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币是等额面值:麻斑晏蜓的若虫在水中生活多少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12 10:50:58

http://club.heima.com/show_topic.aspx?forumid=461152&topicid=1172284
http://www.csps.tcc.edu.tw/myweb/salianfish/htm/maban.htm

蜻蛉目的成员(以下统称为蜻蛉)目前在全世界有29个科将近5800种,在分类学上属於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有翅亚纲、外生翅群中的一目,目前蜻蛉目被分为三个亚目:均翅亚目(Zygoptera)、间翅亚目(Anisozygoptera)以及不均翅亚目(Anisoptera)。

均翅亚目(Zygoptera)

这类蜻蛉我们通称为豆娘(Damselflies),成虫的主要特徵是大部份种类的翅膀基部为柄状,前后翅的大小、形状以及翅脉相均非常相似,翅的中室为长方形,两复眼的距离较远,体型中小型且腹部呈现均匀纤细,除少部份种类外,大部份种类平时在停栖时翅膀均竖起,且飞行能力较差。稚虫在腹部末端都有2-3 『尾鳃』或『肉突』,呼吸器官大多是以尾鳃为主。

不均翅亚目(Anisoptera)

这类蜻蛉我们通称为蜻蜓(Dragonflies),成虫的主要特徵是翅膀的基部不具柄状,后翅的基部较前后为宽大、翅脉相也较不相似,翅的中室分隔为两个『三角室』,两复眼的距离较近,体型大中小型均有,但都非常粗壮,平时停止时翅膀不会竖起而是成不同角度张开,飞行能力较强。稚虫在腹部末端没有尾鳃或肉突,呼吸器官是『直肠鳃』。

间翅亚目(Anisozygoptera)

这类蜻蛉在形态上是介於均翅亚目与不均翅亚目之间,它的翅膀类似豆娘,具翅柄,翅的中室为长方形,但身体结构却类似蜻蜓,过去大多数学者认为本亚目拥有较多蜻蛉祖先的特徵,所以称之为「昔蜻蛉」,或者『蜻蛉的活化石』。但少数学者认为本亚目在演化上是属於较晚才分歧出来的分类群,所以推测在较年轻的陆块上应该也有分布。目前本亚目在全世界只有一科一属两种的记录,仅分别分布於日本及喜马拉雅山区附近。

1.食物与天敌(Preys and Natural enemies)

蜻蛉不论稚虫或成虫都是肉食性的,它们的食物与天敌因为处於不同的生态环境而各有所不同。

稚虫方面:

随著栖息环境的不同,稚虫摄食的食物类群也有所不同。不管捕食什麼猎物,蜻蛉都是以其头部下唇特化的捕捉器来猎食。栖息於溪流的蜻蛉主要以蜉蝣稚虫、石蝇稚虫、石蚕蛾幼虫、摇蚊等双翅目幼虫以及一些小鱼为食;而栖息於静水域的种类则主要以蝌蚪、小型虾类、小鱼、水蚤、体型较小的蜻蛉稚虫、仰泳椿、孑孓、摇蚊等双翅目幼虫为食。在食物不足而蜻蛉族群密度又大的情形下,常常会发生同种蜻蛉自相残杀的现象。刚孵化出来的稚虫因本身体型相当渺小而大多以水中悬浮动物为食。稚虫的天敌则是鸟类、大型杂食性鱼类、红娘华、负子虫、龙虱等。

成虫方面:

通常以本身体型大小来捕捉适合的猎物,这些猎物大多是具有翅膀的昆虫,也就是说它们是在飞的过程被复眼锐利的蜻蛉当场拦截捕捉,而成为蜻蛉的食物。蜻蛉捕食的方式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停栖在某一定点,当有猎物飞行经过,这类蜻蛉便锁定目标,快速飞去捕捉,通常都会飞回原先的定点上大快朵颐一番。笔者在拍照时常遇到这种现象,原先都以为是自己动作稍大吓走了它们,等到几秒后蜻蛉从数十公尺的高空飞回并带著猎物,这时我才知道它是飞去觅食,而非被我吓跑了。这一类的蜻蛉包括了所有的豆娘跟大部份蜻蜓科及部份春蜓科成员。第二类则是「觅食飞行」(feeding flying),蜻蛉会飞翔於空中,有高有低,有规律性的也有无规律性的,有集体的也有单独的,它们会直接在空中拦截捕捉飞行的昆虫,然后当场就将猎物吃掉了。诸如勾蜓科、晏蜓科、弓蜓科、部份春蜓科及几种蜻蜓科均属於此类。

