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904l:”倪”、”匡”二字新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7:52:06
”倪” = 边缘的意思
”匡” = 纠正的意思
若我把"倪匡"解释为”纠正边缘”,而用"倪匡中正"来代表内外兼修的涵义,会不会很牵强??
我的意思是”倪”、”匡”二字不当成姓氏来解释。



〈名〉
(形声。从人,“儿”(ní)声。本义:小孩)
同本义 [child]
反其旄倪。——《孟子·梁惠王下》
垂髫之倪。——《旧唐书·玄宗本纪》
又如:倪子(方言。儿子);倪倪(幼弱)
涯际;边际 [limit]
绝境胜无倪,归途兴不尽。——钱起《自终南山晚归》
又如:端倪(事情的眉目;头绪);倪露(露出端倪)
端;头绪 [end;main threads of a complicated affair]
不知端倪。——《庄子·大宗师》
乾端坤倪,轩豁呈露。——韩愈《南海神庙碑》
通“齯”。老人齿落复生的齿 [footh that grows in old age] 皆黄耄倪齿也。——《列女传·鲁季敬姜》
<动> 通“睨”。斜视 [look askance]
龟俯者灵…左倪不类,右倪不若。——《尔雅·释鱼》注:“倪与睨同。”



ㄋㄧˊ
端,边际:端~(头绪)。
弱小,小孩:旄~(“旄”,年老,八九十岁的年纪。“旄倪”,即老幼)。
分际:天~(自然之分际)。
傲慢:“力罢,则不能毋堕~”。
姓。
郑码:NNRD,U:502A,GBK:C4DF
笔画数:10,部首:亻,笔顺编号:3232151135


kuāng
〈名〉
(形声。从匚(fāng),表示与筐器有关,王声。本义:盛东西的方形竹器)
“筐”的古字。容器名 [basket]
匡,饭器,也。——《说文》
既齐既稷,既匡既勑。——《诗·小雅·楚茨》
蚕则绩而蟹有匡。——《礼记·檀弓》
“框”的古字。边框;围子;框框 [frame]
行人夜宿墙匡月。——韦庄《秦妇吟》
又如:匡子(框子)
“眶”的古字。眼眶 [orbit]
刺匡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素问》
春秋时齐国简册名 [bamboo slips]
《管子》有《大匡》、《中匡》、《小匡》三篇
螃蟹的背壳 [shell]
海岛有蟹,其匡宛具一人面。——《拜经楼诗话》
古地名 [Kuang town]
春秋时卫地,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
春秋时郑地。在今河南省扶沟县
山名,即江西省的庐山 [Lushan mountain]

kuāng
〈动〉
纠正,匡正 [correct]
善则赏之,过则匡之。——《左传·襄公十四年》
一匡天下。——《史记·货殖列传》
今范中行氏之臣,不能匡相其君。——《国语·晋语九》
又如:匡言(匡正的言论);匡弼(匡正辅助);匡救(匡正挽救);匡翼(匡正辅助);匡邪(纠正邪恶)
拯救 [save]
匡乏困,救灾患。——《左传·成公十八年》
又如:匡危(拯救危难);匡立(拯救国家,建立大业);匡攘(拯救国家,驱逐敌人);匡困(救助贫困);匡时(挽救艰危的时局);匡难(匡救国家的灾难)
帮助;辅助,辅佐 [help;assist]
上匡天子。——《三国志》
又如:匡济之才(辅助、保全江山社稷的才能);匡辅(帮助;辅佐);匡君救国(扶助君王,辅佐国政);匡尧(辅佐明君)
弯曲[bend]
则轮虽敝不匡。——《周礼·考工记》
亏损 [loss]
日困而还,月盈而匡。——《国语》
料定;料想 [expect]
你就匡我养不住,生起外心来了。——《二刻拍案惊奇》
通“恇”。恐惧 [fear]
年虽大杀,众不匡惧。——《礼记·礼器》。郑玄注:“匡,犹恐也。”

