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rbd番号封面:宗喀巴是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39:21

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

明代前期,藏传佛教中的格鲁派创宗,这是藏教中最有影响的一个宗派,在藏族和蒙古族文化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创立格鲁派的是宗喀巴。

宗喀巴(1357-1419),青海宗喀(今青海省西宁、湟中一带)人,其出生地就在今湟中县塔尔寺所在地鲁沙尔镇。“宗喀”之意是“宗水(今黄河上游支流之一的潢水)岸边”,宗喀巴这个称呼是藏人在他成名后对他的尊称,意为“宗喀地方的人”。他的父亲鲁布木格在元朝任达鲁花赤(官职名,是各级官府中执印掌权的正职),宗喀巴兄弟六人,在家行四。他三岁时,正值藏教噶举派中噶玛噶举支派的第四世黑帽活佛饶必多吉(意为游戏金刚)受元顺帝之请而赴京,途中经过宗喀,他父亲带他去见这位活佛,饶必多吉向他授近事戒(即居士五戒),并为他取名贡噶宁布(意为庆喜藏)。后来他又从噶当派高僧顿珠仁钦受密法灌顶,密号顿悦多吉(意为不空金刚)。七岁时,他在家乡的甲琼寺(西宁南部)从顿珠仁钦出家,受沙弥戒。宗喀巴向顿珠仁钦学了九年的藏文、显教和密教,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明洪武五年(1372),十六岁的宗喀巴受师命进藏深造,次年到了拉萨西南的第瓦巾寺从噶当派僧人学习弥勒的以《现观庄严论》为首的“五论”,历时两年。洪武九年(1376),宗喀巴从萨迦派著名中观学僧仁达瓦学习世亲的《俱舍论》和月称的《入中论》。仁达瓦是宗喀巴最敬重的老师,对宗喀巴的思想形成产生过极重要的影响。以后又学习了陈那的《集量论》、法称的《量释论》、德光的《戒经》等经典,还在后藏的纳尔塘寺得到龙树的包括《中论》在内的“中观六论”,并请第瓦巾寺的僧人讲解。这样,宗喀巴已学习了显教部分的小乘佛法、龙树为代表的中观派、弥勒—无著一系的瑜伽行派和陈那、法称的因明学派的理论。经过这样完整的学习之后,宗喀巴在南结拉康寺从楚臣仁钦受具足戒。

受具足戒后,宗喀巴开始学习密教部分的教法,系统学习了作部、行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这藏密四部密法,特别注重无上瑜伽部,学习了该部的《集密》、《胜乐》、《时轮》等经典及其注释,学习密法的各种仪规事相,也学习萨迦派的道果密法,噶举派的大印密法、那饶六法。与此同时,在显教方面,则通过参师访道、相互研讨而得以进一步深造。经过这样系统的学习,宗喀巴的佛学思想逐渐形成,同时,他开始其社会活动,提倡并进行“宗教改革”。

宗喀巴宗教改革的内容,一是强调遵守戒律,二是系统建立佛教理论,三是修庙,四是创立讲经法会。

针对当时各教派中存在的戒律废弛现象,宗喀巴提倡守戒,他自己首先严格遵守。约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左右,宗喀巴将原来戴的深红色的班底达帽改成黄帽,表示重整戒规,遵守戒律,因为藏教史上,在宗喀巴之前有两个人戴过黄帽,这两个人都是讲戒律的。洪武二十八年(1395),他依噶当派之教授派高僧南喀坚参(意为空幢)的建议,向弥勒菩萨像提供一套比丘资具(比丘所用衣、钵、杖等),这是表明,菩萨也应守比丘戒,对那些自命菩萨而不守戒的喇嘛提出了警告。建文二年(1400)宗喀巴在拉萨西部的噶瓦栋寺讲大乘戒律,以示一切大小乘、显密教僧人都应守大乘比丘戒。

宗喀巴还积极撰写佛教著作,建文四年(1402),完成《菩提道次第广论》,这是宗喀巴在显教思想方面的代表作。又写成《菩萨戒品释》,永乐四年(1406),又著《密宗道次第广论》,这是宗喀巴在密教方面思想的代表作。在写作的同时,宗喀巴还进行宣讲,弘传其佛教思想。

宗喀巴注重劝修寺庙,洪武二十七年(1394),他劝修精其寺,并负责募化,承办该寺殿堂彩画。这一行动向社会显示了他的影响力。

宗喀巴进一步扩大其影响,他还主办讲经法会。洪武三十年(1397),宗喀巴就在饶仲寺举行讲经法会,建文元年(1399),又在精其寺举行长达十五天的供养祈愿法会,在法会上讲显密经论。而永乐七年(1409)在拉萨大昭寺举行的大祈愿法会,邀宗喀巴主持,则显示宗喀巴已被公认为西藏佛教之领袖了。

拉萨大法会后,宗喀巴在拉萨以东的旺古尔山旁建甘丹寺,他所倡导的宗派以寺名而称甘丹寺派,即“甘丹必鲁”,简称“甘鲁”,转音而成“格鲁”,后来就称为格鲁派。因为宗喀巴的学问思路继承了噶当派,并加以发展,因此有一段时期又称此派为新噶当派。

