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手游腾讯版开新区:历史(关键词:毛主席\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7:59:05
毛主席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中,分别向三个时期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致敬, 试列举每个时期牺牲的人民英雄各3人
1“三年以来”时期牺牲的人民英雄?
2“三十年以来”时期牺牲的人民英雄?
3“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时期牺牲的人民英雄?

1.朱瑞:东北野战军炮兵司令员兼炮兵学校校长,1948年10月1日攻打义县战斗中触雷牺牲

谢祥军:华中野战军第十纵队司令员,1946年10月第一次涟水保卫战中牺牲。

楚大明:晋冀鲁豫野战军四纵十旅即386旅副旅长,20团团长,1947年1月汾孝战役中牺牲。

2.杨靖宇 1905年出生,河南确山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 产 党,曾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任政治委员,时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任政委,1940年二月二十三日,与日军作战时牺牲。

张自忠 1891年出生,山东临清县人。1911年入天津政法学堂,后转济南政法专门学校就读。1913年投笔从戎,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五战区第三十三集团军上将衔中将总司令,1940年5月16日在湖北宜城南瓜店阵亡,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上将,举行国葬,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李家钰 1891年出生,四川蒲江人,早年毕业于四川陆军军官学校,抗日战争中任第一战区第三十六集团军中将总司令,1944年5月21日,在河南陕县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3 关天培 裕谦 陈连升

三年以来指的是1945年解放战争中牺牲的 例如:刘胡兰 刘家有女,胡兰是名。云周西村,投身革命。少年即入党,巾帼建奇功。叛徒嘴脸恶,阎匪铡刀凶。烈士信念坚,不为名利动。视死竟如归,坚贞兼英勇。遗范垂后世,风采映苍穹。主席毛泽东,感而撰其铭。落笔仅八字,千载壮忠魂:“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1947年2月,山西《晋绥日报》连续两天刊登的消息,使一个女共产党员的名字在华北大地不胫而走。随后,毛泽东又为她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个光辉的名字,就是后来闻名全国的刘胡兰
董存瑞 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梁伙锦, 1934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7年,党的游击队--"昆仑山"(代号)游击队在大朗一带活动,梁伙锦认识了游击队里的高个子张叔叔,常在晚上要求张叔叔给他讲革命故事。其中刘胡兰坚贞不屈、英勇牺牲的故事最使梁伙锦感动。

1948年4月随游击队到达目的地后,梁伙锦被安排在尖石区和平高尾(当时属恩平,现属开平)总站担任交通员工作,专门负责江南队和广阳支队(游击队的代号)的书信来往。

梁伙锦年纪小,个子不高,但做交通工作可有办法,为了掩入耳目,将信件送给部队,首长和同志都称赞他是个勇敢、机智的孩子。

梁伙锦除了送情报外,一有空便替老太太做洗衣服、煮饭、挑水,也帮邻居抱小孩,做杂务。村里的人很喜欢他,替他缝补衣服或送给他旧衣服穿。但梁伙锦往往不肯接受,因为他紧记领导同志所讲的"人民的军队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村里的人都称赞他是一个有教养的好孩子。
1948年8月18日夜间,国民党军崔星辉趁天气阳黑率领二百多人突然包围村庄,逐户搜查吴枫、梁伙锦发现敌人进村,便带吴枫等同志撤退村后的树林中隐藏。在树林的前头,把梁伙锦捉住。梁伙锦提高嗓子骂敌人为什么捉他,目的是让吴等迅速逃走。跟随敌人搜林的有一个当地的地主,知道梁伙锦是交通员,便用枪指着他迫他带路去捉吴枫,他破口大骂敌人,吴枫等听到前头声音,便从林边的田野撤走了。
敌人见他如此顽强,便用枪头把他打倒在地,用绳子缚起来押走。在敌人的审讯中,梁伙锦忍受了各种严刑酷打,几次昏迷了过去,虽然被敌人折磨得死去活来,但是始终守口如瓶。敌人最后杀害了他,并残忍地把头颅割下来,挂在夹水圩示众,企图以此唬吓群众。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年仅14岁的梁伙锦烈士牺牲了,更多的革命者站起来

