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的魔导书动漫全集:西汉时期,西域有哪些民族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58:17
以上问题,望请解决

很多,主要有乌孙,康居,大宛、大月氏、小月氏、身毒、于阗、楼兰、精绝、渠勒、车师、卑陆等民族.以乌孙和大月氏最强大.汉武帝曾先后两次将宗室女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嫁于乌孙王昆弥。

  乌孙是受匈奴影响很深的操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古代民族。关于乌孙的社会状况记载很少。

  乌孙与月氏同出现于汉代史籍,在公元前三世纪以前它就活动在甘肃河西一带了。战国末期乌孙与月氏都游牧于河西走廊西部张掖至敦煌一带,相互杂居。从地理位置上看,当时是乌孙、月氏均在匈奴西,月氏的大部分牧地在乌孙和匈奴之间。乌孙人以游牧的畜牧业为主,兼营狩猎,不务农耕。养马业特别繁盛。

  汉初,月氏强大,袭击乌孙,杀其首领难兜靡,乌孙部落败投匈奴。当时难兜靡的儿子昆莫尚小,被送往匈奴抚养。到昆莫长大成人,匈奴单于便将乌孙旧地给他统领。到冒顿单于时期月氏败于匈奴,大部分远逃伊犁河流域,其河西原牧地空旷。这时匈奴单于便让昆莫率乌孙各部返回河西牧地。

  公元前165年左右,为了复仇昆莫在匈奴的支持下,举族西袭已迁往塞地的大月氏,迫使大月氏从这里南徙。大月氏因此逐渐越过锡尔河进入巴克特里亚一带,而乌孙占领了塞地一带伊犁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从此乌孙日益强大,逐渐摆脱了匈奴的控制。根据考古学家发现的乌孙古墓群和其他遗迹表明,从天山以北直至塔尔巴哈台,东自玛纳斯河,西到巴尔喀什湖及塔拉斯河中游的辽阔地区,均为当时乌孙的牧地,其政治中心在赤谷城。

  公元前119年,汉朝派张骞出使乌孙,从此乌孙与汉朝建立了联系。汉武帝曾先后两次将宗室女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嫁于乌孙王昆弥。乌孙历史上曾多次与汉朝共同出击匈奴。公元前71年,汉与乌孙联兵二十万合击匈奴,此战给匈奴奴隶主以沉重的打击,从此乌孙基本上摆脱了匈奴侵扰势力的威胁。

  以下是<汉书 西域传>对西域诸国的记载.
  DBB7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扞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万四千一百,胜兵二千九百十二人。辅国侯、却胡侯、DBB7善都尉、击车师都尉、左右且渠、击车师君各一人,译长二人。西北去都护治所千七百八十五里,至墨山国千三百六十五里,西北至车师千八百九十里。地沙卤,少田,寄田仰谷旁国。国出玉,多葭苇、柽柳、胡桐、白草。民随率牧逐水草,有驴马,多橐它。能作兵,与婼羌同。
  且末国,王治且末城,去长安六千八百二十里。户二百三十,口千六百一十,胜兵三百二十人。辅国侯、左右将、译长各一人。西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二百五十八里,北接尉犁,南至小宛可三日行。有蒲陶诸果。西通精绝二千里。

  小宛国,王治B472零城,去长安七千二百一十里。户百五十,口千五十,胜兵二百人。辅国侯、左右都尉各一人。西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五百五十八里,东与婼羌接,辟南不当道。

  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精绝都尉、左右将、译长各一人。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戎卢国四日行,地厄狭,西通B472弥四百六十里。

  戎卢国,王治卑品城,去长安八千三百里。户二百四十,口千六百一十,胜兵三百人。东北至都护治所二千八百五十八里,东与小宛、南与婼羌、西与渠勒接,辟南不当道。

  B472弥国,王治B472弥城,去长安九千二百八十里。户三千三百四十,口二万四十,胜兵三千五百四十人。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左右骑君各一人,译长二人。东北至都护治所三千五百五十三里,南与渠勒、东北与龟兹、西北与姑墨接,西通于阗三百九十里。今名宁弥。

  渠勒国,王治鞬都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户三百一十,口二千一百七十,胜兵三百人。东北至都护治所三千八百五十二里,东与戎卢、西与婼羌、北与B472弥接。

