纽约。

在纽约,本-古里安结识了年轻护士保拉。他向保拉求婚时提出,如果她同意嫁给他,那就得准备离开美国,去一块“狭小而贫瘠的土地,那里没有电,没有煤气,也没有电车”。1917年12月5日,保拉匆匆离开手术室,来到纽约市政厅,和在那里等她的本-古里安一起步入婚姻登记处。随后新娘立即赶回医院,那里有一个紧急手术正等着她,而新郎则去参加锡安工人党执委会的一个会议。

1917年,英国发表《贝尔福宣言》,对犹太复国主义表示支持,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民族之家。英军随即开始组织犹太军团。1918年,本-古里安加入军团,跟随英军回到巴勒斯坦。但军团还未参战,奥斯曼军队就已经溃败。本-古里安从犹太军团退役后,从事巴勒斯坦犹太工人联合的工作。1921年夏,他当选为犹太工人总工会的书记,并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14年。

在紧张的政治活动之余,他既不与朋友结交,也不理会自己的家庭,而是抓紧一切时间读书。长年的奔波劳碌使他的身体状况极差,不到40岁就开始歇顶,40出头已头发花白,过度的兴奋和烦躁都会使他发高烧。

在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中,本-古里安所倡导的劳工运动并不是主流,但他凭着自己的执著和坚定,开始用自己的主张改变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运动。1933年,在布拉格举行的犹太复国主义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本-古里安当选为执委会委员。这次大会被视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史的转折点。

把美国变成新的保护人

1935年,本-古里安当选为犹太复国主义执委会主席和犹太代办处执委会主席,与日后担任以色列第一任总统的哈伊姆·魏茨曼一道成为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两巨头。

犹太复国主义者曾经一度认为犹太人回巴勒斯坦是“一个没有土地的民族回到一片没有民族的土地”。这种乌托邦式的空想已经被本-古里安摒弃。从基层一步步走上来的本-古里安态度务实,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巴勒斯坦“存在着真正的冲突,我们和阿拉伯人之间的政治冲突。我们都想成为多数”。因此,他把工作重点放在向巴勒斯坦进行犹太移民上,他要在巴勒斯坦使犹太人成为多数。

1937年,英国为了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第一次提出了分治的想法,即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家和一个犹太国家。本-古里安凭借自己的政治嗅觉,捕捉到“国家”这个词所包含的重大意义,意识到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他立刻对分治的想法表示支持。本-古里安指出:“犹太复国主义不是走在一根结实的绳子上,而是在一根头发丝上。”

但两年后英国政府发表白皮书,压缩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限额,禁止犹太人购买巴勒斯坦土地。面对英国立场的转变,本-古里安决定发展犹太人的地下武装。二战爆发后,面对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和英国对犹太复国主义的压制,本-古里安权衡利弊,提出了贯穿二战的著名政策:“我们将帮助战争中的英国,就像没有白皮书一样;我们将反对白皮书,就像没有战争一样。”

1940年夏天,本-古里安在伦敦度过。英国人在纳粹德国的狂轰滥炸之下所表现出来的毅力和勇气给他以强烈的震撼。同时,他也清醒地认识到,二战将摧毁旧的秩序,建立新的秩序。在战争结束时,西方世界的领导权将从英国转到美国,而犹太人也需要把美国变成自己新的庇护人。

1941年11月12日,本-古里安来到了纽约,得到美国犹太社团的广泛支持。1942年5月,在纽约比尔特莫尔饭店召开的犹太人会议接受了他的主张,通过了八点纲领,宣告“巴勒斯坦将作为一个犹太国而并入民主的新世界”。

缔造现代以色列,为生存而奋斗

二战结束了,但英国并不打算在巴勒斯坦实行分治。这时的本-古里安已经预见到英国的撤离和犹太国的建立,并且预见到新生的犹太国家必定会与阿拉伯邻国发生冲突,于是他一方面组织巴勒斯坦犹太人的秘密反英军事行动,一方面竭力筹措资金购买军火。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英国的委任统治将于1948年5月14日结束。这一天,在纽约、巴勒斯坦以及所有犹太人居住的地方都举行了庆祝会,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之间的交通中断,人们载歌载舞直到清晨。但本-古里安在这一晚却异常冷静。他回忆说:“那一晚,人们在街上跳舞,但我不能跳。我知道,我们面临着战争。在战争中,我们将失去最优秀的青年。”

喜悦中的犹太人认为最大的威胁是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暴动,但本-古里安却意识到,有可能到来的是阿拉伯邻国正规部队的进攻。他一边派果尔达·梅厄去美国筹款,一边打着埃塞俄比亚的旗号通过秘密渠道从捷克斯洛伐克购买军火。

1948年5月14日下午4点,在特拉维夫现代艺术博物馆,本-古里安宣读独立宣言。他宣告:以色列国成立了!在场的人纵情欢呼,全国各地的犹太人通过广播收听了独立仪式,无数人失声痛哭。本-古里安担任临时政府总理,并在随后的议会选举中成为正式总理兼国防部长。

建国的兴奋无法掩盖以色列严重的生存危机。建国次日,埃及、外约旦(今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在东、南两翼节节败退的以色列处于崩溃的边缘。是联合国主持下的第一次停火挽救了新生的以色列。本-古里安利用停火的4周时间全力购置军火、招募新兵。当7月8日战争重开时,以色列已经掌握了主动,在10天的战斗中夺取了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本-古里安的军事战略是占领尽可能多的土地,造成既成事实。

1949年,本-古里安策划了“魔毯行动”,动用上百架次的飞机,把近5万名犹太人从也门接回以色列。1950年的“以斯拉-尼希米行动”则将12万犹太人从伊拉克运回以色列。建国初期的4年时间里,以色列的人口增加了一倍。

本-古里安曾于1953—1955年去职,但他实际上仍然掌控着以色列的大政方针,并于1955年再次当选总理。本-古里安一直奉行与西方结盟的政策,在1955年埃及向东方阵营靠拢之后,他更是不遗余力追随西方。1956年,埃及实行苏伊士运河国有化,侵害了英法的利益。经过秘密磋商,本-古里安与英法结成同盟。10月29日,以色列进攻西奈,为英法出兵埃及制造借口。虽然以色列取得了胜利,但由于美国和苏联的介入,本-古里安不得不将西奈归还埃及。表面上以色列遭到了失败,但这场战争为以色列赢得了10年宝贵的和平。

1963年,本-古里安因为一次失败的间谍行动引发的风波而辞职,1970年最终退出政坛。1973年,在以色列刚经历了“十月战争”的急风暴雨后,87岁高龄的本-古里安辞别人世。根据他的遗嘱,他的葬礼没有颂词,只有无声的默哀。他的去世被以色列看作是一个时代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