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热力管道:江苏省淮安市2005年初中毕业暨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40:59

  http://www.930580.com/blog/user1/196/archives/2005/883.html

  江苏省淮安市2005年初中毕业暨升学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

  欢迎你参加中考,祝你取得好成绩!请先看清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1.本卷分三部分,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问为150分钟。

  2.答本卷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用蓝色、黑色钢笔或圆珠笔(也可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本试卷上,写在本试卷外无效。

  3.做选择题时,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直接填入相应的题目后的括号内。其他题型按卷中答题要求作答。

  一(20分)

  1.给下面一段话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注音(用下划线标出),或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初中三年,我们畅游在书的海洋中,那一串串脍炙人口(zì zhì)的故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传达着人类的憧憬(jǐng jǐn)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情感和智慧,引领我们jí( )取智者的思想,体悟人生的真谛,让人生于潜移mò( )化中不断充实、完美。

  2.依次在下面句中横线上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①12秒91,人们将永远铭记。刘翔实现了一次伟大的 ,为祖国、为亚洲赢得了荣誉。

  ②走进历史悠久、人文 浓郁的淮安,可以从它别具一格的历史传承中,感受别样的风情。

  ③中国政府对日本政府不顾中方多次 交涉,允许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教科书出台表示愤慨。

  A.跨过 气象 严重 B.跨越 气息 严重

  C.跨越 气息 严正 D.跨过 气象 严正

  3.下面是某小区公告内容的一部分,其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将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2分)

  为美化小区环境,方便居民生活,①本小区多处新建了若干袋装垃圾回收点。从今日起,希望大家将生活垃圾全部用塑料袋装好后,投放到袋装垃圾回收点的塑料桶内。②工业垃圾、建筑垃圾不准一律投入,请大家与居委会联系后再行处理。

  改句:①

  ②

  4.诗、文名句填空。(8分)

  ①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

  ②绿树村边合, 。(孟浩然《过故人庄》)

  ③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④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⑤夜阑卧听风吹雨,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⑥沉舟侧畔千帆过,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⑦《墨池记》中表现王羲之平时练习写字、刻苦专一的句子是“ ”。

  ⑧在飞驰而来的汽车即将冲向学生之际,殷雪梅老师为了保护学生,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的宝贵生命,这种精神正是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所说的“ ”。

  5.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是幸福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令我们感激的人。假如通过设计一张卡片来表达我们对其中某个人的谢意,你将如何设计呢?请你将设计的内容及其所蕴涵的意思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4分)

  答:设计的内容:

  设计的内容所蕴涵的意思:

  二(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16分

  连她的天敌一起爱

  张田勘

  频频出现的生物入侵话题让我想起了欧洲艾菊“出嫁”的故事。

  艾菊的娘家在欧洲,开起花来金黄色的一片,虽不是如火如荼,却也煞是好看,人见人爱。艾菊不仅好看漂亮,还有很大的药用价值。于是世界各地的人都爱上了她,她也就“出嫁”到了美国、南美和澳洲。

  艾菊初嫁美国的确风光了一段时间,但后来,却成为美国人的心头大患。这倒不是艾菊不美了,不能做药用了,而是它太霸道了。

  在美国西部,艾菊不仅侵吞了大量土地,而且还在那里取代了当地的饲料草,毒杀了当地不少牲畜。艾菊含有吡咯烷生物碱(吡咯bǐ luò 一种有机化合物),这也是它可以做药用的原因之一。1976年的空中拍摄中发现,艾菊覆盖了美国西部地区1.2万平方千米。美国人感到了恐慌,如果不控制艾菊,当地的其他植物可能就会没命了,想不到当初看起来那么漂亮的“新嫁娘”却原来是一种生态“母老虎”。

  美国人的心理极为矛盾,继续要艾菊生存吧,怕这位已变为“母老虎”的“媳妇”毁坏环境;不要吧,她又那么可爱,而且极有用处,何况当初是大家一致同意让她“嫁”到美国的,她就是美国人的亲骨肉。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吗?既留下艾菊,又要控制它对生态的破坏。专家回答说,办法很简单,那就是要引进她的天敌,连同她的天敌一起爱。

