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裾里面穿什么?:名解:问题情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13:51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的、有意识地创设的各种情境,以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因此,数学教学要以问题为载体,这样才能抓住课堂教学中思维这个的“魂”,也就抓住课堂教学的根本。

设置问题情境,拓展学生潜能
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海森堡深有体会的说:"首先是问题的提出,其次才是问题的解答"。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只有当学生深入思考后,需要问个“为什么”时,思维才算是真正发动。因此,教师应在营造学生置疑的氛围上多下功夫,正确地运用问题材料,以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潜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敢于创新、勇于挑战的高素质人才。在此我就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设置问题情境,拓展学生潜能,谈谈体会。
一、 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具体说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以下好处:(1)移情效应。师生关系好,教师爱学生,学生也爱教师,就会“爱屋及乌”,爱其所教的学科。(2)信任效应。师生关系好,学生对教师信任度高,就会产生“亲其师,信共道”的效应,教师输出的各种信息就会在学生头脑里出现一种“易接受”的心理优势,从而取得最佳效果。(3)期待效应。师生关系好,教师对第个学生充满信任和期待,会在学生中产生一种暗含的期待效应,使学生从中得到鼓舞和力量。(4)感染效应。师生关系好,学生的崇师度高,教师的模范言行、治学精神都给学生以感染。
由此,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问题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前提和关键性因素,是学生诸多人际关系中的主导因素。在课堂上要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化学生,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
二、在设置问题情境时,要导入引人入胜的教育内容
在原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多加入一些引人入胜的材料,吸引学生的兴趣。要保证教育内容引人入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1)新异度。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重要前提在于唤起学生的兴奋和愉悦。而新异奇特的东西,最能激起学生兴奋和愉悦。要把新异度定在学生的“似曾相识又陌生”感觉尺度上。这就要用信息优化的观点对教育内容进行筛选,去掉学生厌烦的旧信息,留下学生感兴趣的新异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白杨礼赞》一文时,教师首先放一曲《小白杨》,虽然歌曲内容学生十分熟悉,但其内在的意义有的同学就很少体味,让学生分析白杨的象征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理解其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与本主中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作比较。(2)难度。给学生提供有适度的难易、坡度的教学内容,才具有挑战性,学生学习起来才能够形成一定困难的认识矛盾,才对学生更具吸引性、激励性,学生才能在解难和爬坡中去享受成功的欢乐。例如在学习《变色龙》一文中,老师首先让学生分角色阅读课文,模拟其中人物的语言和表情。并要求在课后把课文改写成课本剧,小组排练,在活动课上演出。(3)审美度。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使社会美的因素能够深刻展示,从而使教育内容成为真善美的统一体,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真的、善的观念和获得美感享受熔为一炉。在学习古诗时,适当的加入些诗词名篇,引导学生朗读,在头脑中转换成画面,体味其中的韵味,感受其中的美。(4)结构科学度。主要指内容结构的深浅度,强调学习“母知识”,通过加工提炼,使纷繁复杂的内容简约化、精要化,以及“以一当十”的教学效率;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较多的内容。只有教学的有效信息密度大,学生才会越学情绪越高,效果越好。
三、要有适宜的教学方法,设置问题情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运用了讲故事法、讨论法、谈话法、辩论法、游戏法、问题陈述法、演示法、参观学习法、情境体验法等设置问题情境的方法。例如在讲《皇帝的新装》一文时,采取了讲故事法,课前先引导学生阅读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在上课时让学生讲,吸引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从中发现童话与现实的关系,从而理解本文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在讲《我的老师》一文时,采取了游戏法,学生老师模拟做文中的游戏,让学生从中体会蔡老师对学生的热爱,并适时引导学生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能表现老师对学生的爱。在讲《一面》一文时,采取了演示法,一上课,先播放了一段有关鲁迅工作、学习的录像片断,表现出鲁迅对青年一代的关心,从而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在讲《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时,首先让学生回忆夏天酷热和暴雨的情境,并让学生作了口头作文,谈了自己的亲身体验。由此,引导学生体会祥子在这种环境所受的痛苦,激发学生对旧社会的痛恨。在讲《变色龙》一文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并把本文改编成课本剧,在课上表演,加深学生对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的认识,从而对沙皇统治下俄国的黑暗有了更深的了解。在讲议论文《谈骨气》一文时,先让学生读课文中的故事,并讲故事。根据故事内容确立自己的观点,围绕各自的论点在课上展开辩论,并整理成材料,然后小组讨论,加深认识。再读课文,从而体会作者的议论观点。
四、激发学生大胆思考,敢于置疑,不拘泥于课本的说教。
教师要改变课复一课,年复一年地单调照搬教学参考书,不能越雷池一步的讲解,还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他们用自己的头脑分析问题。“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这个道理。
《杨修之死》中,有关杨修到底该不该杀?本来参考书上是褒杨贬曹的,有学生认为杨修“扰乱军心”这一条确实足以致死,不值得同情,我当即赞同他的说法。讲解《陌上桑》时,学生指出,罗敷是个农家女,为什么能富足到穿绫罗绸缎?她在太守面前居然这么大胆,太守为什么不让手下把她抓起来呢?她的丈夫官高位显,为什么还要让她去采桑呢?这些都是学生大胆置疑的结果,我也都予以肯定,并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有关《宋定伯招鬼》的主题,传统认为是赞扬宋的机智和勇敢,并有“人定胜鬼”的结论。学生质疑,世上不是没有鬼吗?这不是宣扬迷信吗?宋定伯的诈骗,显示他其人的狡诈,不是违背了我们为人“诚信”的原则吗?……
经长期训练后,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分辨力会随之提高,取得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冰融化后变成水”的单纯思维而是“变成春天”这样有创造力的多项思维。
总之,只有在课堂上设置了创造质疑和答问的良好气氛。质疑和答问或讨论才能活跃,标新立异的“出格”的问题与答案才能出现,对于这些问题和答案不论正确与否,都要受到鼓励;只有这样,才能拓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