  于阗国,王治西城,去长安九千六百七十里。户三千三百,口万九千三百,胜兵二千四百人。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骑君、东西城长、译长各一人。东北至都护治所三千九百四十七里,南与婼羌接,北与姑墨接。于阗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河原出焉。多玉石。西通皮山三百八十里。

  皮山国,王治皮山城,去长安万五十里。户五百,口三千五百,胜兵五百人。左右将、左右都尉、骑君、译长各一人。东北至都护治所四千二百九十二里,西南至乌秅国千三百四十里,南与天笃接,北至姑墨千四百五十里,西南当E47B宾、乌弋山离道,西北通莎车三百八十里。

  乌秅国,王治乌秅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户四百九十,口二千七百三十三,胜兵七百四十人。东北至都护治所四千八百九十二里,北与子合、蒲犁,西与难兜接。山居,田石间。有白草。累石为室。民接手饮。出小步马,有驴无牛。其西则有县度,去阳关五千八百八十八里,去都护治所五千二十里。县度者,石山也,溪谷不通,以绳索相引而度云。

  西夜国,王号子合王,治呼犍谷,去长安万二百五十里。户三百五十,口四千,胜兵千人。东北到都护治所五千四十六里,东与皮山、西南与乌秅、北与莎车、西与蒲犁接。蒲犁及依耐、无雷国皆西夜类也。西夜与胡异,其种类羌氐行国,随畜逐水草往来。而子合土地出玉石。

  蒲犁国,王治蒲犁谷,去长安九千五百五十里。户六百五十,口五千,胜兵二千人。东北至都护治所五千三百九十六里,东至莎车五百四十里,北至疏勒五百五十里,南与西夜子合接,西至无雷五百四十里。侯、都尉各一人。寄田莎车。种俗与子合同。

  依耐国,王治去长安万一百五十里。户一百二十五,口六百七十,胜兵三百五十人。东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七百三十里,至莎车五百四十里,至无雷五百四十里,北至疏勒六百五十里,南与子合接,俗相与同。少谷,寄田疏勒、莎车。

  无雷国,王治无雷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户千,口七千,胜兵三千人。东北至都护治所二千四百六十五里,南至蒲犁五百四十里,南与乌秅、北与捐毒、西与大月氏接。衣服类乌孙,俗与子合同。

  难兜国,王治去长安万一百五十里。户五千,口三万一千,胜兵八千人。东北至都护治所二千八百五十里,南至无雷三百四十里,西南至E47B宾三百三十里,南与婼羌、北与休循、西与大月氏接。种五谷、蒲陶诸果。有金、银、铜、铁,作兵与诸国同,属E47B宾。

  E47B宾国,王治循鲜城,去长安万二千二百里。不属都护。户口胜兵多,大国也。东北至都护治所六千八百四十里,东至乌秅国二千二百五十里,东北至难兜国九日行,西北与大月氏、西南与乌弋山离接。

  大月氏国,治监氏城,去长安万一千六百里。不属都护。户十万,口四十万,胜兵十万人。东至都护治所四千七百四十里,西至安息四十九日行,南与E47B宾接。土地风气,物类所有,民俗钱货,与安息同。出一封橐驼。

  大月氏本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十余万,故强轻匈奴。本居敦煌、祁连间,至昌顿单于攻破月氏,而老上单于杀月氏,以其头为饮器,月氏乃远去,过大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都妫水北为王庭。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

  康居国,王冬治乐越匿地。到卑阗城。去长安万二千三百里。不属都护。至越匿地马行七日,至王夏所居蕃内九千一百四里。户十二万,口六十万,胜兵十二万人。东至都护治所五千五百五十里。与大月氏同俗。东羁事匈奴。
  大宛国,王治贵山城,去长安万二千五百五十里。户六万,口三十万,胜兵六万人。副王、辅国王各一人。东至都护治所四千三十一里,北至康居卑阗城千五百一十里,西南至大月氏六百九十里。北与康居、南与大月氏接,土地风气物类民俗与大月氏、安息同。大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至数十岁不败。俗耆酒,马耆目宿。
  桃槐国,王去长安万一千八十里。户七百,口五千,胜兵千人。

  休循国,王治鸟飞谷,在葱岭西,去长安万二百一十里。户三百五十八,口千三十,胜兵四百八十人。东至都护治所三千一百二十一里,至捐毒衍敦谷二百六十里,西北至大宛国九百二十里,西至大月氏千六百一十里。民俗衣服类乌孙,因畜随水草,本故塞种也。