三十年以来指的是辛亥革命以后的英雄 例如:邹容:邹容原名绍陶,字蔚丹,1885年生,四川巴县人,出身于富商家庭,自幼受维新书刊影响,萌发了革命思想。谭嗣同为变法壮烈捐躯,使少年邹容敬慕不已。他题诗明志,以谭的“后来者”自居,表示要“继起志勿灰”。
1902年,为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邹容自费去日本留学。在东京同文书院学习期间,他一面关注祖国的命运,一面如饥似渴的阅读资产阶级先驱者卢梭、孟德斯鸠的著作和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接受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学说,并把它们变为扫荡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思想武器。
1903年5月,一本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的书——《革命军》由上海大同书局正式出版。在这本书中,邹容开宗明义的提出,要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的皇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并为这个国家定名“中华共和国”。《革命军》为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敲响了丧钟,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吹响了号角,成为一篇名符其实的反帝、反封建的战斗檄文。在这部书的结尾,邹容高喊:“中华共和国万岁!”“中华共和国4万万同胞的自由万岁!”
这部书被誉为中国近代的《人权宣言》。孙中山赞誉它为“为排满最激烈之言论”,“能大动人心,他日必收好果”的作品。当时《苏报》主笔章士钊著文说:《革命军》“诚今日国民教育之一教科书也”。可见其宣传鼓动力量之巨大。这部书对当时日益高涨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潮起了极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满清政府惶惶不安,他们勾结帝国主义对革命党人进行残酷的迫害,查封了爱国学社和《苏报》,逮捕了章太炎和邹容等人。这就是1903年震惊中外的“苏报案”。
邹容在狱中受尽虐待,1905年4月3日,年仅21岁的邹容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但《革命军》一书风行全国,不少青年正是受这本书的鼓舞,走上了革命道路。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为表彰邹容的革命业绩,追授他“大将军”的军衔。生时“马前卒”,死后“大将军”,生动地记录了这位青年革命家短暂的一生和他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史上的特殊功勋
陈天华 陈天华(1875-1905)原名显宿,字星台、过庭,别号思黄,湖南新化人。近代民主革命宣传家。1898年考入新化求实学堂。1903年春获官费留学日本东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参加拒俄义勇队(后改名军国民教育会)。著《猛回头》、《警世钟》等书,宣传革命思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主张推翻“洋人的朝廷”清朝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影响甚大,被誉为“革命党之大文豪”。秋冬间回到长沙,与黄兴等发起组织华兴会。随后往江西策动军队,并与刘揆一等联络会党首领马福益。事泄失败后逃亡日本。

1905年6月陈天华与宋教仁等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8月东京留学生举行欢迎孙中山大会,会后撰《记东京留学生欢迎孙君逸仙事》一文,赞颂孙中山“是吾四万万人之代表也,是中国英雄之英雄也”。主张华兴会加入同盟会,被推为会章起草员。任《民报》撰述员。为抗议日本文部省颁布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12月8日在东京大森湾投海而死,“以死报中国”。孙中山称赞其为“热心血性的革命党”。著作编为《陈天华集》。
陆皓东 陆皓东(1867—1895):原名中桂,字献香,号皓东,广东香山县人。陆皓东是孙中山的同乡,童年好友。1883年孙中山自檀香山回国后,曾与陆皓东一同砸毁村中北极殿中的神像,同年冬,陆皓东与孙中山同在香港受洗加入基督教。1886年,陆皓东赴上海入电报学堂学习,毕业后在上海电报局任译报员。孙中山行医广州,暗中进行革命活动,陆皓东也积极参与其事。1893年冬,陆皓东与孙中山等在广州组织早期兴中会,次年夏随孙中山经上海赴天津,上书李鸿章未果。兴中会准备广州起义时,陆皓东特制青天白日旗,后来成为国民党党旗之由来。1895年10月孙中山组织广州起义,因消息泄露,清兵搜查革命机关及党人,陆皓东不幸被捕,英勇就义,孙中山誉为“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牺牲之第一人
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鸦片战争中英雄:林则徐林则徐】(1785-1850)清朝官员。字元抚,又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出身士大夫家庭。嘉庆进士,入翰林院。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起,曾在浙江、江苏、湖北、河南、山东等地任职,办理过军政、漕务、盐政、河工、水利等事,重实际调查,干练有绩,由道台迁升至巡抚。

