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加宽简易方法:张骞是怎么死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05:28

病死

骞还到,拜为大行,列於九卿。岁馀,卒---史记· 大宛列传

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张骞病逝于长安,归葬汉中故里。

张骞,(?~前114)西汉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他体魄健壮,性格开朗,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是我国历史上闻名遐迩的开拓型重要人物。
张骞一生曾两次出使西域,一次探险西南夷。第一次出使西域既是一次极为艰险的外交旅行,同时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学考察。他不仅亲自访问了位处新疆的各小国和中亚的大宛(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康居(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月氏(今阿富汗境内)诸国,而且从这些地方初步了解到乌孙(巴尔喀什湖以南)、奄蔡(里海、咸海以北)、安息(即波斯,位于今伊朗境内)、安条克(又称大食,今伊拉克境内)、身毒(又名天竺,今印度境内)等国的许多情况。回长安后将其见闻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报告;同时对葱岭东西、中亚、西亚以至安息、印度诸国的位置、特产、人口、城市、兵力等也作了说明。这是我国和世界上对于这些地区第一次最翔实可靠的记载,至今仍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区和国家的古地理和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在以后西汉王朝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对匈奴战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于第一次出使西域对乌孙的了解,张骞又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二出西域直达乌孙国。他向乌孙国王昆莫说明来意,愿与乌孙友好结盟,共击匈奴。当暂时无法获得圆满成功的时候,他就当机立断,派遣副使持节分别去大宛、月氏、丈夏、安息、身毒等国,代表汉朝同这些国家建立直接的友好往来和外交关系,以进一步扩大汉朝在葱岭以西的影响。当时西域各国已了解到汉朝是一个大国,汉使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欢迎。当张骞回到长安,乌孙国王昆莫派数十人组成的使团,携带良马数十匹随同来汉表示答谢。汉武帝为褒奖张骞的功勋,特拜他为大行令(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长或主管外事的副总理),位列九卿。
张骞在外交上有远大的战略眼光。他主张广交朋友,多结盟国,在今日的改革开放中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张骞是一个意志顽强的人。他在任何艰难、失败中都不灰心丧志,依然充满必胜的信心。被武帝废为庶民百姓后,仍然念念不忘未完成圣命,两年后又被召出使,重振旗鼓,不避政治风险,甘愿九死一生,备尝艰辛,终得遂其志。
张骞还是个尚气节、重信守的民族英雄。《史记》载:“匈奴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持汉节不失。”他到乌孙,“乌孙王昆莫见汉使如单于礼,骞大惭,乃曰:‘天子致赐,王不拜则还赐。’”竟敢同乌孙王分庭抗礼,实属难能可贵。两千多年前的张骞劝说皇帝和乌孙结为兄弟,其识见气度实在不凡。他尤其与外国人打交道颇重信义,故皆乐与共事。
丝绸之路的开辟,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它打破了中西隔绝的沉闷状态,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大交流。中国的丝绸源源西运,经安息等地转至罗马,深受西方人民的珍爱。养蚕术也传到西域,故桑树也随之西移。其它的冶铁、造纸等汉代诸文明亦先后向西流传。西域对我国内地的影响也很大,输入我国的植物品种如葡萄、石榴、苜蓿、红蓝花、胡麻(芝麻)、胡桃(核桃)、胡豆(蚕豆)、胡瓜(黄瓜)、胡蒜(大蒜)、胡萝卜等;动物品种如名马、骆驼、狮子、大雀(鸵鸟)等;文化方面的如音乐、舞蹈、魔术与杂技等;其它还有珍贵皮毛与毛织品以及夜光杯、明月珠等奇珍异宝也源源输入中国,这些都给内地的社会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
他的死因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病死的.

汉武帝初年的时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汉朝。汉武帝从他们的谈话中知道一点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带)的情况。他们说有一个月氏(音yuè-zhī)国,被匈奴打败,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带。他们跟匈奴有仇,想要报复,就是没有人帮助他们。

汉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边。汉朝如果能跟月氏联合起来,切断匈奴跟西域各国的联系,这不是等于切断了匈奴的右胳膊吗?

