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刷要装什么驱动:小学数学第十册的第143至149页的所有内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39:53
小学数学第十册的第143至149页的所有内容
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新标准的旧版

我都查遍了,没有啊!很对不起啊!我书也没有留下来!请你告诉我是什么版的教材,好吗?我会再帮你查一查的!
这两小节的内容是复习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会解答许多应用题,这里帮助学生总结一下,在解答应用题时,有哪些共性的东西。教材侧重从分析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来进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简单应用题是一切应用题的基础,无论多么复杂的应用题都要通过一步一步的计算来解答,也就是都可以看作是若干个简单应用题组成的。因此,教材中首先分析了简单应用题的结构。通过总结可以看出,无论是整、小数应用题,还是分数应用题,所有的简单应用题都要有两个已知条件,根据每道简单应用题的题意,解答时无非是求题中两个已知条件的和、差、积、商。教材就是从这个基本概念出发,来引导学生复习的。例如第140页例1中,给出了“男工364人”和“女工91人”两个已知条件,先求一共有多少人。然后让学生自己想,有了这两个条件,还可以求出什么。使学生通过提问题和列式计算,看到每一道简单应用题,都是按照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来选择算法解答的。接着又要求学生,把上面每一道简单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调换,看看能形成什么样的应用题。这样,就把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这三个数量通过一组三式的变式练习,进一步弄清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要用什么运算来解答。例如:要求女工人数是男工的几分之几,需要用91÷364=;如果调换了条件和问题,已知男工人数和女工是男工的,求女工人数,就要用364×=91(人);如果已知女工人数和女工是男工的,求男工人数,就要用91÷=364(人),等等。

通过例1复习了一般的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接着在第141页又列出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通过复习这些数量关系和编题练习,进一步加深对简单应用题的理解。

复合应用题是需要两步或者两步以上的计算才能求得答案的应用题,解题时后面的每一步计算都要用到前一步的计算结果,所以复合应用题也可以看作是由若干个简单应用题组合成的。在复习复合应用题时,要着重使学生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和每一步要解答的问题,这如同前面在简单应用题中所分析的那样,解答每一个问题,必须要具备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与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有什么关系,必须要分析清楚。找条件的方法一种是从问题出发,逐步找出所需的条件可以由哪些已知数求出,一种是从条件出发,看题中给出的已知数可以解答什么问题。这就是我们在解题时常说的分析法和综合法。通过这样的分析,理出解题步骤,考虑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教科书第142页例2的三道小题说明了复合应用题与简单应用题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解答这三道小题,理解复合应用题是怎样在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一步步地发展起来的。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复合应用题的结构,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此外,还要求每解答完一道应用题以后,都要进行检验。检验的方法,一种是重新审题检查列式是否符合题意,检查计算是否有错。另一种是把计算的结果当作一个已知条件,根据原题中的题意返回去计算,看看是否等于原题中的某个已知条件。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安排3课时进行复习。复习简单应用题、复合应用题,完成练习三十三中的习题。

2.复习简单应用题时,可以先出示例1,让学生自己解答。然后让学生说一说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问题是什么,是关于一道什么的应用题(整数加法的简单应用题)。再让学生说一说,在一道简单应用题中至少要有几个已知条件,需要根据什么运算的意义来进行计算(这里是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它们的和是多少,所以要用加法计算)。然后可以启发学生想,根据这个例题中的两个已知条件,能不能把问话改变成其他问题,编成不同的简单应用题。引导学生看题中男工和女工人数之间的关系,其中男工的人数比女工多,因此可以求男工人数比女工人数多多少,或者女工人数比男工人数少多少,还可以求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倍,或者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分之几。通过以上的复习,使学生认识到根据题中两个已知条件的关系,可以求得几种不同的结果。再看这几个不同的算式,根据四则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把求得结果看作是已知的,加上原来的一个已知条件,求原来的另一个已知条件。这时,教师可以再引导学生,看着前面的算式,调换原题中已知条件和问题的位置,改编成不同的应用题。例如,改成“某工厂一共有工人455人,其中男工有364人,女工有多少人?”或“某工厂有男工364人,女工人数是男工的,女工有多少人?”原来的每一道简单应用题都可以改编成两道不同的简单应用题,复习时让学生口述改编的题目和算式就可以了。通过这样的复习,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熟练程度。

接着,还可以出示教科书第141页上常见的数量关系表,让学生填充表中的数量关系式,指出这些数量关系常常会遇到,必须熟练地掌握,并且能够像上面那样改变已知和未知的位置,改编和解答应用题。

3.复习复合应用题时,应该着重复习怎样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解答例2中的三道题,一面解答一面让学生注意后边每一题与前边一题的联系。通过解答与分析它们的联系可以看出,解答这些题的关键是,要先知道原计划每小时走多少千米和实际每小时走多少千米。在第(1)题中这两个条件是已知的,后面两道题中有的只知道这两个条件中的一个,而另一个需要根据题中的其他条件求出。经过这样的对比和联系后,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复合应用题的结构,掌握分析复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方法。在解答这些题时,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对每道题是怎样想的,列式之前是怎样考虑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的。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第142页的“做一做”,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再让学生做练习三十三中相应的习题。

