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磷酸和硫酸铜反应:又要请网友们回答了!(语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23:42:59
凌云劲竹真君子,
空谷幽兰绝美人。

在古今中外的名人中,哪些人具有对联中竹子或兰花的品格?请各举一例,写出姓名、事例、或他本人的名言。
2人都回答的很好,我该给谁呢?

竹 郑板桥

  郑板桥写竹明志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居士、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县令、潍县知县。

  郑板桥一生,以写画竹子最为著名: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身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劫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这画、这诗、这竹,正是他“清为官,勤为民”的高亮志向的生动写照。

  在十二年的官宦生涯中,他时时以百姓为念,有错即改,有利即行,在潍县时就曾有这样两个故事:

  当时,潍县每到冬天,经常发生鼠窃狗盗之事,闹得人心惶惶。郑板桥就募人专事巡查捉拿盗贼强徒。谁知,这一番好意却没有得到好报。巡查队里的宵小不良之徒借此滥用职权,看到哪家小孩在玩牌,即以“抓赌”为名,闯进去敲诈勒索;碰到走夜路的,就污蔑人家是小偷,抓来吊打,讹诈钱财;而对真正的盗首歹人却视而不见。老百姓为此怨声载道。郑板桥得知这情形后,一面立即派人严查不法分子,一面立即遣散了自己募人组织起来的巡查队,沉痛自责道:“我愧对子民啊!”

  乾隆十一、二年间,潍县连年灾荒,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惨事。郑板桥痛心疾首,决定开仓赈灾。而那些胆小怕事的人却阻止他不要这样做。

  郑板桥对此心胆俱裂,激动地说:“时已至此!事已至此!待一层一层禀报上去,苍生百姓早已死光了。天大之事,由我承担!”他当即开仓拨谷,让乡民按人头领取。

  谁知这一开仓济民的善举,却被一些人污蔑为贪污渎职、另有所图,告发于朝廷。郑板桥因而被撤职罢官。

  离开潍县时,郑板桥只雇了三头毛驴:一头驮着简单的行囊,他自己骑着;一头装着两夹板书,还有一个叫阮咸的乐器;另一头,小皂隶骑着,在前面引路。

  郑板桥为官清廉,心系民生。老百姓哭着挽留他,他画了竹和菊,与他们道别: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直到他临终那年,他在画竹时还题诗道:

  “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

  郑板桥在潍县做官时,曾画过一幅竹子送给上司,画上题诗是: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县衙萧萧的竹声,使郑板桥想到了民间的疾苦和为官作吏者的责任。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淝水之战以后,谢安趁前秦崩溃的时机,派谢玄收复黄河流域大片失地。可是晋孝武帝却重用他弟弟会稽王司马道子,竭力排挤谢安,使谢安不能施展他的才能。到了谢安一死,东晋政权落在昏庸的司马道子手里,东晋的朝政就越来越腐败了。

  公元399年,晋安帝在位的时候,会稽郡一带爆发了孙恩领导的农民起义,过了两年,起义军十几万逼近建康,东晋王朝出动北府兵,才把起义镇压下去。这时候,东晋的统治集团内部又乱了起来。桓温的儿子桓玄占领了长江上游,带兵攻进建康,废了晋安帝,自立为帝。过了三四个月,北府兵将领刘裕打败桓玄,迎晋安帝复位,打那以后,东晋王朝已经名存实亡了。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在柴桑地方,有一个出名的诗人,名叫陶潜,又叫陶渊明,因为看不惯当时政治腐败,在家乡隐居。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名将陶侃,虽然做过大官,但不是士族大地主,到了陶渊明一代,家境已经很贫寒了。陶渊明从小喜欢读书,不想求官,家里穷得常常揭不开锅,但他还是照样读书做诗,自得其乐。他的家门前有五株柳树,他给自己起个别号,叫五柳先生。