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征求能干的人到月氏去联络。当时,谁也不知道月氏国在哪儿,也不知道有多远。要担负这个任务,可得有很大的勇气。

有个年青的郎中(官名)张骞(音qiān),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首先应征。有他一带头,别的人胆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应了征。有个在长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愿意跟张骞一块儿去找月氏国。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就派张骞带着一百多个人出发去找月氏。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经过匈奴占领的地界。张骞他们小心地走了几天,还是被匈奴兵发现围住了,全都做了俘虏。

匈奴人没有杀他们,只是派人把他们分散开来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张骞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

日子久了,匈奴对他们管得不那么严。张骞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备,骑上两匹快马逃了。

他们一直向西跑了几十天,吃尽苦头,逃出了匈奴地界,没找到月氏,却闯进了另一个国家叫大宛(在今中亚细亚)。

大宛和匈奴是近邻,当地人懂得匈奴话。张骞和堂邑父都能说匈奴话,交谈起来很方便。他们见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个富饶强盛的大国,这回儿听到汉朝的使者到了,很欢迎他们,并且派人护送他们到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月氏被匈奴打败了以后,迁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国,不想再跟匈奴作战。大月氏国王听了张骞的话,不感兴趣,但是因为张骞是个汉朝的使者,也很有礼貌地接待他。

张骞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还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许多从未见到过的东西。但是他们没能说服大月氏国共同对付匈奴,只好回来。经过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时间,幸好匈奴发生了内乱,才逃出来回到长安。

张骞在外面足足过了十三年才回来。汉武帝认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各国的情况。他说:“我在大夏看见邛山(在今四川省,邛音qióng)出产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产的细布。当地的人说这些东西是商人从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贩来的。”他认为既然天竺可以买到蜀地的东西,一定离开蜀地不远。

汉武帝就派张骞为使者,带着礼物从蜀地出发,去结交天竺。张骞把人马分为四队,分头去找天竺。四路人马各走了两千里地,都没有找到。有的被当地的部族打回来了。

往南走的一队人马到了昆明,也给挡住了。汉朝的使者绕过昆明,到了滇越(在今云南东部)。滇越国王的上代原是楚国人,已经有好几代跟中原隔绝了。他愿意帮助张骞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间挡住,没能过去。

张骞回到长安,汉武帝认为他虽然没有找到天竺,但是结交了一个一直没有联系过的滇越,也很满意。

到了卫青、霍去病消灭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后,西域一带许多国家看到匈奴失了势,都不愿意向匈奴进贡纳税。汉武帝趁这个机会再派张骞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和他的几个副手,拿着汉朝的旌节,带着三百个勇士,每人两匹马,还带着一万多头牛羊和黄金、钱币、绸缎、布帛等礼物去结交西域。

张骞到了乌孙(在新疆境内),乌孙王出来迎接。张骞送了他一份厚礼,建议两国结为亲戚,共同对付匈奴。乌孙王只知道汉朝离乌孙很远,可不知道汉朝的兵力有多少强。他想得到汉朝的帮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乌孙君臣对共同对付匈奴这件事商议了几天,还是决定不下来。

张骞恐怕耽误日子,打发他的副手们带着礼物,分别去联络大宛、大月氏、于阗(在今新疆和田一带,阗音tián)等国。

乌孙王还派了几个翻译帮助他们。

这许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还没回来。乌孙王先送张骞回到长安,他派了几十个人跟张骞一起到长安参观,还带了几十匹高头大马送给汉朝。

汉武帝见了他们已经很高兴了,又瞧见了乌孙王送的大马,格外优待乌孙使者。

过了一年,张骞害病死了。张骞派到西域各国去的副手也陆续回到长安。副手们把到过的地方合起一算,总共到过三十六国。

打那以后,汉武帝每年都派使节去访问西域各国,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来的使节和商人也络绎不绝。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西域运到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后来人们把这条路线称作“丝绸之路”。

张骞(?~前114)
病死
中国西汉时期外交家。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汉武帝建元元年( 前140)为郎。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终秉持汉节。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张骞在大夏时,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劝武帝开西南夷道,但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元朔六年,张骞随卫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与李广出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击匈奴;张骞因迟误军期,当斩,用侯爵赎罪,得免为庶人。后张骞复劝武帝联合乌孙(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骞为中郎将,率300人,牛羊金帛以万数,出使乌孙。张骞到乌孙,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国。乌孙遣使送张骞归汉,并献马报谢。元鼎二年(前115),张骞还。翌年卒 。他所遣副使后相继引西域诸国使者来汉;乌孙后来终于与汉通婚,共击破匈奴。汉能通西域,由张骞创立首功。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西域诸国当时无史籍记载,张骞所报道,备载于《史记》、《汉书》中,是研究中亚史所根据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