道光十七年(1837年)初,任湖广总督,严禁鸦片,卓有成效。次年上奏道光帝,力主禁烟,遂受命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赴粤查禁鸦片。十九年,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合力严缉走私烟贩,惩处受贿官吏,迫令英美烟贩交出鸦片237万余斤,从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起,在虎门当众销毁;又提出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正确贸易方针,以孤立英国侵略者;会同水师提督关天培筹划海防,倡办义勇,屡挫英军武装挑衅。

为了解西方情况,他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编成《四洲志》,并译外国律例、军事技术等著述,开创了近代研究西方的风气。1840年初任两广总督。6月,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因广州防守严密,遂被上攻占定海,陈兵大沽;因投降派乘机诬陷,旋被革职。次年5月,复受命往镇海军营帮办军务,又遭谗害,不久被流放新疆。

曾在该地屯田,兴办水利,推广先进生产技术。1845年起,被起用为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1849年,因病退职返乡时英国侵略者强占福州城地筑房,他联合士绅上书闽浙总督刘韵珂,力主将侵略者驱逐出城。1850年,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农民起义,病死于广东普宁县。赠太傅,谥文忠。

他对沙俄蓄谋侵略中国中国的野心有所觉察,晚年曾说:“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有《林文忠公政书》、《信及录》、《林则徐日记》等。

