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 生物医药产业园:有关"植物有感情"的书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9:48:25
有哪些书是这类的?

植物有感情?会思想?人与植物可以沟通?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只有在童话故事里,或文人、诗人的笔下,植物才具有这样的
生命特质,但是在《植物的秘密生命》一书中,作者(Tompkins & Bird, 1989/1998)记
录描述著从1966年以来,许多欧美的科学家对植物所进行的一些实验性研究,这些研究
让植物的「生理特质」具体而微的展现在世人面前,也让人们对植物,乃至於对人与自
然万物之间的关系有全新的体会。
近日,高雄长庚医院中医部针灸伤科用树治疗许多疑难杂症,其大多是被西医放
弃,或找不出病因的病人,虽然这项疗法推出后,医界不少人斥之为「怪力乱神」,但
因病人反应成效颇佳,使高雄长庚医院的医生们继续研究下去。(胡宗凤,2003)。
植物究竟有著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生命呢?本文拟整理介绍《植物的秘密生命》一
书中对植物之秘密生命的研究,并对我们的环境教育作一反省思考。
二、有关「植物之秘密生命」的研究
《植物的秘密生命》一书中所介绍的研究非常多,限於篇幅,本文仅以一个教育工作
者的角度,介绍其中几个令人印象较为深刻的研究。
(一)白克斯特的研究
1960年代,克莱夫.白克斯特(Cleve Backster)是美国首屈一指的测谎器检验
者。1966年的一天,白克斯特突发奇想,他把一架测谎器的电极接到一颗龙血树
(Dracaena massangeana)的叶子上,结果意外的发现:龙血树似乎具有与人类相同
的情绪刺激反应。
白克斯特想要试试当植物的安危受到威胁时,其叶片上电流计的指针会有什麼
反应。他想:点个火来烧接著电流计的叶片。当火焰的形象在他脑中浮起的那一
刻,记录笔立即在座标纸上画出代表剧烈变化的一长条往上扫的轨迹。白克斯特去
别的房间取火柴,回来时发现记录又有一个往上扫的突起,这时,他点燃火柴,但
心中已不想这麼做了,座标纸上又画出一个较小的突起,他打消了烧叶子的念头,
但却仍然假装做著要烧叶子的动作,这一回,座标纸上并没有任何反应记录。
之后,白克斯特和他的合作夥伴到美国各地,利用别的仪器试验了至少二十五
种植物,结果都差不多。
植物有记忆力!白克斯特设计了一个实验,他让他的六个学生蒙上眼睛抽签,
中签者要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把实验室里两棵植物中的其中一棵拔出来,放在地
上践踏、弄毁。之后,白克斯特再将幸免於难的那一棵植物接上测谎器。实验的结
果是:植物只对其中一人有反应,凶手一目了然。
接著,白克斯特透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明,植物和悉心照顾它的人之间存在著灵
犀相通的关系,而且不受距离的影响,但是这种关系往往也成为一些实验中的干扰
因素,为了排除类似这样的干扰因素,白克斯特在不同学门科学家的帮助下,设计
了一个彻底排除人力介入的实验。此次实验的过程与结果发表於1968年的《国际心
理玄学期刊》第十卷,标题为〈植物基础知觉之证据〉。
自此,白克斯特对植物的研究引起了广大的注意,许多人都想按他的实验照样
做做看,美国加州、纽泽西州、维吉尼亚州…日本、苏联、欧洲…等都有许多的科
学家进行类似的实验,其中哈萨克科学家们还按巴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
1849-1936)的制约反应原理,使一棵喜树蕉对矿石产生反应。
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实验皆证明了:只要把植物当朋友,并排除一切成见,植
物就能与人沟通、协调、感应,一般而言,儿童与植物的感应沟通能力要比成人来
得好。
二)博斯的研究
孟加拉科学家伯斯爵士(Sir Jagadis Chandra Bose),他结合物理学、生理
学、心理学於一体,在植物生理方面的研究,目前尚无人能出其右。
博斯提出:要明确的划分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是很难的,也就是有生命(有机)
和无生命(无机)的分野,大有商榷余地。博斯的研究报告震撼著当时的科学界,
同时也招致许多英国生理科学界大老批评他不该游离自己的本行(当时博斯是物理
学家),但博斯并不放弃,他设计了许多仪器,能测量并放大植物最快速与最缓慢
的动作(准确度达千分之一秒),这些仪器使植物发出的讯号自动转换为可读出意
思的字迹,让无言的植物表达它们的生命故事,博斯使用这些仪器取得了令人不得
不信的植物神经脉冲记录,再度发表在英国的《哲学会刊》上,这是英国最具影响
力的重要科学发现系列刊物。此时,植物学界开始承认植物确实具有与动物神经类
似的传导组织。
博斯认为:人将自然界这个广大的住所分成几个厢房,每个厢房有自己的大