  于是,专家把艾菊的天敌红蛾(来自法国)和叶甲壳虫(来自意大利),一同引进到美国西部艾菊生长的地方。红蛾和叶甲壳虫都以艾菊的花和叶子为生,它们与艾菊是与生俱来的相互制约的冤家。有了红蛾和叶甲壳虫的抑制,美国的艾菊又从“母老虎”变成了人人喜爱的“新嫁娘”,它们既生长于美国当地,给人以观赏和药用,又不再对其他植物造成侵害。1988年,艾菊在美国西部地区的覆盖面就减少了60%~90%,而且许多适应当地需要的植物,如饲料草,也恢复了生长。

  艾菊“远嫁”的故事蕴涵的原理广泛存在于许多生物中。研究人员发现,欧洲本地的一些植物会受到473种真菌和病毒的感染、寄生,但是这些植物移居到美国后却成为有害的入侵生物。原因在于这些物种“出嫁”美国后受到的真菌和病毒感染比在欧洲减少了77%。不受制衡约束的这些植物便变得强大起来,成为入侵物种。

  同样,研究人员发现26种不同的动物,从软体动物,如普通的海螺,到较高级的哺乳动物,如黑鼠,“出嫁”到新的地方后,它们的天敌也减少到了平均只有7种,而在它们的原生地,天敌平均有16种。没有了天敌的有效制约,到了移居地它们都成了“害人精”。

  所以,一个地方“迎娶”一种外来生物,就必须考虑连同她的天敌一起接受,这似乎已成为一个规律,否则生态灾难就不可避免。这个原理可能同样适合于我们人类的生活,比如在社会生活中,需要各种利益和力量的相互制约、平衡和监督。

  (选自《青年文摘》2005年第2期,有改动)

  6.根据文意,说说一个地方在“迎娶”一种外来生物时,为什么要“连同她的天敌一起爱”。(3分)

  答:

  7.艾菊的“太霸道”曾让她一度“成为美国人的心头大患”,请结合语境说—说“霸道”在文中的意思。(4分)

  答:

  8.本文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述你对本文思路的理解。(友情提示:常用的表述方式有图框、表格、箭头、语言表达等等)(4分)

  答:

  9.作者在文章最后指出:一个地方“迎娶”一种外来生物,就必须考虑连同她的天敌一起接受,这个原理可能同样适合于我们人类的生活。你赞同作者这一观点吗?请你结合所了解的知识和生活体验,用具体事例阐述一下理由。(5分)

  答:

  (二)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17分)

  春挂

  陆林林

  冬日里,农家院落,墙沿门廊下吊挂的腌腊制品,我叫它春挂。春挂是比照春联叫的。

  该是这么一幅情景,冬来了,一年忙到头了。年节的大手,抓住每一个离开故乡人的心,回家,回家。①车子在路上奔着,心向家中老屋拢着。苍茫暮色里,有越来越零散的房舍。房舍的门廊下,已挂满腌好的腊味。门窗开始透出柔黄的灯光,涂抹着年货,油画一样厚实,质感,真切。

  有晾得半干的腌猪腿,白白的膘,干爽爽的瘦肉,板正正的,实在,一如老家的日子。②三五只风鹅,油脂风得透亮,鹅油淋挂到鹅脯子上冰糖红枣般亮着。表皮腊黄的咸鸡,花椒粒子粘在鸡皮上,风吹也吹不掉。几条大青鱼,从背部剖开,鱼鳞糙糙地护着鱼肉,吃时再刮去,既有咸鱼的爽口,又有鲜鱼的嫩滑。