蜻蛉虽然在昆虫中算是凶猛的猎食者,但它们也有天敌。 这些天敌除了鸟类、蜥蜴、蛙类等体型较大的动物外,蜘蛛及螳螂亦是蜻蛉重要的天敌。在自然界也常常可以看到大蜻蛉捕食小蜻蛉的画面。

2.成虫的体温调节 (Thermoregulation)

人类的体温通常是摄氏37度,除非身体有一些病痛,不然即使环境多冷或多热,体温大多是恒定的,所以人类及其它一些哺乳动物是属於『恒温动物』,又称为『内温动物』(endotherm)。那蜻蛉是不是跟人类一样呢?根据生物学家多年的研究发现,蜻蛉王国中有些是恒温动物,而有些则跟我们不一样,属於『变温动物』。这些变温动物又称为『外温动物』(ectotherm),因为它们的体温常常会随著外界温度改变而改变。

蜻蛉中大部份的蜻蜓科及春蜓科的成员都是属於外温动物,平常它们会以水平方向停栖在树枝或石头等物体上,为了避免过度曝晒或体温散失,它们会采取一些方法来因应:

避免过度曝晒:随著太阳照射在蜻蜓或春蜓身上的光线越来越大时,它们的腹部会慢慢的举起,越举越高,好像倒立一样将尾部指向太阳,整个身子就几乎跟地面成垂直,这样子一来它们就只有腹部的一小部份受到照射,而不会全身受到照射,体温也就不会突然一下子高涨。我们常常可以观察到蜻蜓的腹部举得高高的,突然一片云层经过,遮住烈阳的照射,那蜻蜓马上就将腹部放下;当那云层飘离时,蜻蜓马上又会将腹部慢慢举高,恢复倒立姿势,整个过程相当有趣。

避免体温散失:当没有什麼阳光照射的时候,蜻蜓就会将翅膀垂下,遮住胸部,避免因为空气流动而带走太多的热能,以尽量保持体温。

3.成虫的领域与争斗行为

3-1.领域行为

成熟的雄蜻蛉为了争夺一块生态区域中的食物及雌虫,而有很明显的领域行为。依照占据领域的方式不同而有「停栖式」、「巡弋式」、「盘旋式」三大类。

3-1-1.停栖式(Perching mode)

均翅亚目、大部份的春蜓科及蜻蜓科成员都是以停栖的方式来占据领域。停栖的位置跟姿势又会因为不同种类或不同环境而有所不同。通常比较优势的雄虫会占据一个视野较佳的位置来监控整个环境,譬如一个独立枝条或较突出的石块等。不过在蜻蛉密度较大且没有特定优势雄虫的环境里,每一只雄虫都会在一小块范围内就地称王,只要有其它蜻蛉经过就会发生追逐争斗,所以这种环境中常常看到蜻蛉打来打去。

3-1-2.巡弋式(patroling mode)

这类的蜻蛉会在栖息环境周围低空飞行,飞行的高度、方向及来回巡弋的距离会随著种类而有差异。在台湾包括勾蜓科的无霸勾蜓、斑翼勾蜓及斑痣勾蜓、晏蜓科的麻斑晏蜓、乌带晏蜓、绿胸晏蜓及乌点晏蜓、弓蜓科的成员、蜻蜓科的大华蜻蜓、海霸蜻蜓、黄纫蜻蜓、朱红蜻蜓等。其中以无霸勾蜓的领域占据为例,它们主要是以森林中的小溪流或步道为领域,经过一番争斗后,在一个区域仅有一只雄蜓进行巡弋,以距离10-20公尺、高度1公尺的方式前后来回飞行,以捕食领域中的猎物或寻觅雌蜓。当笔者以捕虫网捕捉这只优势的雄蜓后,没隔几分钟又有一只雄蜓飞出来占据领域,待笔者再捉下第二只雄蜓后,第三只优势的雄蜓又出现了,这样的情形在其密度高的栖地会接连出现二、三十只之多。这常让笔者联想到人类的黑社会在地盘争夺的情形是同出一辙的。

3-1-3.盘旋式(hovering mode)