4.检验是解答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复习时,应使每个学生注意到,这是一个不可省略的步骤。检验的过程不一定都要写出来,但是要养成每解答一道应用题都要进行检验的习惯。简单的题目可以口头检验,复杂一些的题目可以用笔验算一下。检验的方法一种是重新审题,检查自己的列式与计算是否正确,还有一种是把求得的结果看作是一个已知条件,返回去计算,看计算的结果是不是与原题中的条件相符。例2下面的“想一想”,就是提醒学生在复习时不要忘记检验这一个步骤。复习中可以要求学生用上面说的第二种方法进行检验。

5.关于练习三十三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2题~第4题,都是简单应用题。做第2题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哪种运算的意义来列式解答的。做第3题和第4题时,要注意把每题中的几个小题进行对比,弄清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第6题~第9题,都是整数和小数复合应用题。解答时,可以让学生互相说说解题思路和步骤,以及检验的方法。

第10、11题,都是“工程问题”。第11题的解法是1÷(+×2)。

第12题,是带着复习的整、小数复合应用题。

第14*题,是一道较复杂的“工程问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关键是要找出乙每小时能做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题中说“乙在相同时间内只能做这批零件的”,就是说乙10小时做这批零件的,那么乙每小时做这批零件的(÷10)。弄清这一点就好做了。解法是:

[1-(+÷10)×3]÷=4(时)

第145页上的思考题,是一道求平均数的应用题。解答的关键是求出后2小时行多少千米。解法是:

(96+96÷3×1×2)÷(3+2)=34(千米)

这部分内容是复习列方程解答应用题。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时,思考的方法与用算术方法解答有很大区别,关键是要抓住题目中最主要的(有时可能也是最明显的)等量关系,然后设所求的数为未知数x,列出方程解答。所以教材中先引导学生复习怎样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从题中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就容易了。

接着,通过第146页例3的三道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列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的联系与区别。这是一组“相遇问题”。第(1)题,是已知两车速度与时间,求铁路长,直接用算术方法解答就很方便。解答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分别求出两车各自行的路程再加起来,另一种是先求出两车的速度和再乘上时间。

第(2)题,是已知两车速度与铁路长,求相遇时间,要求用两种方法解。通过解答可以看出,用算术方法解时必须先求出速度和,再用总路程除以速度和;而列方程解时则可以根据第(1)题中的等量关系来解答,列出的方程可以有两种,60x+55x=460或者(60+55)x=460。其中第一个方程在解方程时,第一步的计算就是第二个方程,而解答第二个方程的过程与算术解法的思路是一致的。由此可以看出列方程解与算术解法的联系。它们的区别在于,列方程解时,只要根据两车行的路程之和等于总路程这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就可以了,而用算术方法解时需要进行逆思考。

第(3)题,是已知铁路长与相遇时间,以及其中一车的速度,求另一车的速度,题中也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用算术方法解时,有两种方法列式,(460-60×4)÷4或者460÷4-60。列方程解时,也可以列出两种方程。60×4+4x=460或者4(60+x)=460。由此可以看出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和在第(2)题中的分析差不多,但是在思考如何解答时,用算术方法解的逆向思考比在第(2)题中更困难一些。因此,通过解答例3可以告诉学生,今后在解答应用题时,可以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解答的方法,用算术方法解答需要逆思考而又比较困难时,就可以考虑列方程来解答。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安排1课时进行复习。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先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复习时,可以利用第146页例3前面的练习,让学生口答出等量关系式。在找等量关系式时,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等式,这时应注意引导学生选择最基本的(或者说是最明显的,习惯上最常用的)等式。例如第(3)题的等量关系一般应列成:

(8件大人衣服用的布)+(10件儿童衣服用的布)=31.2

而不列成:

31.2-(8件大人衣服用的布)=(10件儿童衣服用的布)

这样的单项训练很重要,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类似的练习,让学生在平时带着练。

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解答例3,每解答其中的一道小题,都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分析解答思路,由此使学生弄清列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有什么不同,在什么情况下用算术方法解比较方便,在什么情况下列方程解比较方便(具体的分析见前面的教材说明)。然后,让学生完成例3后面的“做一做”。第1题,可以要求用方程解,训练学生找题目中的等量关系。第2题,可以要求用两种方法解,让学生比较一下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第3题,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当的方法解答。教师巡视并及时进行个别指导。第3题是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题目,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要特别注意给予帮助,弄清数量关系,选择适当的方法解答。

3.关于练习三十四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3题,要求列方程解答,学生解答后可以再说一说自己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的方程。

第4题,要求用两种方法解,解答后订正时可以让学生拿着列出的方程和算式对比,先说一说在列式之前的思路有什么不同,再结合解方程后变成的算式说一说它们又有什么联系。

第5题和第6题,是两组数量关系有关联的应用题。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当的方法解答,要注意让学生用最简便的方法。

第7*题,解答的关键是弄清货船一共行了多少小时。货船从上午10时出发到下午2时客船出发时已行了4小时,再加上与客船同时行的12小时,一共行了16小时。设客船每小时行x千米,列出方程是15×(4+12)+12x=480
<我就找到了这些,不知道有没有用!这是140-149页的>

你在百度搜索出输入:小学数学第十册的第143至149页所有内容,注意下面的相关搜索及更多相关搜索,你就会看到的

哎....我的书扔了

上书店买去

到宁波来找偶

我都学完了

sorry,我的书本都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