  最让人胡思乱想的,是腌猪头肉。我的苏北老家有此一说,叫公鸡鲤鱼槽头肉,都是发物,有老病根子的人,是不能入口的,一吃准犯病。可见,这猪头肉在鲜时是多么轻飘,浮躁,性急。③但用大盐搓一下,青石板镇压一冬,放黑乎乎瓦缸里浸渍一冬,再往凛冽的朔风里晾一冬,性情大变,成了闲来沽酒的绝配。

  还有羊腰子、猪口条、鸭肫等杂件,系拴在小麻绳上,挂在大件腊味边角处,细碎得如老祖母的岁月,零散得如乡间邻里家前屋后的小事情。

  市场经济了,农家后生,抓住城里人的心思,用老法子腌出年货,让禁放烟花的大城市多了年味。我任职的洪泽县,一入冬,农户们就把腌货往宁连路边挂。数朱坝镇最集中,加上长年累月煮鱼熬虾贴饼子,竟把整个镇繁荣成了活鱼锅贴城。

  当地干部在招商引资时,最多的是向老板们推荐腌制的螺丝大青鱼。浙江上海等地老板吃了,还在车屁股后码上若干条,带回去让妻儿老小分享。是恰巧对了杭帮菜鲜咸的品味了,还是让原本从田埂走出,如今已打拼成为老板的企业家蓦然回首了?总之,老板们对这咸鱼土货,情有独钟,项目也就在往来“咸”趣中落实下来。

  这些养育了粗人,也让文人吃着有味的东西,一直是无名无姓的。这有什么关系呢,有春联阳春白雪着就好了。由庙堂之高的匾额,到古典园林的楹联,再到千家万户的门联,一路风雅,使芸芸众生,跋涉出饮食男女,飞升到空灵纯净的化境。就让这些腊肉土鱼打着酒底,喝到半醉半醒,写诗,对对子。

  想来制作这些腊味的原因,没有冰箱能算一条。没有冰箱的岁月,大体能归到童年里去。成年了,一吃这些个味儿,自然想到童年的情致。岁月浓缩,干香干香的。直接到嘴到肚,再也不用咬文嚼字,一下就击中心底那最柔软的一块。

  (选自《新华日报》2005年3月26日,有改动)

  10.仔细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文中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农家生活。(4分)

  答:

  11.腌腊制品到处都有,沪浙老板却对“春挂”情有独钟。从中可以看出农家后生的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中具体句子分析。(4分)

  答:

  12.本文的语言一如那耐嚼的“春挂”,令人回味无穷。请从上文画线句中,任选一句,加以品析。(5分)

  答:选句:答: (只需填选句序号)

  品析:

  13.下列两小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如都选做,只评第①题)(4分)

  ①文中农家人冬日腌制春挂,勾起了我们对家乡民俗的许多回忆。请描述一种你所熟悉的家乡民俗。(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不得抄袭选文内容;描述生动形象,语言准确流畅的,最多可获加2分)

  答:

  ②“春挂”只不过是农家的寻常俗物,在作者笔下却颇有雅趣。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地说说这是为什么。(见解深刻独到,语言准确流畅的,最多可获加3分)

  答:

  (三)阅读下文,完成14一17题。(19分)

  母校

  苏童

  我从来不知道我童年时就读的小学校的老师一直记着我。我的侄子现在就在那所小学读书,有一次回家乡时,我侄子对我说:“我们老师知道你的,她说你是个作家。你是作家吗?”我含糊其辞。我侄子又说:“我们老师说,她教过你语文的。她教过你吗?”我不停地点头称是,心中受到了某种莫名的震动。我想像那些目睹我童年成长的小学老师是如何谈论我的,想像那些老师现在的模样,突然意识到一个人会拥有许多不曾预料的牵挂你的人,他们牵挂着你,而你实际上已经把他们远远地抛到记忆的角落中了。

  那所小学给我留下的印象是美好而生动的,但我从未想过再进去看一看,因为我害怕遇见教过我的老师。我外甥女小时候也在那所小学上学,有一次我去接她,走进校门口一眼看见了熟悉的礼堂,许多往事掠过眼前,脚步神奇地变得恍惚不定。我想继续往校园深处走,但走了没多远恰好看见校长从办公室出来,那个熟悉的身影竟然使我望而却步,大概在几秒钟的犹豫之后,我慌慌张张地退到了小学的大门外。