永乐十二年(1414),明成祖遣使请宗喀巴进京,六年前成祖就来请过一次,宗喀巴因筹办法会而谢绝未去。这次因病依然未去,但派弟子释迦也失进京,明成祖封释迦也失为“西天佛子大国师”。

永乐十四年(1416),宗喀巴的弟子绛阳却杰在拉萨西部建哲蚌寺,两年后,释迦也失在拉萨北部建色拉寺。这两寺和宗喀巴的甘丹寺,奠定了格鲁派发展的基础。

永乐十六年(1418),宗喀巴去世,在此之前,他已传衣帽给达玛仁钦。

宗喀巴的著述有一百六十多种,主要作品除《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外,还有《辨了不了义》、《中观论广解》、《中论略义》、《性相理门论》、《金刚持道次第秘密枢要解》、《密宗戒注释成就穗》等。

宗喀巴的佛教理论,在博采各家的基础上,以龙树所传的中观思想为正宗,在中观各种学说中,尤重佛护和月称的应成派,以此为究竟。宗喀巴认为,一切法都是由名言所安立,也就是一种假名而已,自性空无。他破斥“有自性”的看法,认为不论是从能生(因)和所生(果)的方面看,名言安立法都是没有自性的,任举一法,都没有自性,境(外部存在之法)、根(认识器官或认识主体)、生死、涅盘、烦恼、解脱、过去、现在、未来、如来及如来所说法等等,都是自性空。在这个自性空的基础上,才能建立一切缘起之法。如果执著万法有自性,那么所谓因缘及由此而引起的结果,都不能建立。宗喀巴因而强调首先要破这个“有自性”的看法。不过,执著于无自性,而否认在此基础上的缘起之法,也是片面的,所以又要在自性空的基础上讲缘起法之有(见《中论略义》,《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三卷第二册)由此而建立二谛理论,即胜义谛和世俗谛,名言所安立的一切境,都是世俗谛,知一切法性空,为胜义谛。一切法都可进行这种二谛分析,如芽,得知芽的真实义理,知芽体性空,为芽的胜义谛;而以名言来认识虚妄之芽,执之为有,是芽之世俗谛。一切法都可归结为这二谛,一切所知,只是二谛,称为二谛决定。只要能体会到这二谛关系,就能体悟圣教之本质。

宗喀巴十分强调止观双修法门,他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后半部分专门论止观,后来他又作《菩提道次第略论》讨论止观。他认为止观有最大的利益,三乘一切德,都是止观的结果,众生只有修止观,才能得解脱。为什么必须止观双修呢?宗喀巴举例说,这犹如夜间点灯看画,要有灯明(喻慧)和风定(喻定)两项条件,如果灯不明(无慧)或有风(无定),都不能达到目的。所以他说:“亦须了解真实义之无倒智慧,与心安住于是所缘而不动,方能明见真义。”(《止观卷第一》,《菩提道次第略论》)他又分别讨论了修止法和修观法,在此基础上讲止观双修。修止法规定了具体的摄心法门,修慧法则强调以性空法门破除无明,这样,以止修观,由止入观在得到这种止观之后,再修止观双运法门。

宗喀巴还建立了众生从无明到成佛的次第论,首先是显教阶段的次第,分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三阶(分别代表人天乘、声闻乘和菩萨乘),在三阶之前,众生必须首先亲近善知识,趣入佛法,然后要想到人身极其难得,应该努力修行佛法。这样就可以学下士道了。下士道首先应看到我是空,“身命动如水中沤,迅速坏灭死常念。”(《菩提道次等论极略颂》,载《现代佛教丛刊·西藏佛教论》之二)这样就不会贪图满足此身之欲,而能发心趣佛。还应看到三恶趣(地狱、饿鬼、畜生)之苦,因而能生出离三恶趣,入人天界的大信心,由此可进入中士道。中士道应首先想到人生之苦,思考这痛苦的原因,体悟十二因缘生死流转之理,然后修学戒定慧三学。到此,还只是小乘人,只能使自己脱离生死,但还不能救众生苦,所以还再进一层,学大乘菩萨行,这样就要修上士道。上士道中,首先要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再修菩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苦)以使自已觉悟,完善自身,进而修学四摄行(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来觉他。这样,显教阶段的修习结束,可以进入密乘的修行了。

修密次第,首先应该亲近大善知识,发菩提心,是真正的大乘人,在此基础上,按根机的深浅层次,次第修事部道(事部为密乘之下根机者设)、行部道(为密乘之中根机者而设)、瑜伽部道(为密乘中上根机者而设),最后修无上瑜伽部道(为密乘中上上根机者而设)。在每一部瑜伽中,又有各自的修习方法,最后就证得大金刚持果(密教中以释迦牟尼说密法时所现的身相为金刚持)。

宗喀巴的弟子很多,著名的有上面提及的达玛仁钦、释迦也失、绛阳却杰、克主杰(后被尊为一世班禅)、札喜倍丹(在宗喀巴门下为闻持第一)、根敦主巴(后被尊为一世达赖)等。宗喀巴创立的格鲁派,后来成为西藏佛教中的第一教派。

藏教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