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坐春风 造句:谁的古典音乐最好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3:04:55

如果是听歌剧,那你应该喜欢威尔第的。
  建议听他的《弄臣》、《阿依达》、《奥赛罗》。
  普契尼的歌剧也不错,但不是很“好听”。推荐中式风格的《图兰朵》。
  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魔笛》、《唐璜》
  钢琴曲听肖邦和舒曼的
  管风琴曲、古钢琴曲听巴赫的
  海顿的弦乐四重奏
  此外,门德尔松和施特劳斯的古典音乐是更加符合你“好听”的标准的。如门德尔松的《春之歌》,施特劳斯的许许多多的圆舞曲。
  一些资料:
  《弄臣》Rigoletto

  G.威尔第创作的歌剧。3幕。剧本由M.皮亚维根据V.维克多·雨果的讽刺戏剧《国王寻欢作乐》改编。完成于1851年,同年首演于威尼斯。主人公里戈莱托貌丑背驼,在宫廷里当一名弄臣。年轻貌美的曼图亚公爵专以玩弄女性为乐,而里戈莱托常为公爵出谋,帮他干勾引朝臣妻女的勾当,引起人们的愤恨,大家定计对他进行报复,让他不自觉地参加诱拐自己心爱女儿吉尔达。里戈莱托发现自己竟将女儿交给公爵后,决定雇刺客杀死他。当他从刺客手中接过装有尸体的口袋,以为大功已成时,忽闻公爵高歌之声,急忙打开口袋,发现里面装的是奄奄一息的女儿,这使他痛苦万分。原来,这个获悉行刺计划的少女对虚情假意的公爵一往情深,甘愿为爱情而替公爵一死。作曲家注重加强歌剧的戏剧成分,用音乐手法将剧中人物内心的感情变化和人物性格表现得极为深刻。

  门德尔松(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德国作曲家,是钢琴神童,9岁就开始公开演奏,10岁时就为《诗篇19》谱曲,17岁时完成了《仲夏夜之梦》序曲。1826—1829年在巴赫逝世后首次指挥《马太受难曲》,引起轰动而成为闻名遐尔的指挥家。他创作了《芬格尔山洞》、《第一钢琴协奏曲》、《无词歌》、《意大利交响曲》《苏格兰交响曲》、等几部重要的作品。1843年在莱比锡创办新音乐学院任院长。门德尔松是莫扎特之后最完美的曲式大师,古典主义的传统与浪漫主义的志趣在他作品中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赋予作品以一种诗意的典雅。他善于将美妙的旋律纳入正规的古典曲式,他不仅是一位热情歌颂自然的诗人,还是一位善于用虚无飘渺画笔的风景画家,他的音乐被称为“描绘性浪漫主义”。

  春之歌选自门德尔松的钢琴独奏曲集《无词歌集》(作品第62号),A大调,4/4拍。本曲为门德尔松创作的所有“无词歌”中最为著名的曲子,不仅用于钢琴独奏,还被改编成管弦乐曲以及小提琴和其它乐器的独奏曲而广为流传,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无词歌”亦称“无言歌”,是门德尔松首创的一种小型器乐体裁,大部分由歌曲似的旋律及简单的伴奏所组成。这种方法为的是使旋律能在一定音型的伴奏下表露无遗。而且,无词歌的旋律不一定非得象歌曲一般,被限制在一定的音域之内,而可以稍稍宽广一些。门德尔松一生总共创作了四十九首无词歌,大约创作于1830至1845年间,分为八集出版。 这首被冠以《春之歌》标题的无词歌具有流水般轻柔的浪漫旋律,使听众沉醉于快乐的气氛中。曲式虽单纯,但十分巧妙地应用了装饰音,从而利用钢琴创下了前所未有的漂亮效果,由此我们不得不对门德尔松的天才发出赞叹。在伴奏与踏板的关系中,也显示出浪漫主义时代的钢琴音乐特色。

  威尼斯船歌(第二首),门德尔松的“作品30”内全部为钢琴小品“无词歌”这一体裁,其中以第二集的第六首通称为《第二号威尼斯船歌》,即本曲,最为大家所熟悉。乐曲为升f小调,6/8拍。如歌似的美丽旋律在舒畅的伴奏中弹出,象其它所有的“威尼斯船歌”一样,略带一丝忧伤的情绪。呈现在中段及后段的细波般的颤音,令人印象深刻。

