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克心:什么是种姓制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52:35
如果让不同阶级的人进行对话,可以怎么表达?

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不同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即僧侣,为第一种姓,地位最高,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刹帝利即武士、王公、贵族等,为第二种姓,从事行政管理和打仗;吠舍即商人,为第三种姓,从事商业贸易;首陀罗即农民,为第四种姓,地位最低,从事农业和各种体力及手工业劳动等。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各种姓又派生出许多等级。除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不可接触者”或“贱民”。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绝大部分为农村贫雇农和城市清洁工、苦力等。

种姓制度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就开始萌芽。后来在阶级分化和奴隶制度形成过程中,原始的社会分工形成等级化和固定化,逐渐形成严格的种姓制度。

种姓是世袭的。几千年来,种姓制度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方面影响很深,种族歧视至今仍未消除,尤其广大农村情况还比较严重。

独立后,印度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消除种姓歧视。首先是制定了有关法律规定。1948年国会通过了废除种姓制度的议案。后来宪法和各邦法律也都做出相应规定,保护低级种姓利益。政府还在教育、就业、福利等方面对低级种姓者提供大量帮助。

随着社会的进步,印度的种姓制度也在发生变化。如种姓制度中的内部通婚制受到冲击,如高种姓的女子现在也同低种姓的男子通婚了。人们对职业的看法也有所改变,衡量职业高低不再以宗教思想为基础,而以金钱、权力为基础。在城市里,各种姓人们之间加强了来往与交流。

早在5000多年前,印度就有了发达的文明。
但3000多年前,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建立了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政治制度。雅利安人蔑视被统治的当地人,于是建立了种姓制度。为了阻止多数的当地人翻身,所以严紧不同的种姓通婚。(很明显,前两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是雅利安人。)这跟蒙古人在中国建立四等人制度类似。但中国不到100年就赶走了蒙古人,恢复了中华,但印度就没这么幸运了。由于经过了3000多年,种姓成为印度社会中的一个习俗了。
由于雅利安人皮肤白,印度本地人皮肤黑,种姓之间禁止通婚,所以一起居住了3000多年,但高等的种姓皮肤偏,低等级的种姓皮肤偏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