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面包车租车价格:《决择》这部小说的作者是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8 03:24:40

山西作家张平~~纪实报告文学`~

  被文坛誉称“在90年代中国文学中独树一帜”的作家张平,已是百姓读者耳熟能详的人物。

  生活的恩赐

  和许多作家一样,张平一步步进入文学殿堂,是从写自己起步的。他说:开始写别人不熟悉,也不敢,只好写自己,写自己的父母、姐妹、朋友和亲戚,写他们的悲苦,他们的喜悦。后来就写自己经历过的,自己感受深的,属于自己生命积淀、思索和体验的东西。

  1981年,还在他上大学期间,他的那篇对“血统论”血泪控诉的处女作《祭妻》在《汾水》杂志上发表,立刻产生了极大反响,不仅被《小说月刊》、《新华文摘》、《小说月报》等多家刊物选载,还被评为山西文学该年度一等奖,他在文学界赢得了最初的荣誉。

  1982年大学毕业后,张平被分配在临汾地区文联工作。试笔成功后,连续发表了《月到中秋》、《他是谁》、《静》、《山洼地》、《军民的女儿》、《争地》、《夏夜》、《糟糠之妻》、《婉儿》、《情分》、《姐姐》、《梦中情思》等一批中篇小说。其中1983年描写了农村妇女朴素又纯厚性格和情感的《糟糠之妻》引起广泛争鸣,并获山西省优秀小说奖;特别是1984年《姐姐》的发表带来极大声誉,标志着张平文学创作的进一步成熟,也奠定了他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基础。小说先后被《新华文摘》、《小说月报》等六七家报刊选载,并被译成英文、俄文在国内外出版发行。这年他同时获三个奖,省内一个,省外一个,国家级一个。当时有评论枣张平开创了一个“家庭苦情反思小说系列”。他说,这些作品都有他身边亲人和朋友们的浓重的影子。

  张平又和许多作家一样,丰于常人的生活际遇,使其足不出户,便可传神写照,惟妙惟肖,鞭辟入理,扼腕叫绝。这与他对生活的体验,理解密切相关的。他说:“我感谢生活”,“我沾了生活的光,有很多东西,只要叙述出来就行了,根本用不着加工”。

  他出生于一个充满书香与温馨的家庭,对他来说,只是遭受不幸的开始。在他未懂世事时,供职于西安工业大学的父亲就被错划成右派,全家遣返祖籍山西晋南一个山区农村。一家人猛然间从都市迁居乡野,历尽人间沧桑。张平初中未读完便回乡务农,挑大粪、挖水井、掏猪圈、拉粪车。艰难的经历,磨练了他的意志,也赋予了他向命运挑战的斗志,秉承父亲的潜质,他本能地以写作来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与见解。他编的文艺节目《娶媳妇》、《好媳妇》以浓厚的生活气息受到县文化局的重视。这些文字使他找回了自我,找到了做人的自豪与自尊。他由种地、干民工,做代教,写材料,当了文艺宣传员。而后又以“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被推荐到师范学校读书。坎坷的命运使他对生活的理解得到升华,对知识的渴望更加迫切。为人民代言

  张平只说,他得益于生活,他说生活让我懂得了许多。就像“高晓声的《陈奂生》一样”“我觉得那样的小人物就是我。”……“我知道这个世界上小人物是最应当受到重视的。我自己1982年大学毕业至今,从农村到城市,一步步走得也同样不容易,一家三口,住过不到8平米的地下室,一下大雨,屋里的积水就漫到床边……”“自己大半生的经历,人生轨迹、生命体验就是融入自己血液中的叙事文本和思维模式”。“对大的社会的关怀,根植于对小生命的关爱。为人民大众而写,也就是为自己而写。”

  1978年,那个挽救了国家、挽救了整个民族的高考制度的恢复也挽救了他。“小荷刚露尖尖头”的他,如鱼得水,顺流而径直遨游进了知识的海洋。他考入山西师范学院中文系。在向往已久的大学殿堂,他全身心贪婪地寻觅,吮吸着知识养份,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大学生活,启迪了他理性思维,开始深层次地思考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他从自身经历发现了社会,发现了人生,发现了人生历程中值得歌吟和特别值得挖掘的东西。创作激情从家庭走出来,以平民小人物的人生视角和特有的负责的人生理解,走向社会,走向对现实的关注;作品从亲情、苦情发展到社会之情。他说:“如果我以前没有真正想过我的作品究竟是要写给谁看的,那么我现在则已经真正想过和想定了,我的作品就是写给那些最底层的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看。”与他的名字连在一起的那五部力作正是体现了他的这一艺术追求与人生追求,也显示了他宏观驾驭的能力与敏锐潜质。列宁曾评价托尔斯泰说,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的作品里总是能够反映出他的时代的某些本质的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有关专家认为张平的作品“速写了历史”。他说“我写东西总是必须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或一个真实的人物为依据、为原型……才能引起我创作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提炼升华。