  圆舞曲之王施特劳斯

  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年)是奥地利的著名作曲家。其父与他同名,被称为老约翰·施特劳斯,而他则被称为小约翰·施特劳斯。老斯特劳斯也是位作曲家,曾写过150余首圆舞曲,被誉为“圆舞曲之父”。他跟写过100多首圆舞曲的约瑟夫·兰纳一起奠定了维也纳圆舞曲的基础。直至21世今天,圆舞曲仍方兴未艾,保持着一定的影响。

  小施特劳斯继承了先父和兰纳等前辈的传统,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的成就比他父亲大,他是一个多产作家,作品编号达到479号,其中圆舞曲168首,波尔卡舞曲117首,卡得累舞曲73首,进行曲43首,马祖卡舞曲和加洛普舞曲31首,轻歌剧16部。1844年他19岁时,就正式登台首演了他创作的作品《寓意短诗圆舞曲》及其他三首舞曲,而《寓意短诗圆舞曲》在“再来一个”的喝彩声中,竟连续重奏了19遍,获得巨大成功,打响了第一炮。由于小约翰·施特劳斯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圆舞曲,因而被誉为“圆舞曲之王”。1899年6月3日,他因肺炎在维也纳逝世,维也纳人民为他举行了据说有10万人参加的盛大葬礼。他的遗体被安放在维也纳公墓里,在勃拉姆斯墓的旁边,舒伯特墓的对面。

  小约翰·施特劳斯最著名的作品有《蓝色多瑙河》、《艺术家的生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美酒、爱情和歌曲》、《皇帝圆舞曲》等,其中《蓝色多瑙河》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此外还作有《雷鸣电闪》等120多首源自捷克的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1870年起创作了《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等16部轻歌剧,对于欧洲轻歌剧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奥地利作曲家。其父与其同名,被称为老约翰·施 特劳斯(1804-1849),而他则被称为小约翰·施特劳斯。老约翰·斯特劳斯也是位作曲 家,曾写过150余首圆舞曲,被誉为“圆舞曲之父”。他跟写过100多首的约瑟夫·兰纳 (1801-1843)一起奠定了维也纳圆舞曲的基础。直至二十世纪的今天,圆舞曲仍方兴 未艾,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小约翰·施特劳斯继承了先父和兰纳等前辈的传统。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小约 翰。施特劳斯的成就比他父亲大,他是一个多产作家。作品编号达到479号,其中圆舞曲 168首,波尔卡舞曲117首,卡得累舞曲73首,进行曲43首,马祖卡舞曲和加洛普舞曲31 首和轻歌剧16部。1844年他十九岁时,正式登台首演他创作的作品《寓意短诗圆舞曲》 (作品1号)及其他三首舞曲(2-4号),而《寓意短诗圆舞曲》在“再来一个”的 喝采声中,竟连续重奏了十九遍,获得巨大成功,打响了第一炮。由于小约翰·施特劳 斯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圆舞曲,因而被誉为“圆舞曲之王”。l899年6月3日, 他因患肺炎在维也纳逝世,维也纳入民为他举行了据说有十万人参加的盛大葬礼。他的 遗体被安放在维也纳公墓里,在勃拉姆斯墓的旁边,舒伯特墓的对面。

这是什么问题嘛,一看就是菜鸟,这种问题也问,我喜欢拉赫玛尼诺夫的,惆怅感特强,还有就是浪漫派的作曲家,另外格什温的作品多听也会很好听的,如果你喜欢雄壮的就听古典乐派,比如贝多芬的,再前面有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旋律相对简单,如行云流水般,虽然这不是我喜欢的风格,当然,以后有后现代主义和印象派,建议先不要听,因为实在很难懂,有时甚至会因此失去对交响曲的兴趣,当然圣乐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听下,比如布鲁克纳的作品
还有,要听歌剧也可以,有很多,上面有位已经说了不少了,我就不多说了

