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旅电视剧下载:帮我介绍一下 俞平伯 谢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12 07:36:15

俞平伯(1900—1990)著名红学家。曾任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一级研究员。

  俞平伯,名铭衡,字平伯,以字行。浙江德清人。曾祖俞樾是清末著名学者。6岁入家塾读书。1915年入苏州平江中学求读。同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国文门。受1917年陈独秀、胡适发难“文学革命”的影响,1918年开始发表新诗,并加入“新潮”社。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积极投身于运动。同年于北京大学毕业。自1920年起,先后任教于杭州第一师范学校、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大学。1945年加入九三学社。全国解放后在北京大学任教,曾为校务委员会委员。1953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前身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为研究员。

  俞平伯是“五四”以来集“作家”与“学者”于一身的著名人物之一。作为一位作家,他的诗歌与散文卓有成就;作为一位学者,他博学宏通,著作等身。

  俞平伯的古典文学研究活动,和他的创作活动一样,都是在当时时代潮流影响下开始的。他自1921年开始研究《红楼梦》,就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些领导人物为了提倡白话文学,为了反对传统的文学偏见,把小说、戏曲提到文学正宗地位并加以推荐和颂扬有关;他于1923年在上海大学讲授《诗经》,从而开始作《诗经》的研究,也同当时批评传统经学偶像的文化风气有关。

  “五四”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矛头指向“孔家店”,也就必然要清算同传统文学观点密切相关的前代儒家对《诗经》的研究,尤其要批评对传统文学观点影响极大的《毛诗序》。因此,20年代初期出现的《诗经》研究“热”,正是“五四”文化批判精神的延续。俞平伯在《读〈诗〉札记》中对字义训诂与引申持严格的态度。他还把当时释《诗》中出现的训诂、考辨上的偏执与武断同当时“疑古运动”的特点联系起来考察。俞平伯认为疑古运动作为“一种新的反动”,“又很容易矫枉过正”,所以他认为应当力戒片面和极端。从俞平伯的《诗经》研究文章,我们既可发现它们具有“五四”文化批判精神,又可见到一种科学的治学态度,这两者都是十分可贵的,因为它们既与当时专以国故为纯金的守旧观点划清了界限,也与只视国粹为败絮的虚无观点划清了界限。

  俞平伯早年在大学开设“词课”,1924年就开始发表论说诗词的文章,30年代出版《读词偶得》,40年代出版《清真词释》,到50年代末期选注唐宋词。在词学研究,尤其在词学的“批评之学”方面,卓有功绩。词学发端于宋,清代大盛。俞平伯对前代词学著作有吸收、有借鉴,他与前代词学家的最大不同是始终坚持词的本体批评。王国维写于清末的人间词话》正是清代词学中的“批评之学”的代表作。而俞平伯则是继王国维之后,在词学批评上有着重要建树的词学家。

  俞平伯在《红楼梦》研究上的成果很多,举凡考证、校订和批评,都有涉及,他的论著使他无愧于蜚声中外的“红学”家。从《红楼梦》研究的历史来看,他在20年代刊布的《红楼梦辨》尤是十分重要的著作。

  “五四”以来的学人大抵把胡适、俞平伯视为新红学的代表人物。由于新红学的特点是考证,因而它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红楼梦》作者和版本的考证。当然也涉及《红楼梦》思想内容的评论,但那不是主要的。如果说,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主要集中在作者(包括作者的身世、家世等)的考证问题上,那末俞平伯的《红楼梦辨》则是主要集中在文本本身的考证上。即使胡适那篇文章也涉及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非一人所作问题,但与俞平伯的论说角度不同,当时刘大杰在致俞平伯的信中就认为:“胡适之先生是从外面书上的考证,先生是从内容的研究,证明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决不是一个人做的”。俞平伯在《红楼梦辨》中举出大量内证并结合外证,考定后四十回确非曹雪芹原作,从而构成信说。书中还举出前八十回的内证来考索曹雪芹原著八十回后的内容,同时根据戚蓼生序本中的批语,考索另一个续本的内容,后来随着脂砚斋重评本的发现,证明俞平伯所考非是另一个续本而是曹雪芹原本的内容,因此实际上也就是钩沉工作。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后来所说的《红楼梦》探佚学的基础。《红楼梦辨》又是《红楼梦》版本学的开端著作之一。1954年俞平伯在受到政治上的不公正待遇之后,继续坚持 《红楼梦》的研究,完成了《红楼梦》流传史上第一部参汇几种早期脂评本的校本——《〈红楼梦〉八十回校本》。他又对《红楼梦》版本发表了许多精当的见解。他还对《红楼梦》的文学、艺术成就,作了很多有独到见解的论说。