  捐毒国,王治衍敦谷,去长安九千八百六十里。户三百八十,口千一百,胜兵五百人。东至都护治所二千八百六十一里。至疏勒。南与葱岭属,无人民。西上葱领,则休循也。西北至大宛千三十里,北与乌孙接。衣服类乌孙,随水草,依葱领,本塞种也。

  莎车国,王治莎车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户二千三百三十九,口万六千三百七十三,胜兵三千四十九人。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骑君、备西夜君各一人,都尉二人,译长四人。东北至都护治所四千七百四十六里,西至疏勒五百六十里,西南至蒲犁七百四十里。有铁山,出青玉。

  疏勒国,王治疏勒城,去长安九千三百五十里。户千五百一十,口万八千六百四十七,胜兵二千人。疏勒侯、击胡侯、辅国侯、都尉、左右将、左右骑君、左右译长各一人。东至都护治所二千二百一十里,南至莎车五百六十里。有市列,西当大月氏、大宛、康居道也。

  尉头国,王治尉头谷,去长安八千六百五十里。户三百,口二千三百,胜兵八百人。左右都尉各一人,左右骑君各一人。东至都护治所千四百一十一里,南与疏勒接,山道不通,西至捐毒千三百一十四里,径道马行二日。田畜随水草,衣服类乌孙。

  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去长安八千九百里。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相,大禄,左右大将二人,侯三人,大将、都尉各一人,大监二人,大吏一人,舍中大吏二人,骑君一人。东至都护治所千七百二十一里,西至康居蕃内地五千里。地莽平。多雨,寒。山多松B322。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民刚恶,贪狼无信,多寇盗,最为强国。故服匈奴,后盛大,取羁属,不肯往朝会。东与匈奴、西北与康居、西与大宛、南与城郭诸国相接。本塞地也,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县度。大月氏居其地。后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西臣大夏,而乌孙昆莫居之,故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云。

  姑墨国,王治南城,去长安八千一百五十里。户二千二百,口二万四千五百,胜兵四千五百人。姑墨侯、辅国侯、都尉、左右将、左右骑君各一人,译长二人。东至都护治所二千二十一里,南至于阗马行十五日,北与乌孙接。出铜、铁、雌黄。东通龟兹六百七十里。王莽时,姑墨王丞杀温宿王,并其国。

  温宿国,王治温宿城,去长安八千三百五十里,户二千二百,口八千四百,胜兵千五百人。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左右骑君、译长各二人。东至都护治所二千三百八十里,西至尉头三百里,北至乌孙赤谷六百一十里。土地物类所有与鄯善诸国同。东通姑墨二百七十里。

  龟兹国,王治延城,去长安七千四百八十里。户六千九百七十,口八万一千三百一十七,胜兵二万一千七十六人。大都尉丞、辅国侯、安国侯、击胡侯、却胡都尉、击车师都尉、左右将、左右都尉、左右骑君、左右力辅君各一人,东西南北部千长各二人,却胡君三人,译长四人。南与精绝、东南与且末、西南与杅弥、北与乌孙、西与姑墨接。能铸冶,有铅。东至都护治所乌垒城三百五十里。

  乌垒,户百一十,口千二百,胜兵三百人。城都尉、译长各一人。与都护同治。其南三百三十里至渠犁。

  渠梨,城都尉一人,户百三十,口千四百八十,胜兵百五十人。东北与尉犁、东南与且末、南与精绝接。西有河,至龟兹五百八十里。

  尉犁国,王治尉犁城,去长安六千七百五十里。户千二百,口九千六百,胜兵二千人。尉犁侯、安世侯、左右将、左右都尉、击胡君各一人,译长二人。西至都护治所三百里,南与鄯善、且未接。

  危须国,王治危须城,去长安七千二百九十里。户七百,口四千九百,胜兵二千人。击胡侯、击胡都尉、左右将、左右都尉、左右骑君、击胡君、译长各一人。西至都护治所五百里,至焉耆百里。

  焉耆国,王治员渠城,去长安七千三百里。户四千,口三万二千一百,胜兵六千人。击胡侯、却胡侯、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击胡左右君、击车师君、归义车师君各一人,击胡都尉、击胡君各二人,译长三人。西南至都护治所四百里南至尉犁百里,北与乌孙接。近海水多鱼。