莎拉布莱曼
她是站在古典与流行音乐两座山巅的巨星; 她首次登台就出演了名扬天下的音乐剧《猫》; 她是经典音乐剧《歌剧院幽灵》中永恒的女主角克莉丝汀; 她在巴塞罗纳奥运会上受邀与歌王卡雷拉斯同台演唱; 她精于歌剧咏叹调的诠释,但同时又以全新的风格翻唱世界老牌摇滚组合QUEEN(皇后乐队)的名曲而名声大噪; 她演唱的西班牙语版“泰坦尼克号”主题歌《我心依旧》让无数的流行歌迷为之倾倒; 她被BBC选为戴安娜王妃葬礼上主题音乐的歌曲《告别时刻》震撼了全世界; 她的唱片销量屡屡登上欧洲,北美和亚洲地区排行榜的冠军;一首单曲在全世界销量超过1000万; 她的名字在世界家喻户晓,在英国,她被称为“首席歌剧红伶”;在西班牙,她被称为“歌剧天使”;在德国,她被称为“舞台剧歌后”;在日本,她被称为“超人气歌星”;在港台,她被称为“王菲”;而在中国大陆,她被古典界称为“歌后”,被流行界称为“巨星”,被记不住她名字的人称为“大眼妹”! 她,就是有着“月光女神”之称的英国著名高音女歌唱家————莎拉.·布莱曼。 在月光下,有个长发的精灵降临,她踏过如歌的岁月,留下让人难忘的如天籁般的乐章。 美丽冷艳的外表、轻灵蛊惑的衣饰再加上摄人心魄的嗓音,忽尔幽宛、忽尔柔媚、忽尔佻皮、忽尔高雅,俨然是月亮女神下凡,送来仙乐飘飘,诱得多少人心甘情愿地醉死温柔乡 里。 永恒的芭比娃娃想开口歌唱,于是,莎拉诞生了——莎拉的音乐旅程 1960年8月14日,莎拉出生于英国,父亲是土地中介商、母亲是苏活区的舞蹈女郎,而莎拉布莱曼的母亲从小就望女成凤,带着她四处学习芭蕾、歌唱、表演,以及参加各种比赛,她也因此接触了众多古典作曲家的芭蕾音乐,而父母亲则喜欢听六十年代的重摇滚音乐。因此在两种音乐文化的冲击、交融下,奠下莎拉日后发展跨界音乐的基础。 她13岁即开始了在舞台上的演出,18岁就有了第一首全英畅销单曲。她生活和事业的转折点出现在21岁的时候,当她去伦敦应征后来名扬天下的音乐剧《猫》的角色时,浪漫的传奇产生了:她不仅夺得女主角的位置,还俘获了该剧的作曲家、大名鼎鼎的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心,从此她便成为这位音乐剧大师作品中的女主角,并在他的指导下开始演唱古典作品。1985年,莎拉-布莱曼与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一起演出了韦伯的音乐剧《安魂曲》,这将她的艺术生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1988年,她首次登上美国百老汇的舞台,以《歌剧院幽灵》而名满天下,从此奠定了世界级音乐巨星的地位。 1993年,《谜》合唱团的创始团员法兰克彼得森,开始担任她的唱片制作人,为她制作了一系列风格崭新的专辑,其中兼具古典与流行唱法的《告别时刻》,更是为她找到了事业第二春,在1997年全球狂卖两百五十万张。这是莎拉最成功的一次转变,一个音乐剧的天后跨过了古典和流行之间的藩篱。 然而,大多数中国乐迷熟悉她,是从一场著名的拳击赛开始的。1996年11月,德国拳王亨利?马克斯为告别他传奇的职业生涯而特别邀请他最钟爱的女歌手莎拉在他最后一场卫冕赛上献唱。莎拉挑选了意大利歌曲《告别时刻》,并指名与意大利著名盲人歌唱家波切里合唱。然而在这场举行的拳赛中亨利意外失手,当他登场谢幕时,《告别时刻》那动人的旋律与之同时响起,莎拉伤感的歌声令闻者莫不动容。于是,一个传奇的告别时刻却是另一个音乐传奇性的登场。那一年,《告别时刻》迅速红遍全球,莎拉也因此而受到前所未有的瞩目。 《告别时刻》这首歌在欧美歌坛影响巨大,就连戴安娜王妃香消玉陨,在她的葬礼之前,BBC也是以这首歌作为对戴妃的最后告别。 关于莎拉布莱曼,有这么一段佳话。倘若,永恒的芭比娃娃要开口歌唱,她会选择谁的嗓音?这个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她当然会选择莎拉!在仔细地欣赏过莎拉轻灵飘逸的歌声后,你将会知道,芭比娃娃的选择是多么聪明。