  后来,陶渊明越来越穷了,靠自己耕种田地,也养不活一家老少。亲戚朋友劝他出去谋一官半职,他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当地官府听说陶渊明是个名将后代,又有文才,就推荐他在刘裕手下做了个参军。但是过不了多少日子,他就看出当时的官员将军互相倾轧,心里很厌烦,又要求出去做个地方官。上司就把他派到彭泽(在今江西省)当县令。

  当时做个县令,官俸是不高的。陶渊明一不会搜刮,二不懂贪污,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但是比起他在柴桑家里过的穷日子,当然要好一些。再说,他觉得留在一个小县城里,没有什么官场应酬,也还比较自在。

  有一天,郡里派了一名督邮到彭泽视察。县里的小吏听到这个消息,连忙向陶渊明报告。陶渊明正在他的内室里捻着胡子吟诗,一听到来了督邮,十分扫兴,只好勉强放下诗卷,准备跟小吏一起去见督邮。

  小吏一看他身上穿的还是便服,吃惊地说:“督邮来了,您该换上官服,束上带子去拜见才好,怎么能穿着便服去呢!”

  陶渊明向来看不惯那些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督邮,一听小吏说还要穿起官服行拜见礼,更受不了这种屈辱。他叹了口气说:“我可不愿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号小人打躬作揖!”说着,他也不去见督邮,索性把身上的印绶解下来交给小吏,辞职不干了。

  陶渊明回到柴桑老家,觉得这个乱糟糟的局面跟自己的志趣、理想距离得太远了。从那以后,他下决心隐居过日子,空下来就写了许多诗歌文章,来抒发自己的心情。

  陶渊明写过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叫做《桃花源记》。在那篇文章里,他写了武陵地方的一个渔人,有一次,沿着小溪划船打鱼,来到了一座繁花如锦、芳草鲜嫩的桃树林。

  渔人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划着船再往前走,到了树林尽头,发现了一个小洞。他丢了船,顺着洞口摸进去,开始很狭窄,走了一段,豁然开朗,原来洞里有一个很大的村子,那里土地肥沃,桑木成行,男女老幼,来来往往,勤恳劳动,过着无忧无虑的和平生活。

  大家看到渔夫是个陌生客人,都热情地邀请他喝酒吃饭。渔夫跟大家谈起,才知道那村子里的人的祖先还是秦朝末年避难到这儿来的。他们根本不知道秦以后还有汉朝,更不用说有什么魏、晋了。

  渔人在那里住了几天,告别回家。他在回家路上,做了好多标记,准备下一次再去访问。回到武陵,他报告了太守。太守也很感兴趣,派人跟着渔人去找桃花林,但是怎么也找不到那个洞口了。

  陶渊明写的那个世外桃源,在当时的社会里是不会有的。但是他在文章里描绘的那种人人劳动,个个过着富裕、安定生活的图景,反映了在当时黑暗动荡时代的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望。所以《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后来一直被人们所喜爱。

  竹 朱自清
  铁骨朱自清——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朱自清最感动人的还不是他的文字,而是他的气节。

  他长期患有严重的胃病。由于得不到良好的照顾和治疗,稍不注意,就会引起彻夜的疼痛和呕吐。中年以后,他就是在病魔的折磨中,坚持进行大量繁重的教学、写作和社会工作的。他是1948年8月12日去世的,6月间他的体重已经下降到了不足39公斤。但他仍然积极认真地上课、参加会议、伏案工作。

  最感人的是,朱自清虽然是资深教授,工资很高,但国民党政府时常缺额发放,由于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像断了线的风筝,直线上升。为了笼络知识分子,政府故意给他们发放可以低价买“美援面粉”的配给证。朱自清当时贫病交加,家里孩子又多;这配给证可以说是救命稻草。但他深明大义,洞悉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的邪恶用意,出于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良心和气节,他在由他的学生吴晗送来的《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庄重地签了自己的名字,并当即命令儿子退还配给证。1948年8月10日,朱自清已在死亡的边缘,他勉强睁开眼睛,看着守在身边的三个孩子,握住坐在床边的夫人的手,一字一顿地说:“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的美国面粉。”

