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y 自定义面板:什么叫克拉克式结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8 18:42:09
应该是个文学术语,也可能是个科幻术语
什么叫克拉克式结局?

上一位太长了吧,我认为只是开放式结局,给人想象空间。

英文经典科幻:亚瑟‧克拉克

亚瑟‧克拉克(Arthur Charles Clarke)於一九一七年十二月十六日生於英格兰的索美塞特(Somerset),在本世纪中叶崛起科幻文坛,引领风骚直到今天。
克拉克年轻时便热爱天文学,早在读中学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写些科幻随笔。中学毕业后他来到伦敦,在政府机构做公务员,公余时间活跃於科幻迷的圈子,也就是在这段时间,他加入了刚成立不久的「英国行星际学会」(British Interplanetary Society),后来并两度出任主席。
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大战期间,他在英国皇家空军担任雷达讲师(1941-46)。在这段时间,他仍继续创作科幻小说,并为科技杂志写一些科技性的文章。二次大战结束后,克拉克於一九四六年进了伦敦的国王学院,同年发表第一篇科幻小说。两年后他自国王学院毕业,取得了学士学位。
一九五○年,克拉克出版了生平第一本书《星际飞行》(Interplanetary Flight),次年又出版《太空探索》(The Exploration of Space),使他成为提倡太空旅行的权威作家。后来他又写了很多这方面的科普书籍及文章,对於宣传太空旅行简直不遗余力。由於克拉克博学多闻,并且对科学与技术的互动十分了解,因此对许多政府的科学决策都有影响力。例如早在一九四五年,他就为文倡导同步通讯卫星,而成为这个科技领域的先知。
一九五一年,他的第一本长篇科幻小说《太空前奏》(Prelude to Space)终於出版。值得一提的是,克拉克早期大多数的科幻小说,无论长篇短篇都以太空探险为主题。
从一九五六年起,克拉克定居斯里兰卡。热爱海洋的他,认为这个岛国是人间天堂。不久他迷上了潜水活动,开始向往海底世界。一九五七年出版的《深海牧场》(The Deep Range),便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他在移居斯里兰卡后,还花了不少时间研究东方哲学。此后,在他的科幻与科普作品中,除了太空这个主题,海洋与东方文化也开始扮演重要角色。

一九六八年,克拉克与名导演库伯力克(Stanly Kubrik)合作,拍摄了一部科幻经典之作《二○○一太空漫游》(2001:A Space Odyssey)。这部电影的剧本改编自克拉克於一九五一年发表的科幻短篇「岗哨」(Sentinel,故事叙述月球山峰上发现数百万年前外星人留下的神秘物件),由克拉克与库伯力克联合执笔。在电影杀青后,克拉克也写出了与电影同名的长篇小说。多年后,克拉克陆续为这本书写了三本续集,分别是《二○一○:太空漫游之二》(曾搬上银幕)、《二○六一:太空漫游之三》、《三○○一:太空漫游终曲》。如今在全球科幻迷心目中,这个「太空漫游系列」已经成了克拉克的代名词。
相当耐人寻味的是,虽然克拉克是一位博古通今的科普作家与科幻作家,又是一位硬科幻小说的基本教义派,笃信科技与人性都具有无穷的潜力,然而在他的作品中,却仍不时出现「神」的形象与意象。例如「太空漫游」系列中的神秘「石板」,以及《童年的终结》中的外星主宰等。

就科幻小说的文学面而言,克拉克受古典科幻大师威尔斯(H.G. Wells)的影响最深,因此在文字方面较注重文学性,总是以优美的文笔娓娓道来。另一方面,他对科技细节的描写也是精确无比。至於故事性与戏剧张力,则是其作品中较弱的一环。因此也可以说,他的科幻小说是抒情式的,是以诗般的语言所撰写的,注重的是哲理探讨与科学考证。虽然不像艾西莫夫的作品那麼通俗,也不像海莱因的作品那麼有声势,但他的作品在细细咀嚼之下,却总能品尝出浓郁的香醇。

身为科幻作家,克拉克享有极高的声誉。他曾获得三次雨果奖与三次星云奖,得奖作品分别是:

1956:雨果奖(短篇:星 /The Star)
1971:星云奖(中篇:会见美杜莎/ A Meeting with Medusa)
1973:雨果奖和星云奖(长篇:与罗摩会合/Rendezvous with Rama)
1979:雨果奖(长篇:天堂喷泉 /The Fountains of Paradise)
1986:星云科幻大师奖(终身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