  偶尔地与朋友谈到此处,发现他们竟然也有类似的行为。我不知道这么做是不是好。我想大概许多人都有像我一样的想法吧,他们习惯于把某部分生活完整不变地封存在记忆中。

  离开母校20年以后,我收到了母校校庆70周年的邀请函。母校竟然有这么长的历史,我以前并不知道;现在知道了,心里仍然生出了一些自豪的感觉。

  但是开始我并不想回去,那段时间我正好琐事缠身。我父亲在电话里的一句话使我改变了主意,他说:“他们只要半天时间,半天时间你也抽不出来吗?”

  后来我就去了。在驶往家乡的火车上,我猜测着旅客们各自的旅行目的。我想那肯定都与每人的现实生活有密切关联,像我这样的旅行,一次为了童年为了记忆的旅行,大概是比较特殊的了。

  一个秋阳高照的午后,我又回到了我的小学。孩子们吹奏着乐曲欢迎每一个参加庆典的客人。我刚走到教学楼的走廊上,一位曾教过我数学的女教师快步迎来,她大声叫我的名字,说:“你记得我吗?”我当然记得,事实上我一直记得每一位教过我的老师的名字,让我不安的是她这么快步向我迎来,而不是我以学生之礼叩见我的老师。后来我又遇见了当初特别疼爱我的一位老教师,她早已退休在家了,她说要是在大街上她肯定认不出我来了,她说:“你小时候特别文静,像个女孩子似的。”我相信那是我留在她记忆中的一个印象,她对几千名学生的几千个印象中的一个印象,虽然这个印象使我有点窘迫,但我却为此感动。

  就是那位白发苍苍的女教师紧紧地握着我的手,穿过走廊来到另一个教室, 那里有更多的教过我的老师注视着我。或者说是我紧紧地握着女教师的手,在那个时刻我眼前浮现出20多年前一次春游的情景,那位女教师也是这样握着我的手,把我领到卡车的司机室里,她对司机说:“这孩子生病刚好,让他坐在你旁边。”

  一切都如此清晰。

  我忘了说,我的母校两年前迁移了新址。现在的那所小学的教室和操场并无旧痕可寻,但我寻回了许多感情和记忆。事实上我记得的永远是属于我的小学,而那些尘封的记忆之页偶尔被翻动一下,抹去的只是灰尘,记忆仍然完好无损。

  (选自《流行哲理随笔》,有改动)

  14.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文中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4分)

  答:

  15.文章第一段中,作者听了侄子的问话,“心中受到了某种莫名的震动”,这是为什么?(4分)

  答:

  16.读了本文后,请说一说你对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理解。(5分)

  答:

  17.20多年前,一次师生握手的细节,作者至今珍藏在心底。生活中,也一定会有许多令你感动的细节。请你也描述一个细节表现老师对你的关爱。(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

  名,不得抄袭选文内容)(6分)

  答:

  (四)阅读《出师表》选段,完成18—21题。(18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 、允之任也。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

  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③庶竭驽钝 ④斟酌损益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译句: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译句:

  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译句:

  20.杜甫在《蜀相》中写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请你将选文中直接表明两朝老臣诸葛亮忠贞报国之心的句子,抄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答:

  21.仔细揣摩“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联系现实生活,说一说这句话给了你哪些方面的启示。(6分)

  答:

  三(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和谐就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一支曲子因和谐,便格外悠扬动听;一幅图画因和谐,便特别爽心悦目;一席谈话因和谐,便让人如沐春风……温馨的家庭、美丽的校园都因和谐而让你倍感亲切。亲爱的同学,请以“走进和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来表达你对家庭或校园中和谐美的体验。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题自拟。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书写规范、工整、美观的,另加1—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