kuāng
<形>
方正;端正 [upright]
匡坐至夜分。——李白《赠何七判官昌浩》
又如:匡坐(正坐,端坐);匡士(正直的读书人);匡床(文正宽大的床;安适的床);匡勑(正直谨慎)
安适 [comfortable]。如:匡咏(安适吟咏)
匡复
kuāngfù
[save a country from danger] 挽救国家,使转危为安
论匡复勋,封帝豫章郡公,邑万方。——《南史·宋武帝本纪》
匡济
kuāngjì
[save] “匡时济世”的略语。即挽救艰难时势,救助当今人世
公抱匡济之才,何往不利?——《三国演义》
匡救
kuāngjiù
[rescue from disaster, errors,etc.] 扶正挽救
匡算
kuāngsuàn
[calculate roughly] 粗略计算
匡正
kuāngzhèng
[correct;rectify]∶纠正;改正
匡正纲纪。——《后汉书·何敞传》
[assist]∶扶正;辅佐
匡正王室。——《左传·哀公十六年》
匡助
kuāngzhù
[assist] 辅助

kuāng
ㄎㄨㄤˉ
纠正;~正。~谬。
救:~救。~复。~时济世。
辅助,帮助:~助。~扶。~我不逮(帮助我所做不到的)。
粗略计算,估计,预料:~算。~计。
古同“筐”。
姓。
郑码:HCVV,U:5321,GBK:BFEF
笔画数:6,部首:匚,笔顺编号:11121


倪郳同出一源 宋后名人辈出

倪,是由“人”字和“郳”字组成的,如果“倪”、“郳\\”这两个字用以表示姓氏,意义却是相通的,两个姓氏根本就是同出一源。

倪氏和郳氏的这段渊源,历来的史书都记载得十分清楚。譬如,“姓纂”上记载说:“邾武公封次子于郳\\,是为小邾,后失国,子孙为郳氏,避仇改为倪,郳\\城在中海”;“姓氏考略”上则指出:“倪氏即郳氏、郳\\氏,避仇改为倪,望出千乘”;另外,“通志氏族略”上也有同样的记载,指出“倪氏即郳氏也;省文作郳\\。郳良,六国时人,见吕氏春秋。”

从这些记载可以清楚地看出,倪氏和郳氏,都是源出于郳\\氏,那么,郳氏又是怎样来的呢?关于郳\\氏的来源,历来也已经有了十分详尽的考证,原来,郳氏的上世是出于邾,是邾郏的后代,传到夷父颜的时候,由于有功于周天子,就将其次子友别封为附庸,居于郳\\,屡次从齐桓公尊王攘夷,所以曾被周天子命为“小邾子”,荣耀一时。后来,郳国被楚国所灭,友的子孙就“以国为氏”,开始以郳\\为氏。传了若干代,由于避仇,再改为倪,或省文为郳氏。这就是倪姓和郳\\姓的由来,也说明了这两个姓氏在2500多年以前的同出一源。

倪氏与郳氏,是出自春秋的郳\\氏,郳氏又分自当时邾国,而邾国则是周武王封给上古颛顼帝的后裔的,则推算起来,后世姓倪与姓郳\\的人,自然也是最光荣的黄帝子孙了。

现在,在山东省的滕县和峄县,同时都有叫作郳城的地方,根据考证,这两处地方正是春秋时郳\\国的所在地,当然,也正是后世倪姓和郳姓人家的最初发源地。

郳氏究竟是什么时候才为了避仇而改姓为郳\\氏,然后再加上个“人”字变成为倪的?由于文献缺详,所以迄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按照历史上倪姓名人的出现年代看来,倪氏的得姓,至迟也应该在2000多年以前的汉代,因为,在当时就有过一位叫作倪宽(或作郳宽)的人在史书上出现。此稍后的南朝时期,又有一位江阴太守名为倪启,由此当可推知郳\\氏的改姓为倪,大致是在汉代之际。

到了灿烂辉煌的唐代,历史虽久而得姓较迟的倪氏,开始出人头地,曾经出过一位官拜尚书左丞的大臣倪若水,以治绩的优异而名登史册。

到了宋代以后,倪姓的杰出人物就多了,仅仅有宋一代,就出了倪思、倪闪、倪文一、倪涛、倪祖常等青史传名的人物。


匡(Kuā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施孝权的家臣句须任匡邑(河南省长垣西南)宰,即为匡地的地方长官,称匡句须,其孙以祖父居官地名命姓,遂为匡姓。到北宋初年,为避太祖赵匡胤之讳,改匡姓为主姓。政和年间朝廷认为民姓中有主姓,大为不妥,遂令主姓改为康姓。北宋以后,有的康姓恢复了祖姓,仍为匡氏。