  乌贪訾离国,王治于娄谷,去长安万三百三十里。户四十一,口二百三十一,胜兵五十七人。辅国侯、左右都尉各一人。东与单桓、南与且弥、西与乌孙接。

  卑陆国,王治天山东乾当国,去长安八千六百八十里。户二百二十七,口千三百八十七,胜兵四百二十二人。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左右译长各一人。西南至都护治所千二百八十七里。

  卑陆后国,王治番渠类谷,去长安八千七百一十里。户四百六十二,口千一百三十七,胜兵三百五十人。辅国侯、都尉、译长各一人,将二人。东与郁立师、北与匈奴、西与劫国、南与车师接。

  郁立师国,王治内咄谷,去长安八千八百三十里。户百九十,口千四百四十五,胜兵三百三十一人。辅国侯、左右都尉、译长各一人,东与车师后城长、西与卑陆、北与匈奴接。

  单桓国,王治单桓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七十里。户二十七,口百九十四,胜兵四十五人。辅国侯、将、左右都尉、译长各一人。

  蒲类国,王治天山西疏榆谷,去长安八千三百六十里。户三百二十五,口二千三十二,胜兵七百九十九人。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各一人。西南至都护治所千三百八十七里。

  蒲类后国,王去长安八千六百三十国。户百,口千七十,胜兵三百三十四人,辅国侯、将、左右都尉、译长各一人。

  西且弥国,王治天山东于大谷,去长安八千六百七十里。户三百三十二,口千九百二十六,胜兵七百三十八人。西且弥侯、左右将、左右骑君各一人。西南至都护治所千四百八十七里。

  东且弥国,王治天山东兑虚谷,去长安八千二百五十里。户百九十一,口千九百四十八,胜兵五百七十二人。东且弥侯、左右都尉各一人。西南至都护治所千五百八十七里。

  劫国,王治天山东丹渠谷,去长安八千五百七十里。户九十九,口五百,胜兵百一十五人。辅国侯、都尉、译长各一人。西南至都护治所千四百八十七里。

  狐胡国,王治车师柳谷,去长安八千二百里。户五十五,口二百六十四,胜兵四十五人。辅国侯、左右都尉各一人。西至都护治所千一百四十七里,至焉耆七百七十里。

  山国,王去长安七千一百七十里。户四百五十,口五千,胜兵千人。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译长各一人。西至尉犁二百四十里,西北至焉耆百六十里,西至危须二百六十里,东南与鄯善、且末接。山出铁,民出居,寄田籴谷于焉耆、危须。

  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去长安八千一百五十里。户七百,口六千五十,胜兵千八百六十五人。辅国侯、安国侯、左右将、都尉、归汉都尉、车师君、通善君、乡善君各一人,译长二人。西南至都护治所千八百七里,至焉耆八百三十五里。

  车师后国,王治务涂谷,去长安八千九百五十里。户五百九十五,口四千七百七十四,胜兵千八百九十人。击胡侯、左右将、左右都尉、道民君、译长各一人。西南至都护治所千二百三十七里。

  车师都尉国,户四十,口三百三十三,胜兵八十四人。

  车师后城长国,户百五十四,口九百六十,胜兵二百六十人。
  最凡国五十。自译长、城长、君、监、吏、大禄、百工、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凡三百七十六人。而康居、大月氏、安息、E47B宾、乌弋之属,皆以绝远不在数中,其来贡献则相与报,不督录总领也。
  <汉书 西域传>

民族关系是指古代中国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民族关系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历史概念,其主要是以战与和的形态呈现于历史中间,中华民族是中华境内各民族的总称,少数民族同汉族一起,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平稳定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共同组成、发展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把握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要能从分分合合的历史表象中找出统一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旋律。可用三环节复习法。

A、三环节复习法

一、按朝代表解复习

朝 代
民 族
朝 代
民 族

西周
犬戎

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

春秋战国
东胡西戎北匈南越
两宋
契丹、党项、大理、女真、蒙古

秦汉
北:匈奴、乌桓、鲜卑;东北:夫余

南越;西南夷;西域各族

蒙古、回


瓦剌、鞑靼

魏晋南北朝
“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50多个民族

二、按民族发展线索复习

例:匈奴

1、发展线索: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首领称单于]



松散→统一→分裂:北匈奴→西迁[汉武帝时]

南匈奴→内迁[同汉族融合,至南北朝时消失]

2、同汉民族中央政权的关系:

