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三和尚pve配装锻刀:毕加索的画《格耳尼卡》是哪国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0:10:53
不要打?号
是格耳尼卡是哪国人,谢谢!

《格耳尼卡》是西班牙人。
  作品分析:

  1937年,西班牙的格尔尼卡小镇为德国法西斯空军夷为平地,他闻讯后极为愤慨,就为巴黎世界博览会西班牙馆画了《格尔尼卡》这幅壁画,对法西斯暴行表示强烈抗议。此画结合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与一个死孩;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手握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画中央是一匹老马,为一根由上而下的长矛刺杀,左边有一头举首顾盼的站着的牛,牛头与马头之间是一只举头张喙的鸟;上边右面有一从窗口斜伸进的手臂,手中掌着一盏灯,发出强光,照耀着这个血腥的场面。全画用黑、白与灰色画成。这幅画描绘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德军飞机轰炸后的惨状。

  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个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的形象,与戈雅画中爱国者就义的身姿不无相似之处;而那个张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则似乎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某些战争画中的形象,有着姻亲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毕加索不仅是一位富于叛逆精神的大胆创新者,同时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传统的艺术家。
  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虽然诸多形象皆富于动感,可是它们的组构形式却明显流露出某种古典意味。
  在画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而画面左右两端的图像又是那样地相互平衡。可以说,这种所谓金字塔式的构图,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有着某种相似的特质。
  另外,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比喻了在战斗中最无辜的百姓,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在其之下,是一位妇女,她朝着自由女神走去,象征着人们渴望和平和自由;而在第四段,那个躺在地上的男子,象征着战斗中不屈的战士,他手那拿一支剑,最妙的是他剑上的小花,赞颂了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
  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在这里,毕加索仍然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将领和士兵经常出入于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争相观看毕加索的艺术。可是这些不速之客受到了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艺术馆的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他的油画《格尔尼卡》的复制品。 战争结束后,他以法国抵抗运动战士的荣誉参加了战后第一次美展,并于1944年加入法国共产党。以后,他又参加保卫和平运动,为世界和平大会创作了宣传画《和平鸽》。毕伽索为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毕生的努力。

一般写做"格尔尼卡"(Guernica),是西班牙北部的一个小镇.是地名不是人名.而毕加索(P.Picasso 1881-1973) 是西班牙人.

该画创作时间于1937,是画布油画,规格:349.3×777.6cm,现收藏于马德里现代美术馆.
http://nocturnec.bokee.com/inc/Guernica1.jpg

1937年4月26日下午4点,德国纳粹空军为试验其炸弹的威力,出动了43架轰炸机,在毕加索的家乡,西班牙只有7000人口的小镇格尔尼卡进行了连续3小时的轰炸,格尔尼卡几乎被夷为平地。强烈的愤怒使毕加索难以控制,在他的画家情人朵拉.玛尔的协助下,创作了大型油画《格尔尼卡》。一头公牛漠然的站在右边;它的脚下是两名妇女,一名已经死去,另一名对着残暴的天空发出歇斯底里的喊叫;中央是一匹倒在地上的马,已被炸开了肚子,拼命嘶叫;一轮被屈辱了的太阳中间装了一盏电灯,变形为眼睛的形状,悬在空中,像一只夜之眼;一名格尔尼卡的卫士手握断剑,倒在马的右边;一个从着了火的房子里往下跳的女人,向外伸长了执灯的手臂和脖子;下面的女人半裸着身体,惊惶失措的从房子里跑出来;右边是一个仰面朝天的婴儿,对着天空发出惊恐的哭叫。

毕加索以不幸的女人、孩子、伤马、阵亡战士……描绘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也描绘了对胜利的期盼。在绘画的进展中,画家对这两方面同样重视。为传达一件事情的中心情绪,他塑造了永恒、超越的形象。黑、白、灰是这幅画仅有的三种颜色,整幅画以立体主义手法、新古典时期的纯正线条、不受拘束的形变描绘了强烈的痛苦、恐惧、悲哀、挣扎和绝望。这幅画在创作过程中经历了多次修改,许多艺术家和作家都曾试图解释其中的象征意义。但无论怎样解释,《格尔尼卡》以它单纯、朴素和震撼人心的感染力成为“表达幻灭、失望、破坏的不朽之作”。

1937年下半年,《格尔尼卡》首次在巴黎展出,引起巨大轰动。后来在挪威、英国、美国等国家展出,同样达到了所有新闻和言论无法达到的震撼效果。

"毕加索是哪国人"还是”《格耳尼卡》是哪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