  作为新红学的奠基人之一的俞平伯,与胡适有一个重大不同,那就是他不像胡适那样,把文学研究中的考证方法绝对化。胡适在考证曹雪芹的身世和家世后,得出了一个“自叙传”说。俞平伯在《红楼梦辨》中也曾有过“自叙传”的说法,但在《红楼梦辨》出版后的第3年,即1925年,俞平伯发表《〈红楼梦辨〉的修正》一文,修正了“自叙传说”。

  当时胡适把他在小说研究中应用考证方法,不仅说之为“科学的方法”,“历史的方法”,而且几乎翊之为惟一正确的方法。俞平伯则不然,他说:“历史的或科学的研究方法,即使精当极了,但所研究的对象既非历史或科学,则岂非有点驴唇不对马嘴的毛病。”这番话的意思就是指出文学研究中可以应用考证方法,但文学作品既然不是历史著作或科学论文,考证的方法的施用也就有限了。如果夸大其词,走向极端,纯以“考据癖”来读《红楼梦》这部“不可磨灭的杰构”,那么,很可能同“猜谜法”一样,使人“觉得可怜而可笑”。为此,他还希望胡适不要完全依赖“呆的方法和证据”,要用文学批评的眼光来看《红楼梦》,也只有这样,才能“净扫”索隐派。这里所表现的俞平伯对文学本体论批评观念的坚持,同他在诗词研究中坚持文学本体论是一致的

俞平伯 (1900—1990.10)
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
原名俞铭衡,浙江德清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任浙江省视学、浙江师范国文教员,上海大学、北大女子文理学院教授,一度赴英、美,均不久即返。回国后,任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平大学、中国学院等院校教授。曾加入过北京大学的“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文学团体,是新文学运动初期的重要诗人,提倡过“诗的平民化”。 1922年1月,曾与朱自清、郑振铎、叶圣陶等人创办五四以来最早出现的诗刊《诗》月刊。
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是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主要作品有诗集《冬夜》、《古槐书屋间》,散文集《燕知草》、《杂拌儿》。《红楼梦辨》(1923年初版,50年代初改名《红楼梦研究》(再版)是“新红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1990年10月15日逝世,终年91岁。

名人姓名:俞平伯
出生年代:1900年—1990年10月
名人职称:
名人国家:浙江德清

相关介绍:

姓名:俞平伯 原名:俞铭衡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00年—1990年10月 籍贯:浙江德清 [http://www.365zn.com上有更多资料]
俞平伯(1900—1990.10),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 [http://www.365zn.com上有更多资料]
原名俞铭衡,浙江德清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任浙江省视学、浙江师范国文教员,上海大学、北大女子文理学院教授,一度赴英、美,均不久即返。回国后,任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平大学、中国学院等院校教授。曾加入过北京大学的“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文学团体,是新文学运动初期的重要诗人,提倡过“诗的平民化”。1922年1月,曾与朱自清、郑振铎、叶圣陶等人创办五四以来最早出现的诗刊《诗》月刊。 [http://www.365zn.com上有更多资料]
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http://www.365zn.com上有更多资料]
是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主要作品有诗集《冬夜》、《古槐书屋间》,散文集《燕知草》、《杂拌儿》。《红楼梦辨》(1923年初版,50年代初改名《红楼梦研究》(再版)是“新红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http://www.365zn.com上有更多资料]
1990年10月15日逝世,终年91岁。 [http://www.365zn.com上有更多资料]
[http://www.365zn.com上有更多资料]
《冬夜》、《古槐书屋间》、《燕知草》、《杂拌儿》、《红楼梦辨》等 [http://www.365zn.com上有更多资料]

俞平伯 (1900—1990.10)
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
原名俞铭衡,浙江德清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任浙江省视学、浙江师范国文教员,上海大学、北大女子文理学院教授,一度赴英、美,均不久即返。回国后,任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平大学、中国学院等院校教授。曾加入过北京大学的“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文学团体,是新文学运动初期的重要诗人,提倡过“诗的平民化”。 1922年1月,曾与朱自清、郑振铎、叶圣陶等人创办五四以来最早出现的诗刊《诗》月刊。
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是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主要作品有诗集《冬夜》、《古槐书屋间》,散文集《燕知草》、《杂拌儿》。《红楼梦辨》(1923年初版,50年代初改名《红楼梦研究》(再版)是“新红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1990年10月15日逝世,终年91岁。

俞平伯 (1900—1990.10)

