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账号官网:<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运用了什么修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1:46:07
恩先感谢大家的回答:p 但是,我所指的修辞不是宾语前置。
这句话正常的语序应是“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否焉。”大意是:“不会句读的小孩子在家长的安排下拜师求学,而那些对‘道’存在疑惑的人却不去从师。”在韩愈看来,这无疑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为了使句式整齐,让论述更有气势,韩愈改变了语序。而我的疑问正是:这种改变在古汉语研究中定义为何种修辞?

是分说。即“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否焉。”与互文相对的一种修辞。

运用了宾语前置的修辞手法。
正常的顺序应该是“不知句读,不解惑,或师焉,或否焉(不知道怎么样标点句子,不明白一些疑惑的问题,有的人就会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这样。)。”
在这个句子里,“不知”的宾语“句读”放在了它的前面;“不解”的宾语“惑”也放在了它的前面。这就是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中非常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

古代可没有这些说法呀,
古人只强调对文章实质内容的理解掌握,文以载道嘛!
至于形式上的美,不是很重视,多靠自己的感悟和学习,

太简单了!文言文,高考没这么多东西的,意思理解就好!◎中国文学,研究的好的啊?这么多东西莱,你每句话都这么搞的话,你精力都没了,不求甚解--陶什么什么说的!
嘿嘿!好好读书,平均时间,好好考大学吧!

有修辞手法吗?对比?我只知道是文言特殊句式中的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正确顺序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之"字是宾语前置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