战国:南下夺河套,秦、赵、燕三国筑长城

秦: 蒙恬夺河套,筑万里长城,置县徙民

西汉:战争[白登之役] →和亲[陈平建议] →战争[卫、霍] →和亲[昭君出塞]

东汉:战争[窦固—明帝;窦宪—和帝]

西晋:生活在西部和北部边境地区的匈奴族人大量内迁

十六国时期:前赵、北凉、夏三个政权,是匈奴贵族建立的政权

民 族
发展线索
与中央政权的关系

主要的少数民族有:①维吾尔[回纥(唐)→回鹘(788)→畏吾尔(元)→维吾尔(清)]、②蒙古[室韦(东胡语系)→蒙兀室韦(唐)→蒙古(元)→兀良哈、鞑靼、瓦剌(明)→漠南、漠北、漠西(明末清初)]、③满族[肃慎(先秦)→勿吉(南北朝)→黑水靺鞨(唐)→女真(契丹称)→满洲(明末清初)→满族(辛亥革命)]、④鲜卑、⑤突厥、⑥西域各族、⑦藏族、⑧契丹、⑩氐族、⑨党项。

三、按方位区域复习

以中央政权为中心,把周边地区分成8个区域复习。强调中央政权对边疆的管辖。

1、东北:①靺鞨:唐---黑水都督府和渤海郡王;元---辽阳行省;清---黑龙江、吉林、盛京将军

②契丹:唐末—辽河上游;10世纪—阿保机统一;916—建国;947--改国号;1125--灭亡

2、北方和西北地区:西域各族、五胡、回纥、蒙古

西汉:BC60年,设置西域都护 东汉:重设西域都护

唐: 安西、北庭都护府[西突厥] 元: 岭北行省

清: 乌里雅苏台和伊犁两个将军辖区,并在新疆天山南北设置哨所

3、西南和南部地区:百越、南诏、吐蕃和其它西南少数民族。秦郡县、唐册封、元行省。

4、东南:台湾[三国至南北朝:夷洲→隋:流求→唐至元:琉球→明:小琉球、东番→明末:台湾]

B、规律认识

一、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发展概况的内容特征分类

1、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前秦[4世纪下半期]、北魏[439]、金[1141]、元[1279]、清。

2、创立过本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契丹[阿保机]、党项[元吴]、女真[金建立初年]

3、归顺中央政权的少数民族:越、西域各族、突厥、靺鞨、南诏、藏族、蒙古

二、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和基本特点

表现形态:⑴和平状态:和亲、通贡、互市、会盟

⑵战争状态:掠夺、征服[1125金灭辽]、平叛[康熙…]、反压迫[流民起义]、反侵略

基本特点:大分散、小聚居

类型:⑴同一国家内部的民族关系:以一个主体民族为主的多民族国家

⑵不同民族统治国家之间的关系:分裂、统一皆有

三、民族政策

1、压迫:西晋、元朝

2、开明:孝文帝、元世祖对漠北蒙古[二元政治制度]

3、羁縻:一方面册封,另一方面承认“自治权”[唐太宗]

四、民族融合

1、含义:民族融合是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即使主观上想促成,实现也是客观的;而主观上想破坏,却破坏不了。民族融合是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民族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的本质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若干民族融为一体,各自的民族特征自然消失[至少大部分消失],或者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各民族的和平相处,只要各自的民族特征保留着,不论时间长短,都不等于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就是相互渗透、自然同化。

2、途径[原因]:民族迁徙、联合斗争[如西晋时内迁各族同汉族共同反抗西晋统治者]、友好交往、和亲册封、社会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国家统一、民族战争等。

3、特点: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反被先进民族同化;落后民族吸取汉族先进生产方式及文化大都是非强制性的。

4、各民族自身轨迹:

⑴从古至今存在:汉、蒙古、藏、满、羌

⑵先有后无:大月氏、匈奴、氐、鲜卑、羯

⑶先无后有:回族

5、高潮:有三个时期: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宋元

⑴原始社会末期:华夏族主干形成

⑵西周至战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⑶秦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发展

⑷三国两晋南北朝:多民族大融合的发展

⑸隋唐:多民族大发展

⑹五代、辽、宋、夏、金、元: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⑺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6、意义:

⑴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统一,有利于少数民族的进步。

⑵有利于发展封建国家的经济,特别是少数民族的经济。

⑶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科技发展创造了条件。

⑷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各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

西周
犬戎

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

匈奴、羌、乌孙、康居、大月氏、大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