  90年代初发表的姊妹篇《法撼汾西》、《天网》,通过讲述一个县委书记处理四桩案子以及为蒙冤30年的老农民平反冤假错案的故事,揭露了农村社会的丑恶势力;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讴歌了共产党惩治邪恶、伸张正义、勤政为民、磊落无私的高尚精神。这部作品,被搬上电视、电影屏幕,并获了国家94年“五个一工程”奖。1995年《孤儿泪》以大同新荣区百姓养育孤儿为题材,记录了一篇篇平平常常、普普通通催人泪下、感天动地、充满纯情、柔情抚养孤儿的故事;而作品展示了普通农民、市民甘洒热血、相助为乐的情怀,搬上影幕后,获同年“五个一工程”奖。1997年出版《抉择》是继《天网》后又一部引起强烈震撼的长篇力作,作品揭示了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社会关系的变化。在主雇关系演变过程中,正义战胜邪恶,廉明战胜腐败,同样也被搬上影视屏幕,在几十家电视台播出,成为老百姓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新作《十面埋伏》进一步揭示了社会关系的复杂。小说以一座监狱为故事的支点,描绘了一幅十面埋伏、法网恢恢的生动图景,揭露了司法腐败现象,展示了正义和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像前四部作品一样,他的《十面埋伏》受到文学、影视及社会各界关注,又一次在文坛引起震动。山西尔雅书店签字售书那天,排起了百余人的购书长队,书店经理说这是多年没有的现象。曾执导过《三国演义》的著名导演张绍林已捷足先登争取到了《十面埋伏》的改编权,并已筹谋将其改编拍摄为30集电视连续剧。

  如果说“作家是时代的良心,作家是社会的良知,作家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和喉舌,”首先来自作家对人民的爱,对国家的爱,对现实问题关切而化作的激情。在张平作品研讨会上,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陈建功、《文学评论》副总编曾镇南评价:张平的成就在于“始终以一种清醒的现实主义立场,坚持对人民命运的关注,”“对国家、对民族的强烈关注”,“敢于深刻揭露社会生活中最前沿、最尖锐、最为百姓所忧虑的重大社会矛盾,以充沛的激情,犀利的理性为人民代言”。“特别是在抨击腐败和邪恶的同时又能使正面力量占主导地位”。他“不是一般的为民请命,而是站在一定的高度面对污浊,又指出前进的方向。”张平就是以这种激情推动创作,感染读者,掀动读者,燃烧读者。他说“写人民,写人民关注的,矢志不移”。心中有团不熄的火

  如果说他的亲情、苦情家庭系列小说作品是生活恩赐的,那么后来被称“政治系列小说”的成功,实实在在是他尽其所能寻找、采访、调查、挖掘得来的。

  写《法撼汾西》、《天网》时,他前后采访了许许多多人,采访录音带就有17盘之多。《抉择》的创作同样是艰难的,创作之前,他在省内外采访过数十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私营企业。一次,工人对他说,“这么多年来,很少有人采访我们了”。他“深感内疚”。特别是近期出版的《十面埋伏》,是他耗时最长的一部作品,采访时间长,构思时间长,写作时间长。为了体验那真正惊心动魄的感觉,自己曾跟着特警队,连夜长途奔袭数百公里,到邻省一个偏远乡镇解救人质。为了有更亲历的体会,更直接的感受,他几次跟着干警,去执行任务,回来后,就累病了住了近一个月医院。其实累点苦点倒在其次,他说再累还累得过时刻在执行任务的普通干警?再苦还苦得过为生计奔波的打工仔?苦得过“下岗工人?”。写现实题材作品,真正劳心劳力的其实是作品弦外之音。他常常是去一个地方采访,人还没到,就已接到许多电话,提醒的,劝说的,暗示的,要挟的,恐吓的,告状的,……想采访到真实的东西实在太难了。

  事实上,他确曾被状告法庭,那是在完成《天网》后,被作品刺痛的人所施,大有置他于死地的气势。所幸的是他胜诉了!据报道这是中国作家被告第一例胜诉案。其实刁难、告状这也还在其次,最要命的是,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圈外有雷区,圈内有冷箭”。让他不寒而栗的常常是这些话:急功近利,艺术性太差。著名评论家郑伯农说,张平的创作道路,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事,确实需要肯定。如果说,群众欢迎的,能打动群众的作品,是没有多大艺术性的,群众不大欢迎的,不能打动人心的作品,是很有艺术性的,那么,我们宁可选择前者。其实张平最初的创作,不仅都是亲历的事,且尤以刻划女性见长。如果顺路走下去,张平未必不能成为有更高知名度的作家,但他努力开辟一条新路,他坚持“文学为人民大众服务”,文学家应该是和时代同步的人,应该是具有时代精神的人,应该促进历史进程,分担人民忧乐。所以他花大量精力下基层体验生活,掌握了大量新的创作素材。在他心里构思了一个又一个完美无缺的作品,驱使着他不断地写作。写作是他的呼唤,是他的呐喊,是他的血液涌流,是他的宿命依赖。张平看重的是只要百姓爱读,他永远不改初衷,更不在乎他人的抬轿子、吹喇叭、抡大捧、扔石头。他说:“我是人民养育的,写人民关注的现实是本能与责任。只要我的作品能使人民得到一些安慰,我将永生永世为他们写作。对那些丑陋的东西,我将揭露得更无情、更彻底,即便自己身陷雷区,遭遇十面埋伏,那也九死而不悔。”

  张平其人庄重儒雅,温润似春,内心却像日夜不熄的篝火,燃烧着对人民、对生活、对社会的灼热的情感。他和人民的深厚感情源渊,化作了喷涌的创作源泉。 他精猛奋进的创作黄金时期刚刚开始,人们不久又会看到他的更为百姓珍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