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移动卡怎么查话费:请问“涪翁”是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11 05:02:15

历史上叫”涪翁”的很多:

1、涪翁,东汉初年针灸学家。据《后汉书·郭玉传》载:“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渔钓于涪水(即涪江,在今四川省境内),因号涪翁。”治病不论贵贱,皆全力救治不图报酬。后传针术给程高,程高再传于郭玉。所著《针经》、《诊脉法》等,均失传。
绵阳自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涪县,史志记载老百姓者,涪翁当属第一人,而且姓什名谁都不清楚。有诗《游渔父村》,作者也不知姓名,道出了涪翁的来历:

白云深处碧溪流,渔父逍遥溪上头。

世际周秦嫌逐鹿,身潜江渚伴浮鸥。

桃源鸡犬名还在,柳浪纶竿事竞休。

风景尽随烟水去,依稀新月旧时钩。

可看出早在春秋战国末期,就来到当时的绵阳沈家坝南端隐居。

据《后汉书·郭玉传》记:“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钓鱼于涪水,固号涪翁。翁乞食人间,见有病者,时下针石,应时而效,著《针经》、《诊脉法》传于世。翁授弟子程高,高授郭玉,玉为汉和帝太医丞。”今李杜祠尚保存有汉涪翁像碑一块(原置古春酣亭中)。书赞:“西汉中微,名贤放逐,有一父老,不知何出。钓隐涪江,针经著录,弟子程高,再传郭玉,矫矫清风,依依乔木……”

今绵阳富乐山麓惠泽堰进水口处,为古渔父村,与南山隔江相望,村畔有黄斑石半没沙际,是汉涪翁隐居之处。

绵阳人民敬仰、怀念他。南山十贤堂(今白衣庵处)内祀涪翁、李仁、尹默、文儒、文轸、程德降、范辰孙、方任、范仑、张世则、万辉,共11人。但由于“二文”合称为文公,故名十贤堂。由明代举人绵州李梓撰写《南山十贤堂记》,今堂废碑存,文见延贤山下,俗称鸡公石。石下为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所建一堰沟,名“涪翁堰”。涪翁被列为十大乡贤之一。

1993年,绵阳永兴镇西汉墓出土文物“人体经脉漆雕”全国少见,堪称国宝,也是针灸问世于汉代涪县的佐证,涪翁也被誉为“针灸始祖”。

当今中国科技城,正筹备“绵阳中华科技名人雕塑园建设初步方案”。本土古代科技名人在嫘祖、大禹之后,别忘了涪翁、郭玉二人(了不起的医学家)。

2、 另一位涪翁名黄庭坚。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史祁任绵州知州,曾在州治内学署东立十贤堂,绘像祀之,亲为作记。《方舆胜览》记:“绘庞统、蒋琬、杜微、尹默、李白、陈该、苏易简、王仲华、欧阳修、黄庭坚十人像祀之,史祁记。”

又见李杜祠内,正殿祀李白和杜甫,左侧祀黄庭坚、陆放翁;右侧祀邓文原、赵鹏飞。

可见另一涪翁——黄庭坚在绵的名气很大。但这位涪翁的“涪”,却与涪江、涪城无关,而与涪州(涪陵)有关。

宋代大诗人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因修《神州实录》获罪,被贬为涪州别驾,安置在今黔江地区。当时他的表兄在夔州路作官,为避亲嫌,怕有包庇,又把他置到宜宾。

黄庭坚在宜宾期间,利用江北天然峡谷仿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流觞曲水”意境,凿石造势,引泉水以通;又在石壁上刻“曲水流觞”四个大字。他常邀请文友诗朋到此流杯赋诗,现在江北公园“流杯池”保存完好,常年可“流杯”,是全国多处流杯池(三台东山公园亦有“流杯池”)中最佳者,其池为九曲形;黄庭坚在巨石东西两面还刻有“南极老人无量寿福”8个6尺见方大字。

黄庭坚在宜宾只住了三年便奉调回京,在宜宾期间作诗57首、诗23首、文赋11篇,其“词章翰墨,日益超妙”。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江北筑“吊黄楼”,公园内景点,也多以涪翁名之,如“涪翁谷”、“涪翁壑”、“涪翁亭”、“涪翁祠”等。

绵阳古代有几位涪翁?绵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孕育了众多诗人、墨客,仅绵州的乡贤,许多都是“出类拔萃”、“重德高俊”之士,在“贤治”、“清政”、“奉献”等方面显耀于绵。绵州在宋、明、清各代均由有德之士盖古贤堂,使后人得以景仰,鼎盛文风,形成了“崇文尚贤”的古风,一直沿袭影响至今。
绵阳自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涪县,史志记载老百姓者,涪翁当属第一人,而且姓什名谁都不清楚。有诗《游渔父村》,作者也不知姓名,道出了涪翁的来历:

白云深处碧溪流,渔父逍遥溪上头。

世际周秦嫌逐鹿,身潜江渚伴浮鸥。

桃源鸡犬名还在,柳浪纶竿事竞休。

风景尽随烟水去,依稀新月旧时钩。

可看出早在春秋战国末期,就来到当时的绵阳沈家坝南端隐居。

据《后汉书·郭玉传》记:“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钓鱼于涪水,固号涪翁。翁乞食人间,见有病者,时下针石,应时而效,著《针经》、《诊脉法》传于世。翁授弟子程高,高授郭玉,玉为汉和帝太医丞。”今李杜祠尚保存有汉涪翁像碑一块(原置古春酣亭中)。书赞:“西汉中微,名贤放逐,有一父老,不知何出。钓隐涪江,针经著录,弟子程高,再传郭玉,矫矫清风,依依乔木……”

今绵阳富乐山麓惠泽堰进水口处,为古渔父村,与南山隔江相望,村畔有黄斑石半没沙际,是汉涪翁隐居之处。

绵阳人民敬仰、怀念他。南山十贤堂(今白衣庵处)内祀涪翁、李仁、尹默、文儒、文轸、程德降、范辰孙、方任、范仑、张世则、万辉,共11人。但由于“二文”合称为文公,故名十贤堂。由明代举人绵州李梓撰写《南山十贤堂记》,今堂废碑存,文见延贤山下,俗称鸡公石。石下为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所建一堰沟,名“涪翁堰”。涪翁被列为十大乡贤之一。

1993年,绵阳永兴镇西汉墓出土文物“人体经脉漆雕”全国少见,堪称国宝,也是针灸问世于汉代涪县的佐证,涪翁也被誉为“针灸始祖”。

当今中国科技城,正筹备“绵阳中华科技名人雕塑园建设初步方案”。本土古代科技名人在嫘祖、大禹之后,别忘了涪翁、郭玉二人(了不起的医学家)。

另一位涪翁名黄庭坚。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史祁任绵州知州,曾在州治内学署东立十贤堂,绘像祀之,亲为作记。《方舆胜览》记:“绘庞统、蒋琬、杜微、尹默、李白、陈该、苏易简、王仲华、欧阳修、黄庭坚十人像祀之,史祁记。”

又见李杜祠内,正殿祀李白和杜甫,左侧祀黄庭坚、陆放翁;右侧祀邓文原、赵鹏飞。

可见另一涪翁——黄庭坚在绵的名气很大。但这位涪翁的“涪”,却与涪江、涪城无关,而与涪州(涪陵)有关。

宋代大诗人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因修《神州实录》获罪,被贬为涪州别驾,安置在今黔江地区。当时他的表兄在夔州路作官,为避亲嫌,怕有包庇,又把他置到宜宾。

黄庭坚在宜宾期间,利用江北天然峡谷仿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流觞曲水”意境,凿石造势,引泉水以通;又在石壁上刻“曲水流觞”四个大字。他常邀请文友诗朋到此流杯赋诗,现在江北公园“流杯池”保存完好,常年可“流杯”,是全国多处流杯池(三台东山公园亦有“流杯池”)中最佳者,其池为九曲形;黄庭坚在巨石东西两面还刻有“南极老人无量寿福”8个6尺见方大字。

黄庭坚在宜宾只住了三年便奉调回京,在宜宾期间作诗57首、诗23首、文赋11篇,其“词章翰墨,日益超妙”。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江北筑“吊黄楼”,公园内景点,也多以涪翁名之,如“涪翁谷”、“涪翁壑”、“涪翁亭”、“涪翁祠”等。(

东汉针灸学家。因常钓鱼于涪水(今属四川),被视为“乞食人间”,故称涪翁。遇有疾者,即下针石,辄应时而效。乃著《针经》,又著《诊脉法》,惜皆佚。弟子程高传其术。
涪翁,东汉初年针灸学家。据《后汉书·郭玉传》载:“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渔钓于涪水(即涪江,在今四川省境内),因号涪翁。”治病不论贵贱,皆全力救治不图报酬。后传针术给程高,程高再传于郭玉。所著《针经》、《诊脉法》等,均失传。

涪翁,西汉末、东汉初涪县(今绵阳市区)人。其真实姓名及生卒年均不详。据《后汉书·郭玉传》记载,当时涪江边上有一位老人,人们不知他叫什么名字,因他在涪江上打渔为生,人们称他为涪翁。涪翁为人治病不取报酬,见有病人就用石针为其诊治,即刻便能治愈。他曾传下了有关针灸方面的《针经》、《诊脉法》等著作,并把医术传给了弟子程高,程高又传给了弟子郭玉。后来郭玉成为东汉时期的一代名医。

1993年,在绵阳市永兴双包山大型西汉木椁墓中出土了我国最早的人体经络漆雕模型。模型为裸体男性,长28.1厘米,比例协调,体表遍黑漆,分布着数道红色漆线条。这些线条的分布情况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以及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两种古经络佚书的记载有相似之处。这件漆雕模型,是中国人体经络学理论最早的实物资料,证实了绵阳是我国中医针灸学、经络学说重要发源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