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

原名俞铭衡,浙江德清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任浙江省视学、浙江师范国文教员,上海大学、北大女子文理学院教授,一度赴英、美,均不久即返。回国后,任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平大学、中国学院等院校教授。曾加入过北京大学的“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文学团体,是新文学运动初期的重要诗人,提倡过“诗的平民化”。 1922年1月,曾与朱自清、郑振铎、叶圣陶等人创办五四以来最早出现的诗刊《诗》月刊。

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是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主要作品有诗集《冬夜》、《古槐书屋间》,散文集《燕知草》、《杂拌儿》。《红楼梦辨》(1923年初版,50年代初改名《红楼梦研究(再版)》)是“新红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1990年10月15日逝世,终年91岁。

俞平伯——人生不过如此 (散文集目录)

--------------------------------------------------------------------------------

“标语” 怕-并序

《冬夜》自序 清河坊

《孤坟》序 秋荔亭记

《近代散文钞》跋 秋荔亭随笔

《西还》书后 人力车

《燕知草》自序 山阴五日记游

《忆》自序 身后名

《致死者》序 随笔两则

重刊《浮生六记》序 谈虎丘截

代拟吾庐约言草稿(代序) 陶然亭的雪

重印《人间词话》序 为《中外文丛》拟创刊词

谷音社社约引言 为暴春霆题其先德《林屋山民馈米图》

跋《灰色马》译本 为何经海募款启

重来之“日” 文学的游离与其独在

城站 文训

出卖信纸 我的道德谈

春来 我生的那一年

春在堂日记记概 我想

打桔子 无题(一)

打破中国神怪思想的一种主张—严禁阴历 无题(二)

冬晚的别 五四忆往

读《毁灭》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风化的伤痕等于零 析“爱”

赋得早春 闲言

古槐梦遇 贤明的——聪明的父母

怪异的印象(残稿) 性(女)与不净

广亡征! 雪晚归船

癸酉年南归日记 演连珠

国难与娱乐 阳台山大觉寺

湖楼小撷 以漫画初刊与子恺书

祭舅氏墓下文 与绍原论祓

坚匏别墅的碧桃与枫叶 元旦试笔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月下老人祠下

教育论 芝田留梦记

戒坛琐记 致汪君原放书

进城 稚翠和她情人的故事

救国及其成为问题的条件 中年

雷峰塔考略 重过西园码头

略谈杭州北京的饮食 眠月

梦记 梦游

俞平伯 (1900—1990.10)
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
原名俞铭衡,浙江德清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任浙江省视学、浙江师范国文教员,上海大学、北大女子文理学院教授,一度赴英、美,均不久即返。回国后,任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平大学、中国学院等院校教授。曾加入过北京大学的“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文学团体,是新文学运动初期的重要诗人,提倡过“诗的平民化”。 1922年1月,曾与朱自清、郑振铎、叶圣陶等人创办五四以来最早出现的诗刊《诗》月刊。
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是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主要作品有诗集《冬夜》、《古槐书屋间》,散文集《燕知草》、《杂拌儿》。《红楼梦辨》(1923年初版,50年代初改名《红楼梦研究》(再版)是“新红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1990年10月15日逝世,终年91岁。
俞平伯(1900—1990)著名红学家。曾任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一级研究员。

俞平伯,名铭衡,字平伯,以字行。浙江德清人。曾祖俞樾是清末著名学者。6岁入家塾读书。1915年入苏州平江中学求读。同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国文门。受1917年陈独秀、胡适发难“文学革命”的影响,1918年开始发表新诗,并加入“新潮”社。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积极投身于运动。同年于北京大学毕业。自1920年起,先后任教于杭州第一师范学校、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大学。1945年加入九三学社。全国解放后在北京大学任教,曾为校务委员会委员。1953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前身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为研究员。

俞平伯是“五四”以来集“作家”与“学者”于一身的著名人物之一。作为一位作家,他的诗歌与散文卓有成就;作为一位学者,他博学宏通,著作等身。

俞平伯的古典文学研究活动,和他的创作活动一样,都是在当时时代潮流影响下开始的。他自1921年开始研究《红楼梦》,就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些领导人物为了提倡白话文学,为了反对传统的文学偏见,把小说、戏曲提到文学正宗地位并加以推荐和颂扬有关;他于1923年在上海大学讲授《诗经》,从而开始作《诗经》的研究,也同当时批评传统经学偶像的文化风气有关。