  这临终遗言的价值胜过了他所有的著作,使许多所谓著作等身的作家的意义等于零。在朱自清逝世一年后,毛泽东在名文《别了,司徒雷登》中,郑重颂扬了他,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兰 乱世侠女小凤仙

  蔡锷在北京时,本来处于袁世凯的樊笼之中,他是怎样脱离的呢?对此,有种种不同说法。一说是,他在前门外的妓院“云吉班”中,乔装改扮,在妓女小凤仙陪同下,从前门车站乘火车到天津,一说是,蔡锷由袁派的侦缉队监视护送到天津治病的。

  近读许姬传老先生著作,却发现另一种记载。1951年,梅兰芳剧团到沈阳演出时,收到一封来信,发信人署名:“张氏(凤仙)现改名张洗非”,要求与梅氏会见。梅遂约小凤仙作了一次谈话,其中包括蔡锷潜离北京的经过。

  小凤仙是十四、五岁时,从上海到北京陕西巷云吉班,认识了蔡氏。蔡锷每到云吉班去,常有人监视他。但是,小凤仙认为蔡锷为人正派,不像一般官僚政客,因而感情极为融洽。蔡对小凤仙也引为知已,逐步向她说清袁世凯的称帝野心及其为患国家的道理。并要她设法帮助从吉班脱身离京。

  小凤仙遂选择了云吉班中有人摆酒做生日的一天,安排蔡氏在房中饮酒,把窗纱去掉,拉开窗帘,使监视蔡氏的人可洞观室内。大衣皮帽也挂在衣架上。待到开向天津的火车将要启程,蔡氏不取衣帽,假装去洗手间,趁院中人多杂乱之际,离开云吉班,直奔火车站。此时,仆人把窗帘放下,监视蔡氏的人以为他如厕即会归来,也看不见室内情况,并未介意。蔡锷到火车站后,立即用其老师梁启超事先命人代购的火车票,登车到天津住进日本医院。此后,龙归沧海,终于在云南举起反袁义旗。

  蔡锷逝后,曾在北京中山公园举行隆重的追悼会。会场上悬挂着小凤仙的挽联:“不信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

  还有一联是小凤仙请人代笔的:“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可怜忧患余生,萍水相逢成一梦;十年北地胭脂,空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已,桃花颜色亦千秋。”

  从联语看,他们之间确堪称为知已了。

  兰 李香君泪洒桃花扇?