门,物理学家、生物学家…等各走各的门,也都各自拥有自己的知识部门,但都习
惯本科与其他科无关,这样的思维态度应该改变,因为一切的探讨行为最终目标都
是为了求得完整的知识。
1918年,博斯60岁了,他又发明植物生长显示器、平衡生长显示器等,其能自
动记录并显示放大植物的任何动态至一百万倍以上,测量植物生长速率变化的精密
度高达每秒十五亿分之一吋,让一般人眼中本来固定不动且没有知觉的植物奇迹般
的活起来,甚至比人和动物感觉更灵敏。风格一向保守的英国《时报》写道:「我
们英国这边还沉缅在野蛮人的未开化的经验主义之中,莫测高深的东方人已将宇宙一举而综合,看见万变不离其宗的元一。」
(三)其他的研究
究竟是什麼样的能量振波把人的念头或内心感受传递给植物?这是许多科学家
一直在追寻的答案,相关的研究很多,研究的焦点多在「电」上面。博斯发现任何
植物细胞质都会有电反应,法国科学家雷蒙尼耶发现大气中恒有电存在,俄裔巴黎
工程师拉考夫斯基(Georges Lakhovsky)认为:一切有机物的细胞都是电磁放射
器,会放射并吸收高频波。耶鲁大学教授诺斯若普(F.S.C. Northrop)与布尔
(Harold Saxton Burr)认为电场是生命体的真正组织原。英国罗尔(W. G. Roll)博
士表示:心理力场(psi-field)类似电磁场、引力场,可能万物皆有,能彼此相互
反应。苏联以伊纽辛(Vlidimir Inyushin)教授为首的科学家们则以为人就是藉著
一种生物原生质体(biological plasma body)与宇宙连为一体,从而对他人的心
情、情绪、对季节、潮汐、月亮盈缺有反应,并与植物直接感应,但此种生物原生
质体是什麼,目前则尚未有确切的答案。
虽然上述科学家们尚未能解开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生命之谜,但他们一致以
为,人与自然万物是同生命共呼吸的,但人先入为主的想法、信条、个人偏见掩盖
了人的心灵之眼,那是人与自然万物间存在的潜在的感受力。
三、在环境教育上的省思
虽然我们尚未能完全解开植物具有哪些秘密生命,但是我们都知道,覆盖著大地的
这一层草木就好比是人类和动物生命真正的「形成层」,它们每天进行著奇迹似的光合
作用,为我们和动物制造氧气与食物,没有它们我们不能呼吸,甚至无法吃喝,我们从
出生至躺进棺材为止,一切的食、衣、住、行、育、乐几乎都离不开植物。然而据联合
国FAO(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1999)的估计,自1990-
1995年,全世界消失的森林面积为每年112,600平方公里,相当於每分钟消失33个足球场
面积的森林。2001年巴西《下午报》报导(李小玉,2001):仅仅在亚马逊地区,平均
每8秒就有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森林在那裏消失;亚马逊林区占全世界木材总蕴藏量的
45%,生物物种占全世界总数的五分之一,淡水资源占世界总量的18%。因此,亚马逊
河流域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有著举足轻重的的影响。但美国科学家宾州大学教授James
Alcock(2001)预估亚马逊森林将在半个世纪内消失。
实际上,人类对绿色大地的破坏不仅仅止於森林,这种破坏几乎遍及世界的每个角
落:人们把工业废物、垃圾、酸、碱以及其他毒物倾倒在大地上,用水泥和滚烫的沥青
覆盖供养人类的土地,侵蚀地球万物生命的「形成层」;水泥、沥青像瘟疫一样,从城
市蔓延至乡村,侵占并毁坏绿色的植被,消灭植被中的植物、动物、菌类…人类用水泥
毁灭自然,是否最终将毁灭人类自己。
人类自称为万物之灵,因为人类有思想、有文化传承,有改造自然的能力,於是人
类便利用此种特有的天赋异秉,去改造自然甚至破坏自然。然而从《植物的秘密生命
一书中我们不难看出:虽然现代人类的科技一日千里,但若将人类从宇宙大自然中所发
现的已知与尚未发现的未知相比,前者是莲叶上的一颗小水珠,而后者犹如莲叶下的大湖。可是人类却常以为这有限的已知就是一切,甚至让有限的已知阻碍自己去发现无
的未知。因此,环境教育是刻不容缓的!文化传承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人类应该利用
来教导我们的下一代,以及教导自己学会如何谦卑的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联合国自1975年推动国际环境教育计画实施以来,各会员国都全力配合,我国也
环境教育纳入九年一贯教改的六大议题中,对於环境教育的哲学理念、定义、目标、
涵实施方法等皆有相当多的探讨(王佩莲,1915;王懋雯,1915;汪静明,2000;洪
玉,2001;杨冠政,1915;郑胜扬,2000)。
但是生活在现代都市丛林中的孩子,每天看到的是汽车,是钱,看不到日出日落
看不到地平线;他们吃精致的食物、穿漂亮的衣服,在高楼居住,隔绝於孕育万物的
雨和泥土;他们天天听各种机械的声音,但听不到虫鸣鸟啼;他们能注意到大人的
色,但注意不到季节变化的颜色。书本中抽象文字所堆积出来的环境教育知识,在孩
们接受评量后,不知还有多少能深植在他们的心中?
