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毒虫咬了肿了大硬块:白矮星和红巨型有什么区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51:24
如果太阳变成白矮星,地球会受什么影响?
如果太阳变成红巨型,地球会受什么影响?

太阳死亡后会先变成红巨星,然后变成白矮星,最后变成黑洞
等太阳变红巨星时地球就不适合生物生存了

当一颗恒星度过它漫长的青壮年期——主序星阶段,步入老年期时,它将首先变为一颗红巨星。

称它为“巨星”,是突出它的体积巨大。在巨星阶段,恒星的体积将膨胀到十亿倍之多。

称它为“红”巨星,是因为在这恒星迅速膨胀的同时,它的外表面离中心越来越远,所以温度将随之而降低,发出的光也就越来越偏红。不过,虽然温度降低了一些,可红巨星的体积是如此之大,它的光度也变得很大,极为明亮。肉眼看到的最亮的星中,许多都是红巨星。

白矮星是一种很特殊的天体,它的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比如天狼星伴星(它是最早被发现的白矮星),体积比地球大不了多少,但质量却和太阳差不多!也就是说,它的密度在1000万吨/立方米左右。

根据白矮星的半径和质量,可以算出它的表面重力等于地球表面的1000万-10亿倍。在这样高的压力下,任何物体都已不复存在,连原子都被压碎了:电子脱离了原子轨道变为自由电子。

白矮星是一种晚期的恒星。根据现代恒星演化理论,白矮星是在红巨星的中心形成的。

当红巨星的外部区域迅速膨胀时,氦核受反作用力却强烈向内收缩,被压缩的物质不断变热,最终内核温度将超过一亿度,于是氦开始聚变成碳。

经过几百万年,氦核燃烧殆尽,现在恒星的结构组成已经不那么简单了:外壳仍然是以氢为主的混和物;而在它下面有一个氦层,氦层内部还埋有一个碳球。核反应过程变得更加复杂,中心附近的温度继续上升,最终使碳转变为其他元素。

与此同时,红巨星外部开始发生不稳定的脉动振荡:恒星半径时而变大,时而又缩小,稳定的主星序恒星变为极不稳定的巨大火球,火球内部的核反应也越来越趋于不稳定,忽而强烈,忽而微弱。此时的恒星内部核心实际上密度已经增大到每立方厘米十吨左右,我们可以说,此时,在红巨星内部,已经诞生了一颗白矮星。

我们可以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我们的太阳衰老膨胀变为红巨星时,地球将被彻底吞噬并最终蒸发干净,同时紧挨地球的火星最终也将面临被烧焦的厄运。

今后会怎么样?如果在太阳的中心氢不断地被消耗,氦不断地产生,将会产生些什么?模型计算告诉我们,首先,也就是在以后的50亿年,还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正如人们可以由图5-1中看到的那样,太阳在赫罗图中慢慢地沿着它的演化程向上运动。这就是说光度只增大了一些,而表面温度却略微地减小了一点,即稍许变冷一点,此外没有更多的变化。

从原始太阳开始经过100亿年后,光度将比今天太阳的光度大约增大一倍。如果那时还有人类存在的话,早就会遇到困难的气候条件了,并且条件还要更坏。首先太阳球体,就比今天大约增大了一倍。

这期间在恒星内部已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中心全部氢已经被耗尽。中心区域被一个氦球充满(比较图5-2(c),但那里给出的是一个年龄为120亿岁的模型)。在那里最初没有核燃烧发生,因为全部氢已经耗尽,而温度又远低于能使氦发生聚变的温度。只有在氦球的表面,即在氦与氢两种物质交界的地方,还存在氢的聚变反应。氢在那里被燃烧,同时产生的物质不断并入到质量增大的氦球内。如果说我们的太阳过去一直有一个氢燃烧的中心区域,那么它现在就有一个氢燃烧的壳层。这个壳层还在不断向含氢丰富的外部吞食物质。所以随着时间的增长,中心氦球的质量在不断增大。

在赫罗图中恒星的演化程转向右上方,移动到红巨星区域,如图5-1所示。太阳球体不断地变大,同时稍许变冷。在130亿年后,太阳将变得比今天的太阳大约大100倍,光度增大2000倍,而它的表面温度则明显地变低,只有4000度,比今天的太阳低1800度。

但这还不能拯救我们,地球上的海洋早在这之前就已经蒸发完了。铅也在阳光中熔化了。地球变成了一个大火炉,这里不会再有生命存在。一个能占据大半个天空的巨大的红色太阳球体将照射着早已没有生物存在的地球表面。最后也许有人很想知道,由计算机预算出来的这一切能否是真的?