2、出自以国名为氏。上古时有匡国,周武王时,匡侯的后裔匡俗兄弟七人在庐山结庐而居,因此又称为庐山匡氏。

3、出自以邑名为氏。周代郑国有匡邑(河南省扶沟县西南),当地人多以邑名命姓,称匡氏。

4、亦出自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期,魏国亦有匡邑(河南省雎县西),当地居民,多以邑名“匡”为姓,也称匡氏。

得姓始祖:匡句须。根据《风俗通》上记载,匡原来是一个地名,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邑,句须曾担任匡邑的宰,他的子孙就“以邑为氏”而得姓,称为匡氏。《通志·氏族略》上也记载,匡氏起源于匡邑,是鲁国匡邑宰匡句须的后人。先秦时期,以匡为名的地点另外还有二处:一处是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个地名,该地位于现在河北省长垣县的西南;另外一处为当时郑国之邑,位于今河南省扶沟县。不过,这两外以匡为名的地方,跟我国的匡氏家族没有关系。匡氏发祥于山东,并且长久以来也称盛于山东。望族居于晋阳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太原市。故匡氏后人奉匡句须为匡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匡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春秋时期,鲁国匡邑(今河南省长垣县)的长官名叫句须,因而又被称为匡句须,他的后代称为匡氏。匡衡,西汉丞相、学者,东海承(今山东枣庄)人。他小时家贫好学,夜里没油灯读书。就凿壁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后成为著名经学家。成语“凿壁借光”就出自于他的故事。早在周朝时,郑国有地名为匡邑(今河南省扶沟县),而且卫国也有匡邑(今河南省雎县),当地的居民中就产生了以地名为姓,称为匡氏的人。又传说周武王部下匡候的后裔中,曾有七兄弟,在山上搭草屋而居,该山就被称为匡庐山。而后来的居名中,就有将匡作为他们的姓氏。春秋时,鲁国一名为句须的官员,被封于匡邑为官,被称之匡邑宰。他的后代就以他的封地为姓氏。匡姓望族居晋阳(今山西省太原)。丹阳匡氏分为南北两支。一支为南乡鹤溪河畔的匡家桥;一支为北乡长江边的匡家埭。明成化年间,匡德从泰州迁居丹阳。明天启年间,匡时镜迁至孟渎。现匡氏宗人主要居住在导墅匡家桥、后巷、界牌和云阳镇等地。匡氏名人有春秋战国时的匡章,为齐国大将;西汉的匡衡曾拜相位,封为乐安侯;南齐时的匡昕,古人曾以“诗说解颐,号呼苏母”为誉。丹阳匡氏有清嘉庆时的匡晋钰、匡守勤,均荣登进士;现代有匡亚明,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及社会活动家。(余略)

三、历史名人

匡 衡:西汉经学家、丞相,元帝时被封为乐安侯。他善于讲《诗》。一次他与别人讲《诗》时,相互驳难,别人被说得哑口无言,只好慌忙地穿着鞋溜走了。时人有"匡说《诗》,解人颐"谚语流传。

匡 才:元代名将,以军功卓著,晋沂邳河东元帅。后战死。

匡 章:战国时齐国名将,又称匡子、章子。屡立战功。卓有建树。

匡 愈:明代名医,字希贤,精于医术,曾随三保太监郑和三次出使外国,以名医家闻于当时。

匡 福:明代抗倭名将,穆州人。太祖时,为骑尉。守东海,击倭有功,授武德将军。

匡翼之: 待加入……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据《郡望百家姓》与《姓氏考略》中均有记载:匡氏望出晋阳。

晋阳郡:春秋时置郡,为晋国都城,后为赵国晋阳邑。汉代置县,为太原郡治所在。在今山西省太原市。

2、堂号

凿壁堂:汉代匡衡,幼时家贫好学,因无钱买油用灯,乃凿壁偷邻居家的灯光读书,终于成了大学问家,累官太子少傅。元帝时为丞相,封乐安侯,所以又称“乐安堂”。

此外,匡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安乐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