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问我体重:为什么要对白鳍豚作迁地保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14:17

白鳍豚(学名:Lipotes vexillifer)亦称:白鳍鲸、白鳍、白旗、白夹、青鳍、江马、中华江豚、扬子江豚及长江河豚等,是中国特有的淡水鲸类,仅产于长江中下游。白鳍豚自成一科,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是研究鲸类进化的珍贵“活化石”,它对仿生学、生理学、动物学和军事科学等都有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为我国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动物,有“水中熊猫”之称。
  白鳍豚数量稀少,难以大量繁殖,且繁殖率低,生长较慢。 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对长江过度开发,在长江附件开发化工厂和医药工厂,使得长江受到严重污染,破坏了白鳍豚的栖息地;人类对鱼虾的过度捕捞,导致白鳍豚得不到充足的食物供给;另外,长江是非常繁忙的运输水道,很多白鳍豚都会被过往船只的螺旋桨打死打伤。50年代时长江中尚可见到较大群体,但此后白鳍豚的数量却急剧下降,长江中的个体己不足100只;近年来种群数量下降极快,据报道,1980年代初有400多头,1986年减至300来头,1990年调查时有200来头,至1993年为130余头,到1995年不足100头,进入2000年的时候,白鳍豚大概仅剩二三十头了。
  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环境措施,但原地保护和离体保护(克隆等技术)目前都拯救不了白鳍豚,因此最好的选择是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off site conservations)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因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原因,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殖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迁地保护为行将灭绝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最后机会。一般情况下,当物种的种群数量极低,或者物种原有生存环境被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破坏甚至不复存在时,迁地保护成为保护物种的重要手段。通过迁地保护,可以深入认识被保护生物的形态学特征、系统和进化关系、生长发育等生物学规律,从而为就地保护的管理和检测提供依据,迁地保护的最高目标是建立野生群落。

我国长江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动物白鳍豚濒危状况日益严重。1985—1986年间还有300多头,1987—1990年间已不足200头了,其下降速度极为惊人。

白鳍豚是一种古老的孑遗动物,它的生存历史至少有4500万年。近年来白鳍豚的数量急剧下降,主要是因为长江流域的开发造成的。如兴修水利切断了长江鱼类洄游的通道,白鳍豚的食物来源不断下降;航运事业的发展,使白鳍豚经常受到被螺旋桨击毙的威胁;沿岸工业的发展,使水质日益恶化;渔民采用滚钩、炸药、电击等捕鱼方法,直接危害白鳍豚的生存。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不可能因为白鳍豚而限制长江航运和渔业的发展。即使采取一些措施,如建立保护区和查禁有害捕鱼方式等,对保护白鳍豚有一定作用,但终究无法扭转它濒临灭绝的厄运。

目前,惟一拯救白鳍豚的好办法,是对它进行迁地保护,即把它迁移到适合其生存的地方去。长江中游的荆江江段,有许多长江故道,其中不少曾是白鳍豚栖息的水域。这些地方人类开发活动少,不通航,工业污染少,能满足白鳍豚生存繁衍的环境要求。1990年,有关部门已开始了迁移白鳍豚的试验工作。
参考资料;http://www.shuichan.com/sea_Print.asp?seaID=2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