我们的观测正确地描述了今天的太阳的一些主要性质。能否根据这点就正确地预言它的未来很可怕呢?为此我们还得到一个直接的证据。如果看一下图2-9中所示的一个球状星团的赫罗图,便可以看到大约在3个太阳光度,即相当于1.3个太阳质量以上的主序部分都是空的。这就是说,这个星团中比较亮的主序星的中心部分的氢已经燃烧完了。等于和大于1.3个太阳质量的恒星都位于一个分支上,这个分支是由主序向右上方伸入到红巨星区域的。这些恒星的演化和我们对太阳的计算完全相同,它们只是在质量上和太阳略有不同。



因此我们在图5-4中,将这个球状星团的赫罗图中的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的演化轨迹用黑线画出来。显然,在球状星团中,恒星的演化和我们所期待的太阳的未来相同。图中一颗正好处于向右上方陡峭上升的恒星,和80亿年后的太阳的情况相同。这些恒星是太阳的先行者,现在它们就能告诉我们,将来的太阳会是怎样的。假若在这类星中还有行星围绕着某些恒星转动,并且在这些恒星上面还曾有过生命,那么到那时所有的生命都早已消失。他们的踪迹早就被恒星辐射出的热流所烧毁。可惜我们的观测证实了对太阳的预言是正确的。

参见:http://218.24.233.167:8000/Resource/Book/Edu/KPTS/TS009054/0010_ts009054.htm

ps:一楼的最后变成黑洞 纯属 扯淡^_^
回答者:中子兄 - 秀才 三级 7-20 00:40

当一颗恒星度过它漫长的青壮年期——主序星阶段,步入老年期时,它将首先变为一颗红巨星。

称它为“巨星”,是突出它的体积巨大。在巨星阶段,恒星的体积将膨胀到十亿倍之多。

称它为“红”巨星,是因为在这恒星迅速膨胀的同时,它的外表面离中心越来越远,所以温度将随之而降低,发出的光也就越来越偏红。不过,虽然温度降低了一些,可红巨星的体积是如此之大,它的光度也变得很大,极为明亮。肉眼看到的最亮的星中,许多都是红巨星。

白矮星是一种很特殊的天体,它的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比如天狼星伴星(它是最早被发现的白矮星),体积比地球大不了多少,但质量却和太阳差不多!也就是说,它的密度在1000万吨/立方米左右。

根据白矮星的半径和质量,可以算出它的表面重力等于地球表面的1000万-10亿倍。在这样高的压力下,任何物体都已不复存在,连原子都被压碎了:电子脱离了原子轨道变为自由电子。

白矮星是一种晚期的恒星。根据现代恒星演化理论,白矮星是在红巨星的中心形成的。

当红巨星的外部区域迅速膨胀时,氦核受反作用力却强烈向内收缩,被压缩的物质不断变热,最终内核温度将超过一亿度,于是氦开始聚变成碳。

经过几百万年,氦核燃烧殆尽,现在恒星的结构组成已经不那么简单了:外壳仍然是以氢为主的混和物;而在它下面有一个氦层,氦层内部还埋有一个碳球。核反应过程变得更加复杂,中心附近的温度继续上升,最终使碳转变为其他元素。

与此同时,红巨星外部开始发生不稳定的脉动振荡:恒星半径时而变大,时而又缩小,稳定的主星序恒星变为极不稳定的巨大火球,火球内部的核反应也越来越趋于不稳定,忽而强烈,忽而微弱。此时的恒星内部核心实际上密度已经增大到每立方厘米十吨左右,我们可以说,此时,在红巨星内部,已经诞生了一颗白矮星。

我们可以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我们的太阳衰老膨胀变为红巨星时,地球将被彻底吞噬并最终蒸发干净,同时紧挨地球的火星最终也将面临被烧焦的厄运。

简单的说是恒星的两个不同阶段,先膨胀到红巨星,然后收缩成白矮星。

先膨胀到红巨星,然后收缩成白矮星。

太阳是先变成红巨星的,不过达到这个阶段后它的体积会变大,地球就会被“吞”掉。呵呵,所以当它到了白矮星时就不会对地球有什么影响了~~~
地理课本上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