这类蜻蛉会震翅在空中盘旋,以掌控领域。纯粹以这种方式来占据领域的台湾蜻蛉目前所知有朱黛晏蜓及南澳晏蜓。但有一些停栖式的雄蜓偶尔也会飞到空中监控一下领域,如鼎脉蜻蜓、灰黑蜻蜓、八仙蜻蜓。

3-2.争斗行为( aggregation behavior)

雄蜻蛉为了地盘常会有争斗行为,因争斗对象不同而有「种内争斗」及「种间争斗」。

3-2-1.种内争斗(conspecific aggression)

大部份成熟的蜻蛉雄虫会为了领域而与同种的其它雄虫发生争斗,但它们碰到其它种类的蜻蛉雄虫时,则大多不与理会,所以我们也可以常常看到几个不同种类的雄蜓和睦的停栖在一起。不过,有时候在族群密度高的情形下,同种的雄虫也会和睦的停栖在一起。

同种的蜻蛉争斗的情形大致上有几个类型,最常见的就是两只雄虫飞在空中追逐缠斗,落败的一方赶紧飞离现场,获胜的雄虫则飞回领域。细蟌、琵蟌、鼓蟌及蹒蟌的雄虫通常都会面对面震翅盘旋在空中,有时候会以这样姿势上上下下移动,有些种类彼此靠得很近,就在这近距离双方以头、脚进行肉搏战而分出胜负;而有些种类距离得较远,当彼此相互挑衅,按耐不住性子的雄虫就会直接冲到对方面前打斗,马上胜负就分晓。其中令笔者印象较深刻的是棋纹鼓蟌的争斗,那是在阴暗森林的溪流上方所发生的,笔者在距离”案发“现场约十五公尺的远处就发现两只宝蓝色的昆虫在追逐争斗,於是火速的拿出摄影器材跟虫网冲向前去,一面对焦还一面欣赏著两只森林中蓝色小精灵的精彩演出。有时候它们会近身打肉博战,打一打又开始在短距离追逐,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有时候两者又保持一段距离而盘旋在空中对峙,但就是没有一只雄虫愿意认输而逃离现场,真的有点像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拳击赛。很努力的拍完一卷底片,没想到这两位先生还不肯罢休,为了要留下采集记录,我将网子快速的扫向它们,很轻易的就捉到了两只尚未打完架的蓝色小精灵,真所谓鹬蚌相争,而我这个渔翁得利呀!也不知道是看得太兴奋还是怎麼了,在光线那麼暗的情况下,虽然我闪全光去补光,但居然糊涂得忘了要将镜头的光圈全开,所以我这次摄影的作品全部不及格。不过看到这美丽的蓝色小精灵居然可以这样足足打了二、三十分钟的架而不罢休,我无法猎取到它们「犯案」的精美画面也就可以释怀了。

还有一些蜻蜓在争斗之前还会有一些威吓动作。譬如橙腹蜻蜓的两只雄虫在争斗时,它们会将腹部末端举起盘旋在空中,然后彼此都想飞到敌方的上头,等到其中没有任何一只雄虫有退缩的意思,双方就打了起来,直到胜负分晓。黄纫蜻蜓争斗的情形也很相似。两只雄虫在池边巡弋相遇时,彼此会先飞到对方上头盘旋,就这样子越飞越高,之后就打了起来,有时候谁胜谁负我也看不清楚,反正最后飞回来的那只雄虫应该就是胜利者了。

3-2-2.种间争斗(heterospecific aggression)

有一些种类的蜻蛉在占据地盘时不分同种与否,只要看到其它蜻蛉经过其领域,管它体型多大,先打再说。这类蜻蛉的代表物种是鼎脉蜻蜓跟芽痣蹒蟌。笔者常常观察到鼎脉蜻蜓的好斗习性,不论是体型小於它的紫红蜻蜓或者是体型远大於它的乌带晏蜓甚至无霸勾蜓,只要是经过它的领域,二话不说,就是飞出去驱赶,有时候这些外来者也很识相,马上就飞离现场。奇怪的是,它连其它种类的雌虫也不放过,有几次我的镜头慢慢接近正要产卵的麻斑晏蜓,这位老兄硬是在我面将这只雌虫打跑了,留下一脸无奈的我。而令我较惊讶的是看起来纤细的芽痣蹒蟌也是个好战者,除了常常可观察到它们同种的雄虫从低处垂直打到高处之外,有两次笔者甚至观察到它主动去攻击体型体比它大的中华珈蟌,而中华珈蟌居然也乖乖的飞离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