“五四”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矛头指向“孔家店”,也就必然要清算同传统文学观点密切相关的前代儒家对《诗经》的研究,尤其要批评对传统文学观点影响极大的《毛诗序》。因此,20年代初期出现的《诗经》研究“热”,正是“五四”文化批判精神的延续。俞平伯在《读〈诗〉札记》中对字义训诂与引申持严格的态度。他还把当时释《诗》中出现的训诂、考辨上的偏执与武断同当时“疑古运动”的特点联系起来考察。俞平伯认为疑古运动作为“一种新的反动”,“又很容易矫枉过正”,所以他认为应当力戒片面和极端。从俞平伯的《诗经》研究文章,我们既可发现它们具有“五四”文化批判精神,又可见到一种科学的治学态度,这两者都是十分可贵的,因为它们既与当时专以国故为纯金的守旧观点划清了界限,也与只视国粹为败絮的虚无观点划清了界限。

俞平伯早年在大学开设“词课”,1924年就开始发表论说诗词的文章,30年代出版《读词偶得》,40年代出版《清真词释》,到50年代末期选注唐宋词。在词学研究,尤其在词学的“批评之学”方面,卓有功绩。词学发端于宋,清代大盛。俞平伯对前代词学著作有吸收、有借鉴,他与前代词学家的最大不同是始终坚持词的本体批评。王国维写于清末的人间词话》正是清代词学中的“批评之学”的代表作。而俞平伯则是继王国维之后,在词学批评上有着重要建树的词学家。

俞平伯在《红楼梦》研究上的成果很多,举凡考证、校订和批评,都有涉及,他的论著使他无愧于蜚声中外的“红学”家。从《红楼梦》研究的历史来看,他在20年代刊布的《红楼梦辨》尤是十分重要的著作。

“五四”以来的学人大抵把胡适、俞平伯视为新红学的代表人物。由于新红学的特点是考证,因而它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红楼梦》作者和版本的考证。当然也涉及《红楼梦》思想内容的评论,但那不是主要的。如果说,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主要集中在作者(包括作者的身世、家世等)的考证问题上,那末俞平伯的《红楼梦辨》则是主要集中在文本本身的考证上。即使胡适那篇文章也涉及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非一人所作问题,但与俞平伯的论说角度不同,当时刘大杰在致俞平伯的信中就认为:“胡适之先生是从外面书上的考证,先生是从内容的研究,证明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决不是一个人做的”。俞平伯在《红楼梦辨》中举出大量内证并结合外证,考定后四十回确非曹雪芹原作,从而构成信说。书中还举出前八十回的内证来考索曹雪芹原著八十回后的内容,同时根据戚蓼生序本中的批语,考索另一个续本的内容,后来随着脂砚斋重评本的发现,证明俞平伯所考非是另一个续本而是曹雪芹原本的内容,因此实际上也就是钩沉工作。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后来所说的《红楼梦》探佚学的基础。《红楼梦辨》又是《红楼梦》版本学的开端著作之一。1954年俞平伯在受到政治上的不公正待遇之后,继续坚持 《红楼梦》的研究,完成了《红楼梦》流传史上第一部参汇几种早期脂评本的校本——《〈红楼梦〉八十回校本》。他又对《红楼梦》版本发表了许多精当的见解。他还对《红楼梦》的文学、艺术成就,作了很多有独到见解的论说。

作为新红学的奠基人之一的俞平伯,与胡适有一个重大不同,那就是他不像胡适那样,把文学研究中的考证方法绝对化。胡适在考证曹雪芹的身世和家世后,得出了一个“自叙传”说。俞平伯在《红楼梦辨》中也曾有过“自叙传”的说法,但在《红楼梦辨》出版后的第3年,即1925年,俞平伯发表《〈红楼梦辨〉的修正》一文,修正了“自叙传说”。

当时胡适把他在小说研究中应用考证方法,不仅说之为“科学的方法”,“历史的方法”,而且几乎翊之为惟一正确的方法。俞平伯则不然,他说:“历史的或科学的研究方法,即使精当极了,但所研究的对象既非历史或科学,则岂非有点驴唇不对马嘴的毛病。”这番话的意思就是指出文学研究中可以应用考证方法,但文学作品既然不是历史著作或科学论文,考证的方法的施用也就有限了。如果夸大其词,走向极端,纯以“考据癖”来读《红楼梦》这部“不可磨灭的杰构”,那么,很可能同“猜谜法”一样,使人“觉得可怜而可笑”。为此,他还希望胡适不要完全依赖“呆的方法和证据”,要用文学批评的眼光来看《红楼梦》,也只有这样,才能“净扫”索隐派。这里所表现的俞平伯对文学本体论批评观念的坚持,同他在诗词研究中坚持文学本体论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