已经有许多人发现环境教育应结合社区与行动,应回归生活(许世璋,2001;胡
林,2001;张兰生,2001)。
在《植物的秘密生命》一书中的许多科学家一致以为:儿童与植物的感应沟通能
要比成人来得好,因为成人具有较多先入为主的想法、信条、个人偏见。那麼,一个
育工作者是否应该反省两件事。其一:教育的过程若不谨慎,会不会反而让一个人产
许多偏见?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否已尽量避免让孩子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形
许多的偏见,如此反而影响孩子向自然学习的能力。其二:我们是否给予孩子适度的
境,尽量的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较多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机会?环境教育的教学
除了书本、教学媒体的设计以外,校园、社区中是否也应该尽量保留绿地,减少水泥
柏油,让许多居住高楼的孩子,甚至是大人,能与自然更靠近一点。
「老师,我告诉你喔,明德楼的那条水沟,有很多水生动物喔!」
「操场后面的那片草地有很多独角仙的幼虫,还有蟋蟀和很多蚂蚁,还有…」
「哇!那是木棉花的种子吗?好多,好像在飘雪,好美喔!」
孩子原本就是亲近大自然的,他们会去造访校园中每个充满生命的角落,诉说种
生命的惊奇,其实这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落实除了让孩子理解书
里的知识以外,最重要的是不能剥夺孩子亲近自然的机会,只要师长再加以适度的
导,其成效是事半功倍的。
另外,环境教育应该是统整的,广纳各学门的,因为自然环境本身就是统整的。
类将知识分门分科,那是基於研究上的方便与分工的需要,我们不应该迷失在其中。
总之,我们的环境教育不应该仅从书本上去教导孩子获得知识,应该引导孩子,
自然万物中去获得各种启示,去涵养民胞物与的胸怀,去融合古老的东方智慧、精确
科学技术和现代的西方语言,开辟出一条人与自然万物共存共荣的康庄大道。
、结语
陶在朴教授(2000)综合UNEP(联合国环境纲要)的「全球生物多样性评估
(GBA)和其他资料指出:全世界物种灭绝正以每年一千种的速度进行中。鸟和哺乳物最近一个半世纪的灭种量是过去的三倍。一九○○年以来,全世界的谷类物种大约
灭绝百分之七十五,消失的速度是每年五万种。
若地球万物灭绝了,人类能独存於地球吗?人类自称为万物之灵,但若万物消
了,这万物之灵还有什麼意义呢?或者在地球万物尚未消失殆尽之前,人类早已经不
在了。
环境教育的推动是刻不容缓的,而环境教育的落实不能仅以书本上的知识为圭臬
应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体验自然的机会,不要让现代城市的五光十色蒙蔽了人与自然万
「心心相应」的心灵之眼。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王佩莲(1915)。各级学校环境教育的内容与教学法。教育资料集刊。20,113-
145。
王懋雯(1915。环境教育的定义、目标与内涵。教育资料集刊,20,35-54。
汪静明(2000)。学校环境教育的理念与原理。环境教育,43,18-34。
李小玉(2001年8月09日)。每八秒就有足球场大小的森林被毁 亚马逊雨林正在消
失。
北京青年报。民92年1月20日,取自:
http://www.people.com.cn/GB/guoji/25/95/20010809/531209.html
洪如玉(2001)。九年一贯课程总纲中的环境教育哲学基础之研究。国立编译馆通
讯,14(4),34-44。
胡宝林(2001)。走出校园,认识社区环境与人物:呼应一个欧洲的「回归生活环
境教育」案例--维也纳第七区史提夫特小学三年级的方案教学。美育,123,
15。
胡宗凤(2003年1月21日)。最新针炙树 舍身救人。联合报,第10版。
许世璋(2001)。我们真能教育出可解决环境问题的公民吗?--论环境教育与环境
行动。中等教育,52(2),52-75。
张兰生(2002)。环境教育的发展与方向。亚洲研究,42,34-52。
陶在朴(2000.年5月30日)。经济是一部杀生机器。2003年1月18日,取自: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dia网页:http://hsc.usf.edu/~yyao/digest/daily/053000.ht
汤京士、柏德(1998)。植物的秘密生命THE SECRET LIFE OF PLANTS(薛绚
译)。台北市:台湾商务。(原著出版年:1989年)。
杨冠政(1995)。环境教育之未来展望。教育资料集刊,20,271-280。
郑胜扬(2000)。大地有爱--落实国小环境教育的作法,台湾教育,589,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