  李香君,她不过是寄身青楼的秦淮名妓,既没有经天纬地之才,又未曾建立千古不朽的功业,然而,她却以自己风姿独具的艺术个性征服了千百万读者和观众,受到由衷的敬重和喜爱。李香君以前,我国文学史上也曾产生过一些生动感人的妓女形象,唐传奇中的李娃,宋元话本里的杜十娘,元杂剧的赵盼儿,就都凭借自已的独特风韵而名标千古。然而这些形象 ,都没跳出儿女情长丶朋友义气的范畴。与这些形象不同,李香君生临明末清初这个国破家亡的非常时期,又自始至终处身于复社与阉党斗争的漩涡中,所以她的形象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尽管她也执着地追求爱情,沉浸于与侯方域之间甜蜜的情感交流中,并且在侯方域遇难出走以后为他守节,表现出少女的痴情和忠贞,然而她那卓越的政治胆识和磊落的政治气个却更为光彩照人。她身上凝聚着凛然的正气,洋溢着悲壮的美,显示着感奋人心的艺术力量。
  《桃花扇》中“却奁”是香君性格的第一次精采展示。在此之前,经杨龙友的引见丶撮合,她与“侨寓这莫愁湖畔”的侯方域相识,并将结秦晋。崔魏阉党阮大铖,文庙丁祭之时,曾遭陈定生丶吴次尾丶侯方域等复社君子的围攻辱骂,正想托人调停,一解窘迫。得知侯李正乏妆资,故而传手杨龙友,破囊奉金,以为托情求恕之贿赂。侯丶李成亲翌日,一大早杨龙友就赶来贺喜,香君不肯无因受惠,开便问起助奁的缘由,方知“这些妆奁酒席,约费二百余金,皆出阮之手。”旅囊惭愧的侯公子受惠理屈,满口应承来日见到复社同人,“即为分解。”不料,伫立一旁的香君却不答应,立时喝道:“官人是何说话!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官人之意,不过因他助俺妆奁,便要狗私废公,那知道这几件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言犹未尽,早已将金钗丶绣衣委弃于地下。一个弱女子,如此敝屣金玉,守正嫉邪,其襟怀之磊落,见识之透彻,节操之清正,岂不足以感愧须眉吗?无怪乎自诩清高的侯公子会自认不如,引其为“畏友”,而复社首领陈定生丶吴次尾要把她看作复社的“老社嫂”了。
  如果说“却奁”表现李香君富贵不能淫的节操,那么“骂筵”则表现她威武不能屈的胆魄。这场戏已是崇祯自缢,南明草建,马士英、阮大铖等奸臣邪党重掌朝纲之时。赏心亭下,排开盛大宴席,一伙奸臣贼子单要择选秦淮名妓,饮酒听歌,一享“升平”之乐。同行诸妓,有的以此为“造化”,暗自庆幸;有的心怀怨望,无可奈何;唯有李香君想着“难得他们凑来一处,正好吐俺胸中之气,待要做个女祢衡,挝渔阳,声声骂。”酒席宴上,马、阮诸贼满指望妙舞盈目,清歌贯耳,谁曾想迎来的反是香君的破口大骂:“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干儿义子从新用,绝不了魏家种。”任凭你拉扯打骂,她只是“冰肌雪肠原自同,铁心石腹何愁冻”,把一腔郁积的怒火,喷吐得干干净净,直令好端端一席歌舞盛宴,在骂声中兴败而终。捧卷至此,真真令人拍手称快。历史上也曾有过祢衡击鼓骂曹,可他身为七尺男儿,又是海内的奇才高士,自知多谋狡诈的曹阿瞒不至伤己。香君不过秦淮歌妓,逃凌躲辱,且在所不免,竟于群魔毕聚丶豺虎满堂的场合出此壮举,其豪气胆魄着实要在祢衡之上的。
  香君这种豪气胆魄,在与剧中其他形象的对比个,更能显出奇光异彩。《桃花扇》写有形形色色的人物.所谓正直之士中,史可法、张薇是佼佼者。史可法爱国忧民、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唤起人们的敬慕。然而,当马、阮迎立篡政之初,他明知欲立之福王身负三大罪,阮大铖等原是魏党,真正小人,可一待诸事已定,他却没敢抵制到底,而是顺水推舟,隐忍不发,入阁称臣了。张薇是先朝老臣,在剧中秉有正义廉洁的情操,他看到马、阮捕杀复社党人,也曾愤慨万状,然而既不敢犯颜相抗,又不怎助纣为虐,只好躲入山中做了道士。相形之下,这两位身居高位的阁臣尚不免如此谨小慎微,而香君的巾帼之躯,可称得上是伟丈夫了。
  从来的奸逆当政都不能长治久安。昏君贼臣把持的南明王朝只经两度春秋,便寿尽夭绝。替代南明黑暗现实而来的,不是开明政治,而是清兵入关带来的国破家亡。虽然香君有幸在城破之前重获自由,虽然她历经跋山涉水重逢了朝思暮想为侯公子,但是,值此之际,“国在哪里,家在哪里”,一点儿女“情根”,又将寄托于何所呢?所以,香君终于没有与侯公子重修旧好,而是抛却尘世,寄身道门,以悲剧的形式走完了她的一生。
  李香君是不幸的,但她的形象并不给人以哀怨和感伤的印象,她以她的豪情正气掩映千古,以一股强大的力量,激人奋起。

屈原
<<史记 屈原列传>>中有记载"其行廉,其志洁",称赞他不畏强权,力谏楚王,也因此得罪了上至王子,楚王宠妃,下至文武大臣.
"路漫漫(原著为'曼曼'今写作"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