关天培 关天培(1781-1841),字仲因,号滋圃,江南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县)人,行伍出身。嘉庆八年(1803年)二十三岁时考取武庠生,历任把总、千总、守备、游击、参将、副将等军职。道光六年(1826年)任太湖营水师副将,同年以督押海运漕米船自吴淞到天津,途中虽遇惊涛骇浪,仍能安全抵达,因之受到特别嘉奖。次年提升为江南苏松镇总兵。道光十三年(1833年)署江南提督,十四年授广东水师提督
鸦片战争爆发后,关天培督率水师,坚守阵地,并积极组织渔船、蟹艇,利用各种机会袭击侵略军。道光二十年十一月(1840年12月),琦善以钦差大臣和两广总督的身份抵达广州,一反林则徐之所为,遣散兵勇,尽撤海防,将关天培数年来辛苦经营的虎门三道防线并木排铁链全数加以毁弃。关天培为此感到十分痛心,一再要求琦善采取抵抗的积极措施,都遭到拒绝。这年十二月十五日(1841年1月7日),英军突然袭击并攻占大角、沙角炮台,副将陈连升壮烈牺牲,虎门形势十分危急。当时,关天培与总兵李廷钰各只有弱兵数百,分守靖远、威远两炮台,请琦善派兵支援,琦善仅遣兵二百进行敷衍。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初六日(1841年2月26日),英军大举进攻虎门诸炮台,而守军才几百人,关天培在孤军无援的绝境下,决心死守阵地,将自己的财物全部分赠将士,鼓励他们英勇杀敌,他与游击麦廷章等昼夜督战。敌军在占横档、永安等炮台后,集中兵力进攻靖远和威远炮台,关天培亲燃大炮自上午十时至下午七时,与敌激战达十小时之久。敌人自炮台背后进攻,关天培身被数十创,犹持刀拚杀,最后英勇牺牲,游击麦廷章及所部战士数十人也都壮烈捐躯。
关天培的壮烈牺牲激起了爱国士大夫的沉痛哀悼,他们纷纷撰写诗文表示纪念。林则徐对关天培的死尤感悲痛,特写挽联悼念道: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双忠同坎(土+禀)(指同时战死的麦廷章),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④
关天培在牺牲前特地委派家丁将他的广东水师提督官印送走。他早已作为国捐躯的准备,开战前给家人寄去一个匣子,内放几枚牙齿和几套旧衣服,表示自己必死的决心。他的尸体由家丁在乱尸中找到,身体的一半已被炮火全烧焦了。出葬的那天,“士大夫数百人缟衣迎送,旁观者或痛哭失声
陈化成(1776——1842)是鸦片战争时期,守卫吴淞,英勇抗英著名将领。字业章,号莲峰,福建同安县(今属厦门市)人。他出生金门,自幼熟习水性,精武艺,尚气节,智勇过人。年二十八,加入清军水师。嘉庆二年(1797年)捕“洋盗”出力,拔补额外外委。后来,随同王得禄攻捕“洋盗”孙太,并参与李长庚镇压东南沿海势力最大的蔡牵海商抗清集团。历任把总、千总、参将、副将、总兵等职。道光十年(1830年)升为福建水师提督。驭军有纪律,约己尤严,时称“廉将”。他巡阅台湾时,随行将卒虽众,但对各地文武所供应“馈送”,一无所受,当时人称赞“所过如未尝有兵者”①。
道光十二年(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阿美士德”号到厦门进行间谍活动,陈化成召见该舰胡夏米等人,并命令水师严加监视,驱逐出港。后来,英舰闯入闽、浙各洋,侵扰我国东南沿海,陈化成督率水师,认真巡逻,严行堵截。道光十三年(1833年),陈化成率领水师搜查金门、厦门一带的鸦片走私巢穴,四面兜擒,人船俱获,并对附近陈头等八乡,按户清查,窝巢尽毁。道光十五年(1835年)英舰到闽挑衅,被陈化成驱逐。道光十七年(1837年),英舰进窥闽安五虎洋面,闽安副将周廷祥出面制止,英领事借口接回居漳浦的英国“难民”,换坐小船,入口投书,陈化成不予接见,并派人转谕:海面“难民”,应照例翻译说明情况,由我国护送到广州回国,现“难民”未供系英国人,而且,英领事禀文亦未将“难民”姓名指出,难于凭信。即令水师将小船押至大船,驱出领海,维护了我国外交尊严。
道光十九年(1839年)春,钦差大臣林则徐到粤,查禁海口,严厉禁烟,英国鸦片船在广东活动日见困难,便转向福建活动。同年十月,英舰三艘停泊泉州梅林洋面,陈化成率水师前往驱逐,英舰仍抛泊不动,陈化成即令水师炮火,连环轰击,英舰一面挂帆,一面用炮抗拒,边拒边走,向外洋狼狈逃驶。道光二十年(1840年)春,英舰累次窜入闽洋骚扰,陈化成率水师出击,在战斗中,足受炮伤,仍鼓勇督师进击。他素以英勇善战闻名,被称为“陈老虎”。
道光二十年(1840年),陈化成调任江南提督。六月初七日(7月5日)英军攻陷定海,江、浙震动。当时传言浙江和议有成约,英吉利将就抚浙江,广东将撤防,他则“独谓款约不可恃,请留所部兵弗去。”②七、八月间,英军屡用舢板船突入吴淞口,测量水势,均被陈化成率部开炮击退。
陈化成驻防吴淞,不避风雨暑热,住宿单布帐房,与士卒同甘苦。平时生活,异常简朴,他身为提督,每当肩舆出入,往往自备薪水,不用仪仗。这年秋天,一天夜间飓风大作,暴雨倾注,潮水溢过塘面,部将纷纷劝他移帐,他说:“大帐一移,三军掠扰,且我就高燥,而士卒湫溢,于心何安?”③一直坚持到潮退。当时,江苏巡抚裕谦,署两江总督,驻在宝山,他派人驶马专程探望陈化成可曾移帐。听到马蹄声,陈化成从容地从帐中走出来,使来人很受感动。冬天,大雪压帐,刺骨严寒,彻夜难眠,陈化成却时常摇驾小舟,迎着风浪,往来海滨巡查,或踏雪行营,问寒问暖,见士卒衣着单薄,便赶制棉衣发给他们。他体恤士卒如家人,士卒皆称他“陈老佛”。后来,牛鉴任两江总督,得知陈化成忠勇粗食,“疑其囊涩”,便令军需处每十日送给他二百五十两白银,陈化成拒其拉拢,坚辞不受。他的生日,某些营弁特制金字旗,送来祝寿,也被他拒绝,立命撕裂。他为官廉洁,军纪严明,生活朴俭,受到吴淞一带人民的称赞:“官兵都吸民膏髓,陈公但饮吴淞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