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文千字文:《论语》是什么朝代,什么诗人所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4:17:45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

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论语》在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等不同本子流传,后来统一于郑玄。现存旧注有魏何晏注、宋邢邴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

《论语》是孔子后学记述孔子及其一些名弟子的言论集。学者多认为,最有可能是有子和曾子的弟子所记录。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家 世 】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候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候,“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 生 平 】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圣人之言 行身之则----《论语》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

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论语》在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等不同本子流传,后来统一于郑玄。现存旧注有魏何晏注、宋邢邴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

孔子生平
孔丘(公元前551~前479)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字仲尼,世人尊称孔子。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贫贱而好学的少年时代

孔子少时“贫且贱”,年15岁立志求学,通过私人传授,博习诗书礼乐。约30岁,在曲阜城北设学舍,开始私人讲学。颜渊、曾点、子路等是最早的弟子。50岁任鲁国中都宰,继升司寇,不久去职,率弟子历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志欲改良时政,复兴周礼,然终不见用。在外14年,68岁重返鲁国,政治上仍不得志,乃专力从事讲学和著述,直到逝世,弟子达3000人,身通六艺者70余人。

孔子在当时已有“圣人”之称,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过孔子整理传授的儒家经典五经,被定为必读的教科书,儒家学说由此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核心,对整个封建时代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起着指导的作用,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都给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以极其深刻的影响。

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法治具有强制性,只能约束人们的外部行 为;德治具有感化力,才能影响人们的心灵。还认为人才不能依靠自然成长,必须经由教育培养。为此而创办私学,以造就改良政治需要的“贤才”。孔子称“贤才”为“君子”(“士”或“成人”),要求“君子”首先必须是道德完善的人,能以身作则;把“修己以安百姓”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和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性近习远的教育理论

孔子最早探讨了人性的问题,认为人的天赋素质是相近的,个性差异是后天习染造成的,只要获得良好的学习条件,加上主观的努力,都可以养成“君子”的品德。以这种人性观为依据,主张“有教无类”,除奴隶以外,不分贫富、贵贱、贤愚、种族和地区,任何人都可以入学。这种教学观念冲破了宫廷的藩篱,与社会发生广泛联系,扩大了人才的来源,从而推动了已经开始的文化下移运动,促进私学进一步发展,为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开辟了道路。

《论语》
察人之方
『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2』子曰:“君子不器。”
『3』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4』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6』子曰:“由!诲女 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
『9』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10』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1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1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1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1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15』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16』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7』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8』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19』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20』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21』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 也;於予与何诛?”子曰:“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
『22』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23』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24』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25』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26』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杀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於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未之;焉得仁?” 『27』子曰:“甯五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28』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29』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邻而与之。”
『30』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31』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自讼者也。”
『32』子华使於齐,冉子为其母请栗。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栗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3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4』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35』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36』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於偃之室也。”
『37』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38』子曰:“不有祝 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
『39』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0』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41』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42』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4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44』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 “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 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4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於我如浮云。”
『46』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 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4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8』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 善人,吾不得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 难乎有恒矣。”
『49』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 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50』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 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51』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5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53』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5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 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55』曾子曰:「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有若无,实若处,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於斯矣。」 『5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57』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58』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
『59』子曰:「三年学,不至於谷,不易得也。」
『60』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61』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62』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 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63』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於我哉!」
『64』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65』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66』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67』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68』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69』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0』子曰:「衣敝 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71』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72』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73』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74』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75』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76』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77』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78』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79』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80』南宫适问於孔子曰∶「羿善射, 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81』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82』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83』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84』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85』子问「公叔文子」於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86』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於沟渎,而莫之知也!」
『87』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88』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89』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90』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9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92』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93』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9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95』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96』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叁於前也;在舆,则见期倚於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97』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有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98』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9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00』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01』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102』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103』子曰∶「躬自厚,而薄责於人,则远怨矣!」
『104』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105』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06』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107』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08』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09』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10』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11』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112』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1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1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115』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16』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117』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18』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19』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120』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2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12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123』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124』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125』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锺鼓云乎哉!」
『126』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127』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128』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129』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130』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13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32』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133』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134』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135』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136』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137』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138』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139』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於一人。」
『140』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141』子夏之门人,问「交」於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142』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143』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
立身之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4』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5』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6』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7』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8』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11』子曰:“君子不器。”
『12』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3』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4』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
『15』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16』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17』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18』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19』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20』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21』子曰:“叁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2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3』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24』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25』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2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27』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28』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杀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於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未之;焉得仁?”
『29』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30』子曰:“甯五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31』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32』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3』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自讼者也。”
『34』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5』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於偃之室也。”
『36』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37』子曰:“不有祝 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
『38』子曰:“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
『39』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40』子曰:“富而可求也,谁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41』子之所慎:齐,战,疾。
『42』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43』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44』子不语怪,力,乱,神。
『4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6』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47』曾子曰:「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有若无,实若处,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於斯矣。」
『48』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49』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50』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51』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52』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53』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54』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於我哉!」
『55』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56』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5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8』子曰:「衣敝 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59』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60』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61』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62』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 以异。」
『63』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64』樊迟从游於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65』子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弟子对孔子极其弟子的言行加以整理编辑而成。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弟子对孔子以及其弟子的言行加以整理编辑而成的。是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学生写的,并不是什么诗人。
是记录孔子的言论的