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音乐学院陈建华:为爱南山青翠色,东篱别染一支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03:33
什么意思
没说出真正这话的解释,我想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清朝乾隆年间,东海县一大家闺秀写了这样两句诗:“为爱南山青翠色,东篱别染一枝花。”这两句诗暗引了一个典故:酷爱菊花的陶渊明的著名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又称作黄花,“东篱别染一枝花”,是说因为特别爱惜南山的青翠,所以把原本是黄色的菊花写成翠绿的了。诗句颇有意境,但用辞欠推敲,念起来拗口,也易产生歧义。学者龚炜很欣赏这两句诗的意境之美,也觉得后一句的“别”字略显生硬,他反复推敲后建议去掉“别”字的右半边,改为“东篱另染一枝花”。两句相比较,改后的诗句更有韵味,读起来更琅琅上口,而且诗意鲜明,易于流传。

这两句诗暗引了一个典故:酷爱菊花的陶渊明的著名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又称作黄花,“为爱南山青翠色,东篱别染一枝花”,是说因为特别爱惜南山的青翠,所以把原本是黄色的菊花写成翠绿的了。诗句颇有意境,但用辞欠推敲,念起来拗口,也易产生歧义。
学者龚炜很欣赏这两句诗的意境之美,也觉得后一句的“别”字略显生硬,他反复推敲后建议去掉“别”字的右半边,改为“东篱另染一枝花”。两句相比较,改后的诗句更有韵味,读起来更琅琅上口,而且诗意鲜明,易于流传。

文学史上流传很多“一字师”的故事,然而,你听说过“半字师”的故事吗?何为“半字师”?顾名思义,它不像“一字师”那样,完全改动某字,而只是改动句中某字的“一半”,或增笔,或减笔。实际上半字之改,也是一字之改,“半字”之说,不过更显得幽默风趣。
唐朝著名诗人高适,一天到天台山游览,诗兴大发,在寺壁上题诗曰:“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翔松露湿衣裳。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走后,越想越感到“一江水”有些不妥,既然有前峰遮月,江水乃是一半明一半暗的,应该是“前峰月照半江水”才妥当。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掉转马头,回寺去改诗。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当他回到寺里,见自己的诗已有人在“一”上添了笔划,改成“半”字了。高适暗中称奇!后来经多方打听,才知道此事为骆宾王所为。因此,后人就戏称骆宾王为高适的“半字师”。
王安石曾改皇甫冉诗《归渡洛水》“暝色起春愁,归人南渡头”为“暝色赴春愁,归人南渡头”,这两句均意为暮色能生愁。但王安石深谙炼字之道,用一个“起”字,这个连小孩都会,而“赴”却有主动性,把这浓浓的愁形象的表达出来了。皇甫冉称王安石为“半字师”。
清朝乾隆年间,东海县一大家闺秀写了这样两句诗:“为爱南山青翠色,东篱别染一枝花。”这两句诗暗引了一个典故:酷爱菊花的陶渊明的著名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又称作黄花,“东篱别染一枝花”,是说因为特别爱惜南山的青翠,所以把原本是黄色的菊花写成翠绿的了。诗句颇有意境,但用辞欠推敲,念起来拗口,也易产生歧义。学者龚炜很欣赏这两句诗的意境之美,也觉得后一句的“别”字略显生硬,他反复推敲后建议去掉“别”字的右半边,改为“东篱另染一枝花”。两句相比较,改后的诗句更有韵味,读起来更琅琅上口,而且诗意鲜明,易于流传。
1959年6月,毛主席回到了离别32年的故乡韶山,目睹故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激情满怀,写下了《七律·到韶山》。首句原是“别梦依稀哭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写完后,毛主席请教身边的工作人员梅白。梅白建议将“哭”字改为“咒”字。“哭”改“咒”,虽然只将一个字的下半部分变动了一下,却使诗意更积极而深刻,感情更鲜明而强烈。毛主席连连称赞:“改得好,改得好!”并称梅白同志为“半字师”。
毛泽东的名篇《沁园春·雪》一词中有句原为“原驰腊象”的诗。一天,臧克家拜见他时,问道:“主席,‘原驰腊象’的‘腊’不知怎么讲?”毛主席反问:“你看应该怎么讲?”臧说:“如果把‘腊’改为‘蜡’就比较好。”毛主席欣然赞成说:“改得好!”藏克家成了毛主席的“半字师”。因为古代,农历十二月里合祭众神叫做“腊”,故称农历十二月为腊月;也指冬天腌制后风干或熏干的鱼、肉、鸡等。而“蜡”是指动物、矿物或植物所产生的油质,具有可塑性,如白蜡等。“腊”改“蜡”,虽只变动了一个字的左偏旁,却增添了形象性,又与上句中的“银蛇”相映衬,突出了祖国群山高原的无比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