莎拉的歌声时而清新甜美、时而高亢震撼,能释放出一种高端无敌的空气感,同时营造出无边无际的空间幻觉,令她直入云宵的高音不仅不会刺耳,反而抹上一层天籁色彩,被世人誉为“只应天上有”;她的作品既不像流行音乐那样庸俗、浮躁,也不像古典音乐那般曲高和寡,玲珑剔透的音色宛如人间仙乐将你带入另一个奇妙世界。 放任在流行与古典边缘的伊甸园仙女——莎拉的音乐性格 对全球广大的音乐迷而言,莎拉无疑是一位天后级的超级巨星,但莎拉的音乐魅力并不局限在舞台剧的表现上,她凭着自己充满能量的绝美歌声向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并发。作为一位才华横溢又独具风格的歌唱家,她把流行音乐、舞台剧和古典音乐结合在一起,用一种极为难得的艺术手法将所演唱的音乐表现出来,且总能不损其原味。在《歌剧院幽灵》中莎拉以流行唱法唱中低音域,而用美声唱法演绎高音区,听起来别具风韵 她的代表作,专辑《告别时刻》的好评如潮,有一位主持人曾如此评价莎拉:无论你认为她是流行音乐的“玩票者”还是古典音乐的“背叛者”,在如今这个音乐多元的年代,莎拉带给乐迷这种古典、流行两相宜,具有“阴阳调和”的歌曲则使她当之无愧地成为我们时代的“首席红伶”。一曲百听不厌的《告别时刻》让人在撼动心魄的旋律与高亢起伏的歌声中感受到情和爱的深情对话、天人合一的极致风华。莎拉在此专辑中取得的流行与古典之间的平衡,正是她再度缔造音乐历史的辉煌时刻。莎拉作为一位演绎音乐剧出身的艺人,能在《告别时刻》中将古典与流行绝佳融合,真是令人欣喜。 对于喜欢音乐剧的朋友来说,莎拉是永远完美的克莉丝汀;对于喜欢跨界音乐的朋友来说,莎拉则是亦文亦武的古典流行通吃美女;对于喜欢漂亮嗓音的朋友来说,莎拉更是乐坛稀有、历久弥新的美声天后。 在当今西方歌坛上,象莎拉·布莱曼这样既具有美艳妩媚的外貌,又具有独特的音色、多变的演唱风格,还极具创造性地将美声与流行唱法融于一体本领的歌手是不多见的。她仿佛就是伊甸园里的仙女,在美丽冷艳的外表后面,她游走于音符之间,放任在流行与古典的边缘。
人生是一片孤寂苍茫的大海,莎拉的歌声就是海上的美人鱼,还原了生命的航向,抚 平了心灵的悲伤。 孤寂苍茫大海上的美人鱼——莎拉的音乐魅力 莎拉布莱曼的歌声充满了个人特质,让人充满迷惑与想像,就像航行在海上的水手听见罗蕾莱的吟唱般,成为一种方向感的依归,一种心灵折服的美声女神。 每当她的歌声响起,在那些残阳如血的黄昏,人们总是不可救药地迷失在那柔情美声里。就象是孤寂的水手听见美人鱼的吟唱,在逃离烦闷躁动的心路上,莎拉的歌声是最好的御花园。 即便已到了羞于流泪、懒得相思的年纪,即便爱情早已在茧里沉睡,甚至你以为它已死去。在生命的冬季,曾经深爱的恋人已是漠不相关的一只蝴蝶,僵硬的标本,你从容地观赏,玩味,不须凭吊与伤感。然而,再度听到莎拉的歌声时,一切都从灰烬与死亡中复活了——爱情、相思、还有难堪的眼泪。虽然已经倦于言说,那些温柔的情话、那些莫名的遗憾,但此刻,只想让歌声覆盖悲伤,如同白雪覆盖山川大地。 莎拉那虚幻、空灵、纯净的歌声在如今的浮花文明中就如同仙乐般让人心怡,当物是人非世事变迁之后,当你收拾匆忙慌张的脚步在某个契机听到她的歌并深深感动时,你会有种被突然打醒的惊觉:原来你依旧如此真实地存在着,你没有因为日渐冷漠的世情而丢失真实的情感,你的青春往事,随着那些或煽情、或凄美、或轻盈、或浪漫的歌声翻滚而来历历在目,你的回忆因此而颤动起来,并且这种颤动的力量,仍会推着你前行。 附录:莎拉·布莱曼重要纪事 1960年8月14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为六个孩子中的长女。 三岁始学跳舞,曾就读Elmhurst芭蕾学校及伦敦艺术教育学院。 十三岁便在伦敦的皮卡迪利(Picadilly)剧院,参加了戏剧“Iand Albert”的演出。 十六岁时曾经在电视节目《Pan's people》中担任舞群之一。 十八岁是加入Aroene Phillops的舞团Hot Gossip,并以由她担任主唱的“Ilost my heart to a starship Troop”获得她生平第一张全英Top l0单曲。 1981年,莎拉参加了著名音乐剧《猫》的首演。 1982年,她参与制作并主演了一部颇受好评的儿童歌剧《夜莺》。 1984年,她再度参演安德鲁·洛伊韦伯的音乐剧《歌剧院幽灵》。 1985年,她先后在伦敦、纽约担任安德鲁. 洛伊韦伯古典音乐《安魂曲》的首演及录音,与她一同单纲的男主唱则是当今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戈。她同时因为这个演出获得葛来美奖《最佳古典新艺人》的提名。这一年她与洛伊丰伯结婚。 1986年,伦敦的“女王陛下剧院”推出了堪称本世纪最著名音乐剧之一的作品《歌剧院幽灵》,莎拉主演了历任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女主角克莉丝汀。这个演出将她的演艺生涯推上了第一个高峰。 1988年1月,《歌剧院幽灵》首度于美国百老汇演出,莎拉的魅力继而征服了新大陆。她因此被Drama Desk大奖提名为最佳女演员,同年她为EMI古典录制了一张艺术歌曲专辑《天籁森林》演唱英国作曲家布瑞顿所改编整理的英国民谣,这张专辑为她进一步的古典声乐演唱赢得相当的好评。 1989年录制专辑《The Song That Got Away》。 1990年,录制专辑《As I Came 0f Age》。同年,她主演了这年十二月推出的洛伊韦伯的新作〈爱的观点〉,同时参加了一直持续到次年的“洛伊韦伯音乐作品”美国巡回演出。 1992年,参加“洛伊韦伯音乐作品”日本巡回演出。同年,与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卡雷拉斯合唱了当年巴塞罗纳奥运的闭幕主题曲“永远的朋友”。 1993年,发行了专辑《Dive》。 1994年,赴日与多明戈共同举行演唱会。 1996年,录制专辑《飞翔》(FLY),同年底,受邀去德国参加重量级拳王马斯克的退休演唱会。 1997年,专辑《永志不渝》与同名单曲《告别时刻》同时横扫全球唱片市场,创下超过250万张的惊人销售记录。 1998年12月,个人专辑《重返伊甸园》(EDEN)在台湾上市,为欧洲以外的地区世界首卖。发行两周,台湾地区销售量已逼近白金唱片。 2000年4月,大碟《月光女神》(La luna)发行。 2003年5月,发行最新专辑《一千零一夜》(Harem)。Harem是以中东传说为基底所编织而成的一次音乐奇想之旅,整张专辑呈现出来的是广袤沙漠、无垠空间以及那种平和与充满灵性的感觉,这张专辑可能是莎拉布莱曼到目前为止最独特且最具个人特色的作品,不但展现了她在作曲方面的才华,她充满热情的创意构思以及举世无双的天籁歌声也都在其中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笼统的问题也有一个笼统的回答
莫扎特

何必那么复杂,听到了好听的不要问是谁的,谁的都有好听的哦.

http://